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1450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docx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4+3同步练习7

2021-2022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月考)明武宗死后无子,其堂弟朱厚熜继帝位。

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提出应依照宋代先例“改换父母”,要求朱厚熜奉明武宗父亲为父;另有议礼派官员认为纲常不是万世不变的,主张朱厚熜应尊其生父为父。

最终议礼派获胜。

这说明

A.宗法制遭到了破坏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新旧势力相互较量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

2.(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明太祖曾说: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由此可见,明朝变革政治体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A.强化君主专制B.践行分权制衡

C.加强中央集权D.废除宰相制度

3.(2021·安徽高一开学考试)下表所示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度创新汇总(部分)。

表格信息反映了

朝代

制度

特点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政事堂)集体说事体制

中枢机构分工合作;宰相集体负责,相互牵制

宋初

设枢密院管军右、整编禁军、实行“更成法”

统兵权和指挥权分离;守内虚外

元朝

行省制

地方机构成为中央“派出”单位

明清

内阁制、军机处

外朝逐渐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执行效率高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B.皇帝权威起伏跌宕的变化历程

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缓和的走向D.中枢决策机构腐化变质的规律

4.(2021·安徽宿州市·高一期末)下图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海外

B.最远可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而非政治目的

5.(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

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

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

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

“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

”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6.(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明代从仁宗到世宗之际,阁臣以“正君为功”,对皇帝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和培养;勤于进谏,向皇帝反映政治实情,使皇帝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作为皇帝与部院之间的中介,发挥协调政务等功能。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阁臣

A.牵制了其他机构的权力B.成为中央法定行政长官

C.发挥了巩固皇权的作用D.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

7.(2021·安徽滁州市·高一月考)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政事,即内阁的议事权开始増加;仁宗、代宗时,六部的尚书开始“入阁”,即执行权也归于内阁;世宗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前。

据此可知

A.内阁演变为国家法定机构B.君主独断朝廷大政方针

C.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D.内阁的权力呈增长趋势

8.(2021·阜阳市颍东区衡水实验中学高一月考)“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政务B.专掌军政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

9.(2021·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一期末)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在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

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A.秦始皇:

“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

“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明太祖:

“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

“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10.(2021·合肥一六八中学)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为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A.重用侍从、秘书,分散相权B.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1.(2021·浙江高一期末)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赋予了宦官很多权力。

下列关于内阁和宦官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学士替皇帝草拟处理意见称为“批红”B.内阁直接领导六部导致其权势日渐增大

C.明太祖时期内阁成为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D.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

12.(2021·江西吉安市·高一期末)明宣宗朱瞻基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令,命輸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宦官读书,还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

所有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上述做法的目的是

A.避免宦官专权B.实现事权分割C.维护皇权稳固D.完善内阁制度

13.(2021·北京海淀区·高一期末)下面是高一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

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

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

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

14.(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期末)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

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反映了

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

15.(2021·浙江温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封建帝王,下列关于他们的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史实

公元202年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武帝刘秀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保护大汉王朝。

明太祖派郑和远航海外,宣扬大明国威。

清太宗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后来又改国号为大清。

A.①B.②C.③D.④

16.(2021·四川省大竹中学高一月考)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被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

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

A.推行改土归流B.内阁拒拟不合理的诏旨

C.废行省设三司D.中后期官官专权现象严重

17.(2021·浙江高一期中)《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权力逐渐受到削弱D.只负责处理一般政府文书

18.(2021·浙江高一开学考试)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

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9.(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由此可知

A.内阁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明朝中期相权加强

C.“票拟”使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D.内阁负责监察百官

20.(2021·湖北汉阳一中高一月考)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同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

可见,明朝票拟批红制度

A.方便内阁和宦官能独立处理政务B.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D.强化了内阁对六部的控制

21.(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亲理万机。

之后尽管“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但政务处置仍难免有失当之处。

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宦官专权事出有因

C.君相矛盾仍很突出D.中枢运行机制失衡

22.(2021·贵州贵阳一中高三其他模拟)明嘉靖时“天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单是封于各地的藩王及宗室俸禄开支就达到八百五十万石。

据此可知,明末

A.农业经济无力支撑国家发展B.地方藩王威胁中央集权

C.封建君主专制弊端不断暴露D.国家财政收入急剧下降

23.(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且互不统属。

后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效率迟缓之弊,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

这说明明朝

A.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C.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急剧恶化D.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冲击

24.(2021·广东高三二模)弘治年间,江西等地屡有民乱危及郡县,有司"备其东则发于西、剿其南则窜于北。

时镇守江西太监及三司仪,以为盗之未平,以政令不一,而邻境有司不肯协力故也。

宜设巡抚宪臣置司要地以节制之,而割附近郡县以隶之,则盗平也"。

于是合辞以闻,被允准。

这主要表明

A.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B.巡抚设置适应协调地方需要

C.三司人浮于事效率低下D.地方割据影响明朝中央集权

二、材料分析题(52分)

25.(2021·湖南怀化市·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材料一尚书原是九卿之少府的属官,原来职能只是为皇帝收发公文。

汉武帝规定,臣下的奏疏不经外朝而先交给尚书,然后由尚书呈送皇帝,尚书不经外朝御史再将皇帝的意见传达给丞相执行,皇帝与尚书(及随侍左右的诸吏、给事中、左右曹、侍中、中常侍)讨论政事的处理方案,因此尚书的地位变得重要。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材料二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关系》

材料三献替可否,是内阁大学士辅佐皇帝裁决政务的主要方式。

大学士根据皇帝的咨询,发表意见,上书而奏,叫“献”,取得皇帝的认可并推行叫“献可”;大学士对皇帝所采取的意见措施持不同观点,提出谏止,叫“替否”。

——汤其领《中国古代官制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机构的设置使得“尚书的地位变得重要”?

简要说明设置这一机构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在中央是如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内阁大学士是否就是宰相?

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主要方式。

26.(2021·绵阳市·四川省绵阳江油中学高一月考)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文物一:

漆盒

秦“蕃禺”漆盒盖(图),为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有“蕃禺”二字烙印。

“蕃禺”即番禺(今广州),是秦汉时期南海郡的郡治所在,这是“蕃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

状元及第

随着门阀世族的表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

“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

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并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文物三:

书籍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命人遴选历代帝王事迹编成《帝鉴图说》(图)。

《帝鉴图说》自问世以来备受各阶层读者青睐,四百年间多次翻印传抄,至今有汉、满、日等多种语言文本传世。

(3)根据图文信息,概括《帝鉴图说》的特点。

张居正以帝师身份位列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他能否像丞相一样威胁皇权?

请简要阐述理由。

27.(2021·三亚华侨学校高一开学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问题二中央与地方

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

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

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按示例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材料的内容来看,其反映的是明代的“大礼之争”,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是场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之争,是新旧势力相互较量,C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破坏,排除A;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B;内阁并没有决策权,排除D。

2.A

【详解】

根据材料“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因此A正确,BCD排除。

故选A。

3.A

【详解】

材料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枢密院、行省制等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同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综合来说,这些制度符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皇帝权力在不断强化,而不是跌宕起伏,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且说法错误,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中枢决策机构腐化变质,故排除D。

4.C

【详解】

根据所学,郑和下西洋是在朝贡贸易体系之下的航海行为,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C正确;是明成祖指派,排除A;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排除B;主要是政治目的,排除D。

5.D

【详解】

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不遵从皇帝的旨意,结合史实,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及时制止纠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D;内阁本身就没有权力,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排除AB;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排除C。

6.C

【详解】

由材料可知,明代内阁在整饬朝政和辅助决策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皇帝的辅政机构,对加强皇权起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牵制其他机构的权利,A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对皇帝的辅政作用,而非制约作用,D项错误。

7.D

【详解】

明成祖时内阁的议事权开始増加,仁宗、代宗时执行权也归于内阁,世宗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前。

据此可知,内阁的权力呈增长趋势,故D正确;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机构,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君主独断,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君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故C错误。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无法承担工作负担,于是任命一些中级官员为殿阁大学士,负责协理政务,A项正确;专掌军政与明太祖任命中级官员协助其工作不符,B项错误;殿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能不是执行政令,C项错误;监察百官不是殿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能,D项错误。

9.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行三省六部制,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0.C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借秦代因设相短命而亡及历代宰相专权乱政为借口,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故C项正确;丞相制度废除后,已无相权,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代,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因此D正确,A排除;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B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确立的,C排除。

故选D。

12.C

【详解】

据材料“明宣宗朱瞻基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令,命輸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宦官读书,还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

所有奏章……”可知,明朝皇帝从不让太监识字,到教授宦官读书,而且还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

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宦官牵制内阁,宦官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抑皇权,故选C;据所学可知,皇帝授权太监“批阅奏章”,其消极影响是导致“宦官专权”,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分割事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内阁,而且材料中“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目的是通过宦官牵制内阁,宦官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制约,D排除。

13.A

【详解】

根据材料“目的:

扩大政治影响,彰显大国强盛。

概况:

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

”,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朝贡外交的典范,以炫耀国威为目的,“厚往薄来”,这促进中外交流,但也加重了财政负担,所以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是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故C项错误;“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是工业革命等的影响,故D项错误。

14.A

【详解】

文渊阁接近皇帝,翰林院迁出文渊阁而内阁独留文渊阁,体现了对内阁的重视,说明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故选A;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说明内阁地位有所上升,BCD均无法说明,排除。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太宗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后来又改国号为大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02年,A排除;汉武帝是刘彻,B排除;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C排除。

故选D。

16.D

【详解】

明代君主掌握朝臣生死,将其当朝笞责或者投入“诏狱”折磨的“廷杖”制度,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与明代中后期官官专权现象严重在实质上是一致的,D项正确;推行改土归流是中央强化地方管理的做法,A项错误;内阁拒拟不合理的诏旨体现了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并非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B项错误;废行省设三司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实质上与“廷杖”制度并不相同,C项错误。

17.B

【详解】

根据“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国是,故选B;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A;材料反映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排除C;根据“参预机务”“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可知,内阁不仅负责处理一般政府文书,还参与机密要务,排除D。

18.B

【详解】

材料反映了皇帝提高内阁和司礼监宦官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目的是让内阁和司礼监互相制约,以保证皇权独尊,故B项正确;明代是皇权不断强化时期,故A项错误;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只是表面现象,目的是为了制衡司礼监宦官,以保证皇权独尊,故C项错误;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并没有失控,故D项错误。

19.A

【详解】

明朝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反映,故选A;明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排除B;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排除C;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排除D。

20.C

【详解】

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皇帝审阅、内阁票拟、皇帝同意后司礼监批红、六科审核无误、交六部执行,明朝票拟批红制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故选C;A错在“独立处理政务”,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内阁不是中央法定的机构,不能控制内阁,排除D。

21.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勤于政事、亲理万机,但还有失当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废除丞相制度虽加强了君权,但同时也带来了中枢机构行政效能下降、处置失当等问题,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带来的弊端,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宦官专权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揭示出的是废除丞相制度带来的弊端,而且废除丞相后不存在君相矛盾突出的问题,故排除C项。

22.C

【详解】

材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局面导致中央财政背负沉重负担,其根源在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也不能反映国家财政收入状况下降,故A、D错误;明代地方藩王和宗室并非地方割据,无法体现对中央集权的威故B项错误。

23.A

【详解】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分化地方事权,由设置巡抚、总督等节制地方,说明明朝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明朝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所以“急剧恶化”的说法有误,排除C;材料中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

24.B

【详解】

材料中江西等地出现“民乱”,江西太监及三司认为地方政令不一导致“民乱”不绝,应设置巡抚节制地方,协调各地共同应对“民乱”,故B项正确;明朝地方阶级矛盾尖锐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地方机构不够协调,未显示三司人浮于事,故排除C项;材料中“民乱”并非地方割据,故排除D项。

25.

(1)机构:

内朝(或中朝)设立。

作用:

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

(2)①枢密院专掌军政,②三司专掌财政,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④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⑤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3)不是。

原因:

①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顾问,②所有的意见都必须获得皇帝的同意才能实施,③并不具有独立的行政权力。

(4)方式:

不断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详解】

(1)联系所学可知,内朝的设置使得“尚书的地位变得重要”。

联系所学可知,内朝的设置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

(2)宋代中央“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指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联系所学可知,包括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且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3)联系所学可知,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

从“大学士根据皇帝的咨询,发表意见,上书而奏”并联系所学可知,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