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785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深圳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2014.4

12.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

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题眼:

“君主……直接处理”、“不归中书”

考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

A材料反映宋朝君主常常不按常规经中书等省议定,而由宫内直接发出诏令,侵夺中书省拜官授职之权。

B、D与材料无关;C错误。

13.“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

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

题眼:

“世界水利史上”、“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考点:

精耕细作;水利工程

解析:

D(问题选项:

C)秦国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C项坎儿井是创始于西汉的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不符合“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的表述。

14.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

“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题眼:

“明代……家训”、“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不出农商”

考点:

重农抑商政策与观念

解析:

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士商渗透,“缙绅仕夫多以货殖为急”,士大夫兼营商业者日益增多。

新安地区“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吴人以织作为业,即士大夫家多以纺识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文士无不重财”。

连一向被文人唾弃的当铺“(过去)唯市井富豪为之,今士大夫家亦无不如此”当官经商的更多,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两洋,无不有也。

”著名文人经商者大有人在,朱舜水“为一经济家……士农工商各业,先生皆可兼之。

”唐甄“为牙于吴市”东林党骨干李三才“交游中乘便射利居间,或至千金。

”那些“舍儒就贾”,“以农商起家”的士大夫比比皆是,所以何良俊说:

“由今日而观之,吴松士大夫工商,不可谓不众矣。

”士大夫经商的普遍发展,在实践上突破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信条,从而在认识上改变了对商贾的看法。

归庄把“儒者而货殖”称为“业变”,与投笔从戍相提并论。

王文显认为:

“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李贽反诘:

“商贾亦何鄙之有?

”唐甄自诩“吕尚卖饭于孟津,唐甄为牙于吴市,其义一也”这些认识又推动了人们对农与商处于本和末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和改变。

作为治生,农与商都能发家致富,明人何氏家训说:

“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庞尚鹏的治家格言是:

“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作为治国,农与商都具有相铺相成的重要意义。

胡敬斋说:

“天下衣食出于农工商,不过相资而已。

”张居正说:

“商通有无,农力本穑。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

”朱国桢说:

“农商为国根本,民之命脉也。

”把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提到新的高度,因此明末要求“惠商”、“通商”、“体恤铺行”的呼声不绝于耳。

这些高级官员和著名学者的看法,反是映了社会语论的倾向和当局对抑商政策的放松,这对商业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15.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题眼:

“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考点:

近代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解析:

D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在《辛丑条约》中却采取了“保全”清政府的政策。

1901年联军占领北京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对华政策上意见纷纭,英德两国经过月余反复磋商,签订协定4条,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其内容是: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它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若他国利用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方式,欲获得领土时,两缔约国关于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它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俄、美、日、意、法、奥各国先后表示赞同。

为什么推行“保全主义”?

第一、中国人多地广,以及人民的反抗。

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指出:

“世人动辄相语,谓取此州略彼地,视外人统治其亿万众庶之事若咄嗟可立办者。

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也曾论道:

“各国于支那问题,大率不外三策:

一曰瓜分其土地;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

而目前最佳选择,就是“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我行令,压制其民。

民有起而抗者,则不能得义兵排外之名,而可以叛上之名诛之。

”“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

”法国一个议员也指出:

“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如果强行瓜分,“但见其徒事流血于亚洲大陆,反一无所有”,故“瓜分之说,不啻梦呓。

”总之,在帝国主义列强看来,如果采取直接瓜分的手段,势必遭到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义和团运动就是明证既要避免与中国人民发生直接对抗,又可以从中国榨取最大限度的侵略权益,最佳的办法就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使其成为自己驯服的工具。

这就是“保全主义”的本质。

  第二,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的矛盾冲突。

俄国乘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东北,遭到其它列强的强烈反对,英国尤为恼火,两国关系尖锐到“业已趋到彼此相见以兵之可能”;而英国企图趁机独占长江流域,同样引起各国不安,表示“势难坐视”;日本出兵厦门,企图占据福建,也遭到各国的反对。

这一切都表明,直接瓜分不可避免会在帝国主义列强中间引起一场分赃的内讧。

为避免内讧,各国才先后接受了英德协定所提出的“保全主义”政策。

尽管《辛丑和约》是在“保全主义”基调下拟订的,但在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就敏锐地指出,其实质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是“不劳兵而有人国”。

在中国海关供职多年的马士,则说得更为透彻明白:

“现在,当中国作城下之盟的时候,它通过《辛丑和约》和1902年与1903年诸商约的规定,变成了它的主人的主人”。

16.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攻治书记处致电中共中央:

“考虑到这样一个情况,即今后只在江西进行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我们同意你们将主力调往湖南的计划。

”与电文中的“情况”相关的史实是

A.“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D.遵义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

题眼:

“1934年”、“江西防御战是不可能取得对南京军队的决定性胜利的”

考点:

国共十年对峙;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

解析:

C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五次围剿中央苏区;1934年5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红军内线作战已十分困难,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三人团”,筹划红军战略转移之事宜,并将相关计划案和处理情况报请共产国际批准。

9月30日,共产国际复电中共中央,原则同意所报事项。

1934年10,红军正式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A、B都是1927年;D是1935年长征途中。

17.1896年,李鸿章出访美国,此举引起美国和媒体的极大关注,下列场景在出访期间可能出现的有

①美国民众在机场迎接李鸿章②美国官员陪李鸿章坐汽车游览美国城市

③美国媒体拍摄访问的影像④电视台记者跟踪报道出访活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眼:

“1896年”

考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影艺术

解析:

B①飞机发明于20C初;②汽车发明于19C80S;③电影发明于19C90S;④电视发明于20C20S。

18.“对教学情境和过程的安排,并不预先显示出他已经知道答案,而是带着许多问题去探讨。

当学习者得到一个暂时答案时,他就进一步提出问题去检验其正确性。

……他似乎总是在思考自己的方法,总是不断地从学生的角度审视教学方法。

”这里所描述的是

A.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B.程朱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

C.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育D.康德的理性批判哲学

题眼:

“提出问题”、“思考自己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审视”

考点:

古希腊人文主义;苏格拉底

解析:

C苏格拉底在不像别的智者那样,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说“我自知我无知”,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

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弄得对方矛盾百出。

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苏格拉底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却说这个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灵中本来就有的,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才未能明确显现出来。

所以他说“认识你自己”。

他的作用,不过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而已。

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之为“精神助产术”。

故事: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赤脚敞衫,来到市场上。

突然,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

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

“忠诚老实,不欺骗人。

这就是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问:

“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别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道德吗?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那人说。

“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成功了。

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吗?

”苏格拉底问道。

那人回答说:

“那是战争中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停顿了一下问道:

“儿子生病了,却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

请问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

“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

“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

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被弄得无可奈何,只好说:

“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拉住那人的手说:

“您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道德就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了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19.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些变化,比如认为:

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

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B.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

C.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D.地理大发理开拓了人们的眼界

题眼:

“个人慈善捐助是善行,与拯救灵魂无关”

考点:

宗教改革

解析:

B宗教改革从“因行称义”到“因信称义”,所以“善行,与拯救灵魂无关”。

世俗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之羁绊,社会种种制度日益理性化。

20.“国家濒临经济浩劫和解体,需要强有力的政权。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工人和士兵断然地拒绝支持科尔尼洛夫的军事专政,因为他除了强权、镇压的方针,已经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这段描述应为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

A.俄国奴制改革B.俄国十月革命C.巴黎公社运动D.法国大革命

题眼:

“工人和士兵”、“帝国主义战争”

考点:

宗教改革

解析:

B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列宁指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后完成的。

ACD时间都不符合,排除。

帝国主义有如下特征:

①生产集中和垄断;②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控制整个国家机器;③资本输出;④国际垄断同盟;⑤瓜分殖民地。

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首先控制国内的生产和流通,随着资本输出的猛增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它们又进而在国外激烈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它们跨越国界,按照实力对比来瓜分世界。

由于这种实力对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改变,必然要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瓜分狂潮;一战)。

这五个特征反映了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上大国争霸的格局和旧殖民体系的现实。

所以,列宁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作为帝国主义的简短定义。

21.“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的这一观点重在

A.肯定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B.强调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

C.分析重商主义思想对中世纪规则的突破

D.强调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的促进作用

题眼:

“不是……不是……也不是……而是”、“以竞争代替中世纪规章条例”

考点:

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

D“中世纪规章条例”指西欧封建社会实行严格的行会制度,控制生产的规模和价格,控制企业间的竞争;工业革命后英国利用自身的工业优势,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

它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即取消他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他国取消英货入口的限制。

22.《时代》杂志将1947年视为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又一重要时机”,称“这个国家正面临新的角色和责任”。

其意在

A.为美国国会通过“欧洲复兴计划”制造舆论

B.称颂美、英等国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

C.为美国政府干涉朝鲜内战推波助澜

D.促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题眼:

“1947年”、“美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

考点:

冷战和两极格局

解析:

A其他项时间不符,B是1949年;C在1950年;D在1944年已经建立。

A欧洲复兴计划实施于1948年,是美国所谓“承担世界责任”,全球扩张的表现。

23.19世纪流行一种文艺思潮,“它认为人是复杂的、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的动物。

”“在一个越来越科学、唯物主义、工业化、都市化的时代,……(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发性。

”这种思潮是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理代主义

题眼:

“19世纪”、“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工业化的时代”、“个人自由”

考点:

文学流派;浪漫主义

解析:

B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对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性”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像力、和感觉。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

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

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

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

——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启蒙的“内源”因素。

(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

(4分)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

(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

(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

(8分)

39.(26分)在经济发展的方式上,世界各国长期存在着“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争论。

“国有”与“私有”,往往被贴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标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阖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的浪潮经历了几个轮回,尽管每个轮回都有各自的原因,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无论是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它们共同的本质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杨卫东《国有化与私有化研究——西方国企进退的历史轨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

这一时期实业投资热出现的内部社会条件有哪些?

(8分)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8分)

(3)结合材料三,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你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

这种浪潮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6分)

(4)从中、西方“国有化”与“私有化”的动态演变中,你有怎样的认识?

(4分)

201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参考答案与评分意见(细则)

一、选择题。

(每题4分,共48分)

题目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

D

C

D

C

B

题目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C

B

B

D

A

B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38.(共26分)

(1)内源: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

(2分)

关系:

文艺复兴运动,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为18世纪的启蒙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文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理性主义阶段。

(4分)

(评卷说明:

关系一问,按照层次给分,第一层次,回答出基本史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各给1分,共2分;第二层次,回答出接续关系的内涵是“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的阶段”得2分,如果将接续关系回答成“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到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反封建神权束缚发展到反封建神权和王权”也可得2分。

(2)答案一赞同:

(答案可从性质、目的、影响、局限性等角度论证,任意两个角度即得4分)例如,(性质)尽管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但本质上仍是属于儒家正统思想;(目的)通过修复儒家传统思想以巩固开明君主统治。

(影响与局限性)没有促进社会的转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蓝图、没有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

答案二反对:

(答案可从背景、内容、积极作用等角度论证,任意两个角度即得4分)

例如,(背景)这一时期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或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突出)的条件下萌生的;(内容)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影响)对社会传统文化一定冲击,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早期启蒙性质。

(评卷说明:

观点与论据需要一致,否则不给分)

(3)思潮:

19世纪末期的戊戌维新思潮、20世纪初革命派的民主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或民主科学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实业救国思潮。

(1个2分,满分6分)

(评卷说明:

如果回答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给分。

回答同一类的思潮不给分,如回答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潮,只能给2分。

原因: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半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分)

(4)国际:

一战的爆发及战争的残酷性,暴露出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欧美社会贫富对立与阶级冲突日趋尖锐,引起人们西方文明进行反省;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

(答对1点即给2分,满分不超过4分)

国内:

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军阀独裁混战,列强欺辱,黑暗的政治局面使知识精英们反思“欧化”的成效;另一方面,专制结束,思想进一步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盲从倾向;(或答新文化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了政治舞台等,答对1点即给2分,满分不超过4分)

39.(共26分)

(1)特点:

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

(结合所学,言之成理皆可,任答对2点得4分)

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或民国成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4分,答对2点即可)

(2)事件:

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2分)

影响:

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民主党派性质变化等(任答两个方面得4分)消极方面,过早过快地消灭私营企业,导致后来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单一的公有制,部分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任答一个方面得2分)

(3)需要:

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巩固统治的需要;调控社会经济的需要(缓解社会失业压力、挽救破产企业、调节资源分配以提高效率等);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减少盲目生产、调节有效需求);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国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答对2点即给4分)

变化:

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分)

(4)认识:

不能把“国有化”、“私有化”作为衡量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国有化、私有化只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现代国家中都可以从本国的需要出发,利用“国有化”或“私有化”发展民族经济;国有化与私有化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