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4393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综合过关检测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又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含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

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改)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D.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解析:

D项,这是从阅读者的角度谈山水诗,不是山水诗形成的原因。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山水之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C.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C项,张冠李戴,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的是阅读者,不是“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C.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含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D.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D项,“达到了……”表述太绝对,原文是“几乎达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导学号50710044)

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

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

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

“汝何人,敢无礼?

”白供状不书姓名,曰: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

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宰惊愧,拜谢曰:

“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云:

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校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B.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C.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D.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整体感知语段表述的事件,本语段可以主要根据人名和事件来断句。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庚星,实为金星,它比太阳落得晚,所以叫长庚星;

因为它出来得比太阳早,所以又叫启明星。

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金星”“太白”“启明”。

李白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B.金銮殿,这里的金銮殿是皇宫中最为重要的正殿,也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

C.供奉翰林,“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

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供奉翰林”。

D.“黄”,指道教始祖黄帝;

“老”,指道教创始人老子。

后世道教奉为始祖。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

“皇宫中最为重要的正殿”错。

唐宋后,皇宫的正殿称为金銮殿的俗称才日渐形成。

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李白是李母梦见太白星而生下来的,因而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

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十岁就通五经、贯六艺,诗笔生花,为人称道。

B.贺知章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并与其诗酒为乐;

后来靠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推荐,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担任供奉翰林。

C.在京城,“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在华阴县,使县宰惊愧,叩拜致歉;

在渡船上,与御史崔宗之共处,着锦袍而坐,旁若无人。

这都说明李白的确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李白曾有恩于郭子仪,当他受永王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请官以赎”,皇帝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好黄、老学说,不幸的是醉酒捉月,沉水而死。

A项,“李白从小便天赋过人”,理解有误,原文是“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5分)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5分)

参考答案:

(1)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才能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说:

“你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啊。

(2)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请求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

(导学号50710045)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8.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

请简要分析。

词人借助雪、笳、铁骑等事物来描绘梦中图景,作答时应对图景加以概括。

首先要把词的内容解说出来,再具体说明词的意境特点。

词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铁骑如水奔泻的动态中,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

9.在词的下片中,词人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分)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

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冷落的环境,反衬出词人的报国雄心。

作答时要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的,包括“用什么反衬什么”以及手法的效果,特别是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词人人老而心未老,报国雄心的火焰仍在熊熊燃烧。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诗句是“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

(2)陆游《书愤》中,“           ,中原北望气如山。

           ,铁马秋风大散关。

”表现了诗人收复失地的雄心和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六国破灭,           ,战不善,           ”。

(1)在天愿作比翼鸟 此恨绵绵无绝期 

(2)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渡 (3)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导学号50710046)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

“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

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

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

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

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

“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

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

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

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

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

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

“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

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

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

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

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

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

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

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

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

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

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

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

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

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

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

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B项,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使用不明显,守明的形象主要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母亲”这一形象在展示守明形象的过程中只起辅助作用。

D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特色”,也不能“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项,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只能说明“他”主动、热情。

AC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首先要明确“鞋”在文中的作用。

“鞋”在文中的作用有这样几个:

①“送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以让读者明白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鞋”是行文线索,是主人公情感的纽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对“鞋”的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借用“鞋”来叙事写人,能够集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展现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她有什么样的心态?

第一问:

总结人物形象要从人物心理活动、行为动作和语言等的描写以及一些细节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中整理信息。

比如文本中对主人公守明在做鞋看到鞋样时心中的想法和近乎梦境般的描写,可以从中归纳出主人公单纯又略带娇羞的神态,以及她对于爱情抱有的一种严肃甚至神圣的态度,等等。

第二问:

“心态”指的是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展现。

如对守明给“他”做鞋时的心理描写就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憧憬。

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

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言之成理即可。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形式上,分析“后记”与正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放在一起所可能产生的后果;

二是内容上,分析“后记”与正文之间的关系,能不能融为一体;

三是探讨“后记”的真实性对原文的影响。

观点一:

“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

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

“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

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性,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

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

③从创作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导学号50710047)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

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在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父亲死了,他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人,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

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

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

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

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

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

“日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

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

“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

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

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

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

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文明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