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7640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20天20题Word文件下载.docx

1.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功能。

(1)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类的思想状态、哲学思维有关,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

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活动,其目的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

(2)科学技术的功能。

第一,科学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第四,科学技术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第五,科学技术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是主要的推动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相关知识点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

(1)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技术引进)。

(2)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3)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

但总的来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4.当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1)国外技术储备急于获得新市场,为我国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创造了条件;

(2)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3)巨大的内需市场将提供创新的广阔空间;

(4)我国公共财政实力大大增强;

(5)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

相关知识点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是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途径,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1)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相关知识点4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属于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30%以下。

我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建设创新型国家紧迫性。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2)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

(3)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第一题: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在犹豫和争论中被动地采取了各种干预措施。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迅速而有力地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区别,并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

进入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风云突变。

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华尔街次贷危机宛如当头一棒,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

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的大幅下挫和作为反映经济内在增长动力的能源需求的萎缩,无疑表明了一个事实:

金融危机之后的实体经济动荡已经来临。

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各国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干预经济:

从注入流动性,到救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再到鼓励投资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在法国,萨科齐甚至由于强调“即使资本主义也不能排除国家干预”,被质问为“是不是变成了社会主义者”。

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却由于采取了迅速有力措施,被国际社会普遍评价为“经济政策明智”、“抵御危机能力强于他国”。

美国不会因为注资金融机构而变成社会主义国家、萨科齐也不会因为干预经济而成为“社会主义者”,但各国对经济的共同干预毕竟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两者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越发达的市场机制越要求高效率、高素质的政府调节。

2003年第36题要求考生依据1991-2001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情况,分析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5年过去了,当宏观经济出现重大转折和政府宏观调控频出“重拳”之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再次凸现出来了。

依据命题规律和相关信息,2009年考生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及其本质?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正确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

(4)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经验和启示有哪些?

相关知识点1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

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1)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实质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不能根本消除矛盾。

(2)启示。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的干预,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政府的一切干预活动必须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

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方式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理论依据:

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

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现实依据:

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特点:

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的宏观调控,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面对困难和危机时可以动员全国力量共克时艰;

三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加以实施,从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预见性;

四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较强的政府调控能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出台并实施有力措施。

相关知识点2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

1.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也会有所差异。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

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

2.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1)宏观调控手段:

包括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

(2)宏观调控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知识点3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1.1996-2003年。

(1)背景:

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呈现出通货紧缩的迹象。

(2)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8年启动积极财政政策(连年增发国债,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3)政策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2.2003-0008年上半年。

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偏快甚至过热的迹象,主要表现包括:

一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如钢铁、房地产等行业;

二是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

三是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煤炭和电能供应紧张。

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0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使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由1.98%和5.31%上升至4.14%和7.47%;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是频繁,仅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内,央行就15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使准备金率飙升至17.5%。

三是财政政策:

从2004年末开始,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

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3.2008年下半年以来。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减少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出口加工行业的企业破产和民工返乡现象大量出现。

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

二是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是9至11月央行4次降息,其中11月26日的利率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降息108个基点)。

此外,央行还适当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促增长、保就业。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1)坚持把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2)坚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

(3)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

(4)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注重实际效果。

总之,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关知识点4正确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

1.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破坏性,又要求政府的“有形之手”的介入。

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两者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日益加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定社会中共生的市场与政府,并非是一方越有效便可以简单地替代另一方,相反,越发达的市场机制越要求高效率、高素质的政府调节。

2.政府的经济职能。

(1)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混同于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缺乏活力,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转变,直接调控为主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由管理微观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3.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

(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

(2)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

2.第四题: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试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评析上述论断。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

推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历史事件,一是真理标准大讨论,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先导。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结合对以上论断的理解,2009年考研政治复习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和哲学基础,分析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历史意义;

(2)结合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关系,分析解放思想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3)分析改革开放的目的、意义。

(2000年文科第35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至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000年以来已经出现过两次(2000年文科第33题要求考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005年第33题要求考生辨析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同一角度命题的可能性很小,本专题不再涉及。

相关知识点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必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但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3.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

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的要求;

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时最生动的体现。

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1)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认识论,要求人们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相关知识点2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个人迷信、“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把人们从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主张、新思想、新办法的提出,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思想空间和条件。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

全会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相关知识点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从不同角度规定,反映着党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针政策。

党的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没有思想理论上的高度一致,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巩固。

政治路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来确定党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奋斗目标和方向等问题。

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是用组织统一来贯彻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保证。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中重新确立的,它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也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30年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更是一个政治路线问题。

正确的政治路线是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前提的。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国情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并自觉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5.我们党80多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指引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

依靠这个法宝,就能冲破种种思想障碍,不断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工作的新局面;

离开这个法宝,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会遭受挫折、遭受损失。

相关知识点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改革开放的目的。

(1)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2)就是要推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改革开放的成就。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第八题

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总资本周转速度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并指出这一趋势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资本再生产可以从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从单个资本再生产的角度,主要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前者从连续性角度考查资本运动,后者从速度的角度考查资本运动。

从社会总资本角度,主要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不同部门之间协调的比例关系。

从实际的考查情况看,单个资本运动和社会总资本运动各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