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8094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兴趣 习惯Word文档格式.docx

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是亲切的,和善的,学生是自由的,安全的。

⑵ 挖掘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美的情感。

我们会及时捕捉这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去营造一个创意无限的空间,使学生们拥有一份永不泯灭的奇思妙想,在美的世界中不断去探索,去创造。

例如:

生动活泼的游戏,有趣的实验操作,绘声绘色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演,优美动听的音乐等,这些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在愉悦的气氛中,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⑶ 改变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最好途径。

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在共同的参与中增强感性体验,自觉运用新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二、把自己打造成魅力教师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

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师”。

叶澜教授说:

“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

”智慧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博览群书,教师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经史典籍,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来自于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勤思考,善钻研,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不断积累。

每一次上完课,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都会探讨,看课外书,查资料,找课件,力求让自己在课堂上可以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妙趣横生。

我想,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才能深深吸引我们的学生吧。

三、把语文课堂打造成魅力课堂

①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把微笑带进课堂,营造一种愉悦的,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随时可站起来质疑,突出学生主体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中坚决杜绝对学生训斥性的评价,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丰富、鼓励性的评价去营造和谐的氛围。

即使是批评,也要用婉转的语言。

为此我们总结了和谐课堂40字:

以人为本,尊重差异

谅解第一,理解万岁

点滴帮助,润物无声

真诚面对,学会感恩

因势利导、精神关怀

②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换给学生

我们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既有讨论、交流,还有充分的合作。

比如我们经常搞小组竞争抢答、小辩论、读课文比赛、背课文接龙游戏、文言知识竞赛等,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我们还推行“三环自主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实践中完善了小组合作的竞争体制,经常采用二人同桌讨论,四人小组交流、八人小组展示成果的方式,学生们自己发现、研讨、解决问题,让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学习完善,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为了配合教学,我们还积极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锻炼胆量提高能力。

比如我们在语文课前开展“我的时间我做主”活动,学生轮流上台展示,主题演讲、好文章赏评、新闻联播、介课绍学习方法、评论名人、补充教材知识等,形式、内容自定,极大的扩充了课堂的容量。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包括识字在内的十一条目标要求。

具体包括: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8.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9.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10.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1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根据中年级语文课标要求,我们三年级组重点培养了学生以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

字如其人。

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

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

三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我们不会马上说出答案,而是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

我们还会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

又比如,我们在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专家,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

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我们还会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查阅方法。

我们三年级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衷心地希望工具书能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平时在课堂上,我们会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求他们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

要养成善听的好习惯,首先我们要细化听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五心”,即做到:

一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脑子里不想其他事要“专心”;

二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耐心’;

三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更新颖的想法,要“细心”;

四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接受并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要“虚心”;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要“用心”。

课堂实施中可以做一些倾听游戏训练孩子的倾听习惯。

比如教给学生一招“听”的方法:

古有“望梅止渴”的故事,我们也要培养有“听词思义”的习惯,如:

听到“强壮”,马上要联想到肌肉结实、体形魁梧等形象,老人是不符合这样的形象的。

我们要变“望梅止渴”为更高级的“听梅止渴”。

这样会使你们感到“听”或许比“看”更有趣,更令人遐思。

学生听了都觉得新鲜,纷纷尝试,感觉果然不错!

以“望梅止渴”的故事巧妙授法,让学生养成听词思义的习惯。

这种听词思意其实就是阅读联想,它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我们要充分开发这种潜能,把学生原本具有的“最近发展区”——能听,转化为“最佳发展区”——会听。

这样,就不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神游太虚的时间和空间,而会有更多的语言积累,更丰富的语言享受。

另外,当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我们会及时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好,并要求他们在别人回答问题或朗读结束后作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或学着样子说(读)一遍。

学生有了明确的听的任务后,就不会只顾及自己要发言,而会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听一边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调整自己的想法或充实和改进自己的发言内容。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使用类似于下列的语言来提示学生:

“别着急,让我们先一起听一听这位同学的观点,等他说完后大家再发表各自的想法。

”“她怎样把作者的喜悦之情通过读表达出来的,我们一起听听。

”“请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表达方式。

”“还有几个同学注意力还没有集中过来,请抓紧时间和我们一起看屏幕。

”“谁能把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内容再复述一遍”等。

我们切不可眼睛只盯着出来发言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一定要关注到全体学生,让他们不要以为别人发言跟自己没有关系,更要让他们明白,倾听别人发言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听后说”,即复述,看似一个非常传统而且枯燥的训练项目,但对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是个训练学生听力的很好的途径。

学生“听后说”的过程是个耳听、心想、口述的过程,可以通过“说”来检验和强化听的效果。

例如听句复述训练,要求学生听老师读一遍然后复述出来,要做到一字不差。

训练时由短句到长句,由单句到复句,逐步加深难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记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的记忆糅合了听与思的双项训练,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记得牢、记得准。

例如《田忌赛马》一课学生感兴趣,就有意让他们复述,训练表达能力。

再如《神秘的小岛》一文描写大海气势磅礴的好词佳句很多,值得学生积累,因此,适合听记训练。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质疑,因为学生每发现一个小问号,思维的神经就会兴奋,这个小问号像小钩子钩住了他们的心,学习就有了一种自觉、自愿的渴望。

著名学者李政道指出:

我们的祖先提出“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

通过几年的摸索和研究,我们总结出几种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

1、引导发现,鼓励提问

面对一篇新的文章,学生在读中难免会产生许多小问号。

只有当懂与不懂发生冲突时,问号才会产生,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空,他们才会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

1).给学生自主的时间、空间,努力尝试发现问题。

2).借助恰当的评价语,鼓励提问

2、问题提出的思路

处于儿童期的学生,学生对于在何处发现问题,如何提出来,并不是很明朗,教师要精心设计,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1)广度提问:

在每堂课上,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知道问题在哪,尽快找到问题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深度提问:

学生问的角度放开了,问题必然出现深浅不同的局面。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提问,使问题更准、更新、更妙,提高问的水平。

3)新度提问:

新度提问指的是立足于课文内容,经过深入思考,提出超越文本的问题。

3、针对文章类型学习提问

1)写人的文章:

通过整理,明白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

写了谁,通过什么展开的描写,其中的重点段落或言行在哪;

你读了之后哪点感受最深;

值得你学习的表达方法是什么?

2)写事的文章:

写了谁的什么事,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是什么;

从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

3)写景的文章: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文章都写了哪几个地方,各有什么特点;

你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你打算学习的是什么。

4、明确表达,梳理问题

1)学会提问,明确表达:

学生的语言积累多少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以必须规范语言表达。

实际中,有的学生说了半天,却表达不清,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表述问题的语言。

如用“我的问题是……”或“我不懂……”“我不知道……”“为什么……”的句式表达。

当分组进行问题的整理后,这样表达“我们组的问题是……”或“我们组的问题有……”

2)梳理问题,去粗留精:

学生的问题繁多,难免有重复,这是教师要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类。

首先按问题的形式分类,如字词类,句子类,标点类,矛盾类。

接着,对于问题进行初步解答,留存有争议的问题,待集体交流时,再提出。

5、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1)言语情境法:

即通过师生的谈话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中去。

2)故事情境法:

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疑问,进入学习状态。

3)矛盾情境法:

即通过使学生的观点出现疑惑,产生矛盾,从而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4)画面情境法:

利用画面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受到感染,引发思考。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动笔墨”应该包括下面三个含义:

一是学习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

二是随时将课本或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

三是经常写一些心得体会。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大胆质疑,把握要点,头脑也在思考,感情也会受到触动,这些都来源于课文中的一些触发点,而这些触发点很多都是课文主旨的具体体现。

例如预习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在生字上注音,标小节号,用不同符号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和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等;

课堂上,要求学生或圈点重要词语或用不同符号勾画出关键语句,写出自己的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强化,经常检查,及时表扬,帮助学生形成读书时圈点勾画的习惯。

从三年级开始,阅读分析成为三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我们三年级老师在教学中就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力度。

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刚开始时,我们会要求学生在完成阅读分析题目时,尽量用选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来回答问题。

一篇文章后面的思考题,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而设置的。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在答题时,经常发生词不达意,表述不完整等问题。

所以,我们让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加上自己的理解来答题,同时,在回答是,做到语句基本通顺。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注重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语,加以品味,理解其作用。

在阅读习惯培养方面,我们会要求学生在做题目时,必须做到“三次朗读”第一次朗读为“通读”,把要求阅读分析的文章和文章后面的题目,按照顺序通读一遍,做到:

字字过目,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题目有哪些要求。

第二遍朗读为“思读”,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后题目的要求,再读文章,找到相应答案的位置。

第三遍朗读为“精读”根据题目要求,再仔细读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解,摘取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来回答问题,并要求语句通顺,完成题目要求。

刚开始时,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文章的时候,不能做到字字过目,一篇文章,不到两分钟就读完了,但是问他一些问题,总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于是,我们年级组教研讨论后,决定改自由轻声读为大声朗读,同桌互相检查,不给学生有偷懒的机会,时间一长,学生养成了字字过目的习惯,我们再逐渐让学生把声音放轻,这样读书习惯渐渐养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每一次的读书再作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效率有所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碰到一篇陌生的文章,大部分同学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静下心来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问题,其中20%的同学能做到答题完全正确,50%的同学能做到基本正确,当然还有一些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方法,但是,总体上来看,全年级同学的阅读分析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六)、勤于朗读背诵和积累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习惯,从一年级至今,我们年级组总是定时、定量的安排诵读内容,比如古诗,论语,歇后语、名言等等,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当然,我们不赞成死记硬背,比如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我们会要求学生尽量都记诵过。

而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就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熟悉即可。

茅盾先生说过“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

”所以,我们会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积累本:

比如,让学生仔细观察身旁的小王或小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

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

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请别小看这些记录,其实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还会要求学生在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

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求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七)、培养检查作业、及时订正、课后复习的习惯

作业练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不是布置作业。

作业有助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我们会要求学生做到:

1、按时完成课堂或课后作业,并创设一个安静良好的作业环境,能随时随地坐下来安静的学习;

2、善于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拖拉,不抄袭;

3、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楚,格式规范,卷面整洁;

4、读题认真:

作业看清题目要求。

5、先复习有关内容再作业,作业后仔细检查,自觉验证;

6、作业本发下后,发现答错题自觉及时订正。

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要整理当天的课堂小练习。

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不同,三年级每位语文老师都会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本堂课的小练习,这样就更便于学生对不懂之处、重难点加以小结,学会归纳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查找自己的疑惑之处,能通过讨论、请教弄懂,力争做到“堂堂清、课课清”,不留学习的死角。

如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

古人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学法的指导相当重要。

传统教学只重视研究教材,不重视研究学生,只重视研究教法,不重视研究学法,而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也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研究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给学生一种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方法,让学生会学,正如人们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1、 

指导预习:

以学习词语为例,老师绝不能满足于使学生懂得一字一词的意思,而是要让学生从中“悟”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词语,有“偏见、潜心、临摹、有眼不识泰山”等。

我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让他们记熟,而是鼓励学生们:

“认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就能找出答案。

”学生认真地默读课文,几分钟后,我问:

“‘潜心’是什么意思?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这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一生说:

“潜心就是用心、专心的意思。

我从第五自然段看出来的。

”另一生说:

“潜心说明徐悲鸿画画很专心。

我从‘他画啊,画啊,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这句话中看出来。

”又一生说:

“徐悲鸿一画就是一整天,不吃饭也不休息,一门心思学画画,这就叫潜心学画。

”此时,我在黑板上写下“联系上下文理解”几个字,并对学生说: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意最基本的方法。

我们读书时只有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才能理解词语和文章的意思。

那么剩下的词语你们会理解吗?

”一阵交流后,学生们发现有些词语从课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比如“临摹”,虽然联系上下文也知道一点,但不够准确。

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都知道查字典,于是学生们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自主地理解了本课词语的意思。

这样的做法,不仅“授人以鱼”,更巧妙地“授人以渔”。

就教学课文而言,要抓住这个文体的特点,在某个节点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学法指导,在阅读的不同环节,让学生领会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在记叙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

写人的文章,教会学生对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的阅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主要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记事的文章,要通过事件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结果的分析,认识事件的思想意义;

写景状物的文章,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同时,让学生用各类方式的读来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需要领会,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将这个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对于自己的作文能力是否有借鉴作用……并将这些方法固定下来,建立“渔技”。

三.注重读书指导

新课标指出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

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扎扎实实地读书,要克服那种浮光掠影,为了读而读的做法,不能以烦琐的分析、交流、讨论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尽量鼓励学生读得有感情。

其实要读流利很不容易,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一般的孩子要读课文十遍以上才会读流利,个别语感极差的孩子读了十遍也很难读通课文。

因此,课堂上要多读书,采用同桌对读、分男女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比赛读、老师领读、导读、引读、范读等多种读书形式,让学生读中自悟,读中释疑。

读书,也要讲究方法。

专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读书方法,如尝试读、思考读、展示读、表演读、配乐读、想象读、探究读、无声读、欣赏读、创造读等,这些读书方法既张扬学生的人性,又凸显出学生的理性,更加释放了学生的灵性。

我在执教《九寨沟》一课时,就紧扣一个“读”字展开教学:

听范读,整体感知,概括画面;

默读,圈点勾画,体会特点;

展示读,读看结合,读出特点;

配乐读,进入意境,升华情感;

创造读,积累迁移,拓展延伸。

读书,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完全读懂了九寨沟的奇丽美妙,读出了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

读是基础,熟读成诵才是升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诵读是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所谓熟读成诵,即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是熟读而成诵。

课堂上通过诵读优美的诗句,精彩的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语感体验,在语言的积累中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从而达到了“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