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323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一)《论语》六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___的书。

(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__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B、知___________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1)。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

(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

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2)不耻下问: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2)关于学习方法:

(3)关于孔子自谦: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

答:

(三)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9、解释下列词语

(1)去

(2)戏(3)委(4)引(5)顾

10、翻译:

友人惭,下车引之。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

答: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15、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四、作文;特别的……

(六)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6、下面句中加点词与“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

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

18、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

携:

19、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2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借 旁近与 之,即书 诗四 句

24、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就:

②称:

2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

(1)余闻之也久。

(2)从先人还家。

26、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

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

27、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

28、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请用原文回答。

答:

29、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

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

(八)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

(2分)

①尝射于家圃()②无他,但手熟尔()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同法或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D.康肃笑而遣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本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1分)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