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6984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察归来话黄冈教育的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事关能否大面积提高高考上线率的基础性环境。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几个问题也很一般、很普通啊。

但是,朋友,你能够透过我的问题,看到本质吗?

最后一天临走前,黄冈市教科院周院长对我说的一句话,令我们深思啊。

他说;

“你们这次来考察学习的有好多人,不是来学习的,是来玩的”。

一语道破了我们宜宾教育存在的问题。

不是吗?

在宜宾那里都可以看见玩麻将的老师、那里都可以看见醉熏熏的老师、那里都可以看见酒足饭饱后发宝的老师,而在黄冈五天,没有发现任何地方在玩麻将,更不用说老师了……下面我仅用2009年我们考察的四个学校的高考数据,来介绍他们的神话吧。

黄冈中学:

参加高考人数1200多人,几乎全部上本科线,其中重本57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12人;

红安县一中:

参加高考人数1200多人,几乎全部上本科线,其中重本43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4人;

黄梅县一中:

参加高考人数2200多人,几乎全部上本科线,其中重本677人,被清华、北大录取8人;

黄梅县国际育才实验学校(比我们的生源还差):

参加高考800多人,上本科线430多人,其中重本100多人。

这一组组数据,是吹的出来的吗?

是干出来的。

再看我们宜宾,所谓的国示校又如何呢?

下面,为了考察报告的完整性。

我将他们提供的资料整理如下:

  战争年代,黄冈曾因产生280余名开国将帅而名震四海;

  和平时期,因为教育在全国异军突起,教育的辉煌成就使黄冈再次走入人们视线,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

  黄冈,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向全国各级各类高校输送大量优质生源19万多人;

  从黄冈这块红土地走进北大、清华、武大等名牌大学的优秀学子每年就达3000名左右;

  黄冈在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连续16次夺得湖北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其骄人成绩无人撼动;

  特别是今天,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黄冈基础教育在全国声誉鹊起,令这所百年老校大放异彩——

  每年高考98%以上的高升学率和75%以上的重点大学录取率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清华、北大每年30人以上的高录取率让人叹慕不已;

  黄冈学子驰骋在国际中学生奥赛场上大展风流,11金5银2铜共18枚奖牌更是让世人叹为观止;

  黄冈闻名全国的“高成才率”、“国际奥赛摘金夺银”、“黄冈教学资料”三大教育现象,更使黄冈中学成为人心向往的教育圣地。

  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卫星变轨发动机技术负责人刘昌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贺祖明都是从黄冈这块热土上接受完基础教育而进入大学,进入航天科技圣殿的。

  黄冈,在教育领域,无疑为我国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

  今天,在外地的很多学校都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

不知道黄冈在哪里可以,不做黄冈试题可不行。

  或许这正可以作为对黄冈教学资源受热捧的程度作一个小小的注解。

  今天,当你漫步在城市的街头,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远的小城镇,无论是汗牛充栋的大书店大图书馆还是毫不起眼的小书摊图书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黄冈兵法》、《黄冈密典》、《黄冈密卷》和《初中数学竞赛同步辅导》等经典教辅资料,它们占据了全国同类书籍的半壁江山;

王后雄系列中学生读物成为脍炙全国的畅销书;

张鑫友系列英语辅导书更是在全国各地设立专柜,成为大中小学生的最爱……

  一武一文,让黄冈显尽风流。

  为什么黄冈教育能自成体系?

为什么黄冈教育能持续几十年的辉煌长盛不衰?

为什么黄冈教育现象会成为世人经久不息探究的热点?

为什么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中等城市竟能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教育神话?

美丽的神话变成现实,黄冈教育为何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黄冈和谐的教育大环境、黄冈无数教育者的心血和汗水成就了今天的黄冈教育“神话”。

均衡发展,各类教育插上腾飞的双翼。

——黄冈教育发展现状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产出,与一个城市的决策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

  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黄冈基础教育长盛不衰,黄冈师范学院毕业生连年走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鄂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在校就被抢订,黄冈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大受欢迎……

  这种种现象印证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黄冈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

  黄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健康、人民满意”的良性循环格局。

  这套独特的教育体系为黄冈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极具个性的发展空间。

  今天,黄冈中小学的办学水平普遍有了大幅度提升。

高中阶段出现了以黄冈中学为龙头,各重点高中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初中阶段学校的合格达标率达到了100%;

小学阶段在全省小学综合实力50强的评比中,占了一半,其中武穴的3所学校皆名列前茅。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85所,在校生138.22万人,教职工6.81万人。

  小学1607所,在校生54.31万人,教职工2.42万人;

  初中304所,在校生42.27万人,教职工2.21万人;

  普通高中81所,在校生18.37万人,教职工1.23万人;

  幼儿园230所,在园幼儿6.48万人,教职工2486人;

  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1161人,教职工228人;

  中等职业学校49所,在校生11.39万人,教职工3759人;

  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1249所,在校生8.06万人;

  高等学校5所,在校生4.5万人,教职工3015人,其中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3所,成人高校1所。

  历届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正是黄冈教育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的先决条件。

  为从根本上改变“重智育,轻德、体、美育”的倾向,黄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成绩、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的落实,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为黄冈各类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农村教育得到加强。

黄冈市委、市政府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和均衡发展。

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中央决定,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地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中央和省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黄冈更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市、县政府责任,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建立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近两年,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黄冈加大经费投入,改造了一批农村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使农村学校成为教育设施齐全、校园安全整洁、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合格学校,让农村孩子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

全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农村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同时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建立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提高全市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抓好师资培养培训,千方百计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以适当的待遇留住人才。

  职业教育形势良好。

黄冈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针对黄冈市区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黄冈市委市政府对市区两级之间、各职业学校之间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以省级、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通过政府统筹,采用合并、联合或连锁、集团化等多种形式,将黄州城区内的各类职业学校联合重组。

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招生、就业等优势,集中力量办好3—5所在校生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从根本上改变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做大做强一批职业院校。

  “十一五”期间,黄冈将重点抓好三项主要工作:

一是优化黄州城区职业技术教育资源,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

二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市职教发展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是扶持各县(市、区)集中力量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

  高等教育特色鲜明。

几年的跨越式发展,黄冈高等教育今非昔比,无论规模、质量、效益等均变化惊人。

针对黄冈高等教育在结构上缺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以及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工科院校的不尽合理现状,黄冈高等教育下一步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既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又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各高校按照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和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扩大在校生规模,加强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

  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5所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黄冈师范学院逐步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

黄冈职院、鄂东职院作为全国性示范性职业院校来打造;

黄冈电大、黄冈科技职院立足实际,科学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成功起步。

黄冈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已延伸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数量和质量均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全市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联合办学、私立学校等形式的学校共有235所,对公办教育进行了有益补充,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黄冈在政策上对民办教育一视同仁,纳入整体发展,通盘考虑。

“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民办教育办好、办优、办出特色。

  除了实施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黄冈还非常注重各学校走内涵发展道路,一是抓合格学校的达标工程,改进薄弱学校;

二是开展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是倡导“三化”“三园”,加快学校的现代化进程。

“三化”即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三园”即绿色校园、科研校园、数字校园。

  尽管黄冈教育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困惑:

一是教育发展总体速度还不尽人意。

二是教育投入依然捉襟见肘,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造成部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无法彻底改善。

三是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薄弱的状况仍然存在。

四是素质教育的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需要不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探索。

五是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许多矛盾使黄冈教育发展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但是,有“破”必然有“立”,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中,黄冈教育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

革故鼎新,黄冈教育彰显无穷的魅力。

——黄冈教育自成体系

  人才培养,教育为本。

“风俗由是而变,人才由是而出”,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

黄冈市委市政府将优先教育发展作为全面实施人力资源强市的战略之一,把教育作为推动黄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并且突出两点:

一是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取向上,坚持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上,注重优先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与政策扶持并重,为教育化债、减负,确保农村教育稳定和发展。

  以此足可见证教育的战略地位在不断优化不断提升。

  黄冈教育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懂得如何“扬弃”。

黄冈教育不追求昙花一现式的表面风光,在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方面,尤其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一方面黄冈教育继承了以往的优良传统,汲取了黄冈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全市教育战线多年形成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对黄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黄冈教育懂得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

  黄冈教育改革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那就是建立了一种大市统筹——县级协管——学校推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这套模式使黄冈教育形成了一股强大合力,确保了黄冈素质教育步步深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扎实推进。

  黄冈教育提出四大理念。

“重视基础,质量至上”:

一是全程质量理念,把质量要求贯穿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过程,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是全局质量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为了质量,必须形成合力,统一目标。

三是整体质量理念。

四是分层质量理念,根据不同条件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促进各地、各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黄冈教育讲求整体合作。

整体合作聚合集体智慧,小到年级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大到一个县乃至整个黄冈市,都形成了一套教学智慧与教育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

这些机制将教师的个人追求与集体追求完美结合起来,凸显教师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黄冈教育坚持求实创新。

一直以来,黄冈教育非常注重夯实基础,这个基础包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形成了基础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特色。

重视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注重“学法”引导,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广度、灵活性、逻辑性、批判性及独创性。

三是讲求教法灵活多变,形成多元特征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四是强调训练的适度。

  黄冈教育率先实现转型。

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等“软件”上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为黄冈教育高质量的持续发展赢得先机。

一是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内容、过程、方式以及评价,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重新形成一种新的规范。

二是创新教学技术手段,以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加强所有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设,基本实现校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每个教师都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实现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享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及新型教学模式。

三是教学方式呈现多元,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

四是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每年都有校园文化节、科技创新设计竞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每月都有球类比赛、演讲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

  今天,黄冈教育的发展让人倍感欣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亮点,使黄冈教育独具魅力,其教育特色倍受国内外同行青睐。

  黄冈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黄冈通过打造教育示范城,建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全新格局。

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有机配套,职前、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公办、民办教育竞相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步确立。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和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鄂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突出,毕业生就业越来越红火;

  以国家级重点中专黄冈卫生学校为代表的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上了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以黄冈市外国语学校为代表的黄冈民办教育发展规范,势头强劲,成为民办教育的一朵奇葩;

  尤其是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基础教育在全国闻名遐迩,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以其“高成才率”而备受国人瞩目。

  黄冈教育特色自成一体。

  教育管理上,全市所有学校均实行年级组、教研组、年级党小组、工会小组“四驾马车”管理模式;

以评估为杠杆,大力加强示范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教育教学上,以高成才率为目标,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资源上,黄冈坚持科研兴教,教学科研水平全国领先,黄冈编写的教辅资料风靡全国,首开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的先河。

  黄冈教育成绩显著。

  黄冈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教育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全市普通高考每年本科上线率、重点院校上线率、本科录取万人比等指标一直名列湖北前列,录取总人数占全省1∕8;

  全市共有省级示范高中7所、小学3所,市级示范高中28所、初中28所、小学39所;

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9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8所,“512工程”合格学校10所,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

  黄冈师范学院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院校办学评估,在全国同类院校处于较高水平。

  黄冈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孕育和成就了黄冈教育无穷的魅力。

崇文重教,黄冈教育根植丰腴的土壤。

——黄冈教育形成渊源

  良好的人文精神为黄冈优质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黄冈人文精神是形成黄冈教育现象的社会基础。

  黄冈仅建制历史就有2600年,是著名的禹王文化发祥地。

千百年来,在黄冈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人才辈出,人文荟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引来贤名毕至,李白、杜牧、苏轼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千古华章。

  黄冈教育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

上起西周,黄冈就设有家塾、党庠、州序、乡校四学,实行“官师合一”。

自隋唐科举开始,重教兴学之风更盛。

历史上,黄冈一直科甲鼎盛,科举数量为荆楚之首。

出了四状元、五探花、六宰相。

《湖北人物志》所载历史名人中,黄冈籍占1/3。

  黄冈唐代就建有荆楚最早的儒学——兰溪学宫,北宋时期就建有最早的书院——雪堂书院。

至明清,黄冈书院林立,讲学成风,驰名中外。

如黄州河东书院,倡导新学,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成就了一大批教育大家,红安三耿——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建天台书院,讲学著述,使鄂东学风大炽;

清代蕲春大儒陈诗,主讲江汉书院20年,其学生陈沆、陈銮分别中状元、探花。

  放眼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许多重大事件都与黄冈息息相关。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侧目的重大革命事件——

  “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产生了那么多在历史、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280多名开国将帅;

  孕育了毕升、李时珍、李四光三位影响中国乃至人类历史发展的科学家;

  诞生了文学评论家胡风、爱国诗人闻一多、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文学评论家胡风、文学翻译家叶君健、作家废名、秦兆阳、经济学家、《资本论》翻译者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

  成就了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一代大德高僧;

当今,又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朱英国、闻玉梅,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英,嫦娥1号探月工程火箭发射系统总指挥岑拯、经济学家钟朋荣等学者才俊,以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熊召政等。

黄冈人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唯楚有才,鄂东为最”,这句话为黄冈崇文重教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自古至今,黄冈市市井乡肆书香浓郁,素有教育之乡美誉。

  史料记载,黄冈历朝历代,考中的进士、举人占湖北省1/5左右,甚至高达1/3。

改革开放以来,黄冈教育以其“高成才率”现象而饮誉全国。

黄梅县一个自然村先后出了84个大学生。

黄冈还涌现出闻名全国的“教授县”,“博士街”,“教授之家”。

李时珍的故乡蕲春县城一条街就诞生了博士100余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一家两代7个教授,在全国也很罕见。

  发奋求学,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报效人类是黄冈学子的本质所在。

耳熟能详的“背冰抱玉”、“程门立雪”的故事发生地就在黄冈市境内的红安县二程村,其发奋求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冈人。

  改革开放30年,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

知识改变命运。

在黄冈大别山深处,每走出一个大学生,就有一家脱贫;

每培养一个能人,就富裕一方乡亲。

  黄冈地处大别山腹地,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全省29个贫困县,黄冈就占了6个,其中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

但黄冈有两句俗语最能代表黄冈人的处世哲学:

一技压身,终生不穷。

  今天,“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创造财富”已成为黄冈人脱贫致富最响亮的口号,勤劳朴实的黄冈人已将之付诸于行动。

  今天,无论是在闹市的繁华街头还是边远的穷乡僻壤,读书在黄冈大地上已蔚然成风。

品牌铸造,黄冈教育翻开全新的一页。

——黄冈教育发展前景

  当你驱车进入黄冈境内,毫无疑问,在黄冈,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美丽的风景在校园。

黄冈教育逐渐成为旅游行业一道亮丽风景线,吸引了无数外地来黄冈的人们倾慕的目光。

  这仅仅只是黄冈教育现象的一个侧面。

黄冈教育的成功凝聚着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共同的心血。

  思想有多远,黄冈的教育就能走多远!

  将黄冈教育打造成黄冈的城市名片!

  新一届黄冈市委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黄冈教育不能停留在“黄冈教育现象”上,要将黄冈教育打造成国内外的名优品牌。

  黄冈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打造黄冈教育品牌,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横空出世。

  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眼光,它体现了一个决策层的雄滔大略,也体现了黄冈人心中对教育那份良好愿望以及执著追求,更展示了黄冈教育未来的美好前景。

  这项决策是在黄冈一届又一届领导的决策中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

  1996年,黄冈市委、市政府作出“科教兴市”的重要决策,要求全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将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兴教治愚、兴教治贫”,以“知识富民,智力强民”的大计来抓。

  1999年,《中共黄冈市委、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教育强市的发展战略。

  2002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从经费投入上、制度上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为促进全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健全教育长效发展机制,黄冈市人民政府在2004年《关于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出台了具体落实措施,保障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006年,市人民政府又出台《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为全市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保驾护航。

  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作出《关于打造黄冈教育品牌的若干意见》,高瞻远瞩提出举全市之力,促进全市教育向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发展。

  在每一个时期,黄冈市委市政府都要确立教育发展重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出台相关政策。

大家熟知的全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校舍维修长效机制、“两免一补”机制等一系列重大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