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955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优练216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1 新人教版Word下载.docx

……国人皆悦。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

南方人口南迁图

问题:

对以上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经济重心南移,首先知道原因,这一点是本课难点,非常重要,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初步了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古文献资料和地图,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知识,加深学生印象,牢固把握知识,同时训练使用历史地图能力。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农业发展的原因:

1.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

2.这一时期自然条件南方要优于北方。

3.政府的鼓励提倡。

4.北方受战乱破坏,南北差距拉大。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

(幻灯片展示)1.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

2.政府重视、扶持。

3.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概括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初步掌握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扩。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2.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3.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多媒体展示各种作物的图片

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

(用多媒体表示)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文字,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耕获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通过动脑筋问题的设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加强小组合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读图识图的方法,学会从图中汲取有效信息。

这张图里有牛耕、插秧、收获等场面,反映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

这幅《耕获图》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宋代农民从耕作到从收获的情景。

整个画面是一个地主庄园,许多短衣赤膊的人正紧张地劳作着,他们有人播种、插秧,有人收割、打场、舂米、入仓,还有人用龙骨车浇地和堆积稻草,都画得清清楚楚,也展现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与表现,作为第一部分的小结。

发挥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情况,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提炼总结学习成果,善于发现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及时给予引导,梳理学习成果,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过渡]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的繁荣。

下面我们主要从纺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三个方面来了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提出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

找一找南方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让学生从物产等方面更进一步的领会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联系现实,让学生对当今使用的一些服装、瓷器的历史有明确的认识,更加喜爱历史课堂,了解造船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1.纺织业方面:

A.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B.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C.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南沿海。

2.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3.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学生回答问题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蜀锦、江浙丝绸、景德镇瓷器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达。

展示瓷器时,教师补充讲解:

同学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高8.8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9.2厘米,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鱼耳瓷炉。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对哥窑的认识仅限于传世实物。

哥窑的瓷器有两大特点:

一是“开片”,即冰裂纹。

釉面裂纹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造成的,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第二个特点是“紫口铁足”,紫口是由于釉面流淌后在器物口部形成脱釉,露出胎色。

铁足是在瓷器底部施一种酱色釉。

紫口铁足上下辉映,金丝铁线布满器身,形成哥窑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看到的瓷炉造型古朴典雅,瓷身釉面布满大小开片,大开片裂纹处色深,小开片色浅。

口沿微敞,腹底稍宽,鱼形双耳对称,是哥窑制作的精品之一。

南宋的制瓷业,在规模和技术上比北宋有进一步发展。

景德镇已成为制瓷中心,窑区绵延数十里,有瓷窑300座。

作坊内部分工很细,有土工、陶工、匣工、制坯、车坯、釉坯、印花、雕花、画花,“秩然规制,各不相紊”。

各类产品数量很大,远销各地,有“饶玉”之称。

以龙泉窑为主的两浙青瓷誉满海内外,福建和广东的瓷窑也应海外对瓷器的需求而迅速地增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幻灯片显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图。

动脑筋:

这是一艘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安排,依据合作探究的题目,迅速地对探究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在合作探究中,注意力要集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启发,学习小组长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讨论的结果由小组长做好纪录并选出中心发言人。

合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这种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应在深海中航行。

教师补充讲解:

这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海港泥中挖出。

船体甲板以上荡然无存,仅残留底部。

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平面近于椭圆形,尖底。

船侧板以三层木板叠合,底板则以二层板叠合。

分13个隔舱。

舱与舱之间的木隔板,厚10~12厘米,隔板与船壳用扁铁紧紧相连,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

这种舱在造船工艺上叫水密舱。

据考证,该船系南宋晚期福建造的中型远洋货船,航行于东南亚一带。

参考宋代船舶文献记载与造船传统经验复原,该船的长度应为34米,宽11米,深四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

海船出土时,舱内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

此船可说明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

[教师过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

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

有用麻绳挽住船的;

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教师组织]下面我们进入课堂小结阶段,一是同学们按自己在下面排练的情况演一个小短剧,剧中要把东京街上出现的现象重现一次以表明宋代商业的繁荣。

二是我们通过投影把本课内容再系统一下。

下面先进行第一个活动短剧表演。

(要求:

活动中要以宋朝的历史作背景,再现当年东京城的繁华景象。

例如:

可以以一个游客的身份逛京城,沿途见到的应该有丝织品、瓷器,瓦肆里听书、看卖艺,买东西可用纸币等。

通过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同学们能接受课本中的知识,加深印象。

让本文的一些知识点如占城稻、茶叶、丝织品和棉纺织品、瓷器、交子等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

(教师在学生演完之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总结)

幻灯片显示表格,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印象,记忆基本史实,也便于把握众多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还能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小结:

请同学们完成表格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原因

状况

手工业

棉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都市

商业

对外贸易

货币

[投影显示]

[教师强调]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五代辽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这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很多经验和教训,更好为现实服务,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要重视科技进步。

(4)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布置课外作业:

1982年国务院批准通过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括本课中的杭州、开封、景德镇、泉州、广州、苏州、成都等城市,现在邀请你当小市长,请就如何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做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谈谈你的市长宣言,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社会环境:

相对安定

劳动力:

大量增加并带来先进技术

自然环境:

条件优越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发展:

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

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

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

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

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

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

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

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

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