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7258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茶叶进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浅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贸易壁垒13

四、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13

(一)加强茶叶出口经营的指导与管理13

(二)加强茶叶科技研发及产品创新14

(三)调整出口茶类结构15

(四)打造茶叶知名品牌15

(五)培育茶叶出口龙头企业16

(六)提高茶叶出口服务社会化程度16

(七)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力量16

(八)培养高水准的专业人才17

(九)加强茶叶科技研发及产品创新17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引言

我国茶叶出口总体上保持着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并不理想,并未达到世界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价值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了,我国须在保持现有的世界茶叶出口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快步伐,采取措施提高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价值的世界市场占有率,稳定住茶叶出口大国的地位。

一百多年前的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占据着绝对垄断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弊端的出现,以及国外肯尼亚、斯里兰卡等茶叶生产大国比较优势的突显,世界茶叶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的地位受到很大的威胁。

虽然我国历史悠久,但也容易受到传统的束缚,在茶叶产业的整体科技含量上明显不足,而生产效率的低下造成了我国茶叶产量高而单价低的情况,与世界平均茶叶单价比较总体优势不大,甚至没有优势,这严重损害了茶企、茶商的利益,容易造成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需要企业加以注意并积极改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出口农产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正好顺应了世界消费潮流的变化方向,茶叶与可可,咖啡并称世界三大传统饮料。

从1994年至2003年,茶叶的消费量占三大传统饮料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8%左右,并呈现小幅的上升趋势。

茶叶含有5的多种物质,诸如维生素C、茶单宁、咖啡因等,具有一定消毒和理疗作用,是健康安全的饮料。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茶叶的消费格局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随着世界茶叶市场的不断增大,茶叶的贸易量也与日俱增,2007年,茶叶的贸易总额近35亿美元,世界茶叶的出口国,如今主要集中在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英国等国家。

然而尽管我国是茶叶消费、贸易大国,但是茶叶出口价低,品牌知名度不高,获利相对较少。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

现在,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茶叶的种类,茶叶产量和出口量等都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有名的茶叶大国。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茶叶市场进一步扩展到国外。

我国出口的茶叶受到许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

而茶叶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大宗出口产品,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容忽视地,我国茶叶产业也面临着诸多考验。

茶叶目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种茶的国家有60个之多。

茶叶市场广阔,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各国都积极的发展茶叶产业,把这个作为合理安排就业,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为国家出口创汇的有效手段。

各国茶叶产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再加上,茶叶检验检测标准的愈加严格,茶叶产品结构的新变化,各国农业保护的越来越多,我国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威胁。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茶叶的需求量仍呈现上升趋势,茶叶产品中尤以袋泡茶的增加最为显著,市场份额增加到了整个茶叶产品市场的60%以上,速溶茶,保健茶等的销量也在增加。

茶叶产品正在向着更为便捷,附加值更高的方向发展。

而我国却以生产传统茶叶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茶叶产业自身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茶叶市场秩序混乱,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茶叶税赋过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较低等;

特别地,我国的茶叶行业加入WTO后面临着重大的阻碍——茶叶卫生质量检测的愈加严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茶叶生产的转变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中国及世界茶叶市场贸易格局

(一)世界茶叶市场格局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和文明的不断发展交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目前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几乎遍及全国和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近代茶叶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个国家种植茶叶,其中茶叶主产区亚洲的茶叶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以上。

茶叶的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英国等国家。

表1:

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单位:

亿美元

世界茶叶格局有以下特点:

1.茶叶产量急剧上升,供需矛盾明显

以2005年为例,2005年产量为350.4万吨,较2004年的338.8万吨上升了3.7%,这是连续两年产量猛烈增长,也是第一次突破350万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机构1997年所作的早期预测中,2005年需求年均增长为2.7%。

2001年10月,又将2000-2010年的需求预期下调到0.8%,并进一步预计同期全球茶叶出口将有0.6%的年均增长,产茶国的消费量预计也会有1个百分点的增长,而供给的增长远远超过需求。

1997至2005年产量平均每年增长都达到2个百分点,这远超出了需求增长的潜力。

图1:

2000-2005年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概况

2.价格压力越来越严重

由于全球茶叶产量大幅增长,而相应的全球茶叶需求量并没有随之相应扩大,所以在市场就表现为明显的价格压力。

相关资料显示,三大拍卖场,包括蒙巴萨、科伦坡和加尔各答,2005年1-11月平均拍卖价格下跌了2.0%,达到了1.649美元/公斤。

在2005年3月跌至最低点,为1.588美元/公斤。

尽管2005年需求稍有回升,但生产过剩仍然是主要问题。

主要产茶国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产量都刷新了记录。

因此出现市场压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3.竞争方式日益多样化

随着世界茶叶市场的供需严重不平衡,市场竞争越来越尖锐,迫使出口商和相关企业不断采用了一些新的竞争手段来争取到更多的市场。

90年代以来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都不断出些新的经营方式。

可以说,茶叶已经日益成为某种边缘商品,茶叶行业也日益成为某种边缘行业。

无论是企业之间的交叉或者商品品种之间的交叉,目的都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开拓新路子。

(二)我国茶叶市场格局分析

中国有4大茶产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云南、贵州、四川及西藏东南部)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华南茶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乌龙茶产区;

江南茶区(浙江、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是中国主要茶产区,以生产绿茶为主;

江北茶区(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也以生产绿茶为主。

现有茶园面积约126.23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

2006年茶产量约1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图2:

中国茶叶产量单位:

百万吨

中国的茶叶生产呈现出如下特点:

1.茶产量稳步增长。

1975年中国茶叶总产量为21.05万吨,1985年增长到43.23万吨,1995年增长到58.84万吨,2004年增长到83.5万吨,30年间增长297%。

2006年突破了100万吨。

2.名优茶生产在中国各茶叶主产区得到大力发展,许多企业开始致力于实施茶叶品牌战略,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

3.茶叶产区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快速发展。

4.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新产品将成为我国茶业新的增长点。

总的趋势是:

红茶生产保持稳定,花茶在经历了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绿茶较快增长,绿茶中,名优茶发展快,乌龙茶、普洱茶快速发展。

传统茶叶创新速度加快,茶产品结构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

2006年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出口茶叶28.7万吨,出口金额突破五亿美金。

比人世前的2000年增长了27%。

图3:

1998-200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

(三)中国及世界茶叶出口

我国的茶叶一向以种茶历史悠久,茶叶文化浓厚,传统工艺精湛,茶叶种类齐全等特色著称,下面我将从我国茶叶的进出口角度来分析我国茶叶贸易的情况。

从图3.1中可以发现,自2000年起至2007年为止,我国的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价值增长十分缓慢,出口价值的增幅较出口量稍微明显些。

我国无论是从茶叶出口量上,还是从出口价值上都达不到世界茶叶出口量和出口价值的增长速度。

我国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7%左右,变动幅度不大,最高值出现在2006年的17.71%。

从茶叶出口价值的角度看,我国茶叶出口价值占世界茶叶出口价值的比例总体增长较为均匀并持续增长,其从2000年的12.46%到2007年的15.16%,共增长了2.7%。

表2:

中国及世界茶叶出口量(吨)、出口价值(千美元)、中国茶叶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中国茶叶出口价值占世界的百分比

图4:

2000-2007年中国与世界茶叶出口趋势来源:

整理自上表

(四)中国及世界茶叶进口

在进口方面,我国茶叶进口价值与进口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波动不大,曲线平滑,2007年有明显的下降。

世界茶叶进口量和进口价值曲线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总体变化趋势较我国进口变化更小。

这说明我国及世界茶叶进口量和进口价值在2000年至2007年间波动不大,增长缓慢。

世界进口情况较出口情况波动幅度小,增长不明显。

我国2000年的茶叶进口量为14685吨,至2006年增长到27561吨,七年间一直持续增长,增长总额12876吨,到2007年进口量大幅度下降到7748吨。

排除2007年的骆驼牌茶叶曲折的品牌建设殊情况,2000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约1839.43吨,2006年的进口量是2000年的约1.9倍。

2000年后,中国茶叶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百分比保持在1%以上并稳定增长,在2006年达到1.87%,较2000年增长了0.78%。

但是我国茶叶进口价值占世界进口价值的百分比在0.5%以上,2006年达到8年间的最高点1.07%。

我国是传统的饮茶大国,茶叶消费主要由国内生产并供应,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的进口量也不断增加,并且主要进口的是国外名优的品牌茶叶。

按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预计我国对茶叶的进口量还将继续增加。

表3:

中国及世界茶叶进口量(吨)、进口价值(千美元)、中国茶叶进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中国茶叶进口价值占世界的百分比

图5:

2000-2007年中国与世界茶叶进口趋势来源:

三、中国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全球化经营主体急待形成

我国茶叶全球化正处于起始阶段,表现在:

以原料出口为主;

被动出口等商进门为主,主动出口走出国门主动营销很少;

传统产品为主,创新产品很少;

单个企业出口为主,联合进军海外很少。

(二)出口规模小、缺少名牌

2004年中国茶园面积126.23万公顷,占全世界茶园总面积的45%,但产量仅为世界茶叶总量的26%,平均单产仅世界平均水平的61%。

中国茶叶的种植和初制加工以个体农户、乡村集体和合作企业为主。

据统计,中国现有茶农8000万,平均每户茶园0.0667公顷左右(约1亩);

茶叶初、精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来吨。

以个体农户、小型企业,分散型的生产方式和出口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茶叶贸易的需要,并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建国以来,中国的茶叶出口主要是由国有外贸公司和茶叶进出口公司完成,规模较小。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介绍,20世纪末在全国19家茶叶进出口公司中,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只有1家,超过7000万美元的公司也只有1家。

按当年的出口额计算,19家茶叶进出口公司,平均只有1752万美元(其中还包括其它出口商品)。

至于茶叶内销公司和企业,小的则更多。

中国茶业生产和销售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全球化经营主体缺乏,很难适应开放式的国际市场,与中国茶叶大国的形象和地位不相符。

中国是茶的故乡,各种名茶超过千种,但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品牌甚少。

品牌是对企业产品性能、质量、服务、信誉的概括反映,是企业产品和质量的保证。

品牌价值的核心是广大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忠诚度又体现在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中国位于“名茶强势,名牌弱势”地位,中国茶业已在数量上“做大”,而未能在经济效益上“做强”。

为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的转变,必须对茶叶的品牌进行打造,提升地位,切实改变中国有名茶无品牌的杂、乱、差、无个性等问题。

中国名茶多,品牌也不少,以湖北省为例,茶叶品牌300多,叫得响的没几个。

产茶大省、茶圣故乡,可偏偏就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中国知名品牌茶叶更是聊聊无几,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出口茶叶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国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有了明显的进步,据甘士明2006年3月28日撰写的《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指出:

“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抽查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90%以上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

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国的茶叶生产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分散生产、加工、小规模经营的时期,因此,茶叶质量安全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是茶叶进入市场的最低门坎,在发达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出口茶叶新的卫生检验标准中,出口茶叶的质量要求和卫生标准远远超过了《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和要求。

2000年7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茶叶农残限量新标准,其农药残留检测种类高达56种;

2002年底和2003年初,欧盟又颁布了新的一批320种农药清单,其中,与中国出口茶叶密切相关的有10种,对这类农药的MRL残留标准将暂时实行以最小检出量(LOD)为标准,即按0.01mg/kg标准实施。

(四)出口茶叶企业无序竞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茶叶出口的限制逐步放开,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增多,出口的渠道也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竞争加剧,因为彼此之间的压价,加上国际市场茶叶产品目前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从总体看在不断减小,相当多的传统出口生产企业被迫放弃出口,取而代之的是经营方式更灵活、管理运营体制更高效的私营企业,由于需要依靠规模获得效益,导致产能增大而加工的精细化程度不足,产品的品质水平在我国茶叶总体质量水平中处于中下。

(五)出口价相对较低

作为世界上拥有茶叶资源禀赋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在世界产业市场上扮演着初级要素生产供应者的角色,获得的比较利益较少;

而大部分其他茶叶贸易的主要国家正是借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产茶国提供的低级要素,并结合自身高级要素,大力创造着茶叶生产的附加值,以在世界市场上实现高额的附加利润。

因此,蕴含在中国茶叶资源要素内部的潜在巨大的贸易比较利益正在被其它国家实现并占有.如何开发利用自身拥有的宝贵资源财富,建立强劲的竞争优势并实现比较利益增进的最终目的,也就成为当今中国茶叶产业值得深思的首要问题。

我国茶叶出口价格之低迷,并非因为我国茶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比印度、斯里兰卡等出口国具有更多的“降价让利”空间,而是当前困扰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己严重影响到出口效益所致。

表4:

中国与各茶叶出口国出口单价比较(单位:

美元/千克)

(六)贸易壁垒

欧盟所颁布的农药残留标准涉及茶叶指标的目前已达189种,一些农药指标的设置,已降为原有指标的1%~10%,更有超过85%的指标采用仪器检测低限作为标准规定,即要求分析仪器不得检出,而其中有大部分是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尚无法检测的。

日本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卫生法,不仅将茶叶设限农药数量增加到214种,还规定设限外的500多种农药残留以“一律标准”严格要求,即统一以0.01mg/kg为限量,同时将检测茶汤的方法由原先采用的茶汤检测法,修改为更严格的试剂直接提取干茶法。

此“一律标准”将增大我国出口日本茶叶检出农药的几率,并成为违禁的理由追究出口企业。

四、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一)加强茶叶出口经营的指导与管理

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告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茶叶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为此,实行多年的茶叶配额制宣告终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国茶产业的市场化。

图6:

2004、2005年1-11月不同性质出口企业出口量和出口金额比例

表5:

2005年1-11月份不同企业性质出口情况统计表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1-11月中国茶叶出口的企业主要有:

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另外还有个体工商户和其它出口企业。

私营企业茶叶出口量和金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7.8%和79.4%;

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增长了27.9%和36.1%。

而国有企业则分别下降19.3%和14.3%。

国有企业出口量和出口额由2004年的56.62%和57.64%降至到2005年的44.25%和48.85%;

外商投资和集体企业基本维持在2-4%和12-13%左右;

而私营企业则分别由25.83%和22.61%上升至39.90%和37.67%,增幅较大。

(二)加强茶叶科技研发及产品创新

品质决定价格的高低,作为茶叶生产大国,提高品质是增加出口创汇的必由之路"

随着世界各国安全!

环保意识增强,有机茶!

绿色食品茶!

保健茶等产品的消费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所以,应该进一步重视推行现代化无公害清洁生产,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茶业标准体系,研制顺应国际消费方式的茶叶产品,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调整出口茶类结构

近年来中国茶叶出口结构依照市场规律自行进行了调整。

提高绿茶,特别是特种绿茶的生产与出口,降低红茶的出口;

提高高附加值茶叶产品的出口,减少散装茶叶的出口;

提高高档茶叶产品的出口,降低低档茶叶的出口。

“控制红茶(尤其是红碎茶),提高绿茶,发展特种茶和有机茶”已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方向。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除了红茶不具备竞争优势外,其余茶类品种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白茶等特种茶仅我国生产,是中国独有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绝对份额。

目前,在国际茶叶贸易中,茶叶的消费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传统的茶类商品外,袋泡茶、速溶茶、茶水饮料、茶叶保健品等也成为茶叶消费新的增长点,而且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因此,中国茶叶出口还需关注世界茶叶消费的动态,逐步完成由单一少数的花色品种向多元化、多种类茶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美国本身不产茶叶,但他们每年从世界主要产茶国进口大量的茶叶,经过重新拼配加工,形成自己的产品,如英国立顿牌茶叶,在世界140-150万吨的贸易量中,销售量约6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40%左右。

其袋泡茶占全球市场的60%,销售市场遍布世界各地,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打造茶叶知名品牌

品牌不仅代表了茶叶产品的特性,也反映了产品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它是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茶叶产品竞争力的手段,并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品牌塑造首先要重视茶叶品质,以高质量为基础,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要根据茶类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宣传,同时应用各种市场营销措施扩大影响,树立茶叶产品形象,第三是要加大中国茶文化推广,随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广为认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茶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茶叶新产品与茶馆、茶艺、诗词、书法等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对于中国茶叶品牌的树立非常重要。

(五)培育茶叶出口龙头企业

世界经济一体化削弱了自然资源!

要素享赋对一国茶业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而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成为茶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因此,要培育中国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学习外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先进管理!

营销经验,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户的小生产改造为集约化大生产,实现茶农与企业的利益联合"

以浙江为代表的东部地区茶叶出口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茶叶企业的成功改革,效率优先!

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人员积极性,中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茶叶出口大省的成功经验,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将茶叶生产!

出口!

科研!

营销有机结合,提高茶叶国际竞争力,推动全国各区域茶叶出口贸易的整体协调发展。

(六)提高茶叶出口服务社会化程度

茶叶出口涉及生产!

加工!

包装!

储运等多个环节,很多企业不了解国际贸易规则,不熟悉进口国的政策,因而常常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如进口国市场容量、消费习惯以及税收、产品标准、质量认证等贸易规则要求,这就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茶叶出口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应该包括:

一是组建全球化经营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市场调研,开展技术、人才、产品、管理等业务信息服务,建立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体系,及时提供进口国茶叶贸易技术标准及政策变动情况,二是提供现代化的交易平台,实现现货交易与网络、期货、拍卖、信用等交易方式的结合,让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更加畅通地发展。

(七)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力量

由于人才、资金、机制、管理以及服务手段的缺乏,我国茶叶行业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而茶叶出口中面临的企业不正当竞争!

进口国贸易保护措施等问题,迫切需要行业组织和政府提供帮助及支持"

针对茶叶出口企业的实际需要,各地应该积极发挥茶叶行业组织的作用,提供商务、信息、人才、合作等交流通道,研究分析国际市场走势和技术贸易措施,协调价格,构建生产与市场的桥梁"

同时,政府要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监管,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实行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建立完善的协商谈判制度,提供出口指导及预警,增强茶叶出口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八)培养高水准的专业人才

高水准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茶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对进口国贸易壁垒及国际法规的研究分析也少不了社会学科的专家"

对人才的重视表现在首先要有良好的政策制度以及科研环境和待遇来吸引人才,其次要鼓励企业培养人才,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同时茶农和茶叶生产!

贸易企业员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人力资源的建设上,应该是大众和精英相结合的人才-体系。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减少贸易壁垒的负面作用

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

对话!

合作是减少贸易壁垒影响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不少事实和案例说明当出现贸易摩擦时,双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