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637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地理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地理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地理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地理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新Word下载.docx

《地理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新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新Word下载.docx

教师更要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网络提供的地理信息资源,优化地理课堂结构,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断拓展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

5、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新课程评价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实现地理学习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地理学习评价。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与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选修课程除了个别模块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必修课程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现代地理学的基础性、素养性和时代性。

1、地理1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模块的学习要特别考虑三个方面,一要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而不简单地追求学科的系统性。

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学科,进而大大删减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因此要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地理基本观念的形成,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二要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本模块选取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有理论价值,是理论基础,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三可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来安排课程内容,本模块内容设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即从同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

2、地理2

本模块侧重人文地理,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四个主题:

人口、城市、生产活动以及人文地理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这些主题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但从教学角度看,四个主题之间并无严格的顺序关系,可作为并列处理。

人文地理是从区域的角度研究社会现象的,所以,高中的人文地理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区域地理方法为基础。

由于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联系,教师要重视开发这部分课程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人在地理环境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3、地理3

本模块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1”、“地理2”,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地理3”以区域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这也就为学生学习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地理3”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

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内容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应用价值。

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同是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开设建议

1、必修课程开设建议

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是学校必须开设、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每个模块2学分,共计6学分。

必修课程每个模块36课时,总授课时数不得少于108课时。

在保证总授课时数的基础上,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安排,如“地理1”为地理学科必备基础知识,为确保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可适当增加课时。

鉴于必修三个模块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建议三个模块依次开设,在高一年级全部完成。

2、选修课程开设建议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拓宽和增强学生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开设的。

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两个部分,“选修Ⅰ”是国家规定的选修课,“选修Ⅱ”是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课程。

选修Ⅰ是由学校设置供学生选择的修习模块,各学校要尽可能开齐开全选修Ⅰ课程。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是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具体体现,目前,我省部分学校开设该模块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可暂缓开设,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

选修Ⅰ各模块之间是平行并列关系,不需按顺序开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选修Ⅱ属于地理校本课程。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自然及人文等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设地理校本课程。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倾向及学校条件,学生可以在下表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修习,并获取相应学分。

发展倾向

选修

选修

文科发展倾向的学生

建议从选修课程7个模块中至少选择修习2个模块,修满4学分。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自选模块,供学生选用。

 

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

鼓励从选修7个模块中至少选择修习1个模块,修满2学分。

与地理相关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

建议有志于从事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从选修课程7个模块中至少选择修习2个模块,修满4学分。

3、课程安排建议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建议采取按学期与学段相结合的开课模式。

按学期安排的课程开设,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每周不少于二课时。

按学段安排的课程开设,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每周不少于四课时,一学期完成二个模块。

按学期安排和按学段安排可以交替进行。

各学校在制定学校课程开设方案时,对模块教学的顺序及其课时安排可作适当调整,同时要合理选择地理地方课程、积极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最终形成学校地理课程开设方案和周密的授课计划。

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开设地理课程,下面提供两种课程安排建议,以供选用。

方案一

上学期

下学期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高一学年

模块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周课时

2

4

高二学年

选修Ⅰ

2或4

高三学年

模块/周课时

自主

方案二

(二)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和感悟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课程理念是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

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追求,集中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

理解与把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把基本理念转化为每位地理教师的信念和具体行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要求每一位地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高中地理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与评价观。

本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教育实施者的教育教学观念。

因此我们建议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一定要组织学习与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进行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要求方向上来。

地理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在首位,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进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深入研究《标准》,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枢纽。

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加大对《标准》的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理想课程(课程标准)与文本课程(教材)、文本课程(教材)与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

《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规定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包括“标准”、“活动建议”和“说明”等内容。

“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呈现,其内容选择紧扣当今世界及我国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关乎国民利益和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紧扣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紧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与《地理教学大纲》相比,在保留地理学科经典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属于弹性要求。

“活动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法指导和情感渗透,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知识与知识获得的背景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和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借鉴“活动建议”,拓宽教学设计思路,有效组织课内外地理活动。

“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标准》是制订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应分析《标准》对所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但不能把《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等同于教学目标。

要充分参考《标准》解读、教材、教师用书和其他参考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使之既符合《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

依据《标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充分体现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获得,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要侧重于对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观念的培养。

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研究《标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以课题研究的态度来深入研究《标准》,如研究《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所引发的教学行为的变化;

开展课程目标陈述方式的研究,分析“内容标准”中行为目标的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研究每条课程“标准”所隐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等等,形成具体的“内容标准”。

3、高度重视探究地理问题,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动力、以主动探究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

力求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和亮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优化并预设教学活动,认真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结论与过程、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也就是重学会、轻会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扭转。

高度重视探究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是“问题”质量的高低。

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领会《标准》中“活动建议”的精神实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积极学习热情、隐含地理规律和原理、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养成的地理问题,进而在教学活动设计阶段就能有效地克服“质差量多”的“满堂问”。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教学的基本要素。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课程的实施具有战略性意义。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要改变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地理素养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增强体验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式学习也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多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重视探究式学习。

要强调通过地理问题来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即要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来获取知识,进而培养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更是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学校和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5、积极挖掘乡土地理,因地制宜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

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

地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按照一定的地理科技方法去认识、研究和揭示地理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去深入理解课程中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教育内涵;

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挖掘乡土地理素材,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因地制宜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成立各种地理兴趣小组,开展有关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理观测和观察活动;

进行有关社会经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

并邀请有关人士来校演讲和座谈。

达到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的目的。

四、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

教学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过程与发展,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促进地理教学顺利实施。

(一)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

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强调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

要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反馈,查漏补缺,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因此,要重视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

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及氛围、教师智慧及调控、学生参与程度、教学效果等基本要素,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开展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双重目标。

(二)学生学习评价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作用,依据“全面、多元、发展”的评价理念,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要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新课程学生的学习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

教师应根据不同评价内容发挥不同评价者的作用,将教师、家长和社区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有机结合起来。

倡导评价主体间的沟通,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地理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地理科学方法掌握与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等。

地理课程的学习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途径,建立开放、灵活的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