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7774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身乏力;

食欲不振;

(8)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播源;

(9)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休息;

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地方病氟中毒防治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预防原则,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教学重点

预防原则、内容、措施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程

地氟病的防治,直接关系到地氟病区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群众的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地氟病防治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地氟病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地氟病预防工作。

二、什么是地氟病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正常成人体内共含氟2.6克,占体内微量元素的第三位,仅次于硅和铁。

适量的氟对哺乳类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十分必要的。

一定的摄入量对身体有益,但是人体氟摄入量每天超过6毫克,就能引起氟中毒。

在一定地区为地方性氟中毒,也叫地氟病。

三、地氟病有哪些危害性

地氟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

它是世界上也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周身性慢性中毒性地方病。

它不仅损害牙齿,轻者出现氟斑牙(黑牙齿),而且损害骨骼(摄入过多氟可影响体内氟、钙及磷的正常比例,形成较易沉积的氟化钙,引起骨密度增加、骨质变硬、骨质增生,肌肉、肌腱及韧带附着部位特别明显,骨皮质及骨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韧带钙化、椎间管变窄),引起骨关节的疼痛,较重者呈现关节僵硬及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呈现躯干变形和瘫痪(氟骨症),以致造成终生残废。

氟中毒还能引起心血管、中枢神经、内分泌、视器官、皮肤等各组织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在我市屯堡乡,至今还可以看见因地氟病而致残的人,有的面部变形,有的不能行走,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地氟病有饮水型、燃煤型两种。

我国与地氟病相关的县市有1306个,病区村15万多个,病区人口1.12亿。

氟斑牙现患4066万例,氟骨症病人260多万例。

其中,燃煤型病区比饮水型少,但病情较为严重,平均氟斑牙患病率高达52.2%,氟骨症患病率高至4.32%。

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最重的是贵州、湖北。

我省有40个县市存在程度不同的地氟病,其中燃煤污染型病区县市15个。

世界煤氟均值为80毫克每公斤。

我国是200毫克每公斤。

根据采样分析,我市燃煤含氟大多在418毫克每公斤以上,我市富有的石煤,氟含量竟高达1795毫克每公斤。

用这些煤炭烘烤的辣椒氟含量可高达345.40毫克每公斤,玉米276.5毫克每公斤,萝卜143.2毫克每公斤,用此煤烘烤大白菜24小时可使其含氟210.4毫克每公斤,用石煤烧开水后,水氟可增加10倍。

我市氟病区居民室内空气氟含量一次采样在0.010至0.274毫克每立方米(国家空气氟卫生标准居民区大气含氟量一次最大允许浓度为0.02毫克每立方米,日平均浓度为0.007毫克每立方米)。

由于我市收获季节多雨,居民用含氟高的煤烘烤粮食及食品。

人体食入这种烘烤的食品、粮食及吸入室内受高氟污染的空气,造成煤烟污染型氟中毒、形成煤烟型氟病区。

四、小结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地氟病防治进展

地氟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地方病。

自从1916年国外专家发现氟斑牙以来,在防治方法上至今仍未取得新的突破。

搞好第一级预防至关重要,减少氟的摄入量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

地氟病是以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地方病,致病的因素十分复杂。

地氟病是“穷病”,穷困或许是最重要的病因,地氟病区都是贫穷、落后地区;

营养状况生活水平也是地氟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文化教育和卫生与地氟病有直接的关系。

缺乏基本卫生知识,传染病难以控制,人群体质低下,抗病能力就差。

文化教育的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生活和健康的水平,它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社会素质的重要标志。

在兼用社会科学、社会医学的知识基础上,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一起抓,从点到面地开展综合防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氟煤烟污染食物和空气的病区应以改灶防污染为主。

做好预防不仅能控制新发,而且对原有的氟骨症患者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是采取切断氟源,降低总摄氟量。

由于过量摄入氟是地氟病的直接原因,而氟的来源又是多方面的,因此首先必须切断氟源,降低总摄氟量,即采取改炉灶的措施把煤烟通过烟囱、管道引出室外,使其稀释于2.5米以上的大气层,把人体每天从食物、空气等方面摄入的总氟量降至允许范围内(不超过4毫克)。

三、当前地氟病防治应采取的措施

1、健康教育不能放松。

改灶降氟工作已经开展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许多农户没有真改,效果也并不是很好,群众根本未脱离氟的侵害,更严重的是,部分群众认为当地地氟病是由“水”引发的,而我市的水源是不会有危害的。

这足以说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要解除地氟病的危害,除通过项目支持来促进老陌姓改炉外,还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各种群聚机会和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干部群众提高对地氟病防治工作的认识,明白地氟病是怎么回事,应怎样预防,以及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营养、增强体质,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以提高群众改灶降氟的积极性,在加强已改农户“炉灶降氟不能坚持使用、不能正确使用或使用后又有损坏的农户”等知识的宣传的同时,但更多的是健康教育问题和鼓励病区农户自改。

这是党和政府领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多部门合作要加强。

改炉降氟项目投资巨大,要使病区群众不错过这次难得的机遇得到实惠,全面落实好国家惠民政策,必须加强政府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

要把这项工作和农村普及沼气等能源建设、以“五改三建”为中心内容的文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

-

防治肺结核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肺结核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预防肺结核

教学难点: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以及预防

教学重点:

如何预防肺结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人体肺部器官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导语

肺结核是结核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快,抵抗力差,易感染肺结核。

二、肺结核的传播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即健康人吸如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尘埃便有可能被感染,感染后是否发病和身体的抵抗力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三、主要症状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消瘦、午后潮热(每天以后有低热)、夜间有盗汗、重着有咳嗽洛痰,胸疼气短,体重不增,甚至咯血。

肺结核在50年前还是一种令人惧怕的疾病,称之为“痨病”。

四、治疗

现在肺结核的治疗有特效治疗药物,如异烟肼、对氨水杨酸钠、链霉素、利福平等。

用药的原则是早期、足量、坚持疗程、联合用药。

五、预防结核病应做到以下几点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切断传播途径。

(3)增强个人的抵抗力。

六、效果考查

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预防结核病的要点,检查学生是否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习惯。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

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

(第五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教学方式:

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

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学生:

课前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编制3~与艾滋病有关的问题;

每个小组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一、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

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

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

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师可重点介绍两方面。

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

(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

(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

(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

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

(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

(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

(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

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

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

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学生自主发言

2、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可侧重于以下内容:

(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

(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

(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

(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学生小组讨论

三、学生交流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四、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学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呼唤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第六课时

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每个小组继续想一句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口号。

同学们,你们现在对艾滋病了解多少呢?

1、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

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

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

传播途径有三种:

(1)性接触传播。

(2)血液传播。

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

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

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

(3)母婴传播。

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

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

内容尽量具体,如:

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

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

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

蚊子等昆虫叮咬;

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

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而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2、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

3、学生自主发言。

三、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再次交流新的口号。

今天又学了新的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我们要呼吁大家正确地对待艾滋病病人,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第七课时

1、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2、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它有哪些传播方式呢?

1、艾滋病的症状

(1)人感染HIV后,一般经历多年后才出现症状。

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的,但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HIV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

(2)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

(3)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

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2、艾滋病的诊断

重点介绍两个概念。

第一,因为不同HIV感染者的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长短不同,短则2-3年,长则10年以上。

这段时间没有表面症状。

若有怀疑应尽快到医院,通过HIV血清检测来确诊。

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能通过服用药物等,使生存期明显延长,且可避免使他人受害。

第二,在感染HIV初期,可能因身体产生的HIV抗体数量还少,尽管已被感染但检测不出来。

这段时间称“窗口期”。

他应该一两个月后再去检测一次,真正确定是否感染。

3、预防措施:

包括:

(1)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不发生婚前和婚外性行为;

(2)万一有性伴侣,又不知对方是否感染HIV,可通过使用安全套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3)不输用任何未经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

(4)坚决拒绝吸毒,尤其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

(5)接受任何注射或验血,使用一次性器具;

(6)不到未经许可的医疗单位进行注射、拔牙、针灸和手术;

(7)不用未经消毒的器具穿耳朵眼、纹身、美容,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4、反对歧视,提供关爱作为积极参与全民艾滋病预防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严格按政策和法律,采取以下措施:

(1)不随意泄露患者和感染者的姓名、地址和个人隐私;

(2)不随意渲染他们的病情和生活状态,使他们及家属的身心健康受伤害;

(3)不以不正当理由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如购物、孩子上学入托、就医等;

(4)不对他们及其家属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和行为,包括破坏其财产和生活用具,强迫他们搬迁,无理限制行动自由等。

5、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对艾滋病的认识。

6、学生自主发言。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

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和谐相处,共享生命。

一、新课导入:

师生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艾滋病 

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

请谈谈你们自己的看法。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2、小组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三)艾滋病预防措施

1、刚刚我们总结了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大家想想我们该怎样来预防艾滋病呢?

2、小组讨论总结

(四)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

1、小组讨论: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有什么危害?

2、小组代表发言

三、课外延伸

大屏幕展示测试题

(1)与艾滋病病毒者握手、拥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

(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具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

()

(3)蚊虫叮咬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4)游泳池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5)咳嗽和打喷嚏会传播艾滋病。

四、布置学生家庭作业:

回家后将本节课所获取的知识向亲戚朋友进行宣传。

冬季传染病及其防治教学案

(第九课时)

一、设计思路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如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课下采用各种方式(如上网、图泛收集资料,力图创设一

民主、合作、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分组讨论与小组汇报等多种形式来激励学生兴趣,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相互交流与合作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传染病预防的一施。

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艾滋病

三、教学方法

根据《传染病及其防治》这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方法:

分组讨论法、合作交流、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及资源

1、学生课下收集“非典”“禽流感”“艾滋病”以及其他常见传染病及相关资料。

并且在课前学生分组(4人1组)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如“非典”预防的小册子,“禽流感”的相关报等

资源:

报纸,互联网,图书馆、医院、防疫站等

五、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相应的具体操作:

情景导入→组织讨论→交流汇报→延伸探究

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图片“甲型H1N1流感”

2、通过资料反映人类与传染病的抗争以及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1、学生观看动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出禽流感传染病,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情感体验。

2、学生分析资料,受到触动、心灵共鸣,进而引出课题──传染病。

2、导入新课《传染病及其预防》

1、教师通过讲述疟疾的发现来引出病原体。

2、列举几个常见的病原体并让学生观察指出可引起那些传染病。

3、列举几种疾病,分析哪些是传染病,哪些是非传染病?

乙肝、胃炎、龋齿、贫血、流行性脑膜炎、疟疾、肺结核。

学生归纳出病原体的范围(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等)、了解到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

学生互相合作通过分析传染病与非传染病进而得出传染病的几个重要特征如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等。

3、组织讨论交流汇报

设疑:

1、传染病是怎样在人群中流行的?

在人群中流行需要哪些条件?

2、重提“非典”,师生共同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由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过渡到预防的一般措施。

老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假如我患上一种传染病,我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

②在“非典”流行的时候,我曾经采取了哪些预防措施?

③为什么要除“四害”?

④平时我注意个人卫生吗?

这有什么用?

⑤我们曾注射过很多疫苗,它们有什么用?

可以预防哪些传染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共同合作达成目标,教师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发言,组间交流,允许争论,讨论完毕后小组汇报,教师总结得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师生共同总结。

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应做到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且最后的总结尽可能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发挥主导作用。

师生交流总结得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学生在总结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后回顾2003年非典,小组间交流收集到的非典资料,进而得出“非典”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在第二次讨论时为避免学生丧失新鲜感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组讨论第一个和第五个问题,优胜小组可奖励教师准备的传染病预防的小册子,在充分讨论上述五个问题之后归纳总结出传染病预防的一般措施。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以甲型H1N1这个现在很热的话题来引出课题(其中用到了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教材的几个关键结论识的得出都采用了讨论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共同合作达成目标,通过这些培养学生协作交流的意识。

学习过程中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提倡师生平等,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本节课中,学生在两处感触颇深:

一是视频的内容,这部分学生刚开始发笑,但是过后却有冷静的思考,二是艾滋病这个我们关注的话题会再次激起学生的共鸣。

这节课的效果是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

学生参与度很高,所有学生都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很热烈,在学生的讨论中进入了一个个的高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到的内容大都源于彼此的讨论与交流,这让我不禁又想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这一说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学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资料分析、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汲取并互补了各自的经验,从被动的“知识容器”转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在学习中不断去体验,在争论中解决问题,这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我在这样的活动中这让我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收获了许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