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5361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文档格式.docx

 小麦分布:

分南方冬麦区、北方冬麦区和北方春麦区

 甘薯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方,

马铃薯:

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

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

一、作物的一生

1、生长:

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2、发育:

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3、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4、作物的生育时期:

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禾谷类、豆类、棉花等的生育期划分

禾谷类:

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结实期

豆类:

出苗期,苗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

棉花:

出苗期,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油菜:

出苗期,苗期,蕾薹期,开花期,角果发育期

黄红麻:

出苗期,苗期,旺长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

甘薯:

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

马铃薯:

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薯块发育最速期,成熟期,收获期

甘蔗:

萌芽期,苗期,分蘖期,蔗茎伸长期,工艺成熟期

5、作物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

(1)种子萌芽(种子的概念):

长根(须根系和直根系),发芽,根瘤、贮藏根、气生根。

(2)茎和分枝、主茎与分枝或分蘖的作用和利用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一)温光反应特性

1、概念:

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

2、类型:

低温长日型(小麦)、高温短日型(水稻)

春化作用:

作物需要一定时间低温后,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

(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规律

1、作物生长的周期性:

大生长周期(S型曲线)、昼夜周期、作物的再生现象

2、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的概念

3、顶端优势及其利用

一、作物产量

生物学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产量构成因素

禾谷类、棉花、甘蔗等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因素之间的关系

1.相互制约

2.相互补偿

三、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一)作物产量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的基础,高产的途径是:

1.争取适宜的光合面积

2.提高光合强度

3.有效延长光合时间

4.尽量减少光合产物消耗

(二)作物群体和群体光能利用率

1.作物群体的概念

作物群体——是某种作物或某几种作物的许多个体的有机集合体。

——具有自身结构、特性及生理调节功能。

群体光能利用率

光能利用率是指一定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照射该土地上太阳辐射能的百分率。

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1)漏光损失

(2)反射和投射损失

(3)光饱和现象

(4)环境条件不适宜

四、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

1.选育高光效率的品种

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叶面积)

3.降低呼吸消耗

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

第三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一)作物品质的概念

(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

1.形态指标

2.理化指标

(三)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

1.食用品质

2.营养品质

3.工艺品质

4.加工品质

(五)作物品质与产量一般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和提高作物质量的途径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栽培技术

第四章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光照

间接作用(光合作用)

直接作用(对植物形态建成的作用

(1)光合作用强度:

可用光合速率(CO2mg/dm2/h)表示,即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的CO2的毫克数。

(2)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成正比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三)日照长度(光长)

光周期、光周期现象的基本概念

田间作物的光周期类型:

(1)长日作物(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油菜、甜菜、豌豆、马铃薯、)

(2)短日作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棉花、麻类、烟草)

(3)日中性作物(菜豆、荞麦、黄瓜、茄子、辣椒)

(4)限日照作物(甘蔗)

理解作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时的注意点:

1、作物在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时才能接受光引变。

日照长度是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必要条件,并非作物一生都要求这样的日照长度。

第二节温度

一、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周期、温度三基点

不同作物的温度三基点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不同的生育时期,生长温度的三基点也不一样。

作物生长温度的最低点要高于生存温度最低点,生长温度最高点要低于生存温度的最高点。

三、作物对温度要求的表示方法

农业上常用的有生物学温度、农业指标温度、积温三种。

(一)生物学温度

生物学温度是指各种作物或各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正常生育所要求的温度范围(温度三基点)

(二)农业指标温度

农业指标温度是指与作物生长发育以及农事节令的开始、结束有密切关系的一类温度。

常用的有日平均温度0℃、5℃、10℃、15℃等。

日平均温度≥0℃出现至终止日期,为农耕期。

日平均温度≥5℃出现至终止的日期,是喜凉作物的生长期。

日平均温度≥10℃是大多数喜温作物播种及生长时期。

日平均温度≥15℃是对温度反应敏感的喜温作物的安全播种及生长时期。

寒露风

(三)积温

积温在作物生产的含意。

1、一种表示热量资源的方法,指某地高于某一界限温度的温度总和。

2、作物对热量要求的一个指标。

它表示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全生育期所要求的温度总和。

区分为:

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就是某一段时间内高于作物生物学零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则是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所得差数的总和。

了解积温的作用:

合理作物布局

确定安全播种期

估计作物的生育速度和各个生育时期到来的时间

当年作物产量进行预测。

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性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其防御

概念:

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突然出现低于作物生长下限温度或高于生长上限温度即极端温度,常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灾害。

极端温度造成的灾害有冷害和冻害、灼伤和高温逼熟等。

(一)冷害和冻害

冷害

霜冻害

防御措施:

选用生育期适中的高产品种

适当加大种植密度

适期早播

进行保护地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栽培

采取熏烟、喷灌、保暖等措施。

(二)高温对作物的危害

作物局部灼伤

生理代谢紊乱

高温逼熟现象

防御措施:

耐热品种的选用

调节播种期

第三节水分

四、作物的需水规律

(一)作物的需水量

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来表示。

蒸腾系数:

指作物每制造1克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

注意点:

不同的作物其蒸腾系数不同

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栽培条件不同,其蒸腾系数都有所差异

原因是:

作物的需水量受作物水分消耗和干物质积累能力两方面所制约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1)气象条件

(2)土壤条件

(3)栽培措施

(二)作物的需水时期

整个生育期呈现:

“两头少,中间多”的趋势

需水临界期:

作物一生中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五、合理灌溉指标

1、土壤指标

2、形态指标

3、生理指标

五、灌溉方法及其优点与缺点

1、漫灌

2、喷灌:

普通喷灌、

微喷

3、滴灌

七、旱害和涝害

第四节养分

一、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必需元素共16种

不同作物,或者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期,所需要的养分也是有差别的。

营养的特殊性:

个别作物还需要特殊的养分,如水稻需要较多的硅,花生需要钙较多,甘蔗需要钾较多

二、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吸收方式:

主动吸收\被动吸收

吸收部位:

根系\叶片或其他器官

三、作物需肥特点

(一)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需肥规律不同

〔二〕作物不同,需肥形态不同

〔三〕同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期需肥不同

1作物营养临界期

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四、发挥肥效的措施

(一)肥水配合,充分发挥肥效

(二)深耕改土,改良土壤环境

(三)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率

(四)采用合理的施肥方式,促进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第五节空气

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一、作物与氧气

(一)氧气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氧气与呼吸作用关系在栽培上的应用:

浸种催芽

温水淋种

利用种子的呼吸热来提高温度

种子露白后及时翻堆降温,防止烧芽

播种深度

中耕松土

合理灌溉

二、作物与二氧化碳

(一)CO2浓度与作物光合速率

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

(二)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群体内CO2的分布

生长的季节空气中的CO2浓度较低

作物群体内部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与通风透光

水稻栽培

第一节概述

二.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1.品种方面

 高秆品种→矮秆品种,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两系杂交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恢复系)

2.栽培方面:

  看苗诊断、促控结合的水稻高产理论和技术的丰产经验。

  小群体、壮个体"

的杂交水稻栽培方法的高产理论与技术

  规范化栽培。

叶龄模式栽培;

免耕;

再生稻与混作稻;

垄畦栽培法

  现在:

软盘抛秧

3.未来发展趋势

 育秧工厂化,品种优质化,用途多样化,栽培轻型化,耕作机械化.

 田园标准化,农艺科技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

三.我国栽培稻种的演变和类型

(一)籼稻和粳稻

1.籼稻和粳稻的区别

四、水稻栽培品种的分类

l.按熟期分类:

2.按穗粒性状分类

3.按株型分类

4.按常规稻和杂交稻分类:

常规稻品种

杂交稻组合:

二系杂交稻组合

三系杂交稻组合

第三节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水稻的一生

(一)概念

(二)水稻生育期的划分

l.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划分

2.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形成的器官不同划分

(三)水稻品种生育期变化的原因

1.水稻的感光性

(1)概念

②各类品种的感光性

早稻属于弱

中稻居中

晚稻强

2.水稻的感温性

(1)概念

(3)各类品种的感温性

早稻属于弱和中

3.短日高温生育期(基本营养生长期或基本营养生长性)

(1)概念

营养生长期=基本营养生长期+可消营养生长期

5.水稻“2性1期”在生产上的应用

(1)引种

(2)栽培

(3)育种

三.水稻的器官建成

(三)分蘖

1.分蘖发生的规律:

(2)分蘖发生的位次

分蘖位

最高分蘖位

最低分蘖位

第一次分蘖

第二次分蘖

第三次分蘖

3.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2.穗的分化发育

(1)分化发育过程

①第一苞分化期(看不见):

约2d。

②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

③二次枝梗原基及颖花原基分化期

④雌雄蕊形成期(粒粒现):

⑤花粉母细胞形成期(

⑥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⑦花粉内容充实期(穗定型)

⑧花粉完成期(

(七)开花受精与结实

1.抽穗开花受精的过程

(2)花势

强势花、弱势花

4.两种灌浆类型

(1)异步灌浆型

(2)同步灌浆型

1.穗数形成

(1)穗数的决定

穗数:

主茎穗――插植本数、秧田分蘖成穗      

   分蘖穗——大田分蘖成穗

 

(2)增穗的措施:

①培育壮苗,适时早插。

②保证密度,插足基本苗。

③提高分蘖成穗率

2.每穗粒数形成

(1)粒数的决定

(2)增粒的措施:

①增施促花肥

②增施保花肥。

3.结实率与千粒重的决定

(1)结实率的决定

①结实率的决定时期

第一苞分化——胚乳大体完成增长。

花粉发育期,开花期,灌浆盛期影响最大。

②提高结实率的措施

早插;

控制颖花数;

追施粒肥;

防止病虫和倒伏。

(2)千粒重的决定。

①千粒重的决定时期

颖花形成内外颖一一成熟。

②提高千粒重措施

大粒品种;

追施保花肥;

增加粒肥;

干湿灌浆;

抽穗后施用生长调节剂。

第四节水稻的栽培技术

一.稻田耕整

二.水稻育秧技术

(一)为什么要育秧

(二)壮秧的标准

1.壮秧的形态特征:

2.壮秧的生理特性

(1)光合能力强

(2)C/N比适中(3)束缚水含量>

3%

(三)如何育成壮秧

1.种子处理:

(1)晒种

(2)选种

(3)消毒(强氯精)

2.浸种催芽

(3)催芽的原则:

高温破胸(露白);

适温催芽;

摊冷炼芽

(4)催芽的方法:

①煤灰催芽法

②温室蒸汽催芽法

③晚稻三起三落催芽法

3.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1)播种期、秧龄、播种量的确定

①播种期确定的原则:

A.气候条件是支配播种期的主要因素.

B.耕作制度.

C.品种

②秧龄确定的原则:

A.秧龄与品种.

B.秧龄与耕作制度.

C.秧龄与气候条件.

D.秧龄与播种密度.

E.掌握适宜秧龄的方法:

秧田天数;

叶龄

③播种量确定的原则:

A.秧龄长短.

C.气温

(2)水稻育秧种类

①湿润育秧

②地膜育秧:

③旱育秧

(3)湿润育秧的秧田管理

①秧田灌溉

芽期:

晴天半沟水,阴天排干水,保持厢面无水

幼苗期:

扎根扶针后到三叶期以前。

露白浅水

成苗期:

三叶期以后到移栽之前。

浅水

②秧田施肥

秧田基肥

秧田追肥

A.断奶肥:

指在秧苗断奶期的追肥

B.送嫁肥(起身肥)一一指秧苗即将移栽时的追肥

(四)烂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烂秧的类型,

(1)烂种:

A.原因:

种子质量差;

浸种催芽不良;

烧苗高温

B.防治:

提高种子质量、催芽质量

C.补救:

严重烂种要补种

(2)烂芽:

A.原因:

翻根倒芽;

秧板过烂,塌谷过重,种芽陷入泥中;

鼓泥虫和病菌为害;

有害物质烂芽,秧田施过多未腐熟有机肥。

B.防治:

坚持芽期湿润厢板,不灌水上厢面;

鼓泥虫:

用呋喃丹0.5一1公斤;

有毒物:

灌跑马水洗毒,露田通气。

(3)死苗

A.黄枯死苗:

原因:

低温→抗逆性下降→病菌浸染致死。

防治:

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抗逆能力

B.青枯死苗:

低温;

腐霉菌。

注意天气变化或地膜育秧揭膜时的水分管理

C.冷害苗(白化苗):

低温晚霜→叶绿素破坏→变白。

晚上灌水保温。

2.烂秧的原因

(1)低温是烂秧的主导因素

①干死

②饿死

(2)闷死(缺O2)

(3)病死

(4)毒死

①秧田施未腐熟有机肥→有机高→死根→死苗

②土壤PH越高,死苗越严重

4.防止烂秧及补救措施

(1)防止办法

①农业防止:

a.提高催芽、播种和秧田质量

b.改善秧田环境,根据秧苗生长特点和气候特点进行科学管理

C.合理施肥,秧苗不能太嫩,断奶肥要早施,高P、高K提高抗逆能力等

②药剂防治:

敌克松;

甲基立枯灵

(2)补救措施

①迟插,以蘖代苗

②小蔸匀插,促进本田早发快发

③赶播

三.移栽与本田管理技术

(一)移栽与合理密植

l.合理密植

1.8-2.2万棵(穴)/亩

2.适时早栽、浅栽

(二)本田管理

1.分蘖期的田间管理

(1)早施分蘖肥

基肥

分蘖肥

(2)浅水勤灌

(3)防止僵苗

(4)及时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虫

2.拔节长穗期的田间管理

(1)适时搁田(晒田)

(2)巧施穗肥:

(3)灌好“养胎水”

(4)防治病虫和杂草

3.抽穗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1)增施粒肥

(2)浅水抽穗,干湿灌浆,防止断水过早

(3)搞好病虫防治

4、水稻施肥技术

(1)施肥时期及各期施肥的作用

基肥

分蘖肥

穗肥

粒肥

(2)几种施肥技术

1)前促法

2)前促、中控、后补法

3)前稳、中促、后保法

各种技术的适用范围(水稻品种)

5、稻田灌溉技术

(1)浅水插秧

(2)深水活棵

(3)薄水分蘖

(4)足水长穗

(5)浅水开花

(6)湿润壮籽

6、稻田晒田技术

(1)晒田的作用

(2)晒田的适宜时期

1)够苗晒田

2)超前晒田

(3)晒田程度

根据土质、苗情而定

第二章甘蔗栽培

第一节甘蔗的概述

主要蔗区:

华南蔗区、华中蔗区、西南蔗区

世界蔗糖生产五大产糖国:

是巴西、印度、古巴、中国、巴基斯坦,

80年代末期,我国甘蔗生产开始了战略的转移。

(1)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2)由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

(3)由肥沃的平原蔗区、江河下游冲积土和沙围田蔗区向土壤瘦瘠的高旱坡地转移。

甘蔗属的主要种

甘蔗属中有三个栽培种和两个野生种

第二节甘蔗的生育特性

甘蔗的生育期:

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等五个时期

种根和苗根的区别

1.分蘖:

幼苗基部节上的芽发育到一定程度,在适宜条件下便可发育成新蔗茎,称为分蘖。

第一次分蘖:

母茎上发生的分蘖。

第二次分蘖:

第一次分蘖发育成的蔗茎上发生的分蘖。

有效分蘖:

分蘖出的幼苗以后能发育成为1米以上的蔗茎。

无效分蘖:

分蘖出的幼苗以后不能发育成为1米以上的蔗茎。

2.分蘖的作用及调控

增加或保证足够的苗数.

分蘖调控的原则:

以主茎为主,争取适量的分蘖茎。

分蘖调控的措施:

促进早期分蘖,控制后期分蘖

(四)影响分蘖的因素

1.品种

不同种和品种之间的分蘖能力有很大差异。

细茎品种>中茎品种>大茎品种

2.光照

光照强弱是影响分蘖最重要的外界因素。

光照影响分蘖的机理

①光强度对分蘖的影响主要与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有关。

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的比例。

②光强度还通过影响光合作用调节甘蔗的分蘖,

3.温度

4.水分

5.肥料

6.氧气

7.耕作方法

①种植方式

②培土

小培土促进分蘖;

中培土保护分蘖;

大培土抑制分蘖。

(一)伸长期的特点

1.发大根

由苗根即永久根所组成。

表根:

水平分布于土壤表层(0-10cm),数量多,吸收力强,多根毛。

支持根:

成45度角分布于10-40cm的土层,起支持和吸收作用,防倒伏。

深根群:

朝深处生长,10-15条成为一束,深达3-5m,吸收水分和养分。

2、开大叶

3.长大茎

(1)蔗茎快速伸长与增粗

伸长:

蔗茎节数的增加(茎尖生长锥细胞分化的结果)

节间的伸长(节间居间分生组织(生长带)细胞纵向分裂

增粗:

分生组织细胞体积横向扩大的结果。

(2)蔗茎的增重

蔗茎伸长增粗的规律:

(1)节间伸长的时间性(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伸长增粗的,限于未伸长的节间,当叶鞘已经张开,节间外露,该节间的伸长增粗则已基本停止)

(2)顺序性:

节间自下而上逐节伸长增粗

五、成熟期

(一)工艺成熟

4.甘蔗成熟度判别的意义

合理安排和确定甘蔗收获时间

5.影响工艺成熟的因素

(1)品种(早熟、中熟、迟熟品种)

(2)光照、温度和湿度(冷凉干燥晴朗)

(3)植期(早种成熟早:

秋植;

冬植、春植、宿根蔗比较?

(4)土壤(沙质土与粘性土;

水田蔗与旱地蔗?

1.概念

工艺成熟是指蔗茎蔗糖分达到该品种固有的较高水平,全茎上下节段的蔗糖分接近一致。

甘蔗品种的蔗糖分含量有多高?

低糖品种、高糖品种?

2.工艺成熟的过程

蔗糖分的合成、运输和积累的过程。

全茎积累蔗糖分的规律?

自下而上逐节积累糖分(逐节成熟);

“回糖”

第三节甘蔗的栽培技术

一、蔗田准备

1.深耕、深松、细作

2.开种植沟

3.基肥施用

(一)精选种苗

(二)种苗处理

1.斩种2.浸种3.药剂消毒4.催芽

(三)下种方式及合理密植

三角条植(或称“狗脚迹”)、单行条植、双行条植和斜排种植等方式。

(四)盖种

二、前期田间管理

前期管理目标是:

全苗、壮苗、齐苗,

措施:

1.抗旱、防渍

2.查苗补苗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