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9005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意外整改措施Word文件下载.docx

严格执行麻醉操作常规,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对住院医师及实习进修医师放手不放眼,第2篇:

椎管内麻醉意外及措施第1节脊麻的并发症脊麻的并发症包括轻度的并发症及严重的并发症,前者如:

低血压、平面过高、呼吸抑制、脊麻后头痛及背痛;

后者如:

神经损伤、脑膜炎、马尾综合征、硬膜下出血、脑损伤及死亡等。

一、轻度的意外及并发症

(一)低血压是脊麻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交感神经广泛阻滞,静脉回流减少,使心排血量降低所致。

静脉回流减少的程度同交感神经阻滞的范围及病人的体位相关。

麻醉前进行血管内扩容,麻醉后调整病人的体位可能改善静脉回流,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和动脉血压。

脊麻时输注500~1000毫升晶体或胶体液可对抗其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

如果血压仍不能维持,可试用5~10度的头低位以改善静脉回流而又不影响麻醉平面。

进行扩容和调整体位后血压仍不升,应使用血管加压药,麻黄碱是最常用的药物,它兼有α及β受体兴奋作用,可收缩动脉血管以升高血压,也能加快心率,一次常用量为5~10mg,但反复使用可能导致快速耐受性。

病人能够耐受低血压的程度与其年龄和全身状况有关。

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低血压有引起心肌缺血及脑缺血的危险。

对于这类病人,血压究竟能低到多少尚无定论,但保守的意见是,平均动脉压至少不能低于其基础值的20%。

对于妊娠期的病人,因胎盘供血依赖于母体的血压,收缩压不能低于100mmHg。

(二)脊麻后头痛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脑脊液通过硬膜穿刺孔不断丢失,使脑脊液压力降低所致,发生率在3%~30%。

典型的症状为直立位头痛,而平卧后则好转。

疼痛多为枕部、顶部,偶尔也伴有耳鸣、畏光。

性别、年龄及穿刺针的直径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1),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与穿刺针的直径成正比。

直入法引起的脑脊液漏出多于旁入法,所以直入法引起的头痛发生率也高于旁入法。

穿刺针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的关系也影响头痛的发生率(表43-2),斜面的方向与脊膜纤维走向平行,对脊膜损伤最少,所以脑脊液的漏出最低,头痛的发生率也低。

头痛的发生率与局麻药本身无关,但与局麻药中加入辅助剂有关,加入葡萄糖可使头痛发生率增高,而加入芬太尼头痛发生率则降低。

治疗脊麻后头痛的措施,包括:

1.镇静、卧床休息及补液80%~85%脊麻后头痛病人,5天内可自愈。

补液的目的是增加脑脊液的量,使其生成量多于漏出量,脑脊液的压力可逐渐恢复正常。

据报道脊麻后头痛的病人,50%的人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35%的人有不适,需卧床休息,15%的人症状严重,甚至不能坐起来进食。

2.静脉或口服咖啡因脊麻后头痛是机体为了恢复颅内容量,代偿性扩张颅内血管的结果,咖啡因为脑血管收缩药,可用于治疗脊麻后头痛。

在1000毫升乳酸林格氏液中加入500毫克咖啡因进行静滴,80%的病人可改善症状,口服300毫克咖啡因同样可以改善症状。

3.硬膜外生理盐水输注硬膜外输注生理盐水也可用于治疗脊麻后头痛,单次注射生理盐水并不能维持较高的硬膜外压力,以防止脑脊液漏,需大剂量(至少24小时滴注,15~25ml/h)才有效。

4.硬膜外充填血(bloodpatch)经上述保守治疗24小时后仍无效,可使用硬膜外充填血疗法。

通过硬膜外充填血以封住脊膜的穿刺孔,防止脑脊液外漏。

臵针于原穿刺点附近的硬膜外间隙,无菌注入10ml~20ml自体血,这种方法有效率达90%~95%。

如疼痛在24小时后未减轻,可重复使用。

如经2次处理仍无效,应重新考虑诊断。

硬膜外充填血可能会引起背痛等不适,但与其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尚未见报道。

在上述这些影响因素中,穿刺针型号、斜面方向与脊膜纤维的相对关系较为重要,而且麻醉医师可以控制这些因素。

选用穿刺针时,应用直径最小的针(25、26或27G),与Quincke针相比,Green穿刺针对脊膜纤维损伤最小,头痛发生率低,所以有条件应选用Green穿刺针。

(三)恶心呕吐脊麻中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

恶心呕吐是由于血压过低,导致脑缺氧的一种表现,所以脊麻时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应立即想到是否有低血压。

已有报道,纠正低血压可明显减少剖腹产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恶心呕吐还可由术中操作牵拉引发副交感反射所致,即所谓迷走-迷走反射,可静注阿托品0.4mg阻断迷走反射。

如果是麻醉药引起的恶心呕吐,可用氟哌啶0.625mg静注。

(四)平面过广脊麻中任何病人都可能出现平面过广,通常出现于脊麻诱导后不久。

平面过广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恐惧、忧虑、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意识不清,治疗包括给氧、辅助呼吸及恢复血压。

可通过输液、调节体位及用血管加压药来维持血压。

若膈神经不受影响,腹式呼吸仍存在。

如果通气不足或病人有误吸危险,可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

如果平面过高时局麻的用量并不大,这种平面过高的状况较短暂,呼吸功能很快可以恢复正常。

(五)背痛脊麻后严重的背痛少见。

穿刺时骨膜损伤、肌肉血肿、韧带损伤及反射性肌肉痉挛均可导致背痛。

截石位手术因肌肉松弛可能导致腰部韧带劳损。

尽管住院病人脊麻后背痛发生率低,而门诊年青病人脊麻后背痛发生率高达32%~55%,其中约有3%病人诉背痛剧烈,所以脊麻不宜在门诊病人中应用。

脊麻后发生背痛须排除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处理办法包括休息、局部理疗及口服止痛药,如背痛由肌肉痉挛所致,可在痛点行局麻药注射封闭治疗。

通常脊麻后背痛较短暂,经保守治疗后48小时可缓解。

二、严重的意外及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脊麻后严重的并发症。

随着目前脊麻一次性穿刺用具的应用,局麻药的谨慎使用,这种并发症愈来愈罕见,但一旦出现,往往引起病人部分神经功能丧失。

据报道,65,000例脊麻手术病人仅31例有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其中12例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常见的原因是:

(一)穿刺损伤比较少见。

在同一部位多次腰穿容易损伤,尤其当进针方向偏外侧时,可刺伤脊神经根。

脊神经被刺伤后表现为1或2根脊神经根炎的症状,除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不会出现广泛性脊神经受累。

(二)化学或细菌性污染局麻药被细菌、清洁剂或其它化学物质污染可引起神经损伤。

用清洁剂或消毒液清洗脊麻针头,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

使用一次性脊麻用具既可避免无菌性脑膜炎,也可避免细菌性脑膜炎。

(三)马尾综合征通常用于脊麻的局麻药无神经损伤作用,但是用于硬膜外阻滞的氯普鲁卡因,一旦误入蛛网膜下腔,常常引起马尾神经综合征。

这种神经毒性是由氯普鲁卡因溶液中的防腐剂—二硫化钠所致,所以近来二硫化钠被禁止作为氯普鲁卡因的防腐剂。

高浓度利多卡因,也可引发舐神经损害,1999年昆欧杂志曾报导6例马尾综合征均与应用重比重5%的利多卡因有关,他们认为脊麻时应用利多卡因浓度不应超过2%,总剂量不应超过60~100mg,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人,表现为脊麻后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长时间不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发现鞍骶神经受累、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恢复异常缓慢。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损伤脊髓,但此种情况即便是服用抗凝剂的病人也罕见。

有报道服抗凝剂的病人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反复腰穿后损伤血管也确能导致持续性出血,所以服用抗凝药物是脊麻的相对禁忌证。

(五)脊髓缺血脊髓缺血非常罕见。

Kane(1981)报道65,000例脊麻病例,无一例出现脊髓缺血。

但并发症如果出现脊髓前根动脉损伤或严重低血压,可能导致脊髓供血不足。

一旦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应对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请专科医师进行会诊。

神经损伤既可由穿刺针误伤或误注其它药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也可由脊麻以外的原因所致,如术前已有的神经病变,手术操作或体位不当对神经的损伤,分娩时胎儿通过骨盆等。

脊麻后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有血肿或脓肿须行清除术,解除压迫后神经功能可恢复。

病人的预后与其神经损伤的部位、范围有关,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恢复,一部分人有终生残疾,少部分病人死亡。

据美国多中心报道,1978~1986年共900例脊麻后神经并发症的病人,绝大部分都得以恢复,仅14例(1.6%)死亡。

最好的预防办法是操作谨慎,一旦证实有腰穿困难,最好放弃脊麻。

一、局麻药全身中毒反应由于硬膜外阻滞通常需大剂量的局麻药(5~8倍的脊麻剂量),容易导致全身中毒反应,尤其是局麻药误入血管内更甚。

局麻药通过稳定注药部位附近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膜电位,从而影响神经传导,产生麻醉作用。

如果给予大剂量的局麻药,尤其是注药过快或误入血管内时,其血浆浓度达到毒性水平,其它部位(如大脑、心肌)的兴奋性膜电位也受影响,即会引发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局麻药在硬膜外腔中容易吸收,20~30分钟内达血药浓度峰值,明显较血管内给药慢,因而很少出现由于吸收所致的毒性反应,所以只要不误入血管内,给药剂量不超过推荐的剂量,很少出现毒性反应。

但是有些病人可能使用相当剂量的局麻药(如:

产妇接受硬膜外无痛分娩而后又行剖腹产),如果这类病人出现毒性反应,注药后15~30分钟才表现典型的反应。

常见的毒性反应是由局麻药误入血管所致,据文献报道发生率在0.2%~2.8%之间。

硬膜外腔有丰富的静脉血管丛,尤以足月妊娠者,硬膜外腔中静脉怒张,更容易刺入血管。

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后,因鲜血滴出可被发现,亦有少数病例因导管开口处被凝血块堵住而不见出血,当注药后小凝血块被推开,局麻药直接注入血管内而引发毒性反应。

有报道硬膜外导管插入血管丛,注入试验量后未出现任何征象而认为导管在硬膜外腔,将剩余的剂量全部注入导致心脏骤停。

导管宜从背正中入路臵入,导管前端不要过于尖锐,导管臵放就位后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后方能注入局麻药。

大脑比心脏对局麻药更敏感,所以局麻药早期中毒症状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病人可能首先感觉舌头麻木、头晕、耳鸣,有些病人表现为精神错乱,企图坐起来并要拔掉静脉输液针,这些病人往往被误认为癔病发作。

随着毒性的增加,病人可以有肌颤,肌颤往往是抽搐的前兆,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可出现典型的癫痫样抽搐。

如果血药浓度继续升高,病人迅速出现缺氧、紫绀和酸中毒,随之而来的是深昏迷和呼吸停止。

如果血药浓度非常高,可能出现心血管毒性反应。

局麻药可直接抑制心肌的传导和收缩,对血管运动中枢及血管床的作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血管扩张,表现为低血压、心率减慢,最后可能导致心脏停搏。

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脂溶性、蛋白结合率高的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是心室纤颤,这可能与其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特征有关。

其它的局麻药,如利多卡因能快进快出心肌细胞离子通道;

而这类药物,由于其脂溶性和蛋白结合力较高,缓慢进入缓慢离开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从而导致心肌毒性升高。

应该强调的是,心血管毒性作用往往出现在局麻药血药浓度快速升高时,而血药浓度缓慢升高时,有可能因首先出现神经系统毒性而停止使用局麻药,心血管毒性作用就不会发生。

二、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远高于脊麻的用药量,如果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导致阻滞平面异常升高或全脊麻。

据报道,全脊麻的发生率平均为0.24%(0.12%~0.57%)。

由于硬膜外穿刺针孔较大,误入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流出,但如果穿刺针斜面部分进入蛛网膜下腔,或使用多孔硬膜外导管,远端孔可能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近端孔在硬膜外间隙,这些情况下脑脊液不易流出,但注入硬膜外阻滞量的局麻药,很有可能出现全脊麻。

(一)症状和体征全脊麻的主要特征是注药后迅速发展的广泛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

由于交感神经被阻滞,低血压是最常见的表现。

如果颈3、颈4和颈5受累,可能出现膈肌麻痹,加上肋间肌也麻痹,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

随着低血压及缺氧,病人可能很快意识不清、昏迷。

如用药量过大,症状典型,诊断不难,但须与引起低血压和昏迷的其它原因进行鉴别开来,如迷走-迷走昏厥。

当用药量较少时(如产科镇痛),可能仅出现异常高平面的麻醉,这往往就是误入蛛网膜下腔的表现。

(二)处理全脊麻的处理原则是维持病人循环及呼吸功能。

病人神志消失,应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加速输液以及滴注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

若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30分钟后病人可清醒。

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利多卡因可持续1h~1.5h,而布比卡因持续1.5h~3.0h。

尽管全脊麻来势凶猛,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但只要诊断和处理及时,大多数病人均能恢复。

(三)预防措施1.预防穿破硬膜硬膜外阻滞是一种盲探性穿刺,所以要求熟悉有关椎管解剖,操作应轻巧从容,用具应仔细挑选,弃掉不合用的穿刺针及过硬的导管。

对于那些多次接受硬膜外阻滞、硬膜外间隙有粘连者或脊柱畸形有穿刺困难者,不宜反复穿刺以免穿破硬膜。

老年人、小儿的硬膜穿破率比青壮年高,所以穿刺时尤其要小心。

一旦穿破硬膜,最好改换其他麻醉方法,如全麻或神经阻滞。

穿刺点在腰2以下,手术区域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者,可审慎地施行脊麻。

2.试验剂量的应用强调注入全量局麻药前先注入试验剂量,观察5~10分钟有无脊麻表现,改变体位后若须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

首次试验剂量不应大于3~5ml。

麻醉中若病人发生躁动可能使导管移位而刺入蛛网膜下腔。

有报道硬膜外阻滞开始时为正常的节段性阻滞,以后再次注药时出现全脊麻,经导管抽出脑脊液,说明在麻醉维持期间导管还会穿破硬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三、误入硬膜下间隙局麻药误入硬膜和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即硬膜下间隙阻滞。

由于硬膜下间隙为一潜在间隙,小量的局麻药进入即可在其中广泛弥散,出现异常的高平面阻滞,但起效时间比脊麻慢,因硬膜下间隙与颅内蛛网膜下腔不通,除非出现严重的缺氧,一般不至于引起意识消失。

颈部硬膜外阻滞时误入的机会更多些。

硬膜外阻滞时误入硬膜下间隙发生率较低,最早Dawkins(1969)描述硬膜下间隙阻滞,他统计了16,643例硬膜外和骶管阻滞病例,发现延迟发作的异常广泛的硬膜外阻滞28例,发生率为0.17%。

后来Boys(1975)、Norman(1984)、Smith、Blomberg(1979)又陆续报道一些硬膜下间隙阻滞病例,其中一些报道已经造影和尸检证实,并证明硬膜下间隙可容纳穿刺针斜面和硬膜外导管。

脊髓造影后发现穿刺针误入硬膜下间隙者并不罕见,国内也有类似的报道。

硬膜下阻滞的临床特点为:

(1)出现延迟的广泛阻滞,但阻滞范围是节段性的;

(2)由于局麻药在硬膜下间隙的背部扩散,动脉压的变化相对较小;

(3)病人无引起硬膜外广泛阻滞的诱因(如足月妊娠、老年、糖尿病及严重动脉硬化症)。

处理原则同全脊麻,即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五、异常广泛阻滞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现象,但不是全脊麻。

因阻滞范围虽广,但仍为节段性,骶神经支配区域、甚至低腰部仍保持正常。

临床特点是高平面阻滞总是延缓地发生,多出现在注完首量局麻药后20~30分钟,常有前驱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声及烦燥不安,继而发展至通气严重不足,甚至呼吸停止,血压可能大幅度下降或无多大变化。

脊神经阻滞常达12~15节段,但仍为节段性。

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有两种常见的原因。

(一)异常的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与硬膜外间隙异常广泛阻滞有关的病理生理因素有:

下腔静脉回流不畅(足月妊娠及腹部巨大肿块等),硬膜外间隙静脉丛怒张,老年动脉硬化病人由于退行性变及椎间孔闭锁,均使硬膜外有效容积减少,常用量局麻药阻滞平面扩大。

足月妊娠比正常情况时麻醉平面扩大30%,老年动脉硬化病人扩大25%~42%。

若未充分认识此类病人的特点,按正常人使用药量,会造成相对逾量而出现广泛的阻滞。

预防的要点是对这类病人要相应减少局麻药用量,有时减至正常人用量的1/3~1/2。

(二)硬膜下间隙阻滞见本节第四部分。

六、硬膜穿破和头痛硬膜穿破是硬膜外阻滞最常见的意外和并发症。

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1%。

硬膜穿破除了会引起阻滞平面过高及全脊麻外,但最常见的还是头痛。

由于穿刺针孔较大,穿刺后头痛的发生率较高。

这种类型的头痛同病人体位有关,即直立位头痛加剧而平卧后好转,所以容易诊断。

头痛常出现于穿刺后6h~72h,头痛的原因与脑脊液漏入硬膜外间隙有关。

一旦出现头痛,应认真对待,因这种头痛可使日常生活受累,甚至可能导致颅内硬膜下血肿。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处理穿刺后头痛,但毫无疑问,最有效的方法是硬膜外注入自体血进行充填治疗,这种硬膜外血充填法能够封住硬膜上的穿刺孔,以防止脑脊液继续流出,从而提高脑脊液压力,这种方法能迅速缓解头痛。

一旦诊断为穿刺后头痛,应尽快行硬膜外血充填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抽取自体血10ml~15ml,注入硬膜外腔,勿需在血中加入抗凝剂,因靠血凝块来堵塞穿刺孔。

操作时注意无菌技术,此法有效率达90%。

七、神经损伤硬膜外阻滞后出现持久的神经损伤比较罕见。

据英国的一个回顾性调查表明,50,000例接受硬膜外阻滞的产科病人,仅3例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

1例为截瘫(可能由蛛网膜炎所致),1例为硬膜外血肿,1例为硬膜外脓肿,后2例病人都经过手术而治愈。

引起神经损伤的四个主要原因为:

操作损伤、脊髓前动脉栓塞、粘连性蛛网膜炎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压迫。

现分述如下。

(一)操作损伤通常由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所致。

病人往往在穿刺时就感觉疼痛,神经纤维的损伤可能导致持久的神经病变,但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如截瘫、疼痛、麻木,均可在数周内缓解。

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损伤部位有关,胸段及颈段的脊髓损伤最严重。

损伤可能伤及脊神经根和脊髓。

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的鉴别之点为:

(1)神经根损伤当时有“触电”或痛感,而脊髓损伤时为剧痛,偶伴一过性意识障碍;

(2)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很少有运动障碍;

(3)神经根损伤后感觉缺失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皮区,与穿刺点棘突的平面一致,而脊髓损伤的感觉障碍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颈部低一节段,上胸部低二节段,下胸部低三节段。

神经根损伤根痛以伤后3天内最剧,然后逐渐减轻,2周内多数病人症状缓解或消失,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采用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而脊髓损伤后果严重,若早期采取积极治疗,可能不出现截瘫,或即使有截瘫,恰当治疗也可以使大部分功能恢复。

治疗措施包括脱水治疗,以减轻水肿对脊髓内血管的压迫及减少神经元的损害,皮质类固醇能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自体溶解,应尽早应用。

(二)脊髓前动脉栓塞脊髓前动脉栓塞可迅速引起永久性的无痛性截瘫,因脊髓前侧角受累(缺血性坏死),故表现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症状。

脊髓前动脉实际上是一根终末动脉,易遭缺血性损害。

诱发脊髓前动脉栓塞的因素有:

严重的低血压、钳夹主动脉、局麻药中肾上腺素浓度过高,引起血管持久痉挛及原有血管病变者(如糖尿病)。

(三)粘连性蛛网膜炎粘连性蛛网膜炎是严重的并发症,病人不仅有截瘫,而且有慢性疼痛。

通常由误注药物入硬膜外间隙所致,如氯化钙、氯化钾、硫贲妥钠及各种去污剂误注入硬膜外间隙会并发粘连性蛛网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的症状是逐渐出现的,先有疼痛及感觉异常,以后逐渐加重,进而感觉丧失。

运动功能改变从无力开始,最后发展到完全性弛缓性瘫痪。

尸检可以见到脑脊膜上慢性增生性反应,脊髓纤维束及脊神经腹根退化性改变,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腔粘连闭锁。

(四)脊髓压迫引起脊髓压迫的原因为硬膜外血肿及硬膜外脓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背痛。

硬膜外血肿的起病快于硬膜外脓肿,两者均需尽早手术减压。

1.硬膜外血肿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穿刺出血率约为2%~6%,但形成血肿出现并发症者,其发生率仅0.0013%~0.006%。

形成血肿的直接原因是穿刺针尤其是臵入导管的损伤,促使出血的因素有病人凝血机制障碍及抗凝血治疗。

硬膜外血肿虽罕见,但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

临床表现:

开始时背痛,短时间后出现肌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最后发展到完全性截瘫。

诊断主要依靠脊髓受压迫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椎管造影、CT或磁共振对于明确诊断很有帮助。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手术延迟者常致永久残废,故争取时机尽快手术减压为治疗的关键。

预防硬膜外血肿的措施有:

有凝血障碍及正在使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椎管内麻醉;

穿刺及臵管时应轻柔,切忌反复穿刺;

万一发生硬膜外腔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待血色回流变淡后,改用其它麻醉。

2.硬膜外脓肿为硬膜外间隙感染所致。

其临床表现为:

经过1~3天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出现头痛、畏寒及白细胞增多等全身征象。

局部重要症状是背痛,其部位常与脓肿发生的部位一致,疼痛很剧烈,咳嗽、弯颈及屈腿时加剧,并有叩击痛。

大约在4~7天出现神经症状,开始为神经根受刺激出现的放射状疼痛,继而肌无力,最终截瘫。

与硬膜外血肿一样,预后取决于手术的早晚,凡手术延迟者可致终身瘫痪。

硬膜外脓肿的治疗效果较差,应强调预防为主,麻醉用具及药品应严格无菌,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凡局部有感染或有全身性感染疾病者(败血症),应禁行硬膜外阻滞。

第3篇:

麻醉科巡查整改措施手术室创“二甲”医院第二次巡查反馈及整改措施麻醉科巡查情况及整改措施

(1)、无对麻醉医师有定期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

整改措施:

已制定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制度,但无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的档案资料,需医务科尽快完善我科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的档案资料。

(2)、由于人员少,麻醉医生不能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

需院方尽快增加麻醉医生,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知识更新。

(3)、手术麻醉人员配置不合理,麻醉医生太少,学科带头人不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医台比,护台比均达不到要求。

需院方外聘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及增加麻醉医生及手术室护理人员。

(4)、有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但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需医务科履行职责对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和麻醉前讨论制度的定期检查、分析、反馈和整改措施。

(5)、科内无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回顾总结分析,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我科于9月18日起已开展科内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回顾总结分析,但须医务科对变更麻醉方案的病例进行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整改措施。

(6)、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能得到充分体现,但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需医务科对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的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进行整改。

(7)、无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

已制定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

(8)、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但无科内定期自查分析整改记录,且职能部门未履行职责定期检查、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