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329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全集.doc

语文备课大师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第九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天马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

全文7个自然段,可   分为五个部分理解: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国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语言简练。

   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征,描写细致入微、收放自如,让读者感受到了“天马”艺术造型的形神兼备。

   第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第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所在。

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这也是课后思考问题的答案。

   要点提示

   1.本文虽然是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但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写“天马”外形特征那一部分,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像,也可以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这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

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

   2.本文在表达上不但生动而且严谨,比如“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中“不敢肯定”“至少”“在当时”这些词语的表达都相当准确,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

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

   3.本文的说明顺序清晰、自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划分结构段。

划分方法不强求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说明顺序和文章层次.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真实感受,通过展示图片、记录片、实物给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解决开展阅读进行学习,如: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为什么曾普遍采用的形象优雅的马踏飞燕这一称呼被改变了呢?

”为什么在马尾巴末梢打了个结?

”等等。

   3.将课后“金钥匙”介绍的快速阅读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快速阅读,并注意阅读后学生阅读收获的反馈。

   4.创设旅游情境,学生试着以导游的身份向世界友人介绍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进行拓展性学习,搜集马的艺术品(文字介绍、图片、光碟等),如唐三彩瓷马、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名画《八骏图》、蒙古的马头琴、乐曲《赛马》等,体会中国人对马的喜爱,以及马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学习生字

   本课有7个生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指导。

有的字要注意读音:

冶读做yě,不要读成zhì;“镫”读dèng,不要读dēng;“凌”读líng,不要读成léng。

有的字要注意字形:

“局”不要多一竖,“廉”是半包围结构,里边不要少一横,“颇”注意“页”字最后一笔是点儿。

注意形近字区分:

冶(冶金)和治(治理),凌(凌空)、陵(山陵)和棱(棱角)。

   多音字:

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重)踏(tā――踏实tà――踏步)。

   思考交流

   答案在第7自然段,即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其作用。

让学生领悟到这些词语的表达相当严谨、准确,同时

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

   阅读小提示

   教师要让学生运用金钥匙提供的方法阅读课文,尝试快速阅读。

必要时可通过计时、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快速阅读的兴趣。

   

   ■参考资料

   1.词语

   辔头: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鞍镫:

鞍,鞍子。

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制成。

镫,马镫。

挂在鞍子两旁供脚登的东西,多用铁制成。

   璎珞:

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

   2.“马在中国摄影图库网站”

   3.阅读:

李国文《战马的精神》

《巩乃斯的马》

教材分析

   作家周涛对于西部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他的文章和他对西部的感情一样宽广而深厚,执着且激情澎湃。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希望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言人”。

问他这块土地的魅力在哪里?

他说“辽阔”。

“辽阔”正是他的文章表现出的艺术张力,《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

   夏日暴雨下马群奔跑――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作者“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

作者激昂大气的文风正是从西部广阔生动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章一气呵成,使人读来心潮澎湃,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与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分不开的,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的铺排显示出汉赋似的恢弘气势,每每读来荡气回肠,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极简练而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细腻的感受,如神来之笔,让人回味无穷。

   要点提示

   1.教材中的文章只是周涛《巩乃斯的马》中的节选,节选的是文中最有艺术感染力的奔马场面。

原文中作家先通过对比,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

“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原文,帮助学生理解。

   2.文章中的两个场面典型地刻划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

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如此钟情于马。

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

这就是教材中节选的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如果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理解,尤其是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还是需要对文章有个完整的了解。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这也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周涛的写作风格和个人气质。

   教学建议

   1.读中感悟。

读文百遍,其意自现。

这样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一定要抓“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感染,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群马奔腾的壮阔气势。

为使学生能很好地进入语境,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

   2.读写结合。

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是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

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中的比喻句多、奇、大气,是学习和积累的好资源,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读和想象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生动之处,并及时练笔,反馈收获。

为使学生的练笔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可以为学生播放马群奔腾的影片片段,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心灵真正受到震撼。

   学习生字

   本课有10个生字。

重点指导读音的生字是:

“挟”不要读成jiā,“罕”不要读成hān。

重点指导字形的字有:

“乃”共2画;“缠”不要丢点;魄”右边是鬼字。

注意形近字区分:

魄(气魄)和魂(灵魂),愣(发愣)和楞(楞角)。

   思考交流

   第一个思考题见教材分析。

让学生通过对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的描写感受到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

   第二个思考题先让学生画出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也给学生拓宽了想象的空间。

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句主要是第三句话,把奔驰的骏马比做尖兵、比做大将;把大喊大叫的声音比做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的声音。

   参考资料

   1.作者介绍:

周涛:

1965年考进新疆大学中语系,学习中亚语言。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喀什搞团的工作。

后因诗歌创作的成就,于1979年被部队特招,成为一名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的军人。

目前是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周涛的散文创作开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

在他的散文中,没有风花雪月、多愁善感,有的是一个文人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

他曾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西北》的总撰稿人,并参加了另一部系列片《望长城》的拍摄,当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部的每一块土地后,他说:

“大西北的历史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储藏量,而且那些事用我们一生也不可能吃透它……”(《新民晚报》2000/12/15)

   2.推荐阅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马背小学》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浅显而又向上的儿童诗,全诗描写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牧民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牧区的孩子从小是在“高大魁梧的伊犁马”的马背上,伴着优美的“冬不拉”旋律成长起来的。

   这首诗的前三节描写的是牧民的现实生活,马背上出生、喂奶、练跑、唱歌……这些都是哈萨克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马”对于哈萨克人的重要性。

第四、五小节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牛羊像星星在身边闪光,牧草像绿云在脚下翻波涛”向我们描绘了牛羊成群,牧草鲜美的草原景象。

“机器人为我们挤奶接羔”,“剪毛机吐出来五彩的羊毛”向我们呈现出牧民实现现代化以后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六、七小节由“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

”引起,说明诗中想象的一切即将变成现实,因为牧区的老师“骑马来了”,她带来了知识,她将把草原的儿女领进知识的大门,牧区儿女从小掌握了科学文化本领,牧区的将来有了新一代的建设者必将变得越来越美好。

   要点提示

   1.现代诗表达的情感一般都比较强烈,本课选的这首诗也不例外,教学中应重视读中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2.现代诗行文比较活泼,但也有韵脚,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读中体会,培养语感。

   3.诗中许多优美的段落、语句,在引导学生自主的选择某一小节体会读后,应鼓励学生积累下来,可以背,也可以抄写。

   教学建议

   1.教学这首儿歌时,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上,朗读是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好文不厌百回读。

”可以采用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牧区孩子们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

并且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儿歌所描绘的画面,这样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陶冶美的情感。

   2.对于学生个别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稍加说明,但不要过多的解释,如:

伊犁马、哈萨克、冬不拉等。

   3.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草原牧民生活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牧民生活、草原景象的录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对牧民的生活有形象的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