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43456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教育学考试复习要点Word下载.docx

时间因素、测试或观察因素、回归因素、选择因素、失访。

.健康传播

一.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制作、储存、传递和接受信息等一切传播活动,研究人们之间交流与分享信息的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健康传播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健康信息(healthinformation)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观念和行为模式,即健康的知、信、行。

如戒烟限酒、限盐、控制体重、合理膳食、有氧运动、心理平衡等预防慢性病的健康信息。

二.传播的基本特性:

社会性、普遍性、符号性、互动性、共享性。

三.传播模式(communicationmodel)及其相关基本理论传播结构是传播关系的总和,包括从传播者一端到受传者一端之间构成的各种关系。

传播模式是指为了研究了解传播现象,采用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来对复杂的传播现象、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以求揭示传播结构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1.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①谁(who)?

②说了什么(sayswhat)?

③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whatchannel)?

④对谁(towhom)?

⑤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

传播者(控制研究)—信息(内容研究)—媒介(媒介研究)—受传者(受众研究)—效果(效果研究)

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

还原符号--信息(传播者)--制成符号<

——>

(渠道)信息<

还原符号--信息(受传者)--制成符号

五.建立传播关系必需依靠三个基本传通条件:

共同经验域、契约关系和反馈。

人际传播

六.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这类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

人际传播是人类最早的、最原始的传播方式。

七.人际传播技巧:

{语言器官——口;

听觉器官——耳;

视觉器官——眼;

身体的其他器官

1.说话的技巧

(1)用听者熟悉、能懂的语言;

(2)口气和蔼亲切;

(3)讲话速度适中,避免过快和过慢;

(4)声音应该有高低起伏,不要平铺直叙;

(5)发音吐词要清晰,要让对方能够听清楚;

(6)讲话的语气要生动;

(7)适当重复重要的和不易被理解的话;

(8)在与对方交谈时说话要有停顿,避免长时间自己一个人说话;

(9)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尽量用通俗语言代替专业术语。

2.非语言传播技巧

(1)动态体语:

以点头表示肯定,以摇头表示否定;

微笑、握手表示友好;

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对方表示尊重。

(2)静态体语:

服饰整洁,仪表端庄。

(3)类语言:

改变声调节奏,合理运用笑声,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效果。

(4)时间语:

如提前到达会场或约会地点准时赴约,可以给人以信赖感。

(5)空间语:

如安静整洁的环境,给人以安全和轻松感。

与谈话者之间不要有大的障碍物,使双方置身于有利交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有利于增进交流。

3.观察技巧

观察的技巧主要是细心、全面和敏锐。

观察时要非常仔细,眼光要敏锐,善于捕捉到细微的变化,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深层的内心活动和被掩盖的事物,从而获得真实的信息。

4.倾听技巧

(1)尽可能地多听,留意地听,努力发现对方对某一问题的了解程度和看法。

(2)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耐心地等对方讲完。

(3)始终保持友好和礼貌,利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在认真听,使对方感到轻松和受到尊重。

(4)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轻易地对对方的话做出评论。

(5)不应在听对方讲话时被其他事情干扰,

(6)对敏感的问题,更要善于听出话外音,以捕捉真实的信息

5.提问的技巧

(1)封闭型问题

(2)开放型问题

(3)试探型问题(4)索究型问题

(5)倾向型问题(6)复合型问题

6.举例引证技巧

(1)举例要恰当:

与服务对象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文化水平和生活背景要相适应。

(2)引证要准确(3)要“喜新厌旧”(4)要“好近恶远”

(5)用好“正反角色”:

例证有正面例证也有反面例证,因人因事的不同可以选用正面或反面的例子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相互衬托,起到强化作用。

7.示范与演示技巧

(1)选择合适场地

(2)做好准备

(3)讲清目的意义(4)鼓励对方提问,及时给予解释。

(5)演示后,请一个或一组学员进行操作,并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可以给全体学员更深的印象。

(6)与学员共同总结操作的过程步骤及要点,必要时可以发给学员一些参考资料

8.反馈技巧

1)语言反馈、体语反馈和书面反馈

2)积极性反馈、消极性反馈、模糊性反馈

大众传播

八.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一般特点

(1)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

(2)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公共的,面向全社会人群;

(3)传播信息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速度非常快;

(4)传播对象虽然为数众多,分散广泛,互不联系,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大体确定的;

(5)传播是单向的,很难互换传受角色,信息反馈速度缓慢而且缺乏自发性。

2、大众媒介的共同特点

⑴间接性传播。

通过机械性、技术性质媒介传播信息。

⑵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

⑶大众传播媒介面向整个社会,具有公开性,负有重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

⑷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时效性。

即传播信息一要新,二要快,特别体现在新闻报道方面。

⑸传播材料的统一成批生产与重复利用,可确保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九.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1.保证效果原则2.针对性原则3.速度快原则

4.可及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十.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1.健康传播者方面

(1)作好健康信息的把关人(gate-keeper)作用

⑵选择合适的传播者,注重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威信与吸引力。

⑶提高业务素质,增加与受众及媒体的共同经验范围

⒉健康信息方面

⑴信息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⑵使用符号要准确、通用、适合受传者理解与媒介采用

⑶讯息表达形式应根据传播目的和受传者需求而设计。

⑷符号和讯息的抽象层次,要适合目标人群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

⒊媒介渠道方面

⑴媒介渠道的选择

◆媒介对目标人群的适应性

◆健康信息是否适合所选择的媒介来传播

⑵注意多媒介渠道的组合策略

◆通过合理地策划媒介组合,多层次多渠道开发利用多种媒介,扩大信息有效到达率和暴露频率。

⒋受传者(受众)方面

⑴受传者的心理因素

◆知晓、劝服、采纳、加强四个心理发展阶段。

⑵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共同心理特征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5求”心理:

①求真;

②求新;

③求短;

④求近;

⑤求情厌教。

⑶受传者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⑷受传者的健康状况

⒌环境方面

⑴自然环境⑵社会环境

.健康行为

一、健康行为:

与维持、恢复和增进健康有关的个人品质(如信念、期望、动机、价值、认识等认知因素),个性特征(包括情感、情绪)和外在行为表现、活动以及习惯

二、健康行为分类

(1)预防与保护行为

(2)患病行为(3)病人角色行为

那些经他人确认或自己确信自己已经患病的人们所采取的行为。

包括接受医学处置、减少活动,减少个人、家庭、社会责任,康复相关行为等。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

通过反射、自我控制、调解等适应环境。

(2)目的性: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指向有益于自身的结果。

(3)可塑性:

人的行为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4)差异性:

受遗传素质、个性心理特征、外部环境的影响。

(5)发展性:

连续而不平衡;

个体认知活动逐渐深入和复杂化;

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改变;

个体行为日益完善。

四、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

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类。

促进健康行为:

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特点:

(1)有利性

(2)规律性(3)和谐性(4)一致性(5)适宜性

如:

(1)基本健康行为

(2)戒除不良嗜好行为(3)预警行为(4)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

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偏离个人、他人和社会健康希望的一组行为。

(1)有害性

(2)潜在性(3)习得性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3)不良疾病行为(4)违反法律行为

五.七项与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健康显著相关行为

⏹避免零食;

⏹每天吃早餐;

⏹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

⏹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

⏹不吸烟;

⏹保持适当的体重;

⏹不饮酒或少饮酒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

一、知-信-行理论

1.源于认知理论,认知是指人们获得和利用信息的全部过程和活动。

2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人感知信息,并对信息内容认同后产生的反应

知-信-行(KAP)理论

该模式认为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以卫生保健知识为基础,以相关的态度和信念为动力。

知-信-行(KAP)理论的局限性

(1)知识、态度、行为测量

(2)忽视环境、技能等因素,致使三者的关联程度有时不高。

(3)不能用于行为预测

二、健康信念模式中的变量

(1)对疾病威胁的认知

--对危害性的认知--对易感性的认知

(2)对预防保护行为效益的认知

(3)对采纳预防保护行为障碍的认知

(4)自我效能(5)社会人口特征(6)提示因素

1.健康教育:

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2.健康促进的三项基本策略:

倡导、赋权、协调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

健康教育需要健康促进的指导和支持;

健康促进需健康教育来推动和落实。

4.影像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四类因素:

环境因素;

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5.人们坚持7项简单日常行为可以使人群的期望寿命提高:

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

每天吃早餐;

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

适当的睡眠;

不吸烟;

保持适当体重;

不饮或少饮酒。

6.健康分级:

第一级健康--躯体健康;

第二级健康--身心健康;

第三级健康--主动健康。

7.人的行为:

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行为因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方式方法和所应用的工具。

8.人类行为的生物性:

行为与遗传有关;

行为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为发生前提;

人具有本能行为(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或防御行为、好奇和追求刺激的行为、睡眠)。

9.人生三阶段:

人生准备阶段,自妊娠、出生到18—20岁;

人生保护阶段,自成年开始至老年之前,主要指中年人;

晚年生活质量阶段,65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阶段。

10.健康相关行为:

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行为;

健康行为:

一般指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

11.促进健康的行为:

日常健康行为;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不良嗜好;

预警行为;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危害健康的行为:

不良生活方式;

致病性行为;

不良疾病行为;

违规行为。

12.健康教育培训:

是健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负有健康教育责任的人员进行专门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过程。

13.培训过程的要素:

培训者、学员、培训内容、教学环境、培训过程中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4.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动机明确、生活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强、个体差异大等特点,他们还面临着不同的学习障碍,如工作压力大,家务繁重,时间紧张,受文化水平及专业限制,思维模式较为固定等。

自身特点:

认知主体—成人学习者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认知对象—培训的内容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

教学活动重在参与性和实践性;

认知活动具有交叉性和间断性。

工学矛盾

15.健康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

按需施教原则、学用结合原则、参与性原则、少而精原则、灵活性原则。

16.培训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与练习法、自学指导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参观法。

17.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出好谈论题目、做好充分准备、启发和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18.同伴教育:

同伴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由经过培训的同伴教育者向同伴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或充当积极的榜样角色,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和被教育者进行交流,以唤起共鸣,激发情感,共同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

19.行为诊断的任务:

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

区别重要行为与相对不重要行为标准;

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即评估行为的预期干预效果。

20.重要健康教育主要有:

吸烟、高血压、性健康和艾滋病健康教育。

21.场所健康教育,三维定位健康教育干预:

活动地点、目标人群和干预内容的模式。

22.健康教育场所:

学校、医院、社区、工作场所和商业场所。

23.学校健康教育意义:

儿童青少年处于观念、行为形成的过程中,适时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树立健康观,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生的同质性和学校的有组织性,有非常有利于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组织实施;

学生可以把新的观念和信息带会家庭,使学校健康教育干预向广泛的人群辐射,扩大干预效果,特别是对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不失为一条通向成人的干预途径。

24.建设某地卫生部门已经完成了一项生活质量评价和流行病学诊断,确定肥胖病为目标健康问题,流行病学诊断表明,健康教育干预应针对青少年进行初级预防。

(1)区别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原因:

①行为原因:

饮食、精神因素、运动少、内分泌失调、过量饮酒、久坐的生活习惯等。

②非行为原因:

糖尿病、性别、年龄、遗传、生理因素、环境等。

(2)排列出行为目录,确定于目标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按顺序来确定处理问题的步骤:

①预防行为:

达到理想体重、戒酒、继续或开始有规律的运动锻炼、避免过度紧张或做放松运动。

(3)依据重要性将行为分级:

①重要:

高脂饮食、暴食、缺乏锻炼(强相关、强相关、弱相关)。

②不重要:

不坚持治疗、不遵从医嘱(与初级预防计划的预期结果无关)。

(4)依据可变性将行为分级:

高脂饮食(因青少年作为我们的目标人群,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许多相关行为正处在发展阶段,提示可能具有高可变性)。

暴食、缺乏锻炼(然而,行为植根于生活方式的程度不同,改变他们的尝试不一定取得同样成功)。

(5)选择目标行为:

半年内,合理饮食,肥胖人群减少50%。

25.性病的传染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胎盘感染、产道感染。

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调试

一、什么是健康?

80年代,联合国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

‚什么叫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交往健康和道德健康。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体上没有什么病,但心理上不健康,心理素质不好,或者他对社会适应不好,那么仍然不能称为健康。

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变化比较快,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等,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应对

1、考试焦虑症

[表现]‚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

‛小莉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一心想考重点高中的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

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

她说:

‚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心里真的很痛苦。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

这时,老师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

老师和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为他减压。

孩子首先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应对考试焦虑,然后找出适合自己的自我调节方法,比如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担忧和委屈发泄出来。

2、学习障碍

[表现]小丽今年刚刚入学,可是父母却发现孩子写作业时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捺,把答案写错。

一次试卷发下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没看见这些题,父母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肯做题。

[应对]专家指出,小丽其实是有书写障碍。

一般这类患者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好像‚懒惰的眼睛‛,会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现在学习时视而不见,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却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

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

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比如:

视觉注视、视觉追视、观察力训练、听觉训练、注意力训练等。

3、强迫症

[表现]自从进入初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

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

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

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

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和孩子都追求完美,要求很高等,性格比较极端化,敏感,多疑,内省,完美主义。

那么首先孩子要自己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冷静分析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

如能找出原因,应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

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和思维。

矫正强迫症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灶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类似于上述几个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导致孩子怕学习,结果造成的恶果是:

学生怕学习,行为习惯也不好;

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对老师的教育反感;

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更是一团糟。

有些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那我们应该怎样调适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呢?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调适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主要是环境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人格类型。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着重培养孩子六种能力远离心理疾病。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目标心中无数。

多数情况下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所谓‚短处‛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失衡。

因此,学生要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

即使对成年人来说,正确地认识自我也非易事,所以,首先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孩子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分阶段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

还有些孩子不愿意讲自己的心理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

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

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

3、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青少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许多的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基础。

因此,学生要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懂得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

4、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青少年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即使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

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冲突,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态度和办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