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58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doc

必修4生活与哲学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是什么(A)

(1)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哲学也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

(1)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

(2)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区别: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争流的思想

4、哲学的基本问题(A)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讲是正确的,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代表观点: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气者,理之依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代表观点:

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现实中的事物是“理念”的摹本;理生万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心外无物等。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

(1)标准:

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2)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

(1)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理解:

①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

③“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④“客观实在”指明了物质的惟一特性。

9、世界的物质性(A)

(1)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2)方法论: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1)运动概念: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1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1)运动与静止的区别:

①第一,含义不同: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第二: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运动与静止的联系:

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反对错误的观点: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2、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1)规律的含义: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13、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B)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世界的奥妙

14、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

(1)意识的本质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

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注意:

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的产生要具备三大条件:

人脑、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实践。

(2)意识的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③方法论要求:

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

(1)哲学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现实意义:

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②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4)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6、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A)

(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8、真理的含义(B)

(1)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9、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

(1)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理解: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2)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1、联系的含义(B)

联系的含义:

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

①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②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①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①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②方法论:

A、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①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①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离不了部分,部分离不开了整体

②二者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指导意义(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在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24、发展的实质(B)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5、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②新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