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2099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docx

全国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第二期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目录

R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2

R1维新变法思想2

R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

R3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2

R4毛泽东思想2

R5新时期的理论探索2

R1维新变法思想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10月模块考试(201410)】1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B解析:

材料中“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说明康有为提出了“断发易服”的主张,改变中国的落后习俗,以便与时代接轨。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25.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A解析:

材料中的“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信息说明当时中国学堂创办人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故本题选择A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思想思想的理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24.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近代中国最早倡导这一观点的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知识点】R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维新思想

【答案】B解析:

材料中的“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表明倡导者主张权力来自人民,既民主政治。

符合维新派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201411)】C2C4E1K1R1R3R414、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启迪未来。

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

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6分)

材料二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

(2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4分)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从这时候起(注:

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4分)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

有何历史意义?

(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6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

【答案】第一问,近代历史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的历程,经历了从林则徐魏源迈出第一步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康梁的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第二问,依据所学及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模式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而西方则是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相同点从近代化角度即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角度分析,手段上的是相同点则是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第三问,政治准备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和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分析,经济准备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角度分析回答。

第三小问则是回答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

第四问,依据所学围绕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中共成立积极意义、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统治危机;甲午战争后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三民主义”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任意3点6分,挑战1分,应对1分)

(2)西方模式:

思想(精神)——制度——器物;(1分)

中国模式:

器物——制度——思想(精神)。

(1分)

相同点:

①本质上:

都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1分)经济上的工业化;(1分)

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1分)②手段上:

都采用了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

(1分)

(3)政治: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任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为中国革命积蓄了力量。

(2分,言之有理即可)新文化运动(1分);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3分)

(4)成果: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国共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任意3点6分)

【思路点拨】近代中国的“走路”问题——维新变法:

走日本人的路,主张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

走美国人的路,主张民主共和制。

五四运动后:

走俄国人的路,宣传十月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后:

中共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201411)】7、郭斌铄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位中国近代思想家:

“先生于中西治术学理,实能究极源委,有以探其异同得失之所在……其翻译西书,志在补偏救弊,有目的、有分寸,与盲从西人,一往不返者大异。

”这位思想家是

A.康有为B.严复C.康有为D.谭嗣同

【知识点】R1维新变法思想·严复

【答案】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西学之第一人。

材料信息“实能究极源委”,说明对西学之来龙去脉都能探个究竟,那就是对西学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了。

综合材料表述,可知,此思想家不仅对西学理解深刻,掌握系统,还结合时弊,救亡图存,结合所学知识,此思想家就是严复,故,正确答案选B;ACD三项均不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实能究极源委”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201411)】A1H1R1R44.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史记》

(1)据材料文字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段时期经历了“有序——无序——有序”的历史趋势。

(12分)

材料二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此为楷模,建立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

……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良法”。

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

……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他说:

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

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提出的法治主张及历史背景,(10分)指出为此进行的主要实践活动。

(2分)

材料三恩格斯曾明确指出: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为改变近代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民族备受欺凌,军阀混战不已,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中共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终重建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民主革命期间是如何实践恩格斯的观点的?

(2分)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诸侯争霸·维新思想及实践·毛泽东思想

【答案】第一问,材料一中文字信息“武王伐纣”等信息及“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康王即位,遍告诸侯”等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宗法制,巩固了统治;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进入混乱无序状态;图片材料中“王者天下”及统一文字可得出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第二问,由材料信息可直接概括出以西方法系为楷模,制定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为民立法,立法应以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宗旨;实行法治必须做到“法立而必施,令出而必行”;立法权应归多数之国民,由专门独立的立法机构行使;司法独立。

背景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回答。

第三问,根据恩格斯“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等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

(1)趋势:

①有序: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②无序:

春秋战国由于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出现诸侯争霸,社会陷入混乱无序局面;

③有序: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每点4分,共12分)

(2)法治主张:

以西方法系为楷模,制定资本主义“六法”体系;为民立法,立法应以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为宗旨;实行法治必须做到“法立而必施,令出而必行”;立法权应归多数之国民,由专门独立的立法机构行使;司法独立。

(任答三点,6分)

背景: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

(任答两点,4分)

主要实践活动:

戊戌变法。

(2分)

(3)观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

(2分)

【思路点拨】考点宗法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建立等在高考中有多省命题涉及,备考应关注;近代资产阶级寻求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实践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

来源:

全,品…中&高*考*网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A1A3R1R2P242、(32分)人类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很大。

西周时期出现的“国”是在分封制度下,由周人驻防各地,凝聚而成。

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每一层级均从上级授民授土取得权力,而每一级的主权都不完整。

完整的主权只有周天子拥有,尊王是诸侯国政权合法性的依据。

而希腊的城邦则是在一个地区内,若干村落聚合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

城邦是自卫的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城邦居民侍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

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雄杰之士,以个人的勇略、智谋、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

他们尽管被称为君王,但仍须耕作渔猎。

(1)结合所学,试从形成途径、主权状态、首领产生标准和文化认同四个方面来比较古代希腊城邦和西周诸侯国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

(8分)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种种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

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认为个人的人权和科学才是欧洲“优越于他族”的原因。

胡适更是大声疾呼: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2)分别概括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救国主张;(4分)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这两种主张的原因。

(8分)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3)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

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

(12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中国近代世界·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启蒙运动

【答案】答案:

(1)

希腊城邦

西周诸侯国

形成途径

自下而上/村落聚合而成

自上而下/分封而成(2分)

主权状态

完整

不完整(2分)

首领产生标准

才干、品德

血缘关系/世袭(2分)

文化认同

侍奉同一保护神

尊奉周天子/礼乐制度(2分)

(2)核心主张:

民族主义,主张建立完整的民族国家才能挽救民族危亡;(2分)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权利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2分)

民族主义的原因:

①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才能谋求民族独立;(2分)②维新派认为近代欧美因民族主义而强大。

(2分)

自由主义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有名无实;②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为专制制度和专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主因;③陈独秀和胡适等人认为民主、自由导致西方的繁荣发达。

(1点2分,2点即可。

4分)

(3)第一种划分:

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世纪,

第二中划分:

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

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2分)

背景: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法律。

(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

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2分)

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

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2分)

背景:

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

(2分)

17世纪-18世纪:

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

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希腊城邦是自然村落组成的,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则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形成的;主权状态上诸侯隶属于周天子,没有完整的主权,而城邦则相对独立有自己的主权;希腊城邦首领是依据才干选举产生,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则是世袭的;分封制下各诸侯都需要遵从周礼。

(2)依据材料“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维新派主张建一个完全无缺的国家,即是从民族主义的立场来探讨救国方法;由“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则侧重于人的自由,主张自由主义,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况加以回答。

可以得出各自原因。

(3)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6-13世纪:

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

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17世纪晚期-18世纪:

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

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表格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选做题部分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1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知识点】R1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B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项。

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科学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

 

R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20.历史学家陈旭麓说: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C解析:

依据材料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的信息说明新文化运动主要想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本题选择C项;A是洋务运动;B是辛亥革命;D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均不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理解。

 

【【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南省岳阳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411)】16.1918年,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

“我们中国人贪惰成性,不是强盗,便是乞丐,总是希图自己不做工,抢人家的饭吃,讨人家的饭吃。

到了世界成一大工厂,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种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呢?

”他的意图是

A.提高民族素质,迎接社会主义

B.批判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的流毒

C.表达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政治态度

D.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提上日程

【知识点】R2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答案】A解析:

材料中的“有工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时候,如何能有我们这种贪惰的民族立足之地”的信息说明作者明显是批判中国封建统治,以提高中个民族素质。

故本题选择A项。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