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588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6文档格式.docx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发达国家

环境污染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生态破坏

森林毁坏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

发展中国家

(2)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发生机制

①原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

②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

③复合效应:

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的。

1.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示】 二者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其中,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

而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发展

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危害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原始社会:

主要是以气候危机和食物危机为代表的生态问题。

2.农业社会:

引发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不断加剧的环境问题,在一些地方造成严重后果。

3.工业革命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大量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地区性、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2.采猎文明时期不存在次生环境问题,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采猎文明时期,人口少,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的。

但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较小。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

1.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多,增长快,过量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生态危机;

大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2)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导致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传统发展模式只关注经济产值、利润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实质

(1)实质:

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2)根源:

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3)出路:

转变观念与发展模式,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的和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或循环利用,不会出现资源短缺和枯竭问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 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是在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如果人类活动的规模、强度超过了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

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快了资源的耗竭速度,而且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分类

【问题导思】 

1.原生环境问题只能是自然界本身原因引起的吗?

【提示】 不是。

有时人类不当的活动也会引起或诱发原生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如何?

【提示】 环境污染可能会导致生态破坏;

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环境问题分类的方法很多,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类。

1.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比较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导致因素

主要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引起

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

表现

自然灾害

地方病

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不合理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破坏

含义

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

一些地区因某种化学元素不足或过多而引起的疾病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破坏,

引起环境退化,

从而影响人类

的生产和生活

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洪涝等

地方性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缺硒引起的克山病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

荒漠化、物种

灭绝、土壤次

生盐碱化等

相互联系

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很难截然分开。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可能诱发地震;

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局部地区地面下沉或塌陷等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比较

概念

主要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进而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原因

环境中废弃物、污染物过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过度开发资源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机能减弱或退化。

多表现为环境某个或某几个组成要素受污染或破坏,多为局部的环境问题

多表现为环境各组成要素整体退化,多为整体性的环境问题

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森林毁坏、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自然景观破坏等

分布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主体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尤其是全球性环境污染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和其后果;

二者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威胁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3·

聊城质检)下图是非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及C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地自然带的名称。

(2)图示阴影部分位于非洲撒哈拉地区,该地区是世界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请根据C地的气候资料分析当地荒漠化危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3)撒哈拉地区的畜牧业由过去的以游牧业为主向现在的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化。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加大,致使撒哈拉以南地区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

请分析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思路点拨】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趋势,以及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的“复合效应”。

【解析】 第

(1)题,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以确定,A地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B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南侧热带草原地区。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2)题,从图中气候资料分析,图示阴影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易发生土地荒漠化。

第(3)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破坏植被,在干旱地区容易使土地荒漠化问题加剧。

商品性定居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造成草场超载,旱作农业的北进使草场破坏面积增大。

【答案】 

(1)A:

热带荒漠带;

B:

热带草原带。

(2)C地月均温在22℃以上,气温高,蒸发量大;

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气候干旱,极易产生荒漠化现象。

(3)商品性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的退化;

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使草场植被遭到破坏。

环境问题的发展、产生原因和实质

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怎样?

【提示】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自然,人地关系紧张;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紧张,最为尖锐。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巨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

1.环境问题的发展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实质

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

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无节制地砍伐森林、滥垦草原,在许多地方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有害、有毒物质产生,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加剧资源的耗竭速度,而且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在传统发展模式的支配下,人们关注的目标是经济产值、利润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

受这种观念的驱使,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增长为指标,经济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指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增长方式

粗放式(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

集约式(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要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发展的时间尺度

本代人的利益是最大的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发展的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

文昌检测)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只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来寻找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人类使用的氟利昂是形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增强,使全球变暖明显;

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酸性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形成酸雨;

人类滥伐、破坏森林导致森林锐减。

(2)题,环境问题成因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

第(3)题,对症下药,针对第

(2)题的成因分析进行回答。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是A、C、B、D。

(2)人口的增长;

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的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清洁生产;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强国际协作。

教材P16图1-2-17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图表展示]

[解图精要]

由图中可知

1.工业化初级阶段和工业化起飞阶段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2.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走过的路子是“先污染,后治理。

3.给我国发展的启示:

应当认识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走过的弯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图表应用]

(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能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D.圣彼得堡

(2)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量大的企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解析】 图中所示的是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由不协调逐渐走向协调的发展道路。

(1)题,伦敦最能反映出图中所示关系曲线,其他城市所在的国家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工业革命均发生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

(2)题,A项明显不能采用;

B项“自然解决”不可能;

C项“杜绝建设”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采取治污措施才是根本所在;

D项既实现了发展又不走弯路。

第(3)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答案】 

(1)B 

(2)D (3)A

教材P14活动

【点拨】 古文明衰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多数就与生态破坏有关。

走向衰亡的古代文明主要有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玛雅文明等。

其中苏美尔文明的衰亡就有生态原因,可上网、上图书馆等查找相关资料。

【答案】 在距今大约6000~7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

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了超出他们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剩余的谷物开启了城市发展的大门。

但是,他们的灌溉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土壤逐渐失去肥力,加之技术不足及频繁受到入侵者的侵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苏美尔人无法阻止环境的退化,文明因而走向衰亡。

环境问题原因发展实质分类

一、选择题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森林火灾、地震 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土地次生盐渍化 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尽管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同的

B.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C.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导致生态破坏

D.荒漠化成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都说明环境问题已发展为全球性问题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和环境问题的分布。

第1题,属于人为原因诱发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环境污染、土地次生盐渍化等,其他主要为自然原因引起的。

第2题,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是不同的。

【答案】 1.B 2.A

二、综合题

3.甘肃省定西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逐渐脱贫致富。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定西县贫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西县脱贫致富源于退耕还林、还草,坚持走生态农业之路。

结合上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将下列字母代号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

A.牛、羊       B.沼渣、沼液

C.沼气池D.肉、奶、皮毛

②据图说明定西县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首先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定西县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加之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故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

(2)题,第①小题根据各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产出关系进行分析作答。

如苜蓿——牛、羊——肉、奶、皮毛——农户,沼气池产生沼渣、沼液,可为苜蓿生长提供肥料。

第②小题,定西县脱贫致富的措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总结为:

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

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农产品的综合利用;

建立农产品加工厂;

发展沼气,改变能源结构等。

【答案】 

(1)水土流失 位于黄土高原西部,土质疏松 夏季多暴雨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2)①见下图:

②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

开发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

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改变单一的能源结构;

建立农产品加工厂。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

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解析】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构成不同,原始文明时代劳力是主导因素,农业文明时代劳力和土地成为主导因素,工业文明时代资本、科技进步和土地、劳力成为主导因素并且构成比重不断变化。

环境文明时代生态化和科技进步成为最主要因素,表明人地关系走向协调。

【答案】 

(1)土地 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

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2013·

铜陵高二检测)2012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涉及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

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完成1~2题。

1.永兴岛的主要植被类型(  )

A.亚热带常绿林    B.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C.热带稀树草原D.亚热带硬叶林

2.随着三沙市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海南省计划在永兴岛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易引发的环境问题(  )

A.水土流失严重B.滨海湿地消失

C.海水污染加剧D.海平面上升

【解析】 第1题,永兴岛位于我国南海,为热带海岛,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故主要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

第2题,该岛属于热带海岛,随着海岛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排放的污染加大,则海洋污染加重。

【答案】 1.B 2.C

衡阳高二检测)浙江是“江南水乡”,但水乡亦愁水。

结合漫画“挥汗如雨”,完成3~4题。

3.造成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是(  )

A.时空分布不均B.需求结构不合理

C.人均拥有量少D.生产利用效率低

4.漫画中人类过度的行为最可能导致(  )

A.水质下降B.地面沉降C.降水增多D.土壤酸化

【解析】 第3题,注意自然原因,BCD项都属于人为原因。

第4题,漫画反映过度开采地下水,故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下沉。

【答案】 3.A 4.B

济宁高二检测)结合我国2009年与2010年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年际比较图,回答5~6题。

5.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  )

①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 ②交通运输中的汽车尾气 ③城市生活垃圾 ④工厂排放的废气、工地扬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2010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总体平均的二氧化硫浓度略有下降,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有所上升。

要降低重点城市中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②鼓励购买家庭轿车,方便人们出行 ③合理布局城市工业 ④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5题,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为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6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减少车辆的出行,减轻交通产生的大气污染;

鼓励人们购买家庭轿车,会加重交通压力,增加交通带来的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可减轻大气污染;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

【答案】 5.C 6.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主要地理要素联系示意图,回答7~8题。

7.与图中甲、乙对应的是(  )

A.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

B.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C.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

D.土壤次生盐碱化、水资源短缺

8.该区域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B.华北地区

C.南方地区D.青藏地区

【解析】 第7题,大水漫灌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在蒸发旺盛的条件下会导致土壤出现次生盐碱化;

该地区降水总量少且蒸发旺盛,加之工农业用水量大,易造成水资源短缺。

第8题,该区域盐碱化严重、水资源短缺、多沙尘暴天气,且人口、城市密集,由此可判断出该区域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

【答案】 7.D 8.B

南京调研)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回答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