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273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元吉《道家秘传真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伍冲虚在《仙佛合家》—书中说:

“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

”可知“意”者指真意,“守”者指运用两眼神光观照窍位。

所以说,练功中觉照之心不可无,有如天上红日,光明洞照,一毫昏黑不得。

两眼神光的作用亦由两眼在人身中的生理机制所决定。

《皇极经世书》云:

“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发于目。

”古语云:

“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故曰:

“机在目”。

从中医学观点来看,则五脏精华皆发于目。

古来气功家在其着作中惯用“眼前”、“目前”,以隐喻两眼神光的作用及炼出眼前慧光的成效。

练功中无论采取、交媾、烹炼、沐浴、温养,结胎和脱胎,无不靠两眼神光观照之功。

昔人云:

“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

两眼神光之用实有助于扫除用身阴邪,修成阴尽而阳纯之体。

三、戒贪看外光:

(原文)吾常言下手兴功莫如人之眼目,盖目者神之光也。

学者每每好贪外光显示于双眸之前,以为金光焕发即修真之效验。

岂知天道贵收而不贵发,人道又何独不然。

古人云: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逆而纳之则金华内蕴矣!

”苟不知逆而喜顺,常将神光发越在外,驰于视听言动之妄、贪嗔痴爱之非,日殒日销,即欲长有此身犹且不能,而况身外有身乎?

惟有垂帘塞兑,常将我一点灵光收入虚无窟里,不出不入,无虑无思,久之金光养足,自可化为阳种而为我身主宰,且充满于虚空上下,岂特一灵炯炯洞见如来已哉!

但恐太阳流珠有欲去人之意,而我即随其流而逐之,则元神日梏,元气无存,生机遂绝矣!

此件功法浑无难事,只须稍有意思将目光收敛之足矣!

【注释】好贪看外光于双眸之前,此亦为学入之通病。

殊不知越贪看此光,欣赏此光,则此光越向外发越,去人越远,所谓“太阳流珠常欲去人”,于是我之元神元气日益耗损,功后不是两眼神光焕发,视物清晰,而反感两眼昏花,视物模糊,弊端立见,受害非浅。

因此,行功时必须戒贪看外光。

我所以发现此光,乃瞥地回光所见,决非有意久久注视。

两眼神光之用大矣,但如不知经常收敛之内蕴之,则有用反变为有害。

法惟回光返照,垂帘塞兑将此光收入虚无窟里。

虚无窟指下丹田。

此即“逆而纳之”养光之法。

四、不惑于异景

(原文)近观生等功夫到此,将有异状显露。

吾今道破,凡有异彩奇香,或见于目,或闻于鼻,或来于耳,总不要理他。

抑或心花偶发,能知过去未来、一切吉凶祝福,总要收摄元神座镇中庭。

虽偶而发露天然一念现前,不待思索而能知休咎,亦是识神用事,切不可生一喜心。

喜心一生,即不入于魔道,亦恐自恃聪明反为外事纷弛,而修炼从此止步矣!

此为近时要紧之务。

切不可羡慕景象,自堕魔道,妄论休咎。

此皆自家气习所致,非元神元气,不可信也。

【注释】此为古来练功者之戒律。

功中所现各种异常景象无奇不有,五花八门,我均须不闻不问,保持虚无忘我境界,对异景无喜无爱,无动于哀,继续按练功程序进行练功,则功夫自能往深处发展。

否则,必着于魔道,功夫亦从此止步。

试举例言之,学者练功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出现不稳定的遥视功能,偶而能看到隔室事物;

或不知来自何处的山水人物景象;

住近城市或靠近边境的还能看到来自空中或别人电视机上的各种彩色图像,如果练功者为此种极不稳定、不知来自何处的图像所惑,私心窃喜自己有了一点遥视功能,遂彻夜不眠而刻意追求,胡思乱想,势必厌倦内功实质的修炼,并消耗大量的元神元气,从而变得脸色暗淡憔悴,甚至旧病复发,修炼亦从此止步,岂不可戒?

五、人身紧要处

(原文)人身还有紧要之处,如山根、玄膺二窍,皆是通精气往来要道。

人能存想山根,则真气自然上下复归黄庭旧处。

人能观照玄膺,则真津自然摄提而上。

尔等每行一次,此二穴不可忽也。

古云:

“玄膺气管受精符。

”又曰:

“玄膺一窍生死岸。

”又古云:

“山根是人初生命蒂。

”吾人开督闭任,通气往来,即是此窍。

苟能存神于兹,自可长生不老,却病延年。

【注释】山根一穴,在两眼之间鼻粱上,即祖窍或玄关窍的俗称,本书第一章第一节注释中曾论及,可以参阅。

玄膺一窍在舌下金津、玉液二穴之间。

此窍可通气管,即《黄庭经》所谓“玄膺气管受精符。

”《性命圭旨》云:

“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溉灌一身皆本于此。

六、集神于玄窍

(原文)昨言元神斡运其间,究竞元神在人身中藏于何所?

长于何地?

有曰:

方寸之地为元神之居;

玄关之内为元神之宅;

又曰:

天谷元神守之。

果真此三处皆元神之所栖,但不知下手之初何处为始?

《易》云:

“洗心退藏于密”。

是又闻古云:

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玄窍之内吾身之室也,众人则守神于方寸之地,耳目得入而摇其精,修土集神于玄窍之间,耳目无门而窥其隙。

如此看来,下手之时即当集神于玄关窍中,虚无圈内,庶几混混沌沌,杳杳冥冥,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方能养成不二元神。

若不藏于隐幽之地,而常于方寸中了了灵灵,未有不驰于尘情俗虑而日夜无休息也。

何谓天谷?

盖人头有九宫,中有一所名曰天谷,清净无尘,能将元神安置其中毫不外弛,则成真证圣即在此矣!

所以《黄庭经》云:

“子欲不死守昆仑”。

是可见守此天谷有无限妙蕴也。

【注释】方寸喻心,天谷、昆仑均喻泥丸,玄窍在此意为虚无。

下手兴功垂帘塞兑,即《周易参同契》所云: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扬”之意,我宜集神于玄窍,元神走泄大门,若集神于心府,易为识神所扰;

至功行渐深,则又宜集神于泥丸,此中清净无尘,更觉隐幽。

如此亦合练功程序。

七、丹田地步

(原文)吾故教生先息思虑,庶一片灵光炯炯直达其所。

不久之间仍如幼年稚子,阳气熏蒸,日充月壮,其精神健旺无已也。

又莫谓真阳如似一物,实有形象,而丹田实有地方。

虽古人谓为气海,谓为祖窍,谓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有其名却无其实,然亦不可谓全无实也。

以为虚也而万化生于此。

以为实也究竟寻不着一个物事出来。

久久如此,即吾所谓丹田地步,亦杳不知其所之,似在空中盘旋一般,然亦不可竞向空中驰逐也。

此中分际一言难尽。

【注释】黄氏虽将下丹田定位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处,但在观照此窍时主张在若有若无之间,不即不离,反对死死执着,故云丹田地步似在空中盘旋。

行功中更有观照心之下肾之上虚无窟子、观照脐下丹田离皮肉一寸三分间之法,均是讲求虚灵活泼,学者宜善会之。

八、上下丹田配合

(原文)诸子近时用功,不可专顾下田。

虽下田气壮自能升至泥丸,消铄上田渣滓,若神气犹懦未至圆明,须久久顾提,不妨以真心发真意,网顾上田,则泥丸阴气被阳气一照,自然悉化而头目不至昏晕也。

故古人谓顶上圆光者此也。

又观绘画之工塑一泥木神像必画一圆光于上者,就是此神光也。

所谓毫光照彻世界照开地狱者,就是此元神之光。

若单守于下田,则神光一时不能自整,未免多昏沉散乱。

其昏沉散乱者即真阳不升,真阴不下降之故。

今欲升降得宜,不可过急亦不可太缓,比如半夜忽然阳生,此是一派寒冬忽有阳气生于地下深深之处,若不提摄阳气,转眼之间又昏睡不知矣!

尔等此时起立,即依吾前法修持,尤要知稍用意思将神气摄之至上,庶几天清地朗,霎时间即三阳开泰乐不可及矣!

不但此也,平日守中若神气沉于海底,头目昏晕,亦不妨提摄而上。

夫玄功别无妙法,只在升降上下往来运变而已,亦非教诸子专用神气升散于外而不收敛也。

夫以神气不运于周身,则周身阴气不化,无非死肉一团,终是无用,且日积一日,不免疾病纠缠,故吾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周身运动,使血肉之躯化为活活泼泼,随心所用无有阻碍。

到得一身毛窍晶莹肌肤细腻得矣!

又不可贪神气之周于一身,苏软快乐流荡忘返,还要收之回宫不准外泄。

却不要死死执着一个穴道认为黄庭,须知收之至于极处,无非与太虚同体,浑不知其所在。

时而动也亦与电光同用,一动即觉,一觉即灭,前无所来,后无所去,仍一杳冥光景,还于无极焉耳。

功夫至此,身外有身。

若未到此,不过有相之灵神。

【注释】运行真气升降上下往来,须顾到上、下丹田的互相配合,此关系到是否性命双修和平衡人体阴阳,若专用下田而忽略上田,或专顾上田而不用下田,均是一偏之学,断难有所成就。

“性者天也,常潜于顶,故顶者性之根也;

命者海也,常潜于脐,故脐者命之蒂也”。

因此,性命双修者必因机而配合使用上、下丹田。

人身上半属阳,下半属阴,为求阴阳平衡亦必须顾到上、下丹田的配合和调剂。

对患病者来说,更须注意上、下丹田的运用。

阴虚阳亢者或高血压病患者则不宜过份观照上丹田(泥丸或两眼之间的玄关窍),否则,必招致阳更亢而阴更虚或血压上升。

阳虚阴盛者或低血压患者则宜多观照上丹田,使真阳能上升而真阴下降。

今人流行功法多专顾下田,偏重于修炼命功,亦可强壮下元,尤为老年人或破体所宜。

但若能如黄氏上文所言,必要时回顾上田,以扫除泥丸阴气,兔致昏沉散乱当得益更大。

九、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原文)昔人云:

“动处炼性,静处炼命。

”二语已包括性命双修之要,独惜人不知耳。

何谓动处炼性?

动非举动不停之谓,乃有事应酬之谓也。

人生世间谁无亲戚朋友往来应酬,亦淮无衣服饮食身家意计,要知此有事之时,则是用功修性之时。

于此不炼又从何处炼焉?

我于此时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子臣弟友必求尽道,衣服饮食必求适宜,如此随来随应,随应随忘,以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较,所谓我无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

炼性之功莫此为最,否则,舍却现在,而于闲居独处之地自谓诚意正心,此皆空谈无着。

何如对境而有返勘之念,于时时应事即可时时养性。

稍有念动欲起,人不指责于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处。

此所以炼性于动处,其功夫为易进也。

“炼己于尘俗”。

邱祖云:

“吾于静处修炼,不胜大益,及后游行于廛市,应酬于事为,始知动处之炼胜过静处之烁多矣!

”至于静处炼命又是何说?

静亦非不动之谓,乃无事而未应酬之谓也。

我能于无事之际,无论行住坐卧,总将一个神光下照于丹田之处,务使神抱住气,意系住息,神气恋恋两不相离,如此聚而不散,融会一团,悠扬活泼往来于丹田之中,如此日积月累,自然真气冲冲包固一身内外,而河车之路通矣!

若非真机自动,漫将此气死死用意翻上河车,鲜有不烧灼一身精血,变生百怪诸症者。

如此炼命,一日十二时中又有几时不得闻?

只怕生等不自打紧耳。

何患事累烦多而修性炼命无有空间之候耶!

至若河车之路的于何时始通?

如生等打坐时,始也神入气中,只觉神气相依,交会于黄庭之地,久久积精累气,则真气冲冲自踊跃于一身,觉得一身之中,真气已行包罗,我如在云烟之内,乘驭而上一般,如此再加积累功夫,肾精不泄,耳目口三宝亦无发通之处,不过一月两月之久,河车之路自通。

惜人有此真气,又为尘垢所污、私欲所蒙耳。

而五漏未除,精气又泄,所以将达其阶而又退下也。

【注释】此为将气功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之良法,即“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气功)”,亦即《入药镜》所云:

“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也是古人所说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将性命分配于动和静的环境中去煅炼,这是合乎生活规律的。

动处练性,即待人接物中务求中礼、中节、合情合理。

在待人接物中去炼性可以有所考验,当较脱离实践的空想空谈更有效益。

静处炼命,即无事独处时不忘观照丹田,保持我身之精气神经常打成一片。

学者如能做到此,则周天之路不难自通。

十、观窍观妙:

(原文)窃思太上言“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二句,以为生补漏之局,亦为生成真了道之本焉。

欲,非私意也,亦非有意之意也。

要想此个欲字,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即吾常言略用意思。

是窍非脐下一寸三分之谓,亦非下田水乡之称。

教生略用意思,闭眼光,凝耳韵,缄舌意,持身以正,亭亭矗矗如岩石之耸高山,悠悠扬扬似皓月之印谭水,收我一切驰逐于外之物欲,牵缠于内之杂念,一刀斩断,一齐收拾,片丝不挂,半蒂不存,于是以满腹精神尽收入于虚无一窍之中,时时照顾,念念不忘。

久之自有天真发现,阳气来生,将尔腹中久积阴霾之气自然变化而无复有焉。

由此再加猛烹急炼,常常了照,则真阳一动,收而采之,行升降之法,用进退之功,而大丹不患无成。

自然精不外泄,气不外倾,神不分散,而色身可固,法身亦即此存矣!

此即太上有欲观窍之说,至于妙之一字,道之实难。

总在生做功到气血融和之地,精神舒畅之时,潇潇洒洒,无思无虑,亦不是全无思虑,祗是思虑之起如浮云之过太虚,毫不留恋,了不介意,此即妙之之象。

然后还要从此推之,举凡平时抑郁者到此能不抑郁,昏颓者到此能不昏颓,皆是妙之作用。

“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斯得妙之真矣!

再示观之之实。

到此时也未尝不照于方寸,而实无方寸之可照。

未尝不注于丹田,而却非丹田所能了。

若有意若无意,随其气息之往还,我惟了了于中极,不为气息之一上一下所牵引焉,此观之之妙也。

总之,始而稍稍垂头以顾提(注:

左言右是),继而微微伸腰以缉熙,终而至于天机活泼,气节凌峋,即是长生之诀也。

吾见生等形气衰颓,精神疲惫,教之如后生小子实实了照于丹田一寸之间,则恐用力太劳反为不妥。

故示以活泼之观法,无论随时随地俱可做得。

然而坐有坐法,睡有睡法。

坐法吾且不说。

至于睡法,“未睡身,先睡心。

举凡一切事为,已就床榻思之何益?

而且枉劳其心。

惟有收摄神光,以头微微曲照入于一窍之中,自然神与气交而熟睡,火与水济而安闲。

至于行也,须将神光照在两三步远,有如清风拂拂,缓步而行,不使累身可矣!

若住立于何处,须知卓立不摇,如松柏之挺持,不拘束不放旷,斯住之法得矣!

【注释】此段阐述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二句,而介绍活用之法。

理解老于此二句关键在于懂得何者为“窍”?

何者为“妙”?

黄氏认为,“窍”非脐下一寸三分之丹田,而是心之下肾之上的虚无窟子。

“有欲观窍”即为用点意思去观照虚无一窍。

“妙”乃浑身气血融和、精神舒畅潇潇洒洒之象,“无欲观妙”即是无思无虑去观照这种畅快之景。

如此放宽尺度,不死死守着丹田,自由自在行功,学者随时都可做得。

十一、集义生气,虚无生阳:

(原文)命阳发生,静里修持之事,此积铅之一法也。

若性地之铅,即孟子所谓治然之气由集义而生者是。

夫义之所在不止一端,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今论史而有感,或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观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型仁讲让,济困扶危种种义举,偶然感附忽地悟入大乘。

此等积义犹为真真踏实行持,人能于机关偶露之际,实实认得为我家本来故物,一眼觑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

如此之悟是为真悟,如此所得是为永得,此为集义妙法。

孟子云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等语,我能如心而出,平情而施,且随时随处将所发情景,常常酝酿,不使随来随去,旋灭旋生,即是扩充,集义之真实行持也。

自是日夜谨慎,不稍使此心有不仁不义之处,以负惭于幽独,抱憾于神明,则我心无不快畅,我志自然圆满,即孟子所谓宜养无害,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是,是即积铅积到极处也。

诸子谈及阳生之道已非一端,总不外无思无虑而来。

即如贞女烈妇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宁舍生而取义;

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设有祸起非常,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

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

由是推之,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矜寡困穷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常,不无欢欣鼓午之情,此皆阳生之候。

只怕自家忽焉见得,忽焉又为气阻也。

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气扬,喜发于言,形动于色,洋洋诩诩不知自收自敛,视有如无,因被气习牵引而散矣!

又或读书诵诗,忽焉私欲尽去,一灵独存,此亦阳生之一端也。

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天怀,忽然阳气飞腾,真机勃发,此亦阳生之一道也。

更有琴棋书画,渔樵耕读,果能顺其自然,本乎天性无所求亦无所欲,未有不优游自得消遗忘情者,此皆阳生之象也。

总要一动即觉,一觉即收,庶几神无外慕,气有余妍,而丹药不难于生长,胎婴何愁不壮旺。

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于穴中,气时归于炉内,久久真阳自发生矣。

诸子从此悟得,方知阳即道,道即虚无自然。

子思子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其即此收敛阳光不许一毫渗漏之说钦?

诸子卓有见地,吾故以铺天迎地亘古历今之真正之阳无时无处而不有者示之。

【注释】虽言虚无能生阳生气,但人若有凛然之正义感、高尚之品行、雅致之情怀、专一之信仰,遇事而发,亦能生阳生气。

阳即真阳,气即真气。

我当于此机偶露之际,收之敛之,知所保养,使此气此阳不致旋生旋灭,向外渗漏,亦是学者养生之法。

十二、觉照之心

(原文)夫人之所以前知后晓、灵明不昧者,无非此一个觉照之心而已。

佛曰:

长明灯。

道曰:

玄关窍。

儒曰:

虚灵府。

要皆无思无虑、无善无恶中一个了照之神焉。

下手时不寻出虚无无际物事出来,则无性。

无性则无丹本。

不从虚无中养出个灵明妙觉、洞彻内外之神出来,则无主宰。

无主宰虽日夜勤行终是昏昏罔罔,到头而无用也。

诸子务先把万缘放下,直将知觉之妄,物欲之私,慢慢的起风运火,煅化于无何有之乡,自家内照果然一无染着,一无束缚,空空荡荡,了不知其起止,此为本性见矣!

本性一见,又要有个觉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昔人谓之主人翁是也。

有此主宰炼丹可成,无之犹一家无主,焉能兴得起家来?

此个主人翁实为炼丹之主帅。

至于本性,是炼丹之丹头。

但起初即欲本性发见,浑沦无际,浩森无垠,万不能有。

只要一个泰然无事,心地清凉,有点趣味就是。

若欲清清朗朗,浩浩渊渊,大无外小无内,则必火候到时方有此鸿鸿蒙蒙无可端倪之一候。

惟于尘缘稍不沾滞,推得开放得下,即是性见,炼丹有本矣!

下手之初此心未必即能降伏,洞照如神,只要此心不走作不昏迷,能为我家主宰,不为外物所夺而去,这即是此心常在,为我炼丹之主矣!

诸子此时尚在阴阳之交,还须立起志气,扶持真阳抑制群阴,久之阳欲进而不能遽进,阴欲退而不肯遽退,所以有如痴如醉之状。

盖以阳虽生而阴犹未卸驾也。

吾故教诸子,不要除思虑屏气息太为着紧,紧则又动后天阴气,必不能耐久焉。

总之,神妙无方,变化莫测,还不是此一点虚寂之性、灭应之神为之作主耳。

诸子于无事之时不要求浑沦磅礴,只此一念阳静,莫管二念,即是性在。

古人收回又放下,放下又收回,即性之见者多矣!

久久用功自然本性常圆,无在而无不在焉。

只要此心常常了照,稍有闲思杂虑,我能随时觉照,即惺惺常存矣!

【注释】气功态所以区别于睡眠状态和醒觉状态,就因为它有一个觉照之心。

气功态中无论虚极静笃,混混沌沌,或恍惚杳冥,这个觉照之心总是起着主宰的作用,所以称之为长明灯、主人翁。

一旦没有了这个觉照之心,就会昏昏沉沉成了睡眠状态;

或者清清醒醒成了醇觉状态。

所以古入说:

“当灭动心,莫灭照心”。

这个照觉之心就是元神,它一直主宰着气功动态的—动一静及如何动静。

它作为发见本性的主宰。

何谓本来之性体?

《仙佛合宗》说:

“万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一尖不柒,此即本来之性体完全也”。

十三、守中之旨

(原文)此个个字所包甚广,其在人身,一在守有形之中。

米子云:

“守中制外”。

夫守中者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是。

一在守无形之中。

《中庸》云:

“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

”此未发时不闻不睹,戒慎恐惧,自然性定神清,方见本来面目,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自古圣贤均以此为第一步功夫。

但始须守乎勉强然之中,终则纯乎自然之中。

三教圣人名目各有不同,总不外此中字为之宗,为之君,即如吾教以凝神调息为主,然后回顾本窍,心无其心,气无其气,乃得心平气和。

心平则神始凝,气和则息始调,其要只在心平二字。

心不起波之谓平,能执其中之谓平。

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

即丹经之玄关一窍,到得神气相依,玄关之体已立,此为大道根源,金丹本始。

他如进火退符、搬运河车、有为有作,总贵谦和柔顺,以整以暇,勿肋勿忘,有要归无,无又生有,至有无不立方合天然道体,此即得一而万事毕,吾道一以贯之之旨也。

【注释】中即虚空之性体,守中即还虚之功。

初学者守无形之中似无凭借,当须通过守有形之中,回光返照丹田而进入虚无之境。

十四、内动阳生

(原文)夫内动阳生实由静定久久自然而生者,有由偶尔入定当下即生者,此神入气中融洽为一之象也.我于此再为蕴蓄内中天然神火,任其静而动、动而静,盘旋于丹鼎中,再用外之符火听其上下往来,行住起止,所谓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

是到得内火一旺,外火自迥环于一身之中,鸿鸿蒙蒙无有底止,此即气周神外之候。

我于斯时惟有坐镇主人,凝定中宫,务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而已。

诸子近时已做到此处,吾看来还未十分如法,当退符时一味无思无虑,似乎还佳,不觉又他去焉。

盖因未曾老练,不妨再数周天之息以召回之。

久之至于化境,不须搬运推迁,而吾身蓬蓬勃勃,上为熏蒸之气,下为坎水之精,周流一身,上下往来,无有穷期者。

此息不期调而自调,精不期炼而自炼,所谓真橐YU,又谓“长吹无孔笛,时鼓没弦琴”者是。

此非吾独撰也。

吕洞宾云:

“温养两般、内神火而外符火。

保存十月,去有为而就无为”。

是此时虽云无为,亦要知无为之中有个真正主人为我主宰,才不落空,又还要回光返照,数息而若无数者,方能保固真阳,生长圣胎。

柳真人云:

“一息去一息来,息息相依莫徘徊”。

由此观之,内之神火须要安闲自得,调停中立;

外之符火是为温养之火,惟加一番谨慎,着十分了照,听其息息归根,息息入定,化为自然之神符,毫不假一分人力得矣!

此中功用,须要静之又静,耐之又耐,坐到天花乱坠,周身血气自然踊跃,我身浑如太虚,直若无有身形者,然又若此身在气机包裹中,如春蚕作茧一般。

狡于此惟行一灵炯炯独照当中,内外浑忘,有无不立,才是真诠。

【注释】此为炼气化神阶段的十月养胎功法。

初学者难以练此。

内神火即离宫之火,功夫到此,略凝神即能发动。

外符火即周天运行。

如此内外结合,即能真气蓬勃周流一身。

最妙考功夫臻于化境,不须搬运推移,只须元神主宰,便能使真气氤氤氲氲,上下往来,无有穷期。

学者行功能达气包神外,似若色身消失,周身似有气机包裹浑如与太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