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1287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内部资料文档格式.docx

第十五章人格因素与学习…………………………………………………50

第十六章学校群体因素与学习……………………………………………51

第十七章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学习………………………………………51

第十八章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52

第十九章教师心理…………………………………………………………53

第二部分模拟题

教育学模拟题1………………………………………………………………55

教育学模拟题2………………………………………………………………61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66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2…………………………………………………………70

第一章绪论

本章考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内容、性质与意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及历史发展过程。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学习和教学的相互关系看,学与教是对同一过程不同角度的理解

教育过程包括师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

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a.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b.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辨证唯物主义(PD★)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进行研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既要考虑课题实际上的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好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整个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也要考虑对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响。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实验、观察法、调查法

4、观察法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

观察法包括实验观察法和自然观察法。

5、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

问卷法、访谈法与教学经验总结法。

6、问卷法的定义:

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已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资料的方法。

7、运用问卷法进行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P12

①问卷指导语要简洁诚恳,清晰明了;

②问卷内容应生动有趣,回答方式简单扼要;

③问卷题目用语应避免表露研究者期待的答案;

④问卷不宜长,排列要合理有序;

⑤问卷材料的选择要严格和规范,一般要通过预测进行性度和效度的检验。

8、教育心理实验的优点和缺陷有哪些:

(1)优点:

研究比较生动自然、研究结果切合实际、富有真实性、容易将结果付诸实践、可以扩大被试的数量、在统计上可以获得可靠结论

(2)缺点:

不能很好控制条件、进行因果分析不太容易。

9、教育心理的观察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①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

②记录要详细、准确;

③对一类行为做多次重复观察;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学著作★:

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2、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

桑代克,1903年所著成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3、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的趋势:

内容趋于集中、各派的分析日趋缩小、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心理发展的各个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发生认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如何看待遗传、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皮亚杰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定义:

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如何理解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P22

4、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5、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影响心理发展的两大基本因素:

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

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PD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华生★)

遗传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强调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先前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

2、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白板说)★。

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

机械地强调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否认遗传和主观能动性。

5、二因素论

(1)代表人物:

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2)观点:

心理发展单纯地是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并非单纯地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个体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6、辨证唯物主义如何看待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简述皮亚杰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2、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

“发生认识论”

3、发生认识论★:

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就是在主客体和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构建心理结构,从而在心里上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4、埃里克森★★:

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的内容:

乳儿期(0-1.5)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婴儿期(1.5-3)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

学前期(3-6)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学龄期(6-12)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青少年期(12-18)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成年早期(18-25)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

成年中期(25-60)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

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我完善感对基本绝望感

6、维果茨基★:

提出“最近发展区”

7、最近发展区★★★:

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能够运用已有的只是经验独立地完成任务,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即可达到的水平,另外一种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是最近发展区。

8、维果茨基心理机能发展的四种表现:

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不断发展;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的提高;

间接、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广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的概念,一般学习、元学习的含义,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广义的学习:

★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2、狭义(人)的学习:

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4、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有哪些?

(从内容、方式和性质上分析P35)

5、学生学习与人类学习相比有何自身的特点?

学生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

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6、学习的类别划分有两个维度:

按内容分;

按学习活动的性质或机制分

7、学习按照内容来分,一般有四类★★★:

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以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8、苏联心理学家皮得洛夫斯基将学习分为反射学习与认知学习两种类型。

9、奥苏贝尔按照学习的实现方式和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四类★:

机械的接受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节学习理论概观

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理论意义:

对学习理论的研究其实就是对心理发展的研究,因为学习过程就是心理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应用意义:

有助于人们掌握学习的实质及其规律,改进自身的学习,有效地认识世界。

2、元学习:

是指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

3、一般学习:

是指个体获得经验的学习

第三节学习机能获得的学习理论基本派别(暂未列入考试内容)

第四节学习理论基本派别(暂未列入考试内容)

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学习规律,联结、准备率、操作性条件反射、负强化、程序教学、观察学习、自我效能高的概念。

联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代表人物

理论名称

主要观点

学习规律

桑代克

试误—联结

试误—联结学说,认为心理和学习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效果律

准备律

练习律

巴甫洛夫与华生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替代—联结”学说,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

消退律

泛化与分化律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强化—联结”学说,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运用于程序教学理论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联结学说,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更多地受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影响,人类的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

三元交互作用

第一节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也是联结派理论的鼻祖)

试误—联结学说,认为心理和学习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悟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唤起原本联结中的一种联结趋向,并使之加强;

桑代克通过动物的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学习联结理论,对学习进行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学习的规律,即效果律、准备律以及练习律,其理论体系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对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堪称教育心理学的鼻祖;

局限性:

桑代克把人类复杂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的学习,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2、效果律:

★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者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联结:

是指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3、准备律:

是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

4、练习律:

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

P65

第二节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发射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创立者:

巴甫洛夫与华生★)

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

意义:

把精确而有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生理与心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学说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和生理机制,对科学、唯物地说明心理活动和学习是有功绩的。

只可以解释部分较为简单、低级的学习,不能解释复杂的、更为高级的认知学习过程。

该理论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类思维的特点。

2、巴甫洛夫进行的实验为:

狗分泌唾液实验★

铃声为条件刺激食物为无条件刺激

3、华生:

恐惧形成实验★

4、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反射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5、泛化:

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6、分化:

分别向有机体呈现条件刺激和与之相似的无关刺激,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对无关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可以使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产生分化,只对前者进行反应。

7、华生对学习律的研究:

反对桑代克的效果律,主张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解释学习。

频因律:

在其他条件想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快,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因律:

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也就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P85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

该理论是是根据他用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所做的经典实验所提出的。

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加强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3、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可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行为,后来这些行为得到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有目的的操作,有机体通过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4、斯金纳把条件发射分为两类:

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发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刺激-反应的联结,反应由刺激引起;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操作后的强化。

5、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P76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包括两部分:

(1)学习的实质

(2)学习的规律

7、学习的实质:

8、学习的规律:

(1)连续接近技术:

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渐形成这种技术。

(2)强化强化原理技术。

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9、强化类型与惩罚

反应概率

刺激增强

刺激消除

反应增加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

负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

反应降低

惩罚(呈现不愉快刺激)

惩罚(消除愉快或强化刺激)

10、强化的安排:

连续强化(及时强化)、间歇强化(延缓强化)

11、程序教学:

指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精心设计知识项目序列和强化序列是程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JD程序教学的概念和原则★)

(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最先是直线式程序。

(2)程序教学遵循的原则:

小的步子

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

低错误率

自定步调

(3)程序教学的依据: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原理。

(4)程序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机器来进行。

教学机器优点:

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常会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等而造成的恐惧、反感心理。

强化及时,反馈及时,不像传统教学中反馈和强化太少,耽搁时间长,降低了强化的效果。

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使教师能清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教学。

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教师修改程序教材提供有效信息。

第四节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认为人后天学习有两类:

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

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

在某些情境下,只根据观察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后果,就可以在间接中学到某种行为。

也称为“替代学习”。

3、学习情境中的刺激:

名义刺激和功能刺激。

4、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

5、交互作用:

(1)第一种交互作用“单向的相互作用论”

(2)第二种交互作用“双向的相互作用论”(3)第三种交互作用“三元交互作用”,认为个体、环境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三因素彼此交互影响。

个体的学习因素是前因决定因素与后果决定因素的函数。

前因决定因素既包括个体因素,也包括某些环境因素;

后果决定因素主要指行为的结果,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来自内部,由自我引发。

6、模仿的四种方式:

(1)直接模仿

(2)综合模仿(3)象征模仿(4)抽象模仿

7、反应结果具有:

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强化功能。

8、强化:

除了传统的外部强化,还包括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1)替代强化:

指人们人们通过他人行为受到奖惩的观察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2)自我强化:

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自我强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3)班杜拉认为:

强化不是提高行为出现概率的直接原因,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取有关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这种作用是人在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后所产生的对下步强化的期待。

他把期待区分为:

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9、效能期待:

即自我效能感。

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

(1)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语言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前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10、示范教学:

“示范”是观察所学习的对象。

包括:

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1)示范过程:

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

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

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2)观察学习的教学步骤:

分析拟示范的行为

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

发展教学序列

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

11、对班杜拉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