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9213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Word下载.docx

 

(1)需要评估。

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

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

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

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4)评价。

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与校本教材的区别

  区别之一: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

校本课程的内涵一般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

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

三是在课程开发的场所方面,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校本教材的内涵一般是指以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

可见,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内涵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课程,后者是课程实施的媒介,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区别之二: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明显不同

  校本课程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而我国这种统一管理又往往不能关照各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出的一项课程政策。

校本课程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做到,但校本教材则不同,它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有些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由校长和教师编制的教材,而非所有学校都必须具备。

换言之,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标准,是所有学校的必备,校本教材则不一定是所有学校的必备,即便是有些学校编写了一部份校本教材,也因为校本课程的时效性、变化性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使用周期和使用效率都受其限制,更何况考虑到教师的时间、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以及课程的成本等因素,不可能使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配有校本教材。

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存在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区别之三: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有根本不同

  校本课程早在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

“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2001年6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更明确规定: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两个文件中有关课程方面的规定,无疑为这种新生的顺应了国际课程改革和课程决策民主化潮流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课程政策上的合法性。

但与之相比的校本教材则不然,尽管目前我国教材本身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概念,特别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要求的“编写教材事先须经教材审定结构审定后才能在中小学使用”,“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行政部门两级管理”。

但目前学校编制的校本教材都不具备上述的审定条件,因为校本教材的出现,主要依附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校本课程自身的时效性、变化性和动态生成等特点,使校本教材的编写必要、使用范围、使用周期、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极其有限,所以目前出现的校本教材很少要经过行政部门的审批。

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教材是不具备教材政策的合法性。

所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在政策的合法性上是有根本不同的。

●与综合活动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像语文、数学一样以系统知识为主,以长周期、教师讲解为主。

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

  二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也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更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三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

  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优势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

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

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它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1.教师的积极参与;

  2.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

  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凸现学校自身特色。

●认识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

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

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象我校请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

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

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

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

  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

这些观念包括;

①课程制度观。

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

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

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②课程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

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③课程类型观。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

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④课程开发观。

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

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即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

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

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思考

  1、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

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

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4、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

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

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挑战与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教师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提高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也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

因此,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

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中国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三级课程管理是权力和责任的再分配,以三级权力主体构建。

对教科书的管理主要有两个制度:

一是编写资格认定制度;

二是教科书审定制度,给出教科书目录。

  国家:

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审议省级上报的课程推广方案:

评估全国范围内的课程质量。

  地方:

开发地方课程。

指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学校有一定发言权。

  学校:

开发校本课程。

教科书选择权。

 

×

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

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等级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教师课程纲要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等级,超过90%,即优秀。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课程学习结果评价。

包括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四、校本课程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校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

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6、个案分析。

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着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特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可操作性原则。

3、素质培养的原则。

4、参与性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

二、评价内容

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

(1)课程设置评价标准

l、满足社会、地方需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需求。

2、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校本课程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体现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

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和条件,努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应体现课任教师的个性、才华,弘扬学校特色。

(2)课程方案评价标准。

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

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

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

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

等等。

(3)课程实施评价标准。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

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

教务处、教科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主要是五看:

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

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4)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

课业完成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

课程结业成绩。

计为成绩学分。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上教育改革引人注目的趋势,它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即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的过程。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也得到确认。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

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

(1)技术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技术发明及其潜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教师不再被看作是知识的仓库,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获得知识的先进设备,如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电脑等。

(2)教学思想的变化。

教学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采用现代教学模式。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方式与国家课程大不相同,其中蕴含的教学思想也与国家课程大有异趣,比较注重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而必然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

(3)课程内容的变化。

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很多知识对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

为了应对这种不断扩大的学习内容,学生们期望教师跟踪学科内容的变化,并且期望教师了解课程规划,参与课程设置,并调整传授方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目的

1.让所有的学校都“动起来”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制度化教育形成之前,学校是独立的教育单位。

但在制度化的教育形成之后,学校成了整个学校系统中的一分子。

而随着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日益庞杂,单个的学校越来越没有了自我。

庞杂的教育体系很难灵活变动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校本课程开发则再次确定了学校作为课程开发的责任单位的地位,让每个学校都行动起来。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校自身的实力,也可以为国家减轻负担。

2.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

 

教师对待所教的科目及其内容一直是敬畏有余的。

科目对他们来说,是国家的规定,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专家编写的。

他们被要求严格忠实(fidelity)于国家的所有课程文件,甚至连教学的具体步骤都严格遵照教学参考书指定的教学步骤和课时数。

教科书对他们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跪拜于教科书的神威之下。

3.让学校的教师、学生、家长、校长、校外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以及社区成员等等各方面的人员彼此“沟通起来”

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使得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所有级别的教育行政人员各自分别地对中央负责,他们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使得不同方面的人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他们不仅更容易了解对方,而且更渴望了解对方。

现实意义。

1.可以弥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