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语文文档格式.docx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语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语文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段二: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我看出来了,文段一在表达上侧重于记叙,而文段二在表达上侧重于说明。
说得对,前者主要是用来记叙的,要求生动传神,而后者则是主要用来说明的,要求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记叙文的话,那么后者我们就称之为说明文。
它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
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抓住特征
揭示本质
老师,由于我们首次接触说明文,从哪入手呢?
大家想想,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原因何在?
那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对呀,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当然要从认识事物的特征开始呀。
因为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
老师,谢谢您的点拨。
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
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
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
《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本文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
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
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
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
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
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
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
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
取法自然。
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
文章首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
范例3《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
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
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写太和殿:
第5段:
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
如:
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
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
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
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
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
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
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
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
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
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
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
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
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
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难点问题2理清顺序条理清楚
老师,我们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文章为什么要从旅人桥说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又说到现代的桥?
问得好,你的提问涉及到说明文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说明顺序吗?
好,说明文在安排写作材料的时候,要合理地组织材料,这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
关于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好。
老师,我明白了。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
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
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
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由表及里……
3.逻辑顺序:
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
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试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
《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先通读全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a.石拱桥的外型。
b.石拱桥的结构。
c.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赵州桥的历史。
e.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卢沟桥的特点。
g.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
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表明文章是按照由一般到个别介绍的
然后,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
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
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卢沟桥:
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
建于一九六一年。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再有:
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则表明是根据桥的建筑年代的先后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
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把握本文的说明内容,根据说明内容从中归纳总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更重要的这是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钥匙,常常使用,有助于提高阅读说明文的水平。
范例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苏州园林蜚声中外,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
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的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点中找出相同点来。
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
因此,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这些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共性的取得,还得益于合理安排文章的说明顺序。
文章在结构层次安排非常巧妙。
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言其共性: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样就明确说明中心。
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亦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从主到次,使文章条理清晰。
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由上所述,反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印象自然会更为深刻,使人不仅获得游玩的乐趣,还得到了美的陶冶。
文章对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略而不提,主要是因为作者从这些园林中找到了它们的共性所在。
在先概括后具体,先主要后次要的说明顺序中,其个性的光彩已寓于共性的氛围之中了。
艺术的感觉是共通的。
《苏州园林》就是将造园艺术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
本文安排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就将这种“如在画中”的艺术的感觉巧妙地传达出来了。
不仅说其形,更是明其神。
试分析《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
研习《故宫博物院》,重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把握本文的几个重要段落入手。
如课文第2、21自然段以及第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所起的作用来获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的认识。
就第2、21自然段而言,它们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
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就第4、11自然段而言,它们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
第11自然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就显得一目了然了。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空间顺序顺序写的。
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
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从把握文章的重要段落,抓住显著的语言标志入手,深入探究,是理清说明顺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难点问题3辨识方法多种多样
老师,你曾经说过无论写什么文章都需要恰当的运用一些方式方法,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呢?
好,请看下面的相关知识链接。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石拱桥》运用了那些方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显得准确而科学?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
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准确而周密的语言分不开的。
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无论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
例如: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
中部略窄,宽9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
‘飞虹'
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2.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我们结合书后的研讨与练习三来探究这一特点。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练习中所提供的文段
(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姿态各殊”、“生动雄伟”等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
文段
(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
再回到文中来,本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
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
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情已暗蓄其中。
再如介绍卢沟桥时,也有类似情况。
文中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
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
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又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
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
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
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条:
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时,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修饰语:
“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修饰语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修饰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
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
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本文灵活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准确说明,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回答这一问题,要立足全文,多方面、多角度地全面思考。
下列句子都是从本单元中选出来的,请体会这些句子在文章中蕴涵的作者怎样的感情。
1.《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2.《故宫博物院》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
说明文在做到语言准确的前提下,依据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可以灵活多样:
或概括,或具体;
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
或描写,或议论;
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中国石拱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故宫博物院》也是如此。
这个题目的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含着作者审美情感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使学生从中获取美的熏陶感染,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范例3中国石拱桥》与《桥之美》都写了桥,试从这两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来看,两者有何区别?
《桥之美》和《说“屏”》都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
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
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
事实上,选编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是把它和《中国石拱桥》形成对照。
《中国石拱桥》里在介绍卢沟桥时有一段描写: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把这段描写和《桥之美》里面的描写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仍然显得粗疏、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这正是说明文里的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这两篇课文主要的区别在于描写上,前者与后者相比,显得粗疏,不够细致主观感情色彩也较为淡化。
前者为一个桥梁专家眼里的桥,后者为一个画家眼里的桥。
两个作者的个性气质不同,写作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因而各自所写的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
在保证说明准确、科学的前提下,可作适当的描写,对说明事物的特点起辅助说明的作用,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