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9288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docx

教育心理学第04章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及其功能

1.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位顾客去商店采购物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

即使是吃饭、喝水、走路这些比较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

动机可以说是活动的原因和动力,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为了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2.动机的功能

动机有3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

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例如,饥择食、渴择饮。

这种择食、择饮的活动是由饥、渴的动机激发起来的。

没有这种动机,就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和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

在动机的支配下,有机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例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书店买书。

三是强化功能。

当动机把某种活动引起之后,动机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即维持或调整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用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获取知识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因此,对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前提。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缺乏、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是个体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意向。

例如,学生希望通过无线电知识的学习而熟练掌握修理电视机的技术等。

在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期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存在多种多样的内部心理因素,例如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等等,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内部心理因素可以成为推动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这种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称为内部学习动机。

另外,还有很多外在条件可以吸引、激励、诱发学生,从而成为驱使他们积极进行学习的某种诱因或动力。

例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等,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条件。

这种由外在力量激发产生的动机称为外部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比较持久,使学习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比较短,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并非绝对,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因素,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动机的分类。

奥苏伯尔指出:

“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3方面对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cognitivedrive)、自我提高内驱力(ego-enhancement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Livedrive)。

”他认为,学生所有的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这3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

当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3种成分在个体身上的比重会有所改变。

1.认知内驱力

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但个体的这些好奇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是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

它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

因此,学生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远不是天生的,主要是获得的,也依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可能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了。

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于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这是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开始,日益显得重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认知内驱力不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它把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这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这是一方面。

从另一方面来说,失败对自尊是一种威胁,因而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业上作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

3.附属内驱力

这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它具有3个条件:

第一,学生与他人在感情上存在依附性;第二,学生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赞许或认可(如被长者视为可爱的、聪明的、有发展前途的人,而且受到种种优惠的待遇)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

所谓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仿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第三,享受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的标准和期望(包括对学业成就方面的一些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他人赞许,这种赞许往往使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指向的范围较广,水平也较高;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指向的范围比较窄,水平也较低。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短期内学习效果比较差,或学习动机弱、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都是存在的。

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也就是说,动机是以行动为中介来影响效果的。

而人的行为除了受动机的控制与调节外,它还要受到其他主客观方面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比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对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所造成的;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却较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这些条件较好所致。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应重视激发学习动机因素,同时还应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注意改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以便使二者保持一致。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理论家们提出的。

他们认为,在人类行为的习得过程中,强化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使外界刺激与学习者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并通过不断地重复而使二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从而达到我们所说的“学会了”的地步;而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和强化力量。

由此,研究者认为,任何条件反射的建立、任何行为的学习都是为了获得强化物、得到报偿,以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也是如此。

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优秀的成绩,等等,因此可以通过奖励、等级评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强化物的性质上,可将强化分为物质强化和精神强化两种,物质强化包括有形奖品的奖励或剥夺,精神强化则包括教师的表扬、称赞、积极的关注或批评等。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使用精神强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见第3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3种方式:

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惩罚与奖励就是常见的两种形式;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这3种方式也可以在教育领域中结合运用。

强化理论曾在教育领域中盛行过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它只强调了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他通过研究,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5个层次(见图4-1)。

马斯洛(Abraham}LMaslow,1908-197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图4-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一)生理需要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

这类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在人的所有需要中具有最强的优势,也是最有力量的。

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控制时,其他一切需要均退居次要地位。

(二)安全需要

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人在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安全的需要。

婴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求就显得尤为强烈。

在成人中,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全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三)社交需要

社交需要,也称爱与归属需要,这是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之后的更高一级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友谊,和谐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一员,有归属感。

(四)尊重的需要

这是比社交需要更高一级的需要,它主要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它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与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等。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受到自信、有价值和能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感或保护性反抗。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4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

所谓“自我实现”,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智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上述5个需要层次中,前4个层次可以统称为缺失需要,第5个层次可定义为生长需要。

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生长需要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

总之,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而生长需要使我们能更好地生活。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那些吃不准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人类需要的层次,马斯洛是按照如下几条原则安排的。

(1)人类必须先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然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2)人类的需要与个体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人出生时,最主要的是满足生理需要,然后才逐步考虑到安全、爱情、尊重,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

(3)人类需要的高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存有关。

基本需要为生存所必需;在维持个体生存意义上,较高层次的需要没有基本需要重要。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