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90886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8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生产工具:

金石并用;

手工业:

青铜;

商业“工商食官”

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

春秋

战国

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改革变法、郡县制雏形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都江堰、郑国渠

《诗经》、《离骚》、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

孔子、商鞅变法

考点1、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迁:

①原始农业主要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②随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和推广。

开始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③战国时期,以秦国商映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3)战国水利大发展。

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2.手工业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②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③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

春秋晚期,中国已有人工冶炼铁器。

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器物,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新石器时代,出现养蚕缫丝和丝织技术。

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还有负责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西周时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4)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陶)。

3.商业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有的城里出现“市井”商业区。

4.经济政策:

战国时期,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2、政治制度——(与其一脉相承的是井田制,重点把握)

1.分封制

(1)含义: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

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宗法制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2)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3、精神文明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1.汉字

(l)6000多年前,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汉字从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文学艺术

(1)《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

公元前4世纪在楚国产生的新诗歌体裁,又称“骚体”。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

(3)春秋战国,音乐艺术已经较为发达。

战国青铜编钟

3.科技

(1)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

(2)天文历法

4.“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统治者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国家富强,士阶层空前活跃,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

为百家争鸣创造宽松学术氛围。

②经济因素: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因素:

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勃兴”。

④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和学派与政治势力是相对独立的。

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

(5)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天文数学光学力学医学等达到较高水平。

(2)各学派代表人物:

①道家:

老子和庄子;

②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

墨子;

④法家:

商鞅、韩非子。

(3)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点4、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

(1)主要成就:

①思想核心:

“仁”、“礼”和“中庸”。

“仁”即“仁者爱人”;

“礼”即“克己复礼”。

②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

③整理六经,保存古代文化。

(2)历史地位:

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孔子整理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③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孟子

(1)政治思想: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3.荀子

(1)政治思想: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主张“性恶论”。

注意:

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以及各个代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解析】

1.“重农抑商”政策

(1)实行: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含义:

鼓励发展农业,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原因:

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4)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5)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③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知识总结

中华文化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又是世界上绵延不绝、一直向前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既是向外传播优秀文化的历程,也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文明的历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

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能促进文化的丰富多彩;

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

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题探究]

(2013·

江苏高考,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

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

审材料 材料大意是推崇、强调家庭成员间“孝悌”、“伦理等级观念”。

找题眼 儒家思想中有塑造民族道德规范的主张与作用是本题命题立意所在,也就是题眼。

审设问 “列举”与“归纳”是两大限定词,“列举”重心在于再现所学知识,“归纳”技巧在于概括提炼材料观点,切记多角度概括,切记不要照抄原文内容,要有适当概括高度。

答案 

(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

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

宗族团结;

乡里和谐。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配套练习】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4.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

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5.“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7、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

8、在中国封建社会,如果有一位地主想扩大地产,其主要途径是()

A、将公田化为私田B、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C、土地兼并D、吞并井田制下农民的土地

9、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10、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下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B、小农经济阻碍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且占据主导地位

D、小农经济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1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B.小农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

1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3.(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14.(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专题二秦汉——中华文明的发展

本节内容:

高中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的成立,必修二秦汉经济,必修三文化文化部分,选修人物部分——秦始皇。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发生的,其产生的影响也不是片面的。

考生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多维思考历史事件,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比如,考生在分析西汉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应该放眼当时的整个社会,从西汉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威胁;

经济逐渐恢复与发展,但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威胁西汉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西汉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也才能真正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全面地、多角度地复习历史知识,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本专题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集权;

汉:

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

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王景治黄

小篆、隶书、楷书;

“焚书坑儒”;

造纸术;

董仲舒新儒学;

儒学成为正统;

汉赋

秦始皇

1、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行政机构和秦律,从制度上保证了封建皇权的专制,这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两汉初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一方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另方面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在较长时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南方的越族地区除珠江流域稍好之外,其他地区尚处于未开发的状态。

3、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秦汉文化具有反映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四大特点。

秦汉文化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管治的机构,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此时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时战、时和,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民族间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双方的接触和交流,加速民族融合;

而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使北方〔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传入边疆地区,带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

5、秦汉时的对外交往处于初始阶段。

主要反映在丝路的开辟,中国对外商业贸易开始发展。

考点1、经济发展(物质文明)

(1)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改进:

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2)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水利:

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成效显著,井渠。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1)冶铁: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出现竖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2)制瓷:

东汉时,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丝织业:

丝织技术发达。

花色达20多种,素纱禅衣。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的誉称。

(4)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技术传承是封闭性的,同时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l)出现集中贸易的“市”。

汉代都城长安是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有九“市”,形成“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繁荣景象。

西汉的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这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并且被严格控制和管理。

(2)秦交通网发达,修直道,在西南开辟“五尺道”。

西汉时,商运活跃。

由于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3)秦汉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严格控制商业。

秦制定管理“市”的法律。

汉长安的“市”四面建有门、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汉武帝推行抑制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采取盐铁专卖,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官营管理。

考点2、政治文明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在中央以皇权为中心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1)皇帝制度:

①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特点:

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

皇权至高,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

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

(2)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②御史大夫: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

分别掌管各项具休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百官“朝议”方式讨论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君主专制下的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能世袭。

(3)郡县制:

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是中央政府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影响:

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古代国家行政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