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筑梦太空文档格式.docx
《《飞天》筑梦太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天》筑梦太空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航天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式
“奥运梦”、“金牌梦”、“诺贝尔奖梦”,这些色彩斑斓的梦想交叠在一起,构成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强国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打”,中国无论在条件艰苦的建国初期,还是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今天,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战略性尖端技术的研究。
从老一辈科学家用算盘攻克核物理难关,爆破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到2005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机发射,成为世界第三个可以独立进行有人太空任务的国家,在各国技术严格保密的国防科学领域,中国人完成了无数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航空有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实现载人飞船的历史性突破;
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要完成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中国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中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换句话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就是实现载人航天、解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并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和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三航天大国,进入“太空行走俱乐部”。
在航天领域方面,神七上天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神舟七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中的第一阶段,是为我国建立宇宙空间站打好前哨战,在我国航天事业三部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神舟七号首次搭载三名航天员升空,在轨运行中实现了一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
我国因此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华民族的脚印,也为今后的载人航天后续工程及其以后的探月工程和远地外太空探测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
在国防领域方面,神七升空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具有进行太空防卫战的能力。
神州七号和神舟六号飞船一样,具有太空变轨能力,这对突破敌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释放伴飞小卫星,则预示着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太空猎星的能力。
在经济领域方面,神舟七号飞船产业价值惊人。
据粗略估算,目前,通过“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
航天经济的产业链堪称各个经济类别中最长的,几乎无所不包。
这个说法并不夸张。
从能源、钢铁、新材料、电子、机械、通信等行业,到航天服装、航天食品涉及的纺织、服装加工、农产品、食品加工等行业,一次航天活动所涉及的产业,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实际上,关于航天活动的产业价值,国际上早有数据论证。
据欧美多家研究机构评估,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至14元的带动效应。
美国耗资240亿美元进行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的产业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
“神七”升空代表着中国火箭等技术的成熟,以及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船、太空行走等技术上的突破。
“神七”不仅将带动航天产业的发展,未来还将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在外交领域方面,神七的上天和太空漫步的成功,对于提高我国的大国地位,增强世界影响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晚,虽然与美俄两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追赶的步伐,有信心、有能力、有决心在未来的航天领域与美俄鼎足而立。
一直以来,美俄两国长期垄断国际航天事业。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上天,杨利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器上天的中国人,打破了美俄长达半个世纪的航天垄断,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神七成功发射,出舱活动顺利完成后,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国的世界影响力。
目前,欧洲、日本、印度等国也在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可见,航天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神州七号以后,我国还将推出“天宫一号”和“夸父计划”。
天宫一号作为首个宇宙空间站,和计划中的目标飞行器,目的是作为其他飞行器的接合点。
国家航天局表示,天宫一号会是一个重达8吨的空间实验室组件,其后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将与其对接。
来自八一厂的重磅献礼
作为建党90周年的重点献礼片,《飞天》集结了来自八一厂的精锐力量:
曾联合执导过电影《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八一厂导演王珈、沈东此次再度携手。
刘之冰、李幼斌、巫刚、赵晓明、金鑫、马晓伟等“军旅硬汉”担纲主演,牛莉、姜瑞佳、徐箭、吴其江、于波、王晶和老艺术家柏青、冯恩鹤等一批优秀演员加盟拍摄。
《飞天》的故事从2008年写到了2018年,导演王珈一再强调,《飞天》是一部立足现实主义、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
自影片悄然开机以来,《飞天》摄制组分成A、B组,先后赶赴甘肃、北京、天津、内蒙古、湖北等地进行紧张拍摄,行程达到数万公里,完成各类场景1600多个镜头。
同时,为了更加生动的展示出航天人的精神风貌,更为逼真的营造航天员训练和太空飞行等场景,主创人员专门到北京航天员中心向聂海胜、费俊龙、刘伯明等航天英雄和首批航天员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请教,并在有关专家的指点下打造出了可以“以假乱真”的飞船驾驶舱以及各种训练仪器等道具。
扮演航天员中心主任的八一厂演员金鑫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正当他们在“加加林航天中心”拍摄的时候,恰好有一位来自中国的航天志愿者正在那里接受训练,参与人类飞往火星的探测计划,此时的时间节点应该是在从火星返回的路程中,这位志愿者还有400多天才能完成任务回国。
百花奖最佳新人徐箭这次扮演一位年轻的宇航员,他告诉记者,去加加林航天中心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拍摄经历。
大家身为八一厂演员,加上中国军人的特殊身份,在莫斯科红场拍摄时,他们都极其自觉地把腰杆挺得笔直,昂首走过红场。
因为大家都知道,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都在此刻注视着中国军人。
制片人、故事片部主任白景军强调,此次拍摄《飞天》是八一厂故事片摄制组首次走出国门拍摄。
在俄罗斯电影家协会、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大力协助下,摄制组上下严守组织纪律、团结一心、顶风冒雪,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顺利完成了加加林广场、莫斯科红场、宇航博物馆、加加林航天中心等多个场景的拍摄工作,为这部献礼大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影片的总出品人和总导演,八一厂厂长明振江表示,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也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50周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刻,八一电影制片厂隆重推出精心打造的电影《飞天》,既是向党的生日献礼,也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和人类历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飞天》的剧作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角度,用超前的视点讲述了发生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发生而又未发生的事情,影片表现的内容有很强的揭秘性,这是我国航天员生活第一次被搬上银幕。
《飞天》以宏观叙事的视角,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正面歌颂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航天员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这样的台词不足以表达张天聪对妻子的歉意,后来刘之冰把台词改成了:
“这么多年,你陪了我7596天。
”
在电影《飞天》中,航天员被分成两组,分别是由刘之冰带队的“一老带两新”和于波带队的“三新”组合。
出演航天员,是所有演员的一次奇特体验,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了这个神秘又伟大的职业。
刘之冰:
老一代航天员的情感方式
刘之冰从拿到《飞天》的剧本,一直在试图为张天聪这个人物补充一些生动的部分,比如张天聪在“神九”落选时,一个人默默地在沙丘上奔跑,之后躺在沙丘上,剧本到这个地方就结束了,但是刘之冰却觉得过于简单。
刘之冰向记者介绍,航天员这个职业非常难表现,因为表演需要爆发点,而航天员的职业特点恰恰是平衡,入选落选,都要宠辱不惊。
航天员的所有训练,几乎都围绕着“平衡”二字。
比如航天员一项耐力训练的内容是,头冲下45度,躺在一张两米长一米宽的床上一个星期不动,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过一段时间,根据任务不同,训练的长度可能加到十五天,根据下边要执行任务强度不同,这项训练的长度可以增加到三个月。
刘之冰感叹道,这样的训练拍电影很难看,但航天员的可贵之处恰恰就在坚持。
张天聪听说自己落选“神九”航天员,等待十年的希望又一次落空,原剧本只写了张天聪跑着跑着,满含心事地躺在沙丘上。
刘之冰跟导演商量过后,改成了张天聪一边跑,一边嘴里默念: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舰船分离……刘之冰这样分析,航天员职业当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精准,他们生活在一个极其精密的程序里,程序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张天聪落选了,但是发射程序一直在他心里,他用这种方式,来发泄心中巨大的缺憾。
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张天聪最后一次落选,跟自己的爱人说,这么多年,你一直陪着我,我觉得欠你很多。
刘之冰认为,这样的台词不足以表达张天聪对妻子的歉意,后来刘之冰把台词改成了:
”从航天员第一次入选,到他最后一次执行任务,这个时间的周期的数字经过刘之冰严格的计算。
刘之冰问杨利伟这样好不好,杨利伟说很好。
相比那些航天英雄,更让刘之冰震撼的是那些一辈子没上过天的航天员,就像运动队的教练员、陪练员一样,他们付出的甚至比上天执行任务的人还要多。
刘之冰接触过一个尚未解密的航天员,他是我国第一批送到俄罗斯加加林预备航天员中心的两个航天员之一,神五、神六、神七三次上天任务,他全是替补。
刘之冰改那段台词的时候,首先征求了他的意见。
这位航天员现在很忙,刘之冰很多时候都是跟他电话交流,刘之冰接触过的上过天和没上过天的航天员林林总总有20多位,刘之冰对他们的印象是,生活中平和无私,只要谈到事业,就变成了无坚不摧的机器人。
在这个群体里,从来没出现过谁涨工资谁分房子这类纠纷。
这些人执行任务之前,要通过58门考试,36类技能训练,第一名和第六名之间的总差距,按百分制算,不到三分。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些人被大家知道了,但是更多不被人们知道的人也一样优秀。
刘之冰曾经直接问过落选者的心情,令人意外的是,所有落选者都觉得很正常,没有人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他们为上天的人提供技术支持,这与上天同等重要,这是一个集体。
在电影《飞天》中巫刚饰演的李大伟和赵晓明饰演的周贯雄,都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
刘之冰说,如果不是拍这部戏,普通人很难进入航天员的内心世界,那个尚未解密的航天员,在俄罗斯受训的时候,到北极去搞体能训练,在极地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下,只配给了极少的食物。
他跟另外一位航天员,在没有任何人告知的情况下,竟然忍饥挨饿,节省出了一个人的食物,并把这份食物带回了祖国。
后来,这份食物为我国航天食品的开发和研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采访的最后,刘之冰得意地告诉记者:
“现在连美国航天局都来中国订制太空食物,或者说得更牛一点,我们已经是航天食品供应的强国了。
于波:
新一代航天员们的精气神儿
于波刚拍完海军的献礼电视剧《海魂》,就被人介绍到了《飞天》剧组。
但是于波的身高有1米83,这个身高对于宇航员来说,还是太高了。
因为太空飞船仓体狭小,一般宇航员身高都在1米62到1米72之间。
后来,于波的一个朋友把照片送给了导演王伽,于波则在门口等消息,王珈看过照片,得知于波就在门外,立刻请他进去,化了装当即就定下他来演谢朝阳。
和大多数人一样,除了杨利伟、聂海胜和翟志刚,于波对航天领域几乎一无所知。
电影开拍之前,八一厂安排几个演员去航天基地体验生活。
在基地于波得知,航天员们被选拔上来非常艰难,千里挑一都不足以形容这个职业的淘汰率。
这些航天员需要把太空舱里每一颗按钮的功能倒背如流,甚至还要懂得检修的知识。
体验航天员生活,对于波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
逃生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垂直落地训练、失重训练……这让有过当兵经历的于波感到非常新鲜。
于波在拍摄《飞天》之前,演过很多古装侠客角色,对吊威亚已经非常熟悉了,但要用威亚模拟太空舱中失重的感觉,可就是个技术活了。
平时吊威亚,主要表现飞檐走壁的潇洒感觉,而失重则要模拟在空中漂浮的感觉。
这需要全身高度协调,航天员在空中没有任何支撑点,而动作却还要比平时慢上几倍。
导演要求演员的状态是,既要吊着威亚,又要忘掉威亚。
一般拍动作戏,吊威亚最长也不会超过1个小时,这次拍《飞天》,于波最长时间一连吊了8个小时,3天以后,他已经不会走路了。
这样的过程,整整持续了25天。
在失重训练的过程当中,有在空中穿插跑动的动作,多人吊威亚最大的难度在于快慢一致,每次开拍都可能被撞到,最危险的一次是刘之冰从于波的下面穿过,于波这边威师放快了,于波一头撞在摄影机上,摄影师一下抱住机器,整个人跟着摔在地上,机器却一点事没有。
那一霎那,于波感到摄影师真是太伟大了,宁可自己受伤,也不能让机器出一点问题。
做演员之前,于波曾在钓鱼台负责各国首脑的接待工作。
此次拍摄《飞天》,是他第一次和军人团队合作,八一厂剧组效率至上、纪律严明,让于波仿佛回到了当兵的时光。
于波所扮演的谢朝阳是新一代航天员的优秀代表,很有领导才能。
由于《飞天》的主题非常宏大,谢朝阳的许多戏份都被删掉了,令于波最感可惜的部分是,他扮演的谢朝阳与刘之冰扮演的张天聪之间的兄弟情,这是两代航天员除了竞争关系之外最好看的部分。
另外,谢朝阳与刘之冰女儿的感情戏也全部拿掉了。
在影片的结尾,谢朝阳一队遇到险情,张天聪率领的航天员去接应他们。
在张天聪赶到之前,机舱里的航天员们经历了绝望、暴躁等很多情绪的情节,也被剪掉了,这都令于波颇感遗憾。
于波打趣说,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扮演武长风的徐箭身上,他拍《惊天动地》的时候,本来演的是男二号,可到最后剪完,戏份只比群众角色略多一点。
谢朝阳训练的各项成绩都是第一,又有领导才能,做了新一代航天员的指令长。
其实在这些年轻人之间,也有许多细微、感人的故事,于波这样设想,如果把年轻人的故事再拉出一条线单讲,那将是另外一部《飞天》。
导演王珈、沈东:
《飞天》是现实主义的科幻片
这次审查委员会每位评委给的都是最高分。
五年来,好像没有一部电影获得过这样的殊荣。
《飞天》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航空题材的影片。
电影从2008年写到了2018年,前半部分是总结,后半部分是展望。
导演王珈和沈东一直强调《飞天》是一部立足现实,带有科幻色彩的影片。
在建党90周年重点影片推荐会上,《飞天》作为28部影片中的“压轴大片”隆重推出。
在推荐会上,刘之冰向观众介绍,航天员穿的工作服,每件价值3亿人民币,而他身上的专为拍电影而订做的“山寨版”,也需要30多万元。
《飞天》的难度
大众电影:
两位是在什么契机下接手《飞天》这样一部有难度的电影的导演工作。
沈东:
厂里说要拍《飞天》说了很久,却一直没有定下来,后来突然提出要拍,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挺突然的。
王珈:
一开始我们拿到的剧本很不成熟,如果看过剧本,观众可能会发现目前的完成片和剧本差异很大。
实话实说,原来上天以后的内容,剧本中只有一页纸,而目前的完成片中有将近一半的内容。
针对剧本,二位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动?
剧本的改造是在明振江厂长的带领下完成的,我们在航天员的情感部分做了加强。
我们这次加强了航天员父女情、夫妻情、战友情等各个方面的情感,实际上这些故事也来源于生活中航天员们的真实故事。
比如说刘伯明的母亲去世,他不能在身旁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个就是真事。
《飞天》的故事从现在延续到未来,虚构的部分可以把它看成科幻片吗?
影片中表现的进程是从2008年到2018年,发生在未来的状况,是大家不可预测的。
我们可以把《飞天》看做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科幻片。
在拍电影之前,厂里就对影片所要展现的内容有所侧重,其中一项就是营造银幕奇观,对中国观众来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航天空间,还是第一次。
航空这个行业的技术难度很大,您们是如何克服的?
我们毕竟不是搞这个专业的,大家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拍摄,拍摄之前我们做了很多采访,查看了许多资料,包括也借鉴了各种各样影片。
困难其实分两方面,一是创作思路上的困难,怎么写张天聪,张天聪面临怎样的环境。
另外一些困难就比较具体:
太空行走怎么样的表现,太空舱怎么建立,太空漫游怎么样开展。
拍摄的时候遇到很多第一次:
拍太空抢险,太空作业,太空训练,失重训练。
我们有一部分戏是在海上拍的,海边风高浪急,天气特别冷,怎么样能让演员既保持住身体的基本温度,同时能拍出很好效果。
这些困难中,最难的还是角色的切入点。
在太空里失重那段是最难拍的吗?
失重应该说是我们拍得不太好的地方。
这部片子,航天员对我们最大的意见就是失重那段。
据我们所知,美国人拍这个东西,是真的把飞机弄到两万米的高空去拍的。
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只能采取土办法,看一下人家在真实失重情况下是什么样,然后让演员去模仿,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按照这种状态去找。
航天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真正的航天员看过《飞天》吗?
我们请真正的航天员看过《飞天》。
我们请领导看的时候,航天员们也跟着一块来了,看完了以后,航天员们的评价比领导要高,因为他们觉得《飞天》确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细节来源于他们身边人的真实故事,所以他们感觉非常亲切。
他们喜欢《飞天》的第二个原因,我想是因为《飞天》的主人公张天聪代表了很多航天员的真实状态,因为毕竟我们现在上过天的航天员只有6位,那么第一批航天员也还有8位没有上过天,现在新的一批航天员中又补充了9个年轻人,两批一共32个航天员。
如果我们航天事业发展的比较快,可能会出现航天员不够用的情况,但是作为第一代航天员,他们上天的机会确实越来越少。
所以说航天员这个职业真的非常残酷。
对,我们影片中有句话说,航天员这个职业是不能用成败来论英雄的,每个人的付出,都非常伟大。
中国航天员的训练过程是国产电影中从未展示过的,这个片子是否真实地还原了我国航天员训练的真实状况?
影片最大程度上的还原了真实,但是实际上航天员训练比我们表现得更加艰苦和枯燥,他们确实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他们所承受的艰难困苦是一般人承受不了的。
航天员们的生活非常简单、枯燥,离当今社会比较远,但是他们的内心非常坚强,好像真的是一些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您能讲讲冬训野外生存的段落是怎么拍摄的?
我们从去年9月20号,拍摄到今年1月中下旬,两个组同时开拍,同时结束。
王珈导演后面又带了一个组专门去俄罗斯莫斯科拍摄,去的时候应该是3月份,那是莫斯科最好也同时是最糟糕的季节。
那里的雪特别大,路上的车特别脏,却不能随便洗车。
他们去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因为要在签证的时间之内全部拍摄完成,但王珈导演的运气非常好,他们去的时候正在下雪,刚开拍天就晴了。
您二人合作过《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等多部影片,这一次您们是怎么分工的?
他们对老人比较尊重,就是比较苦,比较惨的,比较难拍的戏都他拍。
分工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飞天》已经通过审查了,这次审查委员会每位评委给的都是最高分。
我们哥俩在拍《惊天动地》时用了大约500个左右特技镜头,当时创造了中国电影特技镜头最多的纪录,这一次我们导演的《飞天》整部电影有600多个特技镜头,打破了这个纪录。
本文图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提供
责任编辑/辛加坡王陈冯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