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456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

如: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

(2)声母或韵母相同。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通“”

(3)形旁或声旁相同。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

n)通“伸”

(4)读音相近。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

【典型例题1】先用横线画出通假字,然后解释。

项为之强《童趣》

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公输》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2)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

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词义缩小。

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3、词义转移。

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

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v一定要注意:

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

无,不要;

论,说。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

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典型例题2】

自云先世……,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

二章》)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

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名词作状语4、意动用法5、使动用法

(一)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

用眼睛看

(二)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奔:

飞奔的马。

(三)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方向。

“向、在、往……”等。

东连吴会,系通巴蜀。

《隆中对》东西:

向东、向西。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

“用……”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

用箕畚装运土石。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像……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

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

“在……”等。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天天”、“每天”的意思。

(四)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认为…怎么样”或“把…当作…”的意思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劳累。

2、必先苦其心志(《<

二章》苦: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典型例题3】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复前行,欲穷其林。

将军身被坚执锐。

斗折蛇行。

皆若空游无所依。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

要力戒孤立、片面。

如“一”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

(数目,自然数的开始。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相同、一样)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典型例题4】许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③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曳屋许许声《口技》⑤一生长恨奈何许。

(2)常见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纲》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指的是考纲规定的18个: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8个虚词的范围。

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这、这件事。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

用来调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无义。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三)动词。

译作“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常见句式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翻译时要译作:

“……不是……”

没有判断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

莲,花之君子者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被动句

1、用“于、见、“受…于…、见…于…”表被动

2、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3、词语本身含被动,无标志词语。

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贤能为之用。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1、省主语、谓语、宾语“之”。

2、省略量词、介词“于”。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宅边有五(棵)柳树。

见二虫斗(于)草间。

4、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②用“之、是、以”把宾语提前,以强调宾语。

“之”是标志,无义。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宋何罪之有?

唯命是听。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

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介宾短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

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等等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虫草为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教师示例——融会贯通】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君与俱来

何陋之有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即时训练——课堂检测】

2、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

(共12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妻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Ù

景公:

齐国国君。

 ②霁:

天放晴。

  ③陛:

皇宫的台阶。

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2分)

其实味不同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晏子避席对曰()

(3)叶徒相似()(4)公被狐白之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6.甲文中的¡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现象说明了什么?

请简要回答。

(2分)

答:

7.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选其中的一人,略作评析。

【过手训练——中考链接】

一、基础知识(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瀑布,湖,海,他们或自信,或浩瀚,或宁静,虽各有其美,但都是存在形式单一的水。

而作为如水的人生,应该丰富多彩,因此我决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白,流淌完美的如水一生!

A.浩瀚(hà

n)B.精华(jīng)C.糟白(cāo)D.流淌(tǎng)

2.下面句子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三年虽然短暂,却是五味俱全。

在一起的日子最难忘,不在一起的日子更难忘。

曲终时刻没有泪水,只祁愿有朝一日,当我们重新聚首校园时,将那些熟悉的一草一木吻遍。

B.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对盲孩子这样说:

“看,你有一个多么好的影子啊!

C.在那里,从古至尽,沉船的残骸,揭开迷底,重现当年的惨案;

有沉沦的古国遗址,诉说着无人知晓的古老文明;

有绚丽的珊瑚海和变幻的游鱼。

D.随着教官的一声令下,我们立马齐刷刷地站得笔直。

我们挺胸收腹,昂首而立,身着碧绿的迷彩服,仿佛一棵棵挺立着的小白杨,英资勃发,精神抖擞。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明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更,我们要吗?

不!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们都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勇气、信心、耐心、胸怀”,我们将沿着的目标前进!

A.曲折撤退既定B.曲折退缩制定

C.崎岖撤退制定D.崎岖退缩既定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豆蔻年华的我们,对异性产生倾慕之心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结果。

B.有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是“缘”把我们连在一起;

我说只有“志”才能让我们走到一起,因为我们“志道”相同,所以我们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追求事业,成就自我。

C.作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写下生命的美好,令人向往;

画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勾勒生命的美好,如诗如画;

音乐家会用歌声唱出生命的美好;

幽雅动人……

D.溪水西流,你要迈着沉重的步伐向东前进,你要看看东方之神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

5.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课外积累】

120个文言实词

(一)

v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v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v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

背"

,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v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v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v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v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v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v朝chá

o

1朝服衣冠(zhāo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戴氏教育淮口校区家校联系卡

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学科第______堂上课时间:

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教师填写

考勤记录

准时□迟到_______分钟早退_______分钟

本节内容

本次课重难点:

学生表现

红色警戒仍需加油表现杰出

知识掌握指数0□1□2□3□4□5□6□7□8□9□

配合指数0□1□2□3□4□5□6□7□8□9□

运用能力指数0□1□2□3□4□5□6□7□8□9□

家庭作业

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本次作业:

学生填写

学生满意度调查

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批改作业认真细致。

□□□

备课充分,课堂流畅。

□□□

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疑问。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气氛活跃。

语言清晰流畅,言能达意,讲授生动、形象。

我想对老师说:

家长填写

学生在家学习情况

学生在家作业完成情况:

较好□一般□较差□

学生在家各科复习情况:

学生在家拓展学习情况:

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调查

1非常满意□2满意□3一般□4不太满意□

家长学校互动

1、对教师建议:

2、对学校建议:

家长签字:

(请家长务必填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