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83346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重点简答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怎样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

第二章

5,如何正确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二进行的劳动过程。

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中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的简单生产要素,就是说他们是劳动过程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从而最有普遍实用性的生产要素,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有着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6.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能所发生的力量。

7.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掌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能够更加熟悉和掌握生产过程的规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的增强了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4)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5)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

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8,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

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由生产所决定,他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界定作用表现为:

第一:

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生产的社会性质集中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上,生产的决定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性作用上。

第二,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才能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所有的物质材料。

第三,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与结合。

第四,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

9,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俩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

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师弟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怎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10,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

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

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

当某种经济条件消失以后,与他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指定经济规律。

第三,无论人们是否认识经济规律,他都客观的存在并发生作用。

11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凭经济规律的摆布;

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2)认识经济规律。

认识经济规律就是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动就越自由,就越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做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觉地熟练地加以运用。

(3)利用经济规律。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1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是什么?

特点: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

②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

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

类型:

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他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

②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他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③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他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第三章

13,何为再生产?

它的内容是什么?

在生产:

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在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社会在生产包含俩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在生产。

因此:

社会在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4,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或劳动)哪找一定比例分配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地区,个环节的反映,

15,国名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

综合型比例,部门之间的比例,部门内部的比例,地区之间的比例,社会在生产环节的比例。

16,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生变化的速率。

通常用一下俩个指标来衡量,GDP和GNP。

反映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的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

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特别是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名收入的多少,基本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17,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哪些?

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实现经济有效增长,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必要的劳动力后备,同时应有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提高劳动者的技术能力、熟练程度、生产经验、文化水平、思想品德等

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生产资料的规模、数量、结构,从量的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

而生产资料的效能、作用、使用效率,则从质的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

⑤自然条件

⑥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合理,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与平衡,体现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社会总劳动及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从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增长

⑦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8.经济增长方式有哪些?

按规划化分为俩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

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地添加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法师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既单纯数量扩张性的增长方式。

第二:

集约型经济增长:

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这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

18,人类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有几种,他们各有什么特征?

一,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满足生产这个人或家庭经济单位的需要

特征:

(1)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

(2)一自给自足生产为目的。

(3)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是直接的。

二,商品经济:

是指通过市场交换二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统称

(1)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2)商品经济的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的实用价值

(3)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是间接地。

(4)本身不具备特定的社会性质,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

三,商品交换经济:

是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老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势。

基本特质:

(1)消灭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按需分配。

(2)商品直接交换

(3)直接满足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

19,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答: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出现的,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它们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生产者各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平等的权利,必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就表现为商品,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个决定性条件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20,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

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

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既相统一,又相矛盾。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价值之中。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这种矛盾表现在;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

一切商品,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取其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将它让渡给消费者。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解决。

这个矛盾只有通过市场交换,使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得到解决。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有差别的、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

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别。

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商品的价值形成因素是多种的,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

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22,为什么说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有转移其原有的就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知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及活的抽象劳动。

23,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为什么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5,价值规律的内容合作用形式是什么?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期哪些作用?

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发票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料。

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26,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未来是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想读的满足社会需求,取得社会最佳效益。

任务:

首先资源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会后不同的效益,

其次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是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最后资源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和使用,都有一个配置与使用数量多少的问题。

目标:

1,消费者个人效益

2,企业效益

3,国民经济效益

4,社会效益

27,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什么?

资源配置的方式有哪些?

资源配置的机制是,

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最佳效益,在资源配置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实现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就成为他们配置资源的动力,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

为了选择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案,需要及时、全面的获取相关的信息作为依据,而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如信息的传递可以是横向的或纵向的

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

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有着不同的权力制约关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方式:

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28,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区别:

俩这的内涵不同:

商品经济;

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势。

市场经济:

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将经济存在和法杖的前提和基础。

表现:

(1)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跟据。

(3)商品经济的法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9,市场机制具有哪些及基本特征?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30,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他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答:

市场机制:

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市场机制的核心:

是价格机制。

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价格机制的作用:

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二、供求机制的作用:

1)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2)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三、竞争机制的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

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31,什么是市场调节:

实行市场调节具备哪些条件?

市场调节:

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条件:

1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整

2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价格要随供求关系和竞争状况的变化而涨落,这样才能给企业传递一种正确的市场信号

3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

4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5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32市场的生产和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因而是他们进行竞争的舞台和进行合作的桥梁,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安排生产以适应消费,市场交换的扩大为生产的增长开辟道路

3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六章资本主义产生的实质

33.简述资本的本质以及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

(1)资本不是物,而是同货币、商品一样,本质中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出来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它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说,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等奠定了基础。

3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工资由哪些基本形式?

(1)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2)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

  (3)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一旦采取工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的报酬,似乎工人的劳动全是有酬劳动,而没有无酬劳动,工人的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没有提供剩余劳动,资本家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完全被掩盖起来了。

 35.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以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是无止境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其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外在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一切能够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进程。

这些因素包括: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6.简述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以及资本积累的实质。

(1)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通过资本积累,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2)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

首先,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不过是上一次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其次,;

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了工人过去创造的剩余价值,还不断地利用这种剩余价值从。

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新的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

37.简述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1)二者的区别。

首先,资本积聚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实现的,随着单个资本的积聚,社会资本总额也会增大起来;

而资本集中则是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其次,资本积聚的拉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

而资本集中的进展,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2)二者的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不断进行,单个资本的规模相应地日益增大,大资本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在竞争中能够顺利地打败众多的中小资本,从而使资本集中的过程更为迅速。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因为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大,便越有条件获得巨额的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扩大积累的规模,加快资本的积聚。

38.资本主义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有何区别与联系?

它们的变动趋势是怎样的?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