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523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docx

高中语文必修四同课异构教学设计16第1课窦娥冤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和戏剧的主题;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梳理,把握剧情;品读精彩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古代戏曲的曲词美;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体会其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格。

教学重点

把握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其社会意义和戏剧的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头禅:

“真是比窦娥还冤哪!

”窦娥是什么人?

她因为什么受冤?

冤到什么程度?

什么使她受冤?

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品味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二、知人论世——关于作者

1、学生结合教材注释了解关汉卿。

2、教师补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生卒年不详。

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我们从《优化探究》第8页四题就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大都散失,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都流传很广。

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景仰。

三、介绍戏剧发展情况和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戏剧发展简介

戏剧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出现的反映农牧业生活的歌舞和随后盛行的巫风,从《诗经》和《楚辞》的有关记载来看,已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春秋、战国之际俳优的出现,也可看做是戏剧的萌芽。

西汉时期角胝(即百戏)盛行,广泛地汇集了民间的表演艺术,已有戏剧性故事的演出,如《东海黄公》等。

很晋南北朝时期,“拔头”“代面”“踏摇娘”“参军”等表演艺术形式颇为流行,为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唐至宋是我国的形成期,唐参军、宋杂剧、金院本已渐具戏剧的雏形,角色增多,且有专业剧团,并出现了《目连救母》等连本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戏曲艺术的高潮——元杂剧。

由于文人作家的加入,剧本更进一步成熟,行当齐全,表演形式多样。

明清传奇是我国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由元杂剧的四折成为多出,由一个人主唱改为多人同台演唱,形式多样,且篇幅宏大,题材广阔,情节曲折,词采丰富,人物丰满。

清朝末年,各种地方戏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并且形成融百家之长的京剧。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剧种更是姹紫嫣红、开遍神州。

国家成立了戏曲学院,文化部设立“梅花奖”等奖项,中央电视台专门辟有戏曲频道,戏剧艺术又一次焕发了青春。

2、元杂剧有关知识

①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5本21折。

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

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折,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两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待,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

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②角色行当

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

与此对应,赏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

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

元杂剧中原没有“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参照南戏增改的。

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

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卖时写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则只标角色,不注人名。

这是在阅读剧本时要预先了解的。

③曲词

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由正末或正旦演唱,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待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

简言之,曲词由宫调、曲牌、韵文三部分组成。

杂剧剧曲的编排有一定的程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

元杂剧菜用九个宫调,即所谓“五宫四调”:

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每个宫调下都统帅着若干曲牌,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音乐旋律,与之配合的文词也有一定的格式,即格律。

曲(韵文)比诗词韵脚繁密,一般句句押韵,而且每套都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曲文创作就是在一定的音乐框架中“填词”,必须遵守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格律等定式,这与宋词的写作是相同的。

不同的是,曲文与曲乐的配合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可以随时增添衬字、衬句,也可减字减句。

因此杂剧曲文显得灵动活泼,口语性很强,实际上是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

④宾白

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

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除了对白、自白,还有“带云”(歌唱中附带的说白)、“背云”(旁白)、“内云”(后台人员或角色与台上角色的对话)等。

这些都属于口语化的散文白,与此相对,还有韵文白。

如上场诗、下场诗以及常见插入的通俗诗词,就都是由人物当场念诵的。

可以说后世戏曲的各种道白形式,在元杂剧中已是应有尽有。

⑤科范

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

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

元杂剧中的科,一是指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即做沉思的样子;“做哭科”“做笑科”,就是要求进行哭或笑的情感表演;二是指某种特写的舞台音响效果。

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窦娥冤》中的“内做风科”,就是要求后台根据剧情制造出雁叫或刮风的音响效果。

⑥题目正名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

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

一般取末句人微言轻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四、简介《窦娥冤》剧情

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设计害蔡婆——张父食毒归西天——张驴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诬陷告州官——昏官不察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五、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剧情,为深入探究做好准备

六、探究交流

1、窦娥一生的不幸遭遇

剧作中窦娥可以说是苦命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用她抵债,给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和丈夫完婚,还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了,最后更被流氓恶棍纠缠、陷害,上人命官司,终于含冤被斩。

剧作者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浓厚的悲剧效果,极大地引起人们的同情。

(归纳:

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丧夫打击;4、流氓欺压;5、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2、“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①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3、从窦娥的遭遇看元代社会状况。

①放高利贷的现象。

②流氓恶霸的横行。

③官吏的贪赃枉法。

④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

⑤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

⑥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七、课堂小结

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好比一个个“大头针”,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八、布置预习

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初步理清了本剧的故事情节,并且感受邓窦娥一生的遭遇,并讨论、分析了窦娥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背景。

这节课我们将在戏剧语言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一个善良的女性、一个弱小无助的寡妇在流氓恶棍和贪赃枉法的昏官的迫害下,怎样一步步沦为以生命控诉封建社会的壮烈女性、成为不朽的舞台形象,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探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问题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1、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

①窦娥被父亲抵债做蔡婆婆的儿媳,却丧夫早寡,她与婆婆的关系如何?

②窦娥为什么会被屈打成招?

③窦娥与婆婆“诀别”的场景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

明确:

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善良、孝顺、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

④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处境孤立,她表现如何?

⑤张驴儿进而要挟窦娥,她又是怎样应对的?

⑥对簿公堂时,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她是用什么样的行为来回敬衙门和张驴儿的?

明确:

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有主见、刚强的性格特点,但支撑其意志的却是封建的天命观和“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

⑦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鬼神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做能够证实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事物,是不容侵犯的。

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当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2、为什么窦娥的悲剧能够如此感天动地?

(或:

“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的对比”。

明确:

窦娥又是一位在道德上近于完美的青年女性,善良、安分原本是她的性格中的主要方面,在和越来越强大的敌对面的斗争中,她的性格中的清醒、有主见、刚强才突出了出来,可是这些不但不能够让她摆脱厄运,由于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反而把她推向死亡。

如她任官府怎样严刑拷打,都不肯含冤认罪,可为了避免官府对婆婆用刑,她主动屈招。

她的善良、刚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她的死期也定了。

又如,她很清醒,有主见,坚决不肯嫁给张驴儿,即使在张驴儿用人命官司要挟她时,她也不为所动,情愿和张驴儿“见官”。

应该说,她的这种做法是正确、果敢的。

可是官府并不清正廉明,却是流氓恶棍的帮凶,不分青红皂白将她送上法场。

这种个人的道德完美和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冲突,是这出悲剧具有浓厚悲剧效果的又一个因素。

此外,剧作结构精巧,使情节紧凑集中,主要矛盾冲突突出,以及对主人公窦娥抗争精神的强调,都是这出悲剧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的部分因素。

三、评价鉴赏

研读“三桩誓愿”部分,理解课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问题:

怎样看待“三桩誓愿”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或:

“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表现在什么地方?

”)

三桩誓愿:

①血洒白练:

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

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

惩罚世道。

①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的情节?

窦娥在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

这不仅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在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三桩奇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斗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动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也是剧作家的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凭借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民生并得以应验。

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坚强意志与美好愿望。

②剧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不仅设计了三桩誓愿,而且写了两桩誓愿的应验,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有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加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③朗读【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以此为突破口,探究理解本文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纡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天动地、激荡如潮、慷慨激昂。

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且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中见深邃。

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

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悲痛心情。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几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感人的。

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贼来抒发胸臆。

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现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

他也被尊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

窦娥以土法上马发发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的小媳妇之口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④“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

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

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

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四、拓展延伸

1、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

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

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

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

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2、“三桩誓愿”中运用了三个典故,分析这三个典故的内涵。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涉及人物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苌弘

杜宇

希望刑场上的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六月飞霜

邹衍

希望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孝妇冤

东海孝妇

不仅证明冤屈,更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分析: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

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

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

“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其后,姑自经死。

姑女告吏:

“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拓展:

学生简要分析《汉书》中“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冤”两者人物形象的区别。

明确:

《汉书》中“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敢于反抗,不畏强权。

思路:

注意《汉书》中只是叙事,并未刻划人物性格,特别是“孝妇自诬服”,显然并未积极为自己申辩和反抗。

五、总结全文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生动感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内容的训练。

【附录】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