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5030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畜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学特性。

人类社会环境是指与动物生活、生产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制度、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必考)2、谈谈你所了解的现代规模化养殖业中环境问题,及你的看法。

畜牧业的四大支柱:

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疫病防治、动物环境

第一章环境应激

1、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

1.物理因素:

冷热、辐射、噪音、气压;

2.化学因素:

空气中的CO2、NH3、H2S等有毒有害气体、化学毒物和药剂等;

3.饲养因素:

过饥或过饱、日粮不平衡、日粮变更、饲养水平、饮水不足、水质不清洁、水温过低;

4.管理因素:

饲养员更换、断奶、称重、转群、抓捕、驱赶、运动不足、饲养密度过大;

5.生物学因素:

传染病、预防注射;

6.外伤性因素:

去势、打耳号、烧烙、断尾、创伤、骨折;

7.心理因素:

人的粗暴对待等;

8.运输因素:

长途运输;

9.定向高强度选育

2、应激对家畜有什么不良影响?

如何预防和减缓应激?

(一)不良影响:

1.对畜禽健康的影响;

猪有可能会患“突毙综合症”,诱发感染为主的应激综合症。

2.对生产力的影响;

(1)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2)对生长肥育性能的影响;

(3)对产蛋性能的影响;

(4)对肉品质的影响。

(二)预防应激:

应当采取适当的监测手段,如现场观测法;

激素检测法;

酶学监测法;

氟烷测验法;

遗传标记法等

(三)减缓应激的措施:

①加强选种工作选育;

②控制畜舍的环境因素;

3.PSE肉

指猪屠宰后肌肉色泽呈现灰白色(Pale)、软(Soft)、汁液渗出(Exudative)。

常见于猪腰部和腿部肌肉,呈淡白色,与周围肌肉有明显区别,其表面湿如水洗,多汁,指压无弹力,呈松软状态,故又称为“水煮样肉”。

原因:

①猪品种和遗传等内在因素;

②应激反应。

对应激敏感性高的猪,在宰前的长途运输、驱赶、麻电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猪只的高度兴奋和狂躁、恐惧状态。

③科学饲养,加强管理;

④应用抗热应激药物和添加剂

4.DFD肉

指猪在宰后色泽呈现暗黑色(Dark)、质地坚硬(Firm)、表面干燥(Dry)症状的肌肉。

原因:

屠宰前长途运输、长时间绝食,处于饥饿状态等应激因素作用下,造成肌肉中肌糖元消耗过多,肉pH值维持在6一6.2以上,细胞色素酶作用下,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变成了肌红蛋白(紫红色),此外肌纤维不变细,水分不渗出,所以肉质较硬,肌肉组织干燥紧密。

5.应激的预防方法

1)培育抗应激新品种:

纯种改良、杂交改良

2)环境调控

①畜舍设计 

牧场规划、畜舍设计②环境控制 

畜牧场质量控制(温度、空气、废弃物等)

③环境绿化 

道路、畜舍周边

3)改善饲养管理

①调整营养水平②饮水充足、洁净③饲养方式 

少喂勤添、适口性等

4)抗应激添加剂

①镇静解热剂②电解质醛固酮、氯化钾、碳酸氢钠③维生素VB、C、E增加抗氧化功能

④抗生素增加抵抗力,慎用⑤中兽药添加剂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6)驯化和适应

6.应激的阶段:

(1)动员阶段(警觉反应):

指机体受到刺激后,尚未获得适应,可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

(2)适应阶段(抵抗阶段)

(3)衰竭阶段:

应激因子作用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机体抵抗力耗尽,机体出现营养不良,异化作用重新占优,机体贮备耗尽,适应机制破坏,各系统紊乱,动物出现应激综合症,严重者出现死亡。

第二章温热环境

1、温热环境对家畜的影响途径

(1)直接影响:

温热环境对畜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热平衡与热调节的作用而产生的。

(恒温动物的体热平衡的维系是其生命及生产活动的前提。

(2)间接影响:

温热环境还可以通过其它条件间接地影响家畜健康和生产力:

①土壤、植被、饲料、饲草。

②寄生虫,其它疾病。

(3)温热环境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因品种、种类、个体、性别、被毛、状态、对气候的适应性和不良气象因素的严酷程度及持续时间而不同。

2、家畜产热和散热方式

产热方式:

①基础代谢产热;

②体增热;

(一部分为动物摄食、消化和吸收饲料时,因细胞生物化学反应使代谢强度增加而产生的热量。

另一部分为饲料在消化道运动,被微生物发酵所释放的热量。

如瘤胃,马属盲肠和大肠。

③活动产热;

④生产代谢产热;

⑤自外界获取热量

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

②传导散热;

③对流散热;

④蒸发散热

3、影响家畜临界温度和等热区高低的因素?

(1)动物种类:

体型大的耐低温,不耐高温,其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2)年龄和体重:

临界温度随年龄和体重增大而下降,主要受被毛热阻和组织热阻的影响。

(3)皮毛状态:

被毛致密或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4)饲养水平:

饲养水平高,体增热多,临界温度就低。

(5)生产力水平:

生产过程中代谢率提高,产热量增加,临界温度低。

(6)对气候的适应性:

寒冷地区动物的临界温度较低,炎热地区则反之。

(7)管理制度:

饲养密度大,临界温度低

(8)其他气象因素:

如太阳辐射、气湿、气流等条件有关

4、等热区和临界温度在畜牧业生产中有何意义?

①、为畜牧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一般在等热区内,动物机体为维持体温恒定所付出的代价最低,家畜的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都较高,抗病力高,饲养家畜较为经济与有利。

等热区为动物环境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最佳的温度范围指标。

动物生产的环境温度比等热区的要求要宽松。

根据“等热区”有关理论,可针对不同种类和不同年龄的动物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饲养管理方案和环境管理措施,以满足各种家畜的要求,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生产潜力。

②、为畜舍的热工建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动物等热区的理论,从动物与环境热交换的角度,揭示了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状态的动物对热环境的要求,而修建畜舍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环境和控制环境。

因而,等热区的有关理论为畜舍建筑的热工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标准。

③、为动物引种育种提供依据

动物适应特定的气候环境是进行生产的前提。

在育种或引进外来品种时,若既重视品种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又充分考虑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就能避免育种工作的盲目性。

等热区和临界温度为动物耐热性和耐寒性的选择提供了量化指标。

5、高温对母畜繁殖的影响

①直接影响母畜的受胎和妊娠:

使受胎率下降,死胎率上升。

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对高温最为敏感,胚胎在附植前的这个阶段受到高温时死亡率很高,这个敏感期在猪为配种后8天内,牛在4—6天内,羊在3天内。

一般经过8天后,胚胎死亡率可以减少。

母畜在妊娠后期由于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遇到高温环境,也可严重影响胎儿发育,以至增加死胎数,在猪还可减轻窝重,甚至流产。

②抑制母畜发情:

高温家畜出现不发情或发情期短,或表现微弱。

③受精卵减少,异常卵子显著增加

6、高温影响母畜繁殖性能的机制

①高温导致体温升高

高温环境引起母体温升高,使母畜子宫内环境温度升高,易使胚胎死亡,畸形率增加,这是高温环境导致母畜繁殖力降低的直接原因;

②高温减少母畜子宫供血量

高温时皮肤供血量增大,内脏(子宫)供血不足,导致胎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如氧、水、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缺乏。

③高温导致内分泌机能失调

在持续高温情况下,动物丘脑下部--垂体--性腺轴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促甲状腺素和甲状腺素减少,催乳素分泌增加。

这是导致动物繁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④高温导致动物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高温情况下,动物食欲减退,采食量下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是动物繁殖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7、气温对家畜健康的影响

1.高温直接引起动物产生疾病;

2.高温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衍,诱发传染病;

3.高温有利于病媒昆虫繁衍和活动,有可能导致疾病流行;

4.高温为寄生虫繁衍创造了条件,有可能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5.高温可降低动物抵抗力,诱发疾病

6.高温可降低饲料品质,使动物产生疾病。

8、高温和低温时动物是如何进行体热调节的?

高温:

高温时家畜为维持体温的恒定,力图减少产热量,增加散热量。

(1)加速外周血液循环,提高散热量

(2)提高蒸发散热量

(3)减少产热量:

行为调节;

体液调节

低温:

(1)减少散热量

生理上的表现: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温下降,皮温与气温之差减少;

汗腺停止活动,呼吸变深,频率下降,可感散热和蒸发散热量都显著减少。

行为上的表现:

肢体蜷缩,群集,竖毛肌收缩,被毛逆立等。

(2)增加产热量

环境温度下降到临界温度以下时,开始加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增加产热量。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加强,糖原和脂肪组织分解加强。

肌肉紧张度提高,颤抖,活动量和采食量加大,

9、温热因素综合评定的方法和指标?

方法:

评定某一温热因素对家畜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时,应综合其它温热因素来考虑。

指标:

①有效温度;

②温湿指数;

③风冷却指标

10.畜舍内防潮措施

(1)夏季容易解决(通过通风换气等),冬天比较困难(因换气通风会影响舍温);

(2)建场时考虑场址选择,地下水位低的地方;

(3)建筑施工时做好防潮层;

(4)日常生产管理:

及时清除污水,控制生产用水,加强通风换气

第三章光照和噪声

1、红外线、紫外线对家畜的生物学作用?

(一)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1.光热效应

2.红外线对家畜的有利作用:

(1)以红外线灯作为热源,不仅可以御寒,而且可以促进生长发育;

(2)红外线具有消肿作用;

(3)红外线具有镇痛作用;

(4)红外线有一定的色素沉着作用;

(5)红外线能加强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3.红外线的不利作用:

(1)影响动物体热调节机制,使胃肠道对特异性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

(2)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变性,引起全身反应;

(3)波长600~1000nm的红外线可穿透颅骨,使脑内温度升高,引起日射病;

(4)波长1000~1900nm的红外线照射眼睛,可引起羞明、视觉模糊、白内障、视网膜脱落等眼病。

(二)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1.紫外线的分段

A段(320~400nm) 

较弱,主要起色素沉着作用;

B段(275~320nm) 

强,主要是红斑及抗佝偻病。

C段(200~275nm) 

最大杀伤力,对机体细胞有强烈的剌激和破坏作用。

2.紫外线的主要作用

(1)红斑作用

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皮肤出现潮红的现象。

机制:

动物组织内的组氨酸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变为组胺,组胺可以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因而皮肤出现潮红。

(2)杀菌作用

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原浆和核蛋白,使蛋白质分子产生光化学分解,核蛋白质变性、凝固,细菌死亡。

杀菌最强的是253.7nm,波长增加或缩短。

杀菌能力减弱

畜牧中常用的是低压汞灯,可辐射出254nm紫外线。

灭菌效果好

(3)抗佝偻病作用

波长272-295nm紫外线照射,7-脱氢胆固醇和麦角固醇可分别转变为VitD2、D3,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保证骨骼的正常钙化。

太阳高度角小于35度时,紫外线一般不能到达地面,因此高纬度地区冬季应注意补维生素D或钙

(4)色素沉着

•在太阳光照射下,动物皮肤和被毛颜色变深的现象。

增强了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形成黑色素蛋白,颜色变深。

意义:

使皮肤对光线的吸收能力增强,能量被表层吸收,防止光线深入组织深部,使内部组织免受损害

(5)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长波紫外线可剌激血液中凝集素,提高了血液的杀菌性。

(6)光敏性皮炎

动物体内含某些光敏物质时,如采食含叶红素的荞麦、三叶草和苜蓿等植物,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引起皮肤过敏,引起皮肤炎症或坏死现象。

(7)光照性眼炎

紫外线照射过度或长期接触小剂量紫外线,可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波长295~360nm)。

(8)提高畜禽生产力

用波长280~340nm的紫外线每天照射2~3小时,可提高家畜生产力。

刺激量达到一定强度可增加食欲,增强胃肠的分泌和运动机能,呼吸运动加深,提高家畜新陈代谢水平。

2、可见光对家畜家禽作用的生理机制?

可见光动物的影响(三条路径)

(1)眼→视网膜→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而影响生长,繁殖等。

(哺乳动物)

(2)禽:

头盖骨→脑→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

(3)松果体→褪黑激素减少→下丘脑→促释放激素→促激素→靶体(器官)

哺乳动物,眼是最重要的可见光感受器,是传递光信息的主要途径;

禽——眼有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头盖骨线是主要的(对红光、紫光反应较强);

松果体途径,辅助途径有时也起决定性作用。

3、畜牧场噪声来源及控制

来源:

1、外界传入,车辆、嘈杂、雷鸣等;

2、机械设备产生;

3、家畜自身产生

控制:

1、选好场址,避开噪声源,尽量避免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的干扰。

2、合理规划牧场;

3、种植树木;

4、选择噪声小的机械。

4.光照制度的制定

(1)恒定法

•3日内雏鸡,每天给予23小时光照,第4天开始给予13小时固定光照,直到20周龄产蛋期。

此后每周增加半小时光照,待每天光照时数达到16小时后,维持恒定不变

(2)渐减渐增法

雏鸡出壳后,每天给予23小时光照,从第4日起改为19小时,此后每周末缩短22分钟,直至20周龄,然后每周延长22分钟,至每周总光照时数达到16小时后,保持稳定不变,即渐减渐增法。

该法防止小母鸡过早进入产蛋期,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推迟性成熟,提高产蛋量和蛋重

(3)间歇光照法

人工光照改变自然光照的节律,使一个自然昼夜变成2个或2个以上人工昼夜。

间歇光照影响下,肉鸡增重,饲料报酬、蛋重及蛋的品质、节能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对产蛋率没影响或效

果较差

第四章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微粒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包括:

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

1、畜舍和畜牧场的有害气体

恶臭物质:

NH3、H2S、甲基硫醇、吲哚等几种。

其它有害气体:

CO2、挥发性脂肪酸等。

2、畜舍中氨、硫化氢的来源和对动物的危害?

(1)NH3

a.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呈碱性。

b.来源

主要来自粪尿、垫草、饲料等含N有机物分解产生。

氨主要产于地面,因此畜舍下部氨浓度高于上部。

c.对畜禽的不利影响

第一、氨溶于呼吸道和眼结膜产生碱性刺激

眼部粘膜发炎、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重者造成灼伤或失明;

引起坏死性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症状。

第二、由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

破坏血红蛋白输氧能力,引起组织缺氧。

第三、短时间和低浓度NH3可由尿排出缓解。

长时间高浓度引起中毒,不易缓解,直接刺激体组织,引起碱性化学性灼伤,中枢神经麻痹,损伤肝和心脏等。

第四、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

长期作用下,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弱,传染病病原菌如结核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对家畜的感染过程极易出现。

第五、降低生产力

200ppm 

NH3,猪增重降低17%,饲料利用率下降18%

(2)H2S

a.性质和来源

臭蛋味,易挥发,易溶于水。

来源于含硫有机物分解:

粪尿、垫草、饲料等含硫有机物的厌氧分解;

其次是由消化道排出。

畜舍含量一般不超过10ppm。

b.危害

刺激粘膜,与粘膜中的钠离子结合生成硫化钠,产生碱性刺激与腐蚀作用,引起眼结膜炎,表现流泪、畏光等;

引起鼻炎、气管炎、咽喉灼伤,甚至肺水肿;

血液中的硫化氢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三价铁结合,引起组织缺氧。

3、畜舍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及其卫生学意义?

主要来源:

家畜的呼吸。

卫生学意义:

表明了畜舍通风状况的空气的污浊程度,常用作监测空气污染的可靠性指标。

4、消除畜舍中有害气体的措施

①畜牧场场址选择和场地规划、建筑物布局;

②及时清除粪尿污物;

③注意畜舍的防潮;

④合理组织通风换气;

⑤铺加垫料,可吸收有害气体;

⑥采用吸收剂(除臭剂),如用过磷酸钙。

5、减少空气中微粒的措施

①牧场周围种植防护林带;

②场内进行绿化或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③改善饲养管理措施;

④合理组织通风换气。

6、空气中微生物的传播方式?

如何减少空气中微生物?

(一)微生物传播途径:

①附着在灰尘上;

②附着在飞沫小滴上;

③附着在飞沫小核上。

(二)防治措施:

①合理选址,远离病源;

②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

③改善饲养管理措施,减少灰尘产生;

⑤其它措施,如全进全出制、防护网或墙等。

7.空气中微粒的分类:

分为尘(粒径大于1mm的固态微粒)、烟(粒径小于1mm的固态微

粒)和雾(液态微粒)三种。

﹥10mm称为降尘(空气中停留4~9小时)

﹤10mm称为飘尘(空气中停留19~98天

对畜禽的影响(3点)

a.引起皮炎或灰尘性眼结膜炎;

b.堵塞汗腺、皮脂腺,引起皮肤干裂,影响散热功能;

c.进入呼吸道:

①导致炎症

引起鼻、咽、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炎症。

②导致尘肺病

微尘侵入肺淋巴管,引起淋巴液潴留、结缔组织增生和肺组织坏死等。

③引起粘膜损伤和呼吸道疾病。

吸附NH3和H2S气体

第五章水和土壤

1、水自净作用机制有哪些方面?

1.物理净化:

稀释、沉淀、迁移;

2.化学净化:

分解与化合、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3.生物净化

2、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

湖泊、水库、海湾水接纳大量含氮、磷的污水,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促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3、水净化和消毒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净化:

①混凝沉淀;

②过滤;

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两大类:

物理消毒法(紫外线消毒)和化学消毒法(氯化消毒)

4、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

(1)控制污染和消除土壤的污染源。

如:

控制和消除工业"

三废"

的排放;

加强污染灌溉区的监测和管理;

开展农药污染的综合防治;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

(2)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

生物防治;

施加抑制剂;

施加有机肥;

加强水田管理;

改变耕作制度;

客土,深翻。

5、土壤如何分类?

每类土壤的物理性状?

①、砂土类:

这类土壤颗粒大,粒间隙大,透气透水性强,容水量、吸湿性小,毛细管作用弱。

②、黏土类:

这类土壤的颗粒细,颗粒间隙很小,透气透水性弱,容水量、吸湿性强,黏质土还具有湿胀干缩的现象,易导致建筑物基础损坏。

③、壤土类:

质地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性质上兼有二者的优点,因此这类土壤适宜做为畜牧场的地基。

6.水体污染的来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其他

7、水污染对畜禽的危害:

1)引起介水性传染病流行病原微生物传染。

如炭疽,布病,禽霍乱等。

2)引起急、慢性中毒

日本水俣病地区有鸡,猪,狗、人等因甲基汞中毒而发病(北海道的爱知县)。

3)其它影响

异味,颜色,泡沫,油层等妨碍水体自净过程。

第六章畜牧场设计

1、畜牧场工艺设计内容有哪些?

确定畜牧场性质、规模;

主要生产指标;

畜群的组成、周转形式;

饲养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卫生防疫制度;

畜牧兽医技术参数和标准;

畜舍的样式和主要尺寸;

附属建筑及设施;

2、在畜牧场选址时应着重考虑哪些问题?

1.畜牧场的性质、规模和任务;

2.考虑场地的地形、地势、水源、土壤、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

3.考虑饲料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产品销售;

4.考虑牧场粪污处理、与周围工厂和居民点及其他畜牧场的距离等社会条件。

3、如何进行畜牧场的规划和布局?

1.场地规划:

在选定的场地上,根据地形、地势和当地的主风向,安排牧场不同建筑功能区、道路、排水、绿化等地段的位置。

2.建筑物布局:

根据场地规划方案和工艺设计要求,合理安排每栋建筑物和每种设施的位置和朝向。

3.规划和布局原则:

①场内防疫卫生放在首位;

②创造适宜小气候为目的;

③便于饲养管理;

④因地制宜、经济可行。

4、畜舍设计原则

1.保证有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冬暖夏凉并保持干燥。

2.保证畜舍有正常的采光和良好的通风。

3.完善的舍内卫生设施,充足饮水、生产管理用水及排污设施。

4.正常生活和生产的家畜所需面积,合理的内部结构。

5.便于操作及提高劳动效率。

6.适合工厂化生产需要,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

7.经济原则,建筑时就地取材,降低成本。

5.现代畜牧生产工艺特点

1.优良畜禽品种,最优杂交组合。

2.合理分群,流水线作业 

“全进全出”制生产工艺流程。

3.根据不同畜群的营养需要,饲喂相应全价配合饲料。

4.创造适宜的舍内环境。

5.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6.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7.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6、畜牧场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效益优先原则;

2.畜牧场建设资金必须落实且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