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7714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晚祷赏析优秀word范文 11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西西里晚祷》是一部五幕歌剧。

威尔第作。

1855年初演于巴黎,它讲述了关于西西里晚祷战争的故事。

西西里晚祷战争是发生在1282年的西西里岛,反对安茹王朝的西西里国王卡洛斯一世对当地统治的一场起事。

这场起事的主因,是卡洛一世在1266年在罗马教皇支持下攻占了西西里岛。

而起事直接导致了西西里晚祷战争的爆发。

这场起事可以说是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霍亨斯陶芬王室和罗马教廷之间对意大利地区统治权纷争的延续。

霍亨斯陶芬王室的西西里国王曼弗雷德被法国远征军击败后,教皇乌尔班四世将整个西西里王国交给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之弟,安茹伯爵夏尔管治,是为西西里王卡洛斯一世。

卡洛斯视西西里王国领地为自己侵略地中海沿岸地方的跳板,而当中推翻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八世也是他的阴谋之一。

但在他麾下的法籍官吏,在西西里的管理不但乏善可陈,官员抢劫、谋杀甚至强奸当地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场起事得名于其爆发的时刻和地点,1282年3月30日,复活节星期一晚祷时分的西西里岛巴勒莫圣神大教堂门外。

在此后的六个星期里,西西里岛上数以千计的法籍居民被屠杀。

对于这次起事确切的导火索并无定论。

一部分观点认为是:

当地人在参加复活节的庆祝活动,一众法国军人和官吏加入并开始饮酒。

期间一位名叫德鲁埃(Drouet)的法国军官将一名已婚年轻妇人从人群中拉出,并当众侵犯了她。

妇人的丈夫其后用刀袭击并杀死了这名军官。

一众法国军士企图为德鲁埃复仇,但却先被人群中的当地人全部杀害。

正在此时,四周钟声大鸣——巴勒莫全市的教堂皆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战争正式爆发。

这部歌剧正是以这段历史来进行创作的。

这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冲突的故事,但是悲剧性的结局却是意料之外的。

故事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法国政府与西西里里人民的矛盾,各阶层的人们的矛盾,起义与镇压的矛盾,爱情与亲情的矛盾,生命与死亡的矛盾。

所以,这部歌剧绝对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在这个独特的复杂而多变的对立矛盾关系的背景下,曲子的感情总在曲折而快速的改变着。

我们要完全的融入到故事的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的理解这部歌剧。

这部歌剧的序曲仅仅只有9分钟时间,但却是充满了跌宕与起伏。

它不仅是一首简单的乐曲,它是一个故事的浓缩,它是一分音乐感受的剪影,它是一段人生的印证。

它每一分钟

都处在不同的感情里,都表达得丰富而多变的内心情感。

它的开始比较突然,并没有什么过多的铺垫。

它给人一种循序渐进、默默前行的感觉。

烘托了整个故事的背景气氛:

那个特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像是走在黑暗中一样,小心翼翼的探寻,犹豫担心谨慎。

曲子的开头阴沉紧张,伴随着沉重地鼓声,像是在迷雾中探索,找不到出口,心不自觉的往下沉,这个曲子开端让人觉得沉重,疲惫,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随后紧接着稍微轻松一点的过渡,使得紧张得以缓解,但是温和中还是透漏着些许的小波折。

突然一阵由弱变强的鼓声,不是长,却很明显的将音乐分了层次。

好像矛盾关系就要开始,层层递进,没有慌张,有的是信念,这是个有序的开始,但也只是一段很短暂的激烈的争斗。

渐渐的曲子变得和缓温柔,有种淡淡的喜悦,关联着歌剧中男女主人公美好的感情,情绪基调一下子改变了,显得那么的美好淡然。

紧接着曲子的节奏明显变快,体现出了很明显的欢乐,雀跃。

接着是一个小循环,然后调子变高,渐渐高昂起来,重复的音节很多,强化喜悦感,但是轻松欢快感很短暂,简直是一扫而过,节奏还是很快,但是喜悦不在,又变回了小心矛盾,就好像猜来猜去猜不透,心情烦恼而多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曲子慢慢的淡了下来,很慢,失望犹豫的感觉,重新思考重新发现,重复之前的缓慢节奏音节。

与此同时,主调子平缓优美,但是伴随一段段的快节奏的喜悦感,重复之前的感觉,但经过了几次感情的转换后,觉得更成熟,更敏感,矛盾感表达得更加强烈充分,让人对最后的高潮有了心理准备。

最后曲子进入了最高潮,激动人心的部分,几次同样旋律的重复,高地变换紧凑而扣人心弦,感觉希望就在眼前。

渐进式的高昂,结束音很多次回旋,造成余韵不停的环绕感,让那发生在西西里的故事永不退色。

一曲结束,好像整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包含在曲子高低曲折的音调中,使得曲子的艺术表达丰富而有感染力。

这部序曲短小精湛。

融入了多次情绪的跌宕与回转,能给人很多不同的意象与感受。

它浓缩了太多的精华,使它越听越能深入内心,越听就越想去更深入的去理解它,感受它,触摸它。

无论是那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还是那紧张复杂的人物心理,都让人流连忘返。

事实上,我并没有完整的欣赏过这部歌剧。

以前从没听说过它,是在这次的名曲欣赏的课上,我才真正的接触到了它。

我对于音乐知识了解的很少,不能通过专业的分析等方面来对乐曲进行赏析,只能说说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而已。

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以后有机会会多多的学习,争取了解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来丰富自己。

通过在课上的学习和自己课下查询的资料,我知道了什么是歌剧,什么是序曲以及序曲的作用,也学会了通过欣赏序曲来掌握整部歌剧的精髓。

通过欣赏这部歌剧的序曲,使我感受到了人物心理的那种复杂和冲突。

这其中既有冲破束缚的愿望,也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追寻人生的梦想。

悲哀与无奈,憧憬与幻想,都渗入到了每一个音符,让人感同身受。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对序曲的欣赏,我也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真正优秀的作品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它一定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上专业的音乐知识才能创造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一部好的作品诞生的艰难。

我们应该懂得去欣赏,去珍惜,去传播。

篇三:

《晚钟》赏析

油画《晚钟》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并进行祈祷的情景。

这个动作普通而神圣。

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他们祈祷的这一刻,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画面上:

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村里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立刻他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祷告——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

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

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字节的富贵荣华,而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并祈求保佑。

其实从某种观点来看,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米勒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

“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

”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

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

注视着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

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所传来的安详的钟声:

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而这对伫立田间的农夫剪影与地平线形成的交叉时任隐隐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画中的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慢慢地融为一体。

画中所传递出的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怀,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让·

弗朗索瓦·

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现实主义

绘画的兴起,是以巴比松画派为先驱的。

在这个画派中,最能实事求是地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与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

米勒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

他不但用作品表现了农民的日常劳作,还展现出这种简单生活中一成不变的节奏,从而赋予其笔下人物永久不灭的色彩。

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面都是从耕耘、放牧、劳动、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在米勒的其他作品中,人物大多都在辛勤的工作着,只有这幅《晚钟》是静态的。

如同卢梭、科罗等风景画家发现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诗情画意一般,米勒也发现了平凡的劳动者的诗情画意。

不过,他笔下的农夫并不是天国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佝楼的身躯,粗大的手掌,这便是米勒的美学,这便是米勒要为之呕心沥血地赞美歌颂的法兰西农民的形象。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对于米勒的绘画颇为喜爱,他赞美《晚钟》的画风充满了人道关怀,这一评价又使米勒的“人道画家”之名开始远播。

《晚钟》的价值在于它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

正如罗曼·

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

”而更为重要的是,后期的印象派画家们在米勒所画的天空背景中,发现了光线的绝妙,一股开创新画风的潮流由此逐渐形成。

篇四:

文学评论经典

《文学评论》201X年第6期

目录1、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王本朝

2、呐喊》《彷徨》:

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姜振昌

1、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王本朝

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新诗在诗美和诗体上有着大胆的探索和创造。

新诗的意象世

界既传达了独特的现实经验,也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想像。

本文主要讨论现代诗歌

关于上帝意象的想像与创造,认为现代诗人在设置和书写上帝意象的同时也呈现

出了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生成了祈祷、赞美的诗歌文体,并进一步追问建

设现代神性诗学的可能性。

“上帝”是《诗经》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意象,据统计,它在雅诗和颂诗了出现

了15篇37处,与上帝有相同意义的还有“天”意象,也有80余处①。

上帝也是中国

现代诗歌中的一个关键性意象。

现代诗歌不但创造了众多的指涉社会生活和民族

命运的自然物化意象,而且也构建了上帝这个属于人的神性经验和终极情怀的精

神意象。

上帝虽说是人心所造的幻影,但它所关涉的不仅仅是人的情感领域,更多

的却是在日常生活和民族国家之上的价值情怀。

因此,上帝意象有别于现代诗歌

对一般自然意象的营造和书写,而从内部直接呈现了现代诗人的独特想像和价值

经验。

一关于上帝的诗歌想像

诗歌是最具有抒情性和个人性的文体,现代诗歌并没有陈述上帝存在或不存在的

事实,而是直接追问和表达上帝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相对而言,冰心、徐雉、陈

梦家和穆旦等从人生意义角度肯定了上帝与人的价值关联,李金发、闻一多、徐

志摩、石评梅和冯至等诗人则对上帝有着更多的质疑。

冰心曾经相信世界有一个

绝对者存在,它既是泛神论意义上的自然神,也是基督教充满着爱的上帝。

她的《

繁星》、《春水》和《圣诗》对上帝意象有着丰富的想像和展开②,如《圣诗·

黄昏》称上帝掌握着人间智慧的奥秘,“上帝啊,/无穷的智慧,/无限的奥秘,/谁

能够知道呢?

/是我们么?

是他们么/都不是的。

/除了你从光明中指示他,/上帝

啊!

/求你从光明中指示我,/也指示给宇宙里无量数的他。

阿们。

”徐雉的人生有

很多不幸,但他在诗里却创造了一个“永生的上帝”③,认为“信上帝的人,虽不

曾见过上帝,但他们心中有一个上帝的存在”④。

“伏在黑暗里的人们,/老是摆

摆手,/说上帝是没有的。

/但我却从小孩子,/荡漾着微笑的浅涡里;

/从花的香,/

月的色,/鸟的清歌,/太阳的光,/人类的爱……里,/认识了一个永生的上帝。

”⑤

他与冰心一样,从自然和人类的相爱里感受到了上帝的永生。

陈梦家是牧师的儿

子,他的《我是谁》、《一朵野花》、《只是轻烟》、《摇船夜歌》等诗歌则传

达了上帝的神秘与温馨。

徐志摩取材《圣经》的《人种的由来》表现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的觉醒和对

上帝的反叛。

石评梅诗歌里的“上帝”是“虚无的神”,在《一瞥中的流水与落

花》中有这样的诗句:

“欢乐的泉枯了/含笑的花萎了/生命中的花,已被摧残了/

是上帝的玄虚?

/是人类的错误?

”她虚设了一个绝对者作为情感寄托和心理倾诉

的对像,但并不相信它。

冯至的《礼拜堂》借在“礼拜堂”前的“徘徊”,感受到

“上帝”失去了“庄严”,“消散”了“荣华”。

信仰已是“几百年前的情景”,

如今却找到了另一个“真理”——“到田间耕地”。

这样,“礼拜堂”就成了“

无人过问的世界的一角”,“一片荒原”,孤单地发出“可怜的声息”。

诗中的“

徘徊”、“疑问”和“感叹”说明诗人的迷茫,也否定了上帝存在的意义。

李金

发对上帝的质疑却别有一番意义。

上帝意象是李金发诗歌里的一个关键词。

如《

弃妇》中的“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故乡》中的“如兽群的

人,悉执着上帝的使命”,《燕羽剪断春愁》中的“上帝正眼睁这等嘈切之音”,

《希望与怜悯》中的“残忍之上帝/仅爱那红干之长松,绿野/灵儿往来之足迹”

《诗人凝视……》直接写道:

“诗人凝视/上帝之游戏:

/雨儿狂舞,/风儿散着发

”,“游散的人,/现出一切平和,/各自在生命上徜徉,/同伫看残酷之神秘”。

金发诗歌里的上帝被看作世界的统治者,但它又是不负责任的旁观者和游戏者。

“上帝”有它神圣的“使命”,但又播弄着人间的“残忍”和“游戏”。

他在一

首题为《上帝》的诗里写道:

“上帝在胸膛里,/如四周之黑影。

/不声响的指示,/

遂屈我们两膝。

”把上帝看作一团“黑影”,发出没有声音的“指示”,使人感到

“屈膝”的恐惧。

李金发是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创者,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

思潮的影响,现代主义的反宗教、反理性思想显然也影响了他的上帝观念。

他认

为人生充满了荒诞和虚无,“多情之上帝全聋废了,/耶稣之木架长朽在寂聊之

乡,/以青蓝之眼倪视行人。

”(《生之疲乏》)上帝的“聋废”留下了荒诞的世界

无论是冰心、徐雉和陈梦家对上帝的肯定性表达,还是徐志摩、石评梅和李金发

对上帝的怀疑,他们诗中呈现的上帝意象和意义都相对单薄、琐碎,缺乏对上帝意

象的丰富想像和独特领悟。

穆旦诗歌对上帝的想像则展示了精神的丰富与挣扎。

穆旦诗歌创造了丰富的“上帝”意象,有时也称为“神”、“主”(《隐现》、《

忆》、《奉献》)、“残酷”(《时感四首》)、“主人”(《荒村》、《三十诞辰

有感》)、“主宰”(《不幸的人们》)、“你”(《发现》、《诗》)、“死神”(

《在旷野上》)和“永恒的人”(《隐现》、《活下去》)等意象。

“上帝”在穆

旦那里拥有多种涵义,有的指世界不可知的统治者,如“在我们之间是永远的追寻

:

/你,一个不可知,横越我的里面/和外面,在那儿上帝统治着/呵,渺无踪迹的丛林

的秘密。

”(《诗》)有的也指“美的真实”(《我歌颂肉体》),生命的“打开”

、创造和“生命的根”(《发现》)。

同时,上帝也是历史和人生混乱的制造者,“

告诉和平又必须杀戮,……/给我们失望和希望,给我们死,……呵上帝!

/在犬牙的

甬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

”(《出发》)。

穆旦并没有停留在上帝意象的

直接传达,而是把生命的意义融入与上帝的关系中去追问和言说。

他首先感受到

的是生命的分裂、破碎和矛盾,“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

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我》)生命有“诱惑”,也有“陷阱”,有

希望,也有毁灭,“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

”(《控

诉》)在“时间的激流”里,积聚了太多的痛苦、绝望和沉重。

与其他诗人不同的

是,他在绝望里看到了希望,“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时

感四首》),他不再“固守着自己的孤岛”(《从空虚到充实》),“从虚无到虚无

”,希望像“一条鞭子”,鞭打着自己,“我是活着吗?

我活着吗?

我活着为什么?

(《蛇的诱惑》),在“残酷”和“绝望”里“鞭打出信仰”。

生命有了一个“深

沉明晰的固定”,如同“一个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

在“心的旷野里呼喊”

出了一个“美丽的真理”。

(《在旷野上》)。

它如同“成熟的葵花”在“黑夜”

里期盼“阳光”的“来临”(《智慧的来临》),他逐渐认识到,人类已有的“知识

”、“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控诉》),“化学的原料”,“辩证的唯物

世界”都无法“拼凑意义”,只有“上帝”才能把生命的“意义”“揉圆”(《黄

昏》),才能显示“意义和荣耀”(《牺牲》)。

在对自我和现实的双重否定和超越

里,他发现了意义的“根”,确立了人与上帝的内在关联。

于是,他开始了忏悔和

“呼喊”:

“主呵,因为我们看见了,在我们聪明的愚昧里,/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战

争,朝向别人和自己,/太多的不满,太多的生中之死,死中之生,/我们有太多的利

害,分裂阴谋,报复,/这一切把我们推到相反的极端,我们应该/忽然转身,看见

你//这是时候了,这里是我们被曲解的生命/请你舒平,这里是我们枯竭的众心/请

你揉合,/主呵,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

”(《隐现》)他“赤裸”

着身体,张开灵魂的“光,影,声,色”,“等待伸入新的组合”(《春》)走向了新

的“目标”,那就是“在我们的前面有一条道路/在路的前面有一个目标/这条道

路引导我们又隔离我们/走向那个目标”(《祈神二章》)。

穆旦走向了与上帝的“结合”,他自己把这一过程形容为“忽然转身”发现了“

隐现”的上帝,它的“秘密”和“真理”就是“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出发》)

面对世界的“憎恶,狡猾,狠毒,虚伪”和“寒凛的地方”,他仍“要向世界笑”

并“闪着幸福的光”(《阻滞的路》)。

人生的“痛苦”反而成了一种“幸福”,

生命之外的“声音”如一条带血的“鞭子”,“从远而近,在我们的心里拍打,/吞

噬着古旧的血液和骨肉!

”(《从空虚到充实》)于是,也就有了“人子”耶酥同样

的悲剧感受,“人子呵,弃绝了一个又一个谎,/你就弃绝了欢乐;

还有什么/更能使

你留恋的,除了走去/向着一片荒凉,和悲剧的命运!

”(《诗二章》)。

穆旦关于上

帝的想像激发了他的生命感受,使他拥有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有了更独特的生命感

受和理性沉思。

二诗歌文体:

祈祷与赞美

上帝意象的设置和创造也带给现代诗歌独特的文体形式和语言风格。

言说上帝有

不同的语言选择和文体形式,明代的传教士用汉语的“天”表达“上帝”,现代的

许地山认为“上帝”是一个既有人格又无人格和超人格的大精灵,“上帝”在汉

语里古已有之,它是对“人间(过去或现在)帝王的一种变称,并没有神灵的意思包

含在里头”,所以,他主张用“神”来称呼这“大精灵”⑥。

现代诗歌对上帝的称

呼五花八门,意义也各有不同,在前面我们已有所涉及。

现代诗歌表达上帝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