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902830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二小教学设计导学模式Word格式.docx

1.学生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2.交流歌曲内容。

 

二、学写“王”

1.组词

2.观察占格,交流。

3.学生描红,练写。

三.读课文,认字。

1.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3.按导学任务1,认读生词。

4.多种形式认读。

一.歌曲导入:

师: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曲。

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这首歌唱的是谁?

(播放歌曲)

师板书课题:

王二小

二、学习“王”

1.认识“王”

2.引导学生组词

3.范写

三、指导学生读课文、识字。

1.提出标段要求。

2.提出自读要求:

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在课本中找一找加上拼音。

抽生读---小老师领读---男女轮读---字卡检测---开火车读。

5.完成导学任务2.小老师领读。

6.完成导学任务3.

正确读下面一段话。

7.用“一边……一边……”说话

8.自己练读课文。

9.班内交流,

10.看图说话

11.欣赏歌曲说感受。

3.引导学生用导学单学习:

(相信你一定能读正确,读流利。

你能大胆地在班里展示自己吗?

10.你能用自己的话,用上老师出示的词语。

11.你觉得王二小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勇敢、机智)

王(国王)(王子)帮助放哨

从(从来)(从前)

实验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学科任务导学单模式教学设计

2012年5月8日

第二课时

会写“边.这.近.道”两个字。

2.体会故事情节,感悟小英雄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2.小小擂台赛:

从男女生中各找一名学生比赛认读生字.

二、学写“边.这.近.道”

三.读课文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1.逐段读课文。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5.想象:

敌人会怎么叫他带路.

一.复习检测:

小火车开起来.

师组织小小擂台赛

二、指导学习“边.这.近.道”

1.认读“边.这.近.道”

2.引导学生观察

三、指导学生读课文。

1.抽生逐段读课文。

2.提出要求:

用“一边……一边…..”说话.

4.教师指导学生想象

强调走之底的写法以及先里后外的写字顺序

有感情地齐读第3自然段.。

6.表演:

王二小是怎样“顺从”的?

为什么要“装”?

7.同桌互读第四、第五自然段

三、理解英雄”

1.交流讨论: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英雄?

2.交流:

怎样理解英雄?

四、拓展练习

讲故事

5.指导学生理解“顺从”.

6.指导学生从表演中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7.知道朗读速度.

三、指导理解英雄”

指导交流:

回家之后将故事讲给家人听.

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机智勇敢

装着顺从的样子

当“以读代讲”遇到“朗读”时……

谭培霞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研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字字句句充分体现了小学各个阶段都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

“以读代讲”耳熟能详,倡导多年,但至目前,还是被束之高阁。

是“曲”高和寡?

还是理论与实践难以对接?

我也想以己之愚见,渐次地认识它,逐渐撩开她的面纱:

什么是以读代讲?

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这里的“读”应该是指读的形式,当然既包括朗读,亦包括默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

鉴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读代讲的提出主要是为有效遏制课堂上的无效问题,实现以读代问的效果。

让我们先从“狭义”的角度,将“读”定位于“朗读”来诠释以读代讲。

为什么这样来思考,我以为:

“以读代讲”是一个教学理念,不同的读法都可以以此为指导来设计。

当我们还不能够对一个理念融会贯通时,不妨先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将理念与教学行为对接,就相当于将概念进行了具化,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以读代讲的认知才会有所依托,继而推而广之,得以深化。

那么,如果将“读”聚焦到“朗读”来诠释以读代讲,就应该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寓于以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

课堂要以学生的实践和活动为主,教师只做点拨和指导。

如何实现以读代讲──之一:

以朗读指导代替琐碎问答

一、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对读的定位

在小学低年级尤其要积极推行以读代讲的策略,将阅读课上成朗读指导课。

否则,“十万个为什么”的课堂会削弱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课,两位教师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会思有所得:

【案例一】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男孩心情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逐句汇报,教师逐句点拨。

A第一句“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教师引导体会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引导练说学用句式:

“像,又像”接着,体会小男孩的心情(很快乐),最后,指导朗读。

B第二个比喻句“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逃走了”。

体会到不敢承认错误,然后指导朗读。

C第三段抓住“不自在”体会人物心理,进行朗读指导,然后练说:

上个星期五,学校举行了跳绳比赛,轮到我们班上场了,选手的心里(),场下小观众的心里()。

【案例二】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呢?

谁为我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

·

评价:

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一种心情,你听出来了吗?

(生:

开心)请小朋友把这个词圈起来。

联系学生生活:

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谈略)

指导读:

谁能用朗读来表现你的开心呢?

体会表达:

谁能加着动作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出示比喻句)

点拨:

小朋友玩得开心极了,手中的石子在他的眼里也变成了──(生:

流星),变成了──(生:

炮弹)。

多形象啊!

谁再读一读?

2.突然,事情发生了变化,小作者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你能读出这一变化吗?

请练读第2自然段。

评价:

事情发生了变化,小男孩的心情由开心变得──(生:

害怕)朗读的时候,语气也一定发生了变化。

谁再读?

这一段中有一个句子写出了他的害怕,谁读一读?

──“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逃走了。

此时,你想对小男孩说点什么?

3.逃走就意味着逃避责任。

那他怎么面对老奶奶呢?

谁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读出问题:

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预设:

不自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不自在?

等)

读出体会:

不自在就是不好意思,他面对老奶奶时心里会想什么呢?

【反思】两个案例的最大区别在于──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一个目标,还是作为一个结果。

第一位教师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然后再指导朗读。

那么,朗读就是理解后呈现的结果。

为了让学生的理解到位,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小问题辅助理解。

学生在朗读之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

这样,课堂教学立足的层面还是进行着内容的分析。

课堂呈现依然是理解为主要目标。

第二位教师是引导学生先读起来,通过联系生活指导读、加入动作指导读、进行评价指导读等方式,让朗读体会逐渐由感受到语言,朗读的指导也有了层次性。

虽然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教师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中。

教师是将朗读作为手段,也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立足的层面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指导过程,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

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着小男孩的心情变化,同时,也提升着朗读的能力,二者同步,融为一体。

课堂呈现是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的。

故,实现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对读的定位!

二、以读代讲力求整体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

小学低年级是如此,那么,中高年级又如何呢?

以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为例,看以读代讲:

课文中有一段作者的遐想,“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这段文字很优美,但也有些词语也不容易有确切的定义,如“飞翔的概念是什么?

”“心上怎么能划过一条魅力的弧线?

”等,教学中深究理解与朗读感悟如何处理?

且看一位教师的设计:

【案例】

读着这一段话,多像在读一首小诗啊!

老师把它改写成了小诗,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读一读。

出示:

许久,

她张开手指,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

安静仰起头来

张望。

此刻安静的心上,

一定

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

蝴蝶

在她八岁的人生

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

述说着

飞翔的概念。

(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美美地读着,想象着,享受着)

谁能为这首小诗配个题目?

生:

飞翔的概念;

安静的心愿;

安静的人生……

你读出了安静有一颗怎样的心?

柔美的心;

善良的心;

纯真的心;

渴望光明的心;

热爱春天的心;

热爱生命的心……

这就是安静那──神奇的灵性!

让我们背诵这首小诗……

【反思】面对这样一篇近乎唯美的文章,读来感动,但教学后多数会索然无味。

如果立足于理解深究,学生会对文本中关于意象的文字产生质疑,如此,教学就会陷入解决问题之中,教学效果一定与本文的特点相悖。

如果立足于让学生谈感受、写感悟呢?

试想,多数学生的感悟会比较浅白,过分地交流无异于让学生用白话诠释文学的语言,稀释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其价值和意义何在?

那么,不妨就以读代讲,来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综合效果。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着这部分文字,对文字组合所蕴含着的意象和情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种美不能肢解,只有在朗读中品味它带来的遐想,带来的对心灵的震撼!

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文本,在读中对字、词、句都有了理解,诠释着文字的含意;

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人物的情感,朗读帮助学生领悟着文章中蕴藏着的道理。

这些都依凭朗读,都在朗读的指导中润物无声地、不着痕迹地实现了。

三、以读代讲能将内容理解和形式的体会二者结合,有机统一。

《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第六自然段动静结合,文字灵动。

以其为例,反思如何通过朗读来代替教师的讲解?

设身处地地读课文第6段,你会感觉到这部分文字如同乐曲一般,小艇醒来时,威尼斯就──热闹、繁忙、喧哗。

这部分文字活泼明快,富有动感;

小艇入睡时,威尼斯就──沉寂、宁静、安详。

这部分文字静谧柔和的部分。

我们不妨以读代讲,让文字与乐曲实现通感,从而体会情趣。

请选择你最有感受的部分体会着读一读,你觉得该给这部分文字配一段怎样的乐曲?

1.“入夜”部分:

(富有静谧感的)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指导读:

以萨克斯曲《永恒的爱》配乐来读。

改变为诗行来读。

2.“戏院”部分:

(富有动感的)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

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这部分的音乐应该是极富动感,因为作者描写时,运用了几个连续性的词语,“簇拥──散开──消失──哗笑──告别”师读词,引导学生想象、朗读。

抓住动词,体会文字节奏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3.整合读:

一动一静中提升感受

让我们聚焦于文章第6自然段,男生读动感的部分,女生读宁静的部分。

这一动一静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情趣,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反思】朗读本身就是朗读者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但是,现实的课堂中,学生的这种再创造能力(其实,也是学生的语感)是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的,需要教师唤醒学生的感知觉,主动对作品进行丰富。

而这也恰恰是以读代讲时,教师需要琢磨之处。

当然,以读代讲还不仅仅是读的形式问题,更需对文字内容和表达方法的深入揣摩。

此设计,之所以学生很感兴趣。

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备课之时,首先深入文字,悉心感受着文字后面那空灵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然后教师运用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有了创意;

通过变化行文的格式为诗行,再配以抒情乐曲,课堂上诗意顿生。

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不仅感受到威尼斯人的生活和那里的风情,而且领悟着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这样以读代讲,不也实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了吗?

之二:

以读中发现代替分析讲解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仅仅理解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贯彻落实了以读代讲。

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读出发现,读出思考,读出层次……

【案例】《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学生对生命的概念是很抽象的,许多课堂让学生谈感悟,不过是让文学语言白话了。

课文是“例子”,本课重在作者的选材。

教学时,可以板块式进行设计:

第一板块:

自读课文,概括小标题。

学生概括时会以事例为主,忽略境遇,教师先不要忙着否定,可以结合后面学习补充丰富。

第二板块:

再读课文,发现选材共性。

在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抛出一个话题:

作者为什么选用这样的三个事例?

你发现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有什么共同的境遇吗?

你是通过哪些文字发现的?

要求:

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能让你有感受,圈出来,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三板块:

朗读交流,深化认识。

引导时,让我们先来聚焦前两个事例:

通过朗读表现出你的理解,然后再和大家交流体会和感悟。

然后再结合杏林子的自强不屈的事实,引导学生体会第三个事例,以及作者勉励自己和读者如何对待生命的感悟。

【反思】教师运用板块式的设计,以读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

作者所选用的“飞蛾求生”“瓜苗生长”与“静听心跳”三个事例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绝境中、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求生的,这才是生命奏出的最强音。

从而,为下文中“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等关键句子的理解做了铺垫。

整个的过程,学生读书有层次,从内容到选材,从理解到感悟,都是在读中完成。

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载体!

【案例】《西门豹》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多数教师会抓住西门豹的语言体会其话中有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是,教学效果是纠缠于一句又一句的语言中难以自拔。

一位教师这样处理11──15自然段的:

1.指名读11段:

梳理:

这一段前半部是看新娘,后半部是惩治巫婆。

读惩治部分。

发现段落结构:

一说一做。

2.指名读12段,发现相同的构段:

3.指名读13.14段:

发现了什么?

惩治官绅时,与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不一样。

西门豹没有投进漳河里。

他还等了一会儿呢。

将西门豹的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联系着想一想,他为什么不一样对待呢?

(揭示妙处一:

区别对待,给以警示)

4.找找课文中描写官绅的句子,画下来。

交流:

抓住“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句子体会。

理解词语,想象官绅的样子;

依词猜想“求饶”时,会说些什么?

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由此得出:

妙处2:

借官绅之口教育百姓:

既让百姓知道了真相,也让官绅知道了错误,一举两得!

……

【反思】这位教师的处理举重若轻,很巧妙地找到了文本与设计的最佳切入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了文章11.12段的写法与13.14段有所不同,从而打开了文本的切入点,也引起了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发现中体会妙处的快乐。

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从文字中发现了语言的密码,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巧妙。

更为巧妙的是,体会“借官绅之口教育百姓”这一巧妙之处时,也是通过词语“磕头求饶”的画面还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

我们在为西门豹叫绝的同时,也为这位教师叫好!

教师的导学功力了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时,几乎没有多么拔高的问题,紧紧抓住了课文中的语言──从结构中发现、从词语中发现、从语言中发现,引导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曼妙的过程!

学生居然从熟悉的文字中发现了陌生的内容,这样恰到好处的“熟悉中的陌生”恰恰为课堂注入了鲜活!

之三:

让语文活动代替教学问答

2011修订版《课程标准》中道: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平素教学中,几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法都是如出一辙。

如果选择适当的课文让学生以编课本剧、写颁奖词等稍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想来,必会产生椰壳效应的。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很多教师虽不会平均用力,但也是个个不舍放手。

其实,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

“完璧归赵”可以师引导学习,然后链接部分《史记》原文。

“渑池之会”可以放手,链接原文对照,让学生尝试自己阅读;

然后有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学习。

“负荆请罪”则可以让孩子们合作编演课本剧……

显然,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阅读活动代替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的建构过程。

为什么要以读代讲?

以读代讲──让教学从“繁复”走向“简单”;

让教学从“问题”走向“能力”;

让教学从“被读”走向“建构”。

一言以蔽之,当我们厘清了教学时“读什么?

怎么读?

为什么这么读?

”等问题,以读代讲离我们就不会太遥远了!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

以读代讲中的“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我们还需对其进行格物致知式的思考,感其益,受其利,在实践中针对诸多的疑问,继续摸索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断深入思考,不断与实际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