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4201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耳穴艾灸操作流程Word格式.docx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护理及注意事项:

1、施灸部位:

先灸头部、背腰部;

后灸胸腹、四肢。

2、施灸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对施灸的反应。

3、施灸后,若局部皮肤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若局部出现小

水泡,注意勿擦破,可自行吸收。

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亳针刺破水泡,

放出水液,或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液后涂红花油,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

防止感染。

4、及时熄灭艾火,防止复燃,注意安全。

评价:

1、操作是否熟练、正确。

是否注意关心保护患者。

2、施灸部位是否准确,体位是否舒适合理。

3、患者是否有安全感,愿意配合;

是否了解有关灸法的知识。

4、患者对此操作满意度如何,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治疗目的:

通过其疏通经络,推动、驱散病灶中与郁滞的气血和病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症:

临床内、外、妇、儿、五官、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

失眠、老年便秘、预防感冒、晕车、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等。

禁忌症:

1、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冻疮。

2、习惯性流产、妇女妊娠期、尤其是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禁用。

3、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慎用。

不寐(由于手术、疼痛、新入院环境不适等的焦虑不适等)神门:

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心:

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交感:

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皮质下:

对耳屏内侧面。

枕:

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

便秘:

PCN、TURP等术后排便排气,也适用于久卧大便难解病人。

大肠:

耳轮脚上方的内三分之一处

直肠:

与大肠同水平的耳轮处

对耳轮下脚内三分之一的内上方

三焦:

肾上腺与对耳屏连线的中点

小肠:

耳轮脚上方的中三分之一处

耳朵的主穴为

耳甲腔正中凹陷部

肾:

对耳轮下角下后方

神门:

三角窝后三分之一上部

对耳屏内侧面

对耳屏外侧面后部

治疗盘,胶布(0.6X0.6cm)数块、生王不留行籽(或已做好的压豆板)酒精棉球、镊子、弯盘、探棒

操作步骤

1、严格遵循查对制度,评估患者病情,耳部皮肤情况(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禁用),有习惯性流产的病人禁用。

2、齐用物,携至床边,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遵医嘱选取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

定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

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按揉1,2分钟。

每次以贴压4,5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2,3天换对侧穴位,1个月为1疗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3、留埋期间,教会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4、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5、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护理及注意事项

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替。

2、选择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的王不留行籽。

3、定时按压,饥饿、疲劳、年老体弱者按压宜轻。

4、在留豆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

评价

1、患者/家属对所做解释工作表示理解。

2、操作规范,未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能正确指导患者按压的强度及频率。

刮痧法

刮痧法又称为“挑痧”,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瘢痕,从而达到疏通理逐邪外出为目的的一种技能操作。

适用于外感湿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感受暑湿之邪所致的中暑、腹痛腹泻等症。

1、年老体弱、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及皮肤病变处禁用;

2、五官孔窍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部禁刮。

用物准备:

治疗盘、牛角刮板(或用瓷匙、硬币、贝壳等物替代)、刮痧活血剂(或水、油等)、治疗巾或纸巾,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评估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目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发病部位及诱发本病的相关因素;

2、患者以往是否接受过此项操作、疗效如何;

3、患者体质、刮痧局部皮肤情况及当前生理、心理状态;

4、了解患者对此项操作的熟识度及信任度,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告知:

1、刮痧部位出现紫色痧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失;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觉。

1、根据医嘱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

2、解释治疗目的、方法;

协助患者取舒适、合理的体位:

如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多选用仰卧位或仰靠坐位:

头部、颈部、背部、上肢和下肢外侧部多选用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及坐位。

3、根据医嘱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的刮痧部位有头部颈项部胸部肩背部及四肢部等;

暴露刮痧部位,铺治疗巾或垫纸巾,冬季要注意保暖;

必要时屏风遮挡。

4、检查卦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油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使刮痧用具始终与皮肤保持45度到90度角,从上至下,由内到外,单一方向刮擦局部皮肤,不要来回刮动,以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痧点为宜。

如刮背,则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刮6~15cm。

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节手法力度。

7、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或用手掌按摩,协助患者衣着并安置舒适卧位。

8、整理用物,分类消毒,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1、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新鲜。

所用力度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以免损伤皮肤或导致患者晕厥。

2、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情况,随时询问患者感觉,及时调整力度,以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

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皮肤损伤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刮拭,让患者平躺或头低脚高位,饮糖水。

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嘱咐患者刮拭期间,注意休息,并保持心情愉快;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之品;

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4、一般选3~5个部位,对不出痧或出痧少的部位不可强求出痧。

骨骼、关节、肌肉丰满及需要点穴的部位应采用刮痧板棱角处点刮拭。

5、刮痧时间:

本次刮痧与前次刮痧应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

3~5次为一个疗程。

6、刮痧板的保存:

用肥皂或清水清洗,或用酒精、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涂食用

油或刮痧油,置塑料袋中阴凉保存。

如出现裂纹或缺口,可用细砂纸打磨。

1、患者体位或刮痧部位是否合理,操作的熟练度如何。

2、患者局部皮肤反应是否正常。

3、是否到达预期目标,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如何。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又称推拿。

腧穴按摩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手法运用于人体体

表特定部位或穴位而产生作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作用于穴位,由体表深入体内,

刺激局部,具有疏通经络,滑腻关节、舒筋整复、活血祛瘀、调动机体抗病能力、

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各种急慢性疾病

1、骨外科疾病:

颈椎病、落枕、肩周炎。

2、普外科疾病:

术后粘连

3、内科疾病:

失眠、头痛、尿潴留。

4、妇科疾病:

月经失调、痛经。

5、儿科疾病:

发热、腹泻、便秘。

6、五官科疾病:

鼻炎、耳鸣、近视

(1)未确诊的急性脊柱损伤。

(2)各种骨折、骨质疏松、骨结核。

(3)严重心、脑、肺疾病。

各种出血性疾病。

(4)烧伤、烫伤、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

(5)各种急性传染病。

(6)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部。

(7)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8)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

治疗巾、大毛巾、介质(如葱姜水、麻油、冬青膏、红花油等),必要时备屏风。

评估:

1、核对医嘱。

了解患者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患者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3、患者心理状况及对此操作的信任度。

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告知:

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瞩患者排空膀胱。

3、安排合适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剪短指甲,洗手,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均匀、柔和、有力、持久、禁用暴力。

1、取穴准确度,手法是否正确适宜,熟练度如何。

2、体位安置是否合理舒适,患者的生理、心理感受如何,目标达到程度。

步骤:

1、用摩法由印堂推至神庭穴,共36次,每个穴位处稍作停留,按压约3s;

2、由印堂推至两侧头维穴,共36次,每个穴位处稍作停留,按压约3s;

3、由攒竹推至丝竹空,共36次,每个穴位处稍作停留,按压约3s;

4、双手交叉梳理由前额到后枕太阳经所经过的部位,约10次;

5、用揉法按揉双侧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十次;

6、用扣法叩击印堂穴36次;

7、用扣法叩击百会穴36次;

8、用侧击法轻拍头部,由前额至左侧太阳穴,回到前额再到太阳穴,再回到前额,拍至百会穴,如此反复侧击约3min;

9、用按法按摩双侧风池穴、肩井穴各十次。

拔火罐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拔罐疗法适应范围广,能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病证。

也用于风湿痹症,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头痛、牙痛、痛经等;

还可用于感冒、咳喘、痰饮、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脏腑功能紊乱的病证;

另外对外科的疮疡、疖肿、丹毒、毒蛇咬伤等亦有效。

高热、昏迷、全身水肿、抽搐、恶性肿瘤、各种皮肤病及溃疡、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肌肉瘦削、体质虚弱者不宜拔罐;

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处、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拔罐。

用物准备:

治疗盘、罐具、酒精灯、95%酒精棉球、火柴或打火机、血管钳、弯盘、盛水的治疗碗等,必要时备凡士林、纸巾、毛毯、屏风。

评估:

1、核对医嘱,熟悉所拔部位或穴位。

2、评估患者全身情况。

注意患者体质的强弱、胖瘦、有无凝血机制障碍、有无妊娠等。

3、评估患者拔罐局部情况。

注意局部皮肤有无出血点、过敏、溃疡、瘢痕、水

肿等。

4、评估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对拔罐治疗的了解程度和信任度。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

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及时留罐。

留罐时间一般10-15min。

5、留罐过程中哦随时观察罐口吸附的情况,皮肤的颜色和患者的全身情况。

6、起罐:

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用拇指或中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下。

7、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1、病室温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

2、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部平或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防止烫伤。

拔罐动作要稳、

5、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6、拔罐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感觉,观察局部情况。

在拔罐区出现冒凉气、温热感、紫斑、瘀血或丹痧、微痛等现象,属于拔罐的正常现象,不必惊慌;

若出现局部发紧、发酸、疼痛较明显或灼痛,应取下重拔。

7、如出现小水疱属正常现象,可自行吸收;

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8、注意有无晕罐先兆。

如出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起罐,让患者平卧(或头低足高位),轻者喝温开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

重者可点按人中、内关、足三里、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法处理。

1、患者是否了解拔罐的目的,是否能愉快的接受此项治疗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安置是否合理、舒适。

3、操作是否熟练,局部皮肤吸附是否适当,有无罐子脱落。

4、局部皮肤情况,有无烫伤、烧伤。

5、是否到达预期目标。

熏洗法

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本法是以中药性味功能和脏腑经络学理论为依据,选用一定的方法,经过不同的加热方法,利用中草药的热力或蒸汽作用于皮肤、肉理,达到开泄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疏风散寒、祛风除湿协调脏腑功能等作用。

应用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科的多种疾病。

1、妇女月经期、孕妇禁用。

2、大汗、饥饿、过饱及过度疲劳者不宜进行熏洗。

3、急性传染性疾病、恶心肿瘤、严重心脏病、重症高血压、呼吸困难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熏洗法。

4、眼部肿瘤、眼出血、急性结膜炎等不宜用熏眼疗法。

5、有大范围感染性病灶并已化脓破溃时,禁止使用局部熏洗法。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部同,也可备用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发病部位、相关因素、既往史、是否接受过此项操作。

2、妇科患者评估胎、产、经、带等情况。

3、患者的体质、患处皮肤情况及是否有熏洗禁忌证。

4、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当前的心理状态、对此项操作的信任度。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病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1、遵医嘱配制药液。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3、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了解其生理及心理感受。

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1、冬季要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防止受凉。

2、熏洗时药液温度为50~70度,浸泡时温度为38~43度,以防烫伤。

3、伤口部位熏洗时,要按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先揭去敷料,熏洗完毕,重新更换无菌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每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

1、药液温度是否适宜,患者体位是否舒适。

2、操作的熟练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3、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如何,有无心理障碍。

涂药法

定义: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倒损伤、烫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面瘫、头痛、盗汗、自汗等病;

儿科的时行感冒、高热、百日咳、咳嗽、腮腺炎等疾病;

以皮肤科、妇科、骨伤科等病也可采用此疗法。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对药物有皮肤过敏,易起丘疹、水疱的患者应慎用。

有过敏史的药物禁用。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镊子、盐水棉球、干棉球、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患者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根据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均匀的涂于患处。

面积较大时,可用镊子夹棉球蘸药物涂布,蘸药干湿温度适宜,涂药厚薄均匀。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需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均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

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1、满意度:

患者/家属对所做的解释和护理操作表示理解和满意。

2、方法正确:

根据不同剂型,正确涂药。

3、达标:

取得预期目标的效果。

4、症状缓解:

涂药后瘙痒、疼痛、痈肿等症状得到一定缓解。

5、影响因素:

适应症、药物选择、涂药部位、涂药时间等。

湿敷法

定义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皮疹,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及筋骨关节损伤等。

禁忌症

大疮性皮肤病,表皮剥脱松解症,伤脓肿迅速扩撒者不宜湿敷。

用物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告知

操作流程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中,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者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患者及其家属对所做的解释和操作是否理解和满意。

2、安全,无发生意外情况。

3、是否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局部疼痛、肿胀、瘙痒等症状是否得到缓解。

5、响成效的因素:

适应症、药物选择、湿敷部位、湿敷时间等是否把握的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