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0664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语文Word格式.docx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

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学生尺上有毫米,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因此,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动手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活动,激发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于是,我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小棒是数学课经常摆弄的学具,IC卡是学生给家长打电话经常要用到的。

(注:

我校的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就餐。

学校为了方便学生打电话,在每个楼层都安装两部IC卡电话机。

)通过用手指夹住小棒、以及捏住IC卡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的表象。

因为学生缺少测量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从学具准备中可以看出),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并要保证有充分的测量时间。

〖教学设计〗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等。

学具准备:

两人一把米尺,每人直尺、小棒、IC卡各1个。

10厘米、30厘米的彩条各1根。

每个小组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1分硬币、光碟盒、草稿本各一个。

(一)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

师:

大家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

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生: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打手势1米有多长?

同桌上的米尺比一比。

1厘米有多长?

同格尺上的1厘米比一比。

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1米=100厘米。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学习,测量引入新知

请你先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

长25厘米多8个小格,宽18厘米多4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5个小格。

生2:

长是25厘米8毫米,宽是18厘米4毫米,厚是5毫米。

同学知道得真多!

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

(板书课题:

毫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关于毫米的知识,你都知道什么?

看着你的直尺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实物展台。

1厘米中间有10小格,每1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等式还可以写成1cm=10mm。

1cm=10mm。

(3)建立1毫米的表象

这是一张IC卡,你先估计它的厚度是多少。

大约1毫米。

实际量一量,看估计的对不对?

IC卡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IC卡,将IC卡慢慢地抽出,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缝隙的宽度大约是1毫米。

再做一次,体验一下。

除了IC卡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你还能说出长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吗?

银行取款卡、1分硬币的厚度、缝衣针的宽度

(4)实际测量

①考考你的眼力:

估计草稿本有多厚,实际测一测。

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的方法。

②估一估,量一量

每个小组都有橡皮、曲别针、胶棒、铅笔。

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物体,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填到表格里汇报。

填写时,要写出长度单位。

测量的物体我的估计我的测量

2.认识分米

(1)游戏引入分米

这是两根彩带,只用尺子测出其中一根的长度,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长度。

1根长10厘米,1根长30厘米。

(请最先完成的小组到前边来给大家演示。

先量出这根短的彩带的长度(10厘米),再用短彩带量长彩带的长度,这个办法真好。

这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怎么说?

有谁知道?

分米。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

1分米是几厘米?

30厘米是几分米?

为什么是3分米?

1分米=10厘米。

如果用字母来表示,上面的等式还可以怎样写?

还可以写成1dm=10cm。

1dm=10cm。

(2)建立1分米的表象

1分米有多长呢?

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这1的长度大约就是1分米。

我们生活中或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电灯开关的长、光碟盒的长、小棒的长

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棒,把小棒拿走,拇指与食指间的宽度大约1分米。

打手势,同尺子上的1分米比一比,谁的手势最接近1分米。

(3)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请同桌合作在米尺上找出几个1分米,并汇报从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0刻度到1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10刻度到2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40刻度到50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分米

1分米与1米有怎样的关系?

请同桌两人研究、讨论。

我在米尺上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我们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1米=10分米。

1m=10dm。

(板书)

我们认识了分米,知道了1分米的长度。

请你先估计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分米,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3.阶段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和分米。

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

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么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下面每个小组的同学研究一下。

我们小组研究的结果是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我们小组补充,1米=100厘米。

生3:

我们小组还有补充,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配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1.估一估,量一量

任选你喜欢的物品,测出它的长度。

把测量结果填到表格里。

2.课件演示

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练习本长约2()课桌宽约4()

一栋楼高24()数学书厚约5()

小亮身高是135()一长约15()

(学生回答一道题,教师出示一道题的答案。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答略)有什么问题没有?

老师,毫米是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课外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1.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小棒和IC卡。

让学生在用手夹或捏的动手操作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从而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

本课中,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借助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大量活动,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让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学生非常愿意去做,学习积极性很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到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

3.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让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在测量每一个物体的长度时,都是先估计,然后测量。

学生在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的数学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现实原型还不够丰富。

学生虽然建立了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但此活动还不够充分。

〖案例点评〗

1.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很自然地引出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建立了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学生动手量数学书、彩带的长度,用手指夹住小棒、以及捏住IC卡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学生在活动中既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长度,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编者点评〗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这个案例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教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具体、深入地分析。

教师没有仅仅介绍学校和本班学生的一般情况,而是特别根据本课内容,分析了学生对于毫米、分米认识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并根据这种分析在教学中采取了适当的策略。

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