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646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魏书生思想学习Word格式.docx

  5.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

  6.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7.筛选质料,总结学习经验的习惯。

  8.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近距离聆听魏书生的报告,领略教育大家的风采:

平凡的穿着、平和的语言、平静的神态,娓娓道来的故事,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三个小时的讲述竟然只是弹指瞬间。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表现在他的报告中,体现在他的行为中,更是浸透在他的灵魂之中。

他的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令我们如醍醐灌顶,如梦方醒。

一次报告,三个小时的讲述,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发人深省,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真可谓:

真理总是在最平凡的言论中。

  以下是魏书生报告中的一些经典言论,略做整理,以供分享。

  对我来说,教课就像有些人愿意打麻将一样,纯粹是为了自己快乐才教这个课。

(找到了教育的乐趣,从内心深处的热爱教育)  我用的都是长胡子的老办法。

  我是个上得去下得来的人,上的多高,咱也不比老百姓高多少;

下得多低,也能踏踏实实地做好。

  做一件事做得对就把它守住,别乱折腾。

  守住民主、科学,练注意力体操  一小点:

一松、二静、三匀、四乐。

  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  1、松,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轻松的人之一  2、静。

守住心灵的宁静是现代社会必备的本领。

有效信息请进来,无效信息一边去。

人生最累的是自己跟自己作战,消耗了大量的生存成本。

  3、匀。

对人的生存来说,排在第一位的是呼吸。

对学生进行平常心的教育。

守住平常心还能快乐的人,就能天天快乐。

珍惜一呼一吸的时候,满怀感恩之心对待每一天的时候,你就会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4、乐。

乐观=观乐观生活中的乐趣。

坚守自己内心深处快乐的阵地。

不嗔、不怨、不怒、不恨。

宗教情怀。

人生之苦产生在求不得之苦。

爱到深处是无我。

把上课时的成功快乐守住。

  关于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的问题:

  在名上用力过猛容易忽视孩子的成长。

  两大点:

  关于民主:

  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

  凡是普通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

  凡是班委不干的事,班长不干;

  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

  懒老师才能培养勤学生。

  一个老师总是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出办法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设计为某某学生服务的菜单,研究为他服务的标准和档次。

  以不同的服务标准为不同的学生服务。

  教育要为所有的学生服务,把80%的农民孩子教得不种地。

  二、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不请别人给我代课。

我所有的同学都是我的副班主任。

  干了22年班主任,没摸过学生的钱。

班级有花长、校服长、手套长…  学生管理能力是在为班集体尽责任的过程中堆积起来的。

越管越爱管。

  三、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

天性—追真向善求美  老师善待学生最占便宜的是自己。

凡可气之人必有可爱之处。

  关于差生:

何等顽强的意志(哪有能听懂的课啊!

一坐八节课,天天如是)何等抗挫折的能力(屡考屡败,屡败屡考)  何等开阔的胸怀(对看不上自己的老师还能恭恭敬敬,笑脸相迎)。

  教师假装不知道他的毛病,专门找优点长处。

  训的角度对头,越训学生和你的心贴得越近(魏书生训学生:

你怎么能没有长处呢?

再找,你肯定有。

)  学生长处越少越要珍惜。

  同样的话换个角度去说。

  考试得了8分,千方百计让他喜欢这8分。

再帮助他分析:

有没有不服气的题?

  把语文画成树、排成串、分成类、列成表。

定个目标,小一点。

  养成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元帅当不成,好好当士兵。

  上边不着天,赶快要落地。

  只要不放弃,就是了不起。

  教育从来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魏书生是个有性的人:

  

(1)管理有个性。

是人都当班长(班长轮流制)  

(2)教书有个性(基本不教课)指导不同的学生自学。

  (3)生活上有个性。

不追风。

自己理发。

当了11年局长没有手机。

现在也没有。

当校长时没有办公室,在教室中办公。

闹中求静,忙中求闲,失中求得,苦中求乐。

能站着不坐着,能走路不骑车,能骑车不坐车。

把工作、学习、吃苦当成便宜去占。

35年没请过一天病假。

  是个爱活的人,扔到哪儿都高高兴兴地活着。

  四、决策过程多商量。

  学生作业如果会做了,再去做,就把脑力劳动变成体力劳动了。

  人得乐观,就得想法观乐。

  越让他做,他才会产生责任感。

自习课,老师把嘴闭上,把时间还给学生。

老师讲课别超20分钟,给学生去读去讲去想去学。

  把难解决的问题交给班会。

把班会开成西方的议会,我们的人大常委会。

班会:

讨论问题,制定措施,找到办法,形成规划。

  真理只要前进一步就是谬论。

我所有的方法都是谬论,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一定的时空。

要树立辩证的方式,不走极端。

  老师进入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活动,和学生的距离越近,办法越多。

  关于科学:

  一、建立计划系统。

民主的层次越高,制度的规范越细。

  当你学会在法纪的范围内施展才能的时候,你是最自由的。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制度之内,人人自由。

  1、按时间范畴定的制度:

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

  2、按空间: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引导学生从小做能做的事情,尽能尽的责任。

  五个一:

做一次家务,写一篇日记,唱一首好歌,大课间,让学生每天跟自己搞一次“每天一分钟”注意力比赛。

  幸福既可外求,也可内取。

不能外求时,便要内取。

  什么是大事?

一分钟一分钟的小事就是大事。

  有多少人是做给自己享受的,有多少人是做给领导检查的。

  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创新首先是坚守。

没有坚守,何来创新?

不断往深处打出新的深度。

  辽宁省所有考场全安监控器。

  每年10月16日,培养习惯现场会。

  二、监督检查系统。

  五道关口:

1、自检关(良心关)。

老师别把自己推到监督检查的第一道防线。

引导学生跳出自我看自我。

2、互检关。

同桌、保护  人、互助组、学校间。

3、责任人检查。

4、集体舆论关检查。

5、局长抽查。

不轻易出马,尽可能不露面。

把干事当成享受。

给干部印  工作日记。

  教育必须奖励惩罚并重。

改进惩罚的方式。

  三、总结反馈系统。

收集学校、家长、学生的意见、反馈,不断调整和补充。

  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快节奏,高效率,做实实在在、平平凡凡的事情。

  练气功(后改为做早操)以做操代替签到  用公家时间锻炼咱私人身体,为什么不珍惜?

(每天早晨领着机关全体做早操)

 

魏书生教育思想 

一、自强:

魏书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

1、“自强、育人、教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

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

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听到一句话:

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垮了。

因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者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个“构筑”的过程我想就是魏书生讲到的自强。

“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提倡的。

如果把它竖立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

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度就愈高。

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支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他的“尊重平等教育新的德育观”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

“我们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时候,起点或开端往往是不恰当的,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次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从自我向他人、从低向高的演进的过程”,即德育的“自我----他人”途径。

这一观点,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尊严、有自身存在价值、又有社会责任的人,同时,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人,无疑是有道理的。

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探析,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呢?

我想塑造“健康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心理才能建议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因此,从广义上说,这一“起点”还应该前移。

选择教育者的自强,更为合适些。

2、境界与享受,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

境界是“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否则,便是一种痛苦。

记者在采访《延安颂》和《长征》的剧组人员时,感觉他们每一个人他们好像经过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样,感慨万千。

“要用延安精神去拍《延安颂》,要用长征精神去拍《长征》”,这是最初对演员的要求。

开拍之前,大部分演员只是一个皮毛的理解,可是当他们真正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真正踏上了长征路,一下子全变了。

“苦是苦了点儿,但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食粮,钱就让别人去挣吧……”经过艰苦的生活体验,他们进入了一种境界,享受了苦中的乐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有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绝不是简单地抒情,而是因为他们经过陶冶,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在泰山,有一位根雕老人。

当问及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

“有活干,有饭吃”,就这么简单,这也是一种境界。

南宗六祖慧能和北宗六祖神秀在五祖面前有一段偈语,北宗六祖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南宗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南宗六祖悟到了佛的真谛,达到了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

“误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仕途生活对陶渊明是一种痛苦,而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倒成了一种享受。

从事艺术更是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

有一位书法家曾说过:

“用刀割开我的血管,流出的并不是鲜血,而是墨”,可以想象他对书法的追求到了何种境界。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化作水声听”,这是启功先生的境界,“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生活中得到了艺术的乐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就享受到了生存的快乐与幸福。

 3、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是“自强”的关键。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最奇妙的生命体。

人人都在生活,但享受生活,也绝非一件易事。

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也不是容易的。

魏书生提到如果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

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里边包涵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

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要求社会”,“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

其二,“超越自我”的观点。

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他的理念中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他谈到:

“道德是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这一点与近代公民人文主义所探讨的积极活跃生活是相吻合的。

二、创新:

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这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就会发现,这应该说是件好事。

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一个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并不多,“轻描淡写,换汤不换药”者居多。

魏书生的一些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1、深入研究是创新的本质。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深度。

“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已瞧得起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

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之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首先,科学教育需要创新。

科学是为了求真,解决的是客观世界及其归宿的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

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小到平常人,都需要钻研,而后才能有创造性的突破。

爱因斯坦曾写过一篇《悼念玛丽?

居里》的文章,其中有两段话:

“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元素的存在并把放射性元素分离出来,不仅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质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中国的科技水平同欧洲一些国家相差甚远,我想这种精神对我们就更为重要了。

叶剑英元帅曾用五言诗激励后人,“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其次,人文教育更需要创新。

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简单的组合,而是以此为基础,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

由于人文精神体现人性的本质,带有内隐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深入挖掘,确定人文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准切入点。

譬如,学雷锋精神时代的新内涵。

首先,雷锋是一个很自强的人,他深知现在的“甜”与过去的“苦”密不可分,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快乐。

其次,雷锋酷爱学习,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享受到了快乐学习。

因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切入点,可能比出去做几件好事的效果要好。

2、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

创造性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这个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坚实基础,而形象思维则是这个整体思维的主要创作源泉。

创造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魏书生先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习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90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换个角度谈问题,可能会找到另一片天地。

譬如,当语文教师讲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可以从光学角度用光的漫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凸现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仔细和严密性。

学到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也可以动用流体力学原理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自横”,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

当理科教师讲到牛顿f=ma时会说,这个公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是多么的简洁、协调、整齐和有序,超过任何语言。

总之,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自强与创新

学习魏书生,不能走捷径搞“拿来主义”,而应该从他的教育思想入手,领会其精神实质,然后再适当借鉴一些具体方法。

当然,想领会他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为应该牢牢把握两点:

一个是他身上体现的自强精神,另一个是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换言之,“自强”是魏书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创新”是其不竭的动力。

一、“自强、育人、教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

“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倡导的。

如果把它竖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

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 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去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

如果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是什么呢?

塑造健康教师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以后,心理才能建立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

二、境界与享受,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

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

从事艺术尤其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

“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生活中得到了艺术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就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三、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是“自强”的关键。

人人都在生活,但享受生活的人并不多,要真正做到享受生活,也决非是一件易事。

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也是不容易的。

魏书生提到,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本职工作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

这里边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

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去要求社会”“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

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他的理念中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他经常讲到,“首先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

四、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创造”这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深入研究是创新的本质。

“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己瞧得起自己,全身心地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

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科学教育需要创新,人文教育也需要创新。

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

创造性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魏书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生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九十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

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