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9926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纲要区域经济规划管理文档格式.docx

近期:

2006~2010年;

中期:

2011~2015;

远期:

2016~2020年。

五、编制意义

  1、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潮流,把赣州经济崛起融入到国内外全方位开放的大潮中去,使赣州真正成为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

  2、建立“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平台,呼应泛珠三角发展构想,加快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实现与长珠闽特别是珠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形成以赣州主城区为核心增长极、以工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3、加强市域经济合作,以交通为连线,城镇为节点,增进经济联系和互动;

进一步整合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率;

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壮大主城区经济实力,使赣州主城区真正成为具有较为完善的对接功能和较为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的核心增长极。

第二部分整体定位和总体目标

一、整体定位

  从空间、产业和特色三个视角考虑,对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未来的整体发展作出如下的定位。

1、空间定位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北翼二级都市圈的核心,赣粤闽湘边际地区中心城市,江西省南部现代化的经济副中心城市。

——我国京九铁路、韶赣龙铁路以及赣粤、成厦高速公路交汇的十字枢纽和节点城市,国家二类开放口岸之一,赣南进出口集装箱、散杂货的中转、集散、仓储、加工基地。

2、产业定位

——粤闽沿海发达地区的原材料工业、配套行业和接替部门的生产基地,赣南地区优势产业的国际出口加工基地和国内先进制造基地,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区域和吸引龙头企业的磁力中心。

——赣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与集聚区,先进应用技术产业化基地;

现代物流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保险中心和信息中介中心。

——赣州市输出型高效农业、品牌型绿色农业和都市型设施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鲜活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3、特色定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客家文化的摇篮,红色旅游的圣地;

“三江六岸”优美整洁的生态城市,最适人居和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山水新城;

长珠闽地区居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二、总体目标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正在成为赣州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的全新亮点,率先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

其基本内涵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发展速度和质量明显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市、全省领先。

城镇化水平领先——率先具备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综合服务功能,达到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城镇化水平。

  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领先——最先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达到全国水平。

社会文明程度领先——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跨入全国先进行列,达到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文明程度。

——到2010年,以全面落实“十大体系”为突破口,先期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建成与城市经济圈相配套的交通设施基本框架,信息化建设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构成现代农业雏形,形成稀土、钨、氟化工等产业集群,初步实现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

圈内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200美元。

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使主城区达到80平方公里和80万人左右。

形成以赣州主城区为核心增长极、以工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到2015年,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通信和供水保障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成为全市商品、要素和物流交易较为活跃的区域。

圈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00美元。

主城区达到100平方公里和100万人口左右,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交通运输便捷、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强的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

——到2020年,形成现代化的区域发展和城镇建设格局,圈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左右;

主城区达到120平方公里和120万人口左右。

带动全市与全国、全省一道,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同期全省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成为经济充满活力、科技发展、环境优美、地位独特、经济一体化、辐射功能强的发展区域。

2、社会指标

  城镇化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宽带网入户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人数、人均期望寿命、城乡居民社会保障覆盖率高于或明显高于同期全省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或明显低于同期全省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

 

3、环境指标

  城镇与产业发展注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保护赣州城市供水水源水质为重点,以建立城市经济圈整体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 圈域划分和发展条件

一、圈域划分

1、划分依据

(1)以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经济圈的核心。

(2)以城镇体系作为城市经济圈的依托。

(3)突出交通通达条件的纽带作用。

(4)以城市经济圈作为市域发展的重点区域。

2、具体方法

  首先,将空间距离换算成通勤距离,再将通勤距离换算成经济距离,并以此来确定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的范围。

然后,应用引力模型对中心城市与各县(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进行理论计算,同时应用客货流和电信流对中心城市与各县(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进行实际测算,由此验证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域范围确定的合理程度。

3、圈域范围

  按照经济距离<

100公里可以入圈的标准,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的范围包括章贡、赣县、南康、信丰、龙南、于都、瑞金、兴国、大余、上犹、崇义等11个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发展条件

1、外部条件

(1)宏观背景

——经济全球化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将给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

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物流、信息、旅游和专业服务中心;

澳门与欧盟及葡语系国家关系密切,是区域性商贸服务的重要平台;

广东具有较高水平的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赣州市等周边地市在原材料工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旅游业以及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与粤港澳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伴随着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赣州市完全有可能利用技术学习的跳跃式特征,逐步缩短与粤港在产业加工水平上的差异,率先在区域经济分工体系中由垂直型的下游位置向中游位置转变,以提高其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竞争力。

——区域一体化给空间重组带来难得的机遇。

伴随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体现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伴随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的全线贯通,赣州与广东、福建之间的区际联系和空间整合日趋强化,加强赣州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提高赣粤、赣闽发展轴线的区际联系功能,将会成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优化城镇群体空间结构的关键。

——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基地呼唤赣深工业走廊的隆起。

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制造业的基地之一。

改革开发以来,香港3/4的加工工业已经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尤其在深圳、东莞最多,建立了“前店后厂”的垂直分工。

伴随以港深为中心、包括惠州和东莞在内的珠三角东部经济中心的产业扩散,部分产业已经呈现或存在沿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向以赣州为中心的赣南转移的趋势或可能。

赣州市地处江西的南大门,有可能形成对接深圳产业转移的赣深工业走廊。

——海外客家人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亦呈上升趋势。

回顾历史,赣州是我国客家先民南迁的集聚地和中转站;

展望未来,赣州又是全球客属恳亲寻祖、投资置业的热土。

赣州凭借承办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的契机,将为扩大招商引资渠道提供良好的平台。

(2)周边态势

——香港在珠三角大都市圈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可能惠及赣州。

作为珠三角大都市圈的龙头,香港经济的振兴,必将带动珠三角大都市圈向更高层次整合与发展,大大提高珠三角的经济带动性和辐射力,使之进一步增强对外扩散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的能力。

京九铁路直通香港九龙,赣州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之便。

——泛珠三角的北向拓展与赣州产生某种套牢效应。

从珠三角的对外铁路交通联系上看,最有可能承担这个任务的有三条交通线路:

一是通过清远、韶关、郴州一线向长株潭地区转移;

二是通过河源、赣州、吉安一线向南昌、九江地区转移;

三是通过河源、梅州、龙岩一线向福建沿海转移。

赣州处于第二条交通线路的前沿,也将可能伴随融入泛珠三角而获得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进而在与珠三角自然产生套牢效应的基础上从中受益。

——长珠闽互动支点的确立使赣州能够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

赣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地区两个经济核心区的辐射交叉点上,是广东、福建等省的共同腹地。

同时又通过京九、浙赣铁路以及赣江航运沟通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也是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影响范围。

正是由于赣州市拥有这样的特殊区位,决定了赣州市能够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南接北靠,左右逢源,进而确立赣州在江西崛起中率先发展的“引擎”作用和“旗舰”地位。

——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叠加提升赣州的区域竞争能力。

赣州市位于赣粤闽湘边际地区,地处南昌、厦门、广州、长沙四个特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腹地条件和区位优势。

目前,赣州市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尚不够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能力较弱。

在赣州市的核心-腹地功能相对弱化的同时,枢纽-网络功能却在逐步强化。

京九铁路、韶赣龙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成厦高速公路促使赣州市逐步成为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的十字型交通枢纽。

赣州市作为枢纽-网络上的节点城市以及枢纽-网络结构在核心-腹地结构上的叠加将使其影响范围扩展到更大的空间。

——赣粤闽湘边际地区城市网络的显现突出赣州市的区域协同能力。

在现代信息社会,城市的发展潜力取决于这个城市与其它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

伴随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交织发展的进程,区域中城市的生产组合、经济联系也从核心边缘关系开始逐渐走向区域网络关系。

强调城市之间功能协调互补是网络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

地处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的赣州市,与郴州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龙岩市、三明市、抚州市和吉安市等接壤,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邻近珠三角、闽三角分布的区位优势,交通通讯比较便捷,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方面的区域融合空前活跃,日益成为开放型经济较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江西省强化南北双核作用凸现赣州的门户地位。

在江西省未来城市的发展中,省会南昌市的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为改变江西省城镇体系中大城市缺位的状况,赣州市、九江市、景德镇市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和九江市、景德镇市相比,赣州市独居赣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必将成为赣州市的发展方向。

从江西省来看,南昌市为中心的赣北地区辐射能力无法涵盖全省范围,在赣南地区也需要一个区域中心城市承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同时作为江西省接受珠三角经济影响的门户城市,地处江西省南大门的赣州市无疑是赣南区域中心的必然选择。

2、内部条件

  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圈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9.67%;

现有户籍人口595.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0.43%。

(1)圈域的有利条件

——经济实力强于全市平均水平。

2004年,圈域内县(市、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5.0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4.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57元,比全市平均高142元。

财政总收入31.84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83.01%。

——非农人口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004年,圈域非农业人口125.41万人,占总人口的21.06%,比全市的比例高出1.1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条件优于其他区域。

圈域内拥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T字型铁路、4C级机场,赣江水运直通长江,初步形成以公路为主,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交通运输网络。

——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圈域内三大产业结构比为26.1:

39.5:

34.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市平均高6.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73.2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5.01%。

——市场发育较好。

目前仅中心城区便有各种综合、专业消费品市场32个,其中年成交额在2亿元以上的市场有6个。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企业产权、房地产市场和拍卖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

——科研力量较强,教育发展领先。

中心城区现有科研机构13家,专业技术人员3785人,其中教授级高工275人,高级职称781人。

普通高等学校5所,各类中专、技校9所,在校学生83792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人口较少,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弱;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关联程度较低;

区域经济合作淡化,空间布局尚待优化;

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公共设施较为薄弱。

第四部分 空间组织

一、空间结构

1、发展目标

  依据区域发展的点轴结构理论和城市圈域理论,空间结构的总体框架是逐步形成“一核两翼五轴三圈”。

“点”的布局重点旨在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力争举圈域之力再造中心城市;

“线”的布局重点旨在构筑区域发展的主要轴线,逐步在南向延伸中导入东向拓展;

“面”的布局重点旨在通过中心城区、主城区、城市影响区、市域的发展路径由内向外拓展,实现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在整个市域的率先隆起。

2、基本思路

  赣州市域空间组织本着“整体协调、高效集约”的指导思想,实现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在地域上实现集约利用,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在地域上实现开敞布局,形成功能明确、有机联系、高度协调、环境优美的空间系统。

以河套组团-章江组团-新世纪组团为核心,以梅林组团-沙河组团-沙石组团-潭口组团和虎岗组团-水西组团-黄金组团-桃芫及蟠龙组团为两翼,以两条城镇一级和三条城镇二级发展轴(聚合轴和拓展轴)作为交通、城镇、产业的聚集、依托轴,以中心城区(城市经济圈核心层)-主城区(城市经济圈紧密层)-城市影响区(城市经济圈松散层)作为逐渐由核心-放射向核心-圈层演化的圈域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产业和居住空间)功能互补,集约紧凑发展,“绿色空间”(农业和生态空间)穿插相融,适度分散开敞。

3、总体框架

(1)“一核”由“三心”组成,即章江组团发展主中心、河套组团复兴副中心和新世纪组团创新副中心,上述三个城区组团的功能是以服务业为主。

——章江组团。

是现代新城区,重点发展以金融、保险、商务居住和行政管理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河套组团。

是历史老城区,重点发展以商务居住、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服务业。

——新世纪组团。

是未来新城区,重点发展以科教文化、研发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此外,南康城区进一步向北拓展,将有可能与新世纪组团相连,形成中心城区的后备拓展空间。

(2)“两翼”由“八团”组成,即东翼的梅林组团、沙河组团、沙石组团、潭口组团,西翼的虎岗组团、水西组团、黄金组团、桃芫及蟠龙组团,上述八个产业组团的功能是以制造业为主。

——梅林组团。

由赣县县城与七里镇共同组成,重点发展服装制造业;

依托赣州火车东站,配套建设铁路物流园区。

——沙河组团。

在沙河工业园的基础上,依托赣州火车站,形成工业、贸易、仓储和商住综合区。

——沙石组团。

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区。

——潭口组团。

依托赣粤、成厦高速公路出口,重点发展路口型出口加工业,配套建设公路物流园区。

——虎岗组团。

依托赣江沿岸的综合码头,形成以马祖岩地区为重点的风景旅游区。

——水西组团。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西拓展,重点发展造纸及纸制品业。

——黄金组团。

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桃芫及蟠龙组团。

伴随赣州新机场的建设,重点发展临空型出口加工业,配套建设航空物流园区。

(3)“五轴”以两条城镇一级聚合轴和三条城镇二级拓展轴作为交通、城镇、产业的聚集、依托轴。

——中心城区-龙南沿线城镇聚合轴(一级发展主轴线)

  主要沿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京九铁路,包括赣州市区、南康、信丰、龙南等3个县城和沿线主要乡镇。

加强沿线城镇向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公路和京九铁路沿线集聚,培育赣州-龙南沿线城镇发展集聚带。

在该轴线南段,重点发展稀土深度加工与应用、新型建材、轻纺、生活型服务业和输出型高效农业。

在该轴线北段,重点发展机电、轻纺、食品、生产型服务业和都市型设施农业。

——中心城区-瑞金沿线城镇聚合轴(一级发展副轴线)

  主要沿323国道公路、赣龙铁路以及待建的赣闽高速公路,包括赣州市区、赣县、于都、瑞金等3个县城和沿线主要乡镇。

培育赣州-瑞金沿线城镇发展集聚带,扩大中心城市东西的腹地范围。

沿线重点发展以新型建材、化工、食品、轻纺、生活型服务业和输出型高效农业。

——中心城区-大余沿线城镇拓展轴(二级发展主轴线)

  主要沿323国道公路以及待建的赣韶铁路、赣韶高速公路,包括南康、大余等2个县城和沿线主要乡镇。

其中,中心城区-南康段与中心城区-龙南一级发展轴线重叠。

重点发展钨冶炼及深度加工、化工、食品、生活型服务业和品牌型绿色农业,是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向西发展的交通和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区-兴国沿线城镇拓展轴(二级发展主轴线)

  主要沿兴江省道公路、京九铁路,包括兴国县城和沿线主要乡镇。

其中,中心城区-江口段与中心城区-瑞金一级发展轴线重叠。

重点发展机械、食品、生活型服务业和输出型高效农业。

——中心城区-崇义沿线城镇拓展轴(二级发展副轴线)

  主要沿339省道公路(赣州-丰州)以及规划的成厦高速公路,包括上犹、崇义等2个县城和沿线主要乡镇。

重点发展钨冶炼及深度加工、轻工、食品、生活型服务业和品牌型绿色农业。

(4)“三圈”包括城市经济圈核心层(中心城区)、城市经济圈紧密层(主城区)和城市经济圈松散层(城市影响区),由此组成市域的重点发展区域。

通过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大力培育中心城市,加强轴线集聚发展;

引导通道城镇点状布局,防止沿线集中连片发展。

随着中心城市实力的不断壮大,引导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逐渐由核心-放射的空间结构向核心-圈层的空间结构演化。

——中心城区(城市经济圈核心层)。

是城市的实体空间地域,相当一段时间内将相对稳定在以外环路为边界的区域内。

其空间范围包括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中心城区内部重点发展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以及相应的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生产以及生活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增强现代服务能力和区域管理能力。

中心城区内服务业要形成若干商业区(街)、大市场为主体构成的布局结构,形成中心商业区,发展游憩商业区(RBD),培育中央商务区(CBD)。

中心城区内第二产业继续实施“退二进三”,尽快完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风景名胜区内的工业搬迁或用地性质的转换。

在中心城区周边重点布局加工制造业以及部分居住区,适当保留农田、山地和水面,发展都市型农业和形成城市的绿楔。

以产业发展基地、城市新区和生态环境调节圈为发展方向,逐步建成具有时代特色、充满发展活力的现代化新区。

——主城区(城市经济圈紧密层)。

以赣州城心地域为中心、半径30-60公里的地域,构成城市经济圈的紧密层。

其空间范围除章贡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还包括赣县和南康市的大部分地域。

这一圈层与赣州的距离大约在半小时车程以内,将是受赣州辐射影响最大的区域。

在城市经济圈的未来发展中,这一圈层与核心地域全方位的融合,达到较高程度的一体化,成为人口、产业、城镇高度集聚的区域。

——城市影响区(城市经济圈松散层)。

以赣州城心地域为中心,以半径60-150公里范围内的小城市和县城为节点,构成城市经济圈的松散层。

其空间范围除章贡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县和南康市以外的其它圈域范围,主要包括龙南县、信丰县、瑞金市、于都县、兴国县、大余县、上犹县和崇义县。

这些小城市和县城通过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与赣州相接,高速公路车程距离大约在一小时左右,与核心城市在产业发展互补、空间组织优化、基础设施共享和生态环境协调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此外,市域内其它未入圈的宁都县、石城县、会昌县、安远县、寻乌县、定南县和全南县,应以综合实力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为目标,加快培植特色经济,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对整个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使其成为城市产业辐射的吸纳地区和城市功能辐射的扩散通道。

重点是发展各个县城和重点城镇,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产业中心

——市域产业中心。

章贡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梅林镇为市域产业中心,蓉江镇为市域产业副中心,重点发展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片域产业中心。

龙南、瑞金、大余分别为南部、东北部和西部的片域产业中心,重点发展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以及物流业和旅游业。

——县域产业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