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1107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来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开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既是全党全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部工作的中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以及它所要展开的全部内容。

具体来说:

  一是针对我国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以及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

胡锦涛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但同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又赋予发展以新的内涵,强调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二是针对我国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以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等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三是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以及要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等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此,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作出全面部署。

  四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要实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要求各地区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针对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以及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靠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来赢得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划和工作部署,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六是针对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及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目标,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文化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特别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虽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基本国情的表现形式却有了很大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对基本国情认识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据此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其中有以下几个比较重要的关节点:

  第一个关节点,是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

这是首次对我国人均突破一千美元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阐述。

当时用的是“关键时期”和“关键的发展阶段”的概念,一共分析了八点。

我们只要拿这八点与十六大报告有关论述作比较,不难发现,我们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不仅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表现大体都涉及了,而且据此作出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的重要判断。

特别是其中对“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这方面内容的强调,更是深刻地抓住了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新变化、新特点。

  第二个关节点,是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这次讲话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些“新趋势新特点”的概念,也是分析了八点。

比较起来,大的框架仍沿用江苏讲话的概括,但进一步新增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

这与江苏讲话所强调的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无疑更为全面和辩证。

二是新增了劳动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就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的内容。

这表明我们党对进入关键时期所呈现的社会管理的新变化,有了更深入和清醒的认识,并主动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来加以应对。

  第三个关节点,是2005年10月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其中的新进展有这样三点:

一是,第一次明确提出“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而且明确把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作为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是,每一个特征,都是从既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阶段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个特征实际上也就是十对矛盾。

这种全面辩证的分析方法,无疑更贴近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也与十七大报告的分析表述更接近。

三是,新增“三农”和自主创新方面的内容。

这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前者,是缘于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后者,也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

总之,经过这次阐述,“阶段性特征”已经基本成形,此后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被正式使用。

  第四个关节点,是十七大报告的阐述,共分八个方面。

在上述三次认识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十七大对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清晰,整体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既充分肯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同时又十分明确地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并在深刻分析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提出来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也取得了许多方面新的突破。

所有这些,迫切需要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认真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着力回答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发展。

  概括起来,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中,有三次大的总结值得关注:

  第一次,是对非典的总结。

科学发展观“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总结我国非典疫情的发生和我们防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契机,直接促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一是通过总结,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对非典的总结,我们党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理念,认识到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发展,除经济发展外,还应该包含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以发展的内涵为突破口,开始探索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进程的。

二是通过总结,对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非典集中暴露了我们过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汲取这方面的教训,加强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为出发点的。

三是通过总结,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较之此前胡锦涛考察广东时提出的“全面的发展观”,这里不仅拓展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而且进一步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这无疑是我们通过非典总结,所获得的最宝贵的一份收获。

四是通过总结,进一步概括归纳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第二次,是对宏观调控实践的总结。

这在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连续进行了三次。

一是通过总结,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这次从2003年5月开始的宏观调控,不仅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几乎同步,而且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因而,这次宏观调控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强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是要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及时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

因此,胡锦涛不仅把加强宏观调控与促进科学发展直接联系起来,而且进一步明确指出: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二是通过总结,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本领。

在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分别从又快又好发展是根本要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是重要原则,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是重要着力点,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是重要保障,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等六个方面,进一步概括了从宏观调控实践中得到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这六个方面的结合,也正是这次宏观调控既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又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好势头的重要原因。

三是通过总结,加深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的认识。

将此前的“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看似简单的一字顺序之易,却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及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三次,是对“十个结合”基本经验的总结。

分别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以及2007年12月在新进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

这三次总结,虽然都是十条,每一条的核心观点也无异,但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展开。

在对非典和宏观调控实践总结的基础上。

对“十个结合”的三次总结,则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回答。

四、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来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总结了我国发展实践,还借鉴了国外发展经验,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的变化,始终把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

在实践中,这一代领导人,对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尽显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宽广眼界和胸襟。

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等许多方面,都强调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借鉴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

其中,对科学发展观来说,对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我国人均突破一千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之后,如何通过对国外相关发展经验的借鉴,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时指出:

“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

”类似的意思,胡锦涛在这一时期反复说过多次。

为什么在实现“三步走”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之后,胡锦涛反倒充满忧患意识地一再强调这个问题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既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充满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因为选择和应对的不同,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前途、两种结果。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进入这一阶段后,别的国家在发展中曾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开始出现。

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诸如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开始逐渐增多起来。

“一段时间以来,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在这方面,一些拉美国家在经历迅速发展的阶段后出现经济停滞不前,并进而影响政局和社会稳定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世纪之初刚刚爆发的阿根廷危机,更是给予我们不少深刻启示。

如何借鉴有关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是这一阶段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如何通过借鉴国外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受到大自然报复后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

自工业化、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高昂代价。

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的共识,越来越成为各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

但同时,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在某些方面已经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和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突出,如不尽快改变,不仅现在难以承受,而且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最终也将难以实现。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十六大以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们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一是,明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这是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作为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生态文明的提出,连同此前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二是,明确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这实际上是把可持续发展上升至对全局有指导意义的地位。

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开宗明义地提出“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并首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就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正确方向。

  三是进一步找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根本途径。

在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同样开宗明义地指出:

“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

”强调“我们要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 

五、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方面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04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两次讲话中,胡锦涛分别谈了科学发展观与前代理论创新成果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稍后,他又说: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长期艰苦探索的结果,也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两处论述,意思相近,说的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继承了什么

  从大的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征程中,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深入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深刻阐明了我国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些都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基础上的一个继续和取得的又一个重要思想成果。

  具体来说,分两方面的情况。

  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直接继承。

比如,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协调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筹兼顾的思想等等,被直接吸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元素。

其中,统筹兼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方针和工作方法,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里就十分丰富。

毛泽东指出:

“统筹兼顾,各得其所。

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

”又说:

“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

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强调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要解决众多的困难问题,“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这方面的思想成果,作为“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不仅在十六大以后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时被大量运用,而且被吸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论的继承。

这就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分析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毛泽东的《矛盾论》、《论十大关系》等,无疑都属于这方面的代表作。

邓小平指出: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对江泽民来说,随着实践发展,矛盾的进一步复杂,更是一再强调思想方法的重要,明确指出:

“干部的思维方式正确与否,是涉及改革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大问题。

”强调“在思想方法上,我们要尽可能力求全面,防止片面。

”其集中论述的十二大关系,可以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

在科学发展观中,无论是对“阶段性特征”的分析,还是“十个结合”基本经验的总结,都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矛盾的分析方法和对立统一辩证思想的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哪些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呢

  科学发展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要求,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方面已经提出的重要探索,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形势任务的发展,进一步加以丰富发展。

比如,不仅坚持发展经济,同时还把它与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不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始终关心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