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优秀学案《济南的冬天》 苏教版Word下载.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优秀学案《济南的冬天》 苏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优秀学案《济南的冬天》 苏教版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
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
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
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
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描绘。
1.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
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
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
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2.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
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
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
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
真是“妙”极。
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3.山村卧雪图
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
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
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4.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
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
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
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但是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
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
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
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从而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
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
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母亲般的“小山”就有了人间大爱。
2.细致周到的护士
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
3.健美优雅的女郎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
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
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4.娇美害羞的少女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
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
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
是什么使她害羞?
是它本身纯青、温情,是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5.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
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
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
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献给谁呢?
是倩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教师小结: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
这一个个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
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
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
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
此皆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
如此,这种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
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1.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
如: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思考讨论:
为什么这样来写?
明确:
一是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二是表达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
三是表现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画意。
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1.标划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动词,然后加以体会,进行展示。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白边。
(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形象传神,写出了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写出了水藻和水的慷慨多情,表现了济南冬日的春意和生机)
2.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
(1)教师示范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是含笑的。
标划的词语自然、柔和、亲切、温馨。
如一位慈祥者忍不住向你诉说,如一位自豪者在你耳边低语。
“真的”含有惊喜,“是”“的”舒缓语气,如此不能不使你相信。
(2)学生找出类似语句,标划出关键词,小组交流。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
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
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
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温晴温情
山雪霁初晴秀丽
水空灵水晶明净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学设计《沁园春雪》苏教版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所写景物雄浑壮丽,所抒胸襟博大宽广。
在这首词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人,一位壮志满怀、豪情万丈的英雄。
感情激昂、豪迈,是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绝佳教材;
还是对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励志熏陶的最佳范本;
更是走进毛泽东心灵、领略伟人风采的最佳桥梁。
教法简析
1、精讲点拨法
魏书生老师曾说要学生学会扔掉拐棍走路;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新课改明确提出老师的角色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有效课堂的引领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课堂上要少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
学生的疑惑之处要点拨,以推进他们的思考;
需要深入、需要提炼高度的要精讲,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由此确定本课的教法为精讲点拨法。
主要在以下几处精讲点拨:
诵读指导时、比较总结时和学生有疑难时。
2、比较鉴赏法
“比较”其实就是对比,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写作方法,有比较,才有突出。
在阅读过程中,比较就是品评,就是鉴赏,就是总结写作规律,提高阅读文本的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
学生在类似诗文的比较鉴赏中能掌握到语文学习的规律性东西,比较鉴赏的过程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因此比较鉴赏,举三反一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
另外,北师版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由此确定本课的教法为比较鉴赏法。
主要适用于对《沁园春·
雪》下阕学习中。
学法分析
1、诵读法
曾国藩曾说过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是“读书出金玉声、飘飘意远”,是说诵读诗文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
俗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说好的诗文需要反复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诵读,学生首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诵读;
并且这首词大气磅礴,激昂豪迈,最适合诵读,所以学生学习这首词要反复诵读,有层次诵读,达到读准、读懂、读美,老师适时诵读指导,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体现语文课独特的韵味。
2、想像联想法
作家雨果曾说:
“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突出了想像的魅力;
诗词之所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主要时因为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
而优美的意境就需要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美好的图画。
想像是在对诗词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学习的深入,是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知识生成,是他自己的所得。
在《沁园春·
雪》中,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雄浑壮丽的北国风光图,既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学生脑海中有了这么一幅画卷,不仅把握了词的上阕,对于下阕的学习,也是水到渠成。
3、品读法
品读就是细读、品味,就是含英咀华,咬文嚼字,正如苏轼所说: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好的诗文需要仔细咀嚼,仔细品味的。
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品味用词的精巧、品味意境的宏大,在细细品味中诵读、比较,学习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分析、鉴赏感悟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这节课能否拿出我们的英雄本色来?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了解毛泽东的另一方面——诗人毛泽东。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
“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这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今天咱们就学习这首词,来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诵读,把握基调(重点指导上阕朗读)
1、师:
请同学们大声读这首词两遍,看谁读得最气度非凡!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2、师: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词?
(一生读,老师评价)
(又一生读,老师评价、激励)
3、师:
“望长城内外”我有两种读法,你认为怎样合适?
(老师读,学生思考,评判,师生确定应该“望”字的重音、语气,梳理“望”字领起的内容)
4、学生齐读“望”字领起的这几句。
5、师: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又该如何读呢?
(师示读,还用两种语气)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气势)
6、学生齐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7、师:
既然语调高亢就显得有生机,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该怎样读?
老师在几年前读这首诗,是这样读(师慷慨激昂地读),可是我今天想闭起我的小眼睛,这样读(师深情地读),同学们品味,哪一种更合适?
(学生思考,评判,确定语气与感情)
8、学生齐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9、老师范读或学生范读,要求:
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并思考:
你能找出概括上下阕内容、堪称全词骨架的句子吗?
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
前半句是总结上阕,后半句是引起下阕。
三、品读,领略意境。
(重点学习上阕)
请同学们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学:
屏幕出示:
赏析一词:
我认为“”一词好,好在……
描绘一句:
“”一句,使我仿佛看(想)到了……
学生自学,讨论
学情预测:
学生比较认可的词语可能有:
“顿”“内外、上下”“千、万”“山、原、长城、黄河”
“红、银”“舞、驰”等词。
老师指导,学生品味、朗读。
学生想象的美景根据情况而定,老师合理引领。
让我们带着赞美,带着陶醉,齐读上阕。
(学生齐读)
三、比较阅读,感受诗人的胸襟气度。
(重点学习下阕)
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啊!
老师经常发现有人把这个“娇”字写成“骄”,想想也有道理,这么美的河山,怎不令人骄傲与自豪呢?
同学们看,毛泽东用这个“娇”字,用意何在?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
既突出祖国风光的柔美。
又照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
有阳刚之雄健,又有阴柔之妩媚,这既是我们可爱的祖国,又是毛泽东诗词的美学追求。
江山如美人一样可爱,使得哪些英雄为之倾倒呢?
请细读下阕,找出毛泽东评点了那些英雄人物?
你知道他们名垂青史的伟大功绩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出示五位帝王像)
(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品评五位帝王,老师评判,界定,激励)
真是战功赫赫,功勋卓著。
毛泽东如何评价他们?
哪些词体现毛泽东的观点?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师生讨论)
“惜”字领起这几句,其中“略输”“稍逊”“只识”几个词,有肯定、惋惜、委婉的批评,还有作者一点微微的自得。
4、师:
读这几句,咱们是点头好,还是摇着头读好?
是撇着嘴表示不满好,还是嘴角微微上扬,含着一点自信好?
(学生评论)
好,我们就是毛泽东,让我们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读这几句,读出这几种微妙的感情。
(学生齐读这几句)
那么最能体现词人豪情壮志的是哪几句?
请大家气吞山河地读!
(生齐读后三句)
6、师:
何谓“风流人物”,你认为词中的“风流人物”指谁?
(师生讨论,探究)
我个人认为,主要指毛泽东自己,因为“诗言志”吗?
当时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长征也取得了胜利,对于中国的局势成竹在胸。
说是人民大众也有道理,因为他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代表吗。
请同学们看毛泽东的这两首词,你能找出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境相同的诗句吗?
(屏幕出示《沁园春•长沙》上阕和《清平乐•六盘山》)
(生自读,讨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8、师:
(指点两词)这是1925年参加革命不久的毛泽东的胸襟,这是1935年长征尚未取得成功时的毛泽东的气度,可是为什么《沁园春•雪》会成为毛泽东的代表作呢?
别的咱们不看,仅从这几句,你能读出点什么吗?
(生思考,讨论)
从标点,从语气,从背景,可以看出这首词体现的作者情怀更坚定,更豪迈,更自信,更能代表毛泽东的胸襟与气度。
9、师:
我很激动,为同学们的目光与学识。
咱们分开读,女生齐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男生齐读“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全班齐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要求最后四个字读三遍,气势要一遍比一遍强。
(生齐读,慷慨激昂)
10、师:
同学们看,毛泽东望的仅仅是北国风光吗?
他望的是祖国万里的河山,是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舞台,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老师根据《沁园春•雪》的上阕,写了一句上联:
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也!
祖国!
根据词的下阕,对出下联吗?
我给两个词提示
评显,!
!
(学生合作探究)
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领袖\自己的名字!
四、拓展总结,认识伟人毛泽东。
雪》中,我们看到的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那么,在逆境之时,他还有如此的雍容与大度吗?
(屏幕出示《卜算子·
咏梅》)
这首词写于1961年,当时国内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台湾蠢蠢欲动,印度虎视眈眈,苏联的高压政策,使我国处境艰难。
请同学们读这首词,你能找出最能体现毛泽东情怀的一个词吗?
(学生自读,指点)
“俏”字,“俏”在风雪交加之时,“俏”在悬崖百丈冰之上。
这就是藐视困难,襟怀磊落的梅,这就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毛泽东,由此,我们对联的横批应该是—
“伟人风采”
总结:
读毛泽东诗词,等于读中国的革命史,中国的发展史。
齐读或齐背《沁园春·
雪》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