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壹歪嘴哭综合征文档格式.docx
《吾壹歪嘴哭综合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吾壹歪嘴哭综合征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诊断高危儿、歪嘴哭综合征,患儿进乳好,反应较好,住院7天出院。
现随访3个月,发育良好,哭时口角仍向左侧歪斜。
病例2:
患儿,女,16小时,因哭闹后青紫13小时于2007年10月15日入院。
2胎1产,足月儿,否认宫内窘迫史及生后窒息史,羊水、胎盘、脐带正常。
入院查体:
一般状态及反应欠佳,哭时口角向左歪斜,呼吸平稳,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心前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无传导。
心脏彩超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诊断歪嘴哭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随访,现患儿已生后11个月,哭时口角仍向左歪斜,心脏彩超检查仍存在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病例3:
患儿,男,8小时,因呼吸急促8小时而入院。
足月儿剖宫产,否认宫内窘迫史及生后窒息史。
一般状态及反应欠佳,略发绀,哭时口角向左歪斜,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音有力,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Ⅱ级杂音,无传导。
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诊断新生儿肺炎、歪嘴哭综合征、动脉导管未闭,住院10天出院。
该患儿已失随访。
讨论
歪嘴哭综合征原因非由产伤或胎位不正引起,肌电图检查亦无面神经瘫痪,系因一侧口角降肌发育不全、致哭时不能下拉,健侧口角降肌仍下拉造成不对称哭嘴[1]。
上世纪90
作者单位:
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内三科
通讯作者:
李玉梅,电子信箱
年代发现,歪嘴哭综合征患者多有染色体22q11(22q11.2)微缺失[2、3、4]。
这种染色体的改变,
与遗传、基因突变、胎儿宫内感染、孕母疾病及服用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由于这种染色体异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第1、2对及第3、4对咽囊颈神经嵴细胞移行和分布异常,而神经迁移、固定和分布又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过程[5],故临床上出现口角降肌、口、腭、耳、心脏、甲状腺以及其它多器官系统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的畸形。
以心血管畸形多见[6],因此 本症存在成为有先天畸形的信号。
歪嘴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为:
平素或笑的时候,面部表现如常,双侧鼻唇沟对称,无眼睑下垂;
但啼哭时一侧嘴角下拉,造成歪嘴哭脸。
在临床上主要应与面瘫相鉴别。
面瘫
多因第7对脑神经不同水平的损伤会引起面部表情的损害,哭及安静时都有相应嘴角歪斜(左侧或右侧均可发生)、患侧鼻唇沟消失、皱眉及闭眼异常表现,肌电图等检查异常;
但歪嘴哭综合征患儿安静时皱额、闭眼、鼻唇沟深度都正常且对称,仅在哭及做鬼脸时有歪嘴表现,肌电图等检查没有发现阳性结果,两者在临床上可鉴别。
病例1、2患儿入院后曾误诊为面瘫,经临床多日观察后更正临床诊断为歪嘴哭综合征。
另外,我们发现本组资料3个病例患儿嘴角均向左侧歪斜,且所查国内资料此类患儿发生嘴角歪斜以左侧居多,目前原因尚不清楚。
因歪嘴哭综合征多合并先天畸形,故儿科医生、尤其新生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发现有歪嘴哭体征要引起重视,避免误诊、漏诊,以便及时发现先天性畸形并给予适当的医学干预。
参考文献
[1] 杨思源.小儿心脏病学[M].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
[2] PunalJE,SiebertMF,AngueiraFB,etal.ThreenewpatientswithcongenitalunilateralfacialPalsyduetoChro-mosome22q11deletion[J].JChildNeurol,2001,16(6):
450-452.
[3]AkcakusM,OzkulY,GunesT,etal.Associatedanomaliesinasymmetriccryingfaciesand22q11deletion[J].GenetCouns,2003,14(3):
325-330.
[4] Eiris-PunalJ,Iglesias-MeleiroJM,Blanco-BarcaMO,etal.Phenotypicvariabilityofdeletion22q11.2:
Ananalysisof16observationswithspecialemphasisontheneurologicalmanifestations[J].RevNeurol,2003,37(7):
601-607.
[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第105例———反复感染伴心脏杂音、低钙血症[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9):
573-575.
[6] CaylerGG.Cardiofacialsyndrome.Congenitalheartdiseaseandfacialweakness,ahithertounrecognizedassociation[J].ArchDisChild,1969,44(233):
69-75.
区弥漫性肿胀,皮肤紫红色,张力增高,躯干部皮肤出血点,肝脏肿大,肋下3.0厘米,质韧,边钝,四肢末梢凉,发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血常规WBC14.2×
109/L,RBC4.05×
1012/L,HGB119g/L,PLT68×
109/L,LY22.9%,GR78.1%,血气分析BE-14mmol/l,HCO311.3mmol/l,颌下及颈部锁骨区肿物彩超局部软组织肿胀,未见化脓液化及气体。
血培养及切开引流物培养未培养出细菌。
临床诊断为口底蜂窝织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抗休克、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并于入院后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保证呼吸道通畅,入院后1小时给予肿物切开减压引流,术后血压正常,末梢循环改善,引流处间断双氧水冲洗,并静点抗感染药物(甲硝唑+头孢吡肟),术后恢复良好,最后痊愈出院。
5例口底蜂窝织炎临床表现
年龄
肿物部位
呼吸困难
休克
肝脾肿大
皮肤出血点
血常规改变
电解质紊乱
CRP及血浓汁培养
肿物早期彩超改变
6月-11岁
颌下5例
颈部1例
锁骨上1例
面颊部1例
5例
3例
肝脏肿大5例,脾脏肿大2例
2例
白细胞减低2例升高1例正常1例,中性粒细胞升高3例,血小板降低2例
低钠血症4例,低钙血症2例
CRP升高5例,血培养阳性1例浓汁培养阳性2例
早期无化脓改变4例,有化脓改变1例
3诊治体会:
口底蜂窝织炎是急重症,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颈部及下颌肿胀可以在1天内甚至几小时内迅速肿大,甚至延及锁骨区及胸部、纵隔区。
可以迅速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中毒症状重,可以发生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正确认识该病,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减少死亡率,以下是治疗5例口底蜂窝织炎的一点体会。
3.1早期切开引流重要性:
局部炎症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2],从以上5例口底蜂窝织炎临床转归可以看出,2例未及时切开引流,均死亡,3例入院后及时切开引流,均存活。
该病早期切开减压引流可以大大减少毒素或细菌入血,减轻感染中毒症状,避免感染性休克或者逆转感染性休克,5例中前2例由于各种原因未切开减压引流,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未死于窒息,但最终由于感染症状重,死于感染性休克,而后3例由于及时机械通气治疗,早期切开减压引流,术后间断冲洗,积极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虽病情重,但均病情好转。
可见,早期肿物切开减压引流对于抢救该病成功率起着很重要作用。
另外,3例病例肿物彩超早期均未见脓液形成,建议不应以彩超有无化脓作为早期切开引流的指征,早期切开减压一方面减压防止窒息,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毒素入血,防止脓肿向下蔓延,减轻感染中毒症状。
应作广泛性切开。
其切口可在双侧颌下,颏下作与下颌骨相平行的“衣领”型或倒“T”型切口。
术中除应将口底广泛切开外,还应充分分离口底肌,使口底各个间隙的脓液能得到充分引流,然后用3%过氧化氢液每日4~6次,创口内置橡皮管引流。
3.2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5例均出现呼吸困难,故需及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
该病进展迅速,在出现呼吸困难早期即应尽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但该病由于口底软组织弥漫性肿胀,气管插管有一定难度。
3.3抗生素的选择:
该病一般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故需选择广谱抗生素和甲硝唑静点,作脓汁或切开组织细菌培养以指导长期敏感抗菌素治疗。
由于厌氧菌培养需特殊培养基,如为厌氧菌感染常规细菌培养很难培养出细菌。
以上5例常规细菌培养只有1例培养出细菌,可能为厌氧菌感染。
3.4抗休克治疗:
扩容、纠酸、应用血管活性药、激素治疗。
3.5心理护理:
消除患儿恐惧、烦躁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配合最好的治疗。
口底蜂窝织炎原因是下颌骨下方、舌及舌骨之间多种肌肉,其走行又互相交错,因此,在肌肉之间、肌肉与颌骨之间充满着疏松结缔组织及淋巴结,而形成各个间隙。
间隙之间又互相沟通,一旦由于牙源性或其它原因而发生蜂窝织炎,则十分容易向各个间隙蔓延,而引起广泛的蜂窝织炎,甚至导致颈部、锁骨上间隙、纵隔蜂窝织炎。
由于颈部及口底周围组织严重肿胀,可以引起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该病感染中毒症状重,可以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且可以引起纵隔脓肿、败血症、脓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因口底蜂窝织炎感染部位较深,脓液分散在口底组织间隙中,因而不易形成局限性脓肿,不易触到波动感,,局部穿刺也很难探及到脓腔,因此,不能以局部波动或穿刺是否有脓汁来作为切开引流的指标,临床上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全身和局部治疗相结合。
强调以下几方面:
(1)及时切开引流,术后间断冲洗,局部护理。
(2)为防止窒息,应及时气管切开,必要时辅助机械通气。
(3)积极抗感染及支持治疗,防治感染性休克。
(4)良好的心理安慰。
(5)口腔科和耳鼻喉科等多学科的积极配合。
由于口底蜂窝织炎早期表现不典型,进展快,死亡率高,是儿科急重症,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尤其门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以上是抢救重症儿童口底蜂窝织炎的一点体会,仅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5参考文献:
1刘清洁,熊志忠.腔科护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8~159.
2张十灵.462例颌面间隙感染临床分析.口腔医学,1985,5(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