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315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藤野先生》表格式教案.doc

课题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能力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4、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鲁迅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介绍时代背景

一、预习

1黑体字注音

烂熳(màn)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发髻(jì)芦荟(huì)挟着(jiā)顿挫(cuò)和蔼(ǎi)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杳无音讯(yǎo)瞥见(piē)宛如(wǎn)

2解释下列词语

绯红:

鲜红。

流言:

快速传播的毫无根据的话。

油光可鉴:

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

照。

杳无消息:

形容一点消息都没有。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二、导入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

《社戏》——《呐喊》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二、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学生联想回顾相关知识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生了解文章体裁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读课文

整体感知

问题探究

三、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3、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些事,从这些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的藤野先生

四、阅读完毕,检查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教师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字词自学(详见板书设计)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详见后面板书设计

3、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治学严谨、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求实精神。

这四件事,

(1)

(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4、(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填写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学生在教师明确的基础上批注笔记左边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作业

1、朗读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

(朗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五、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课题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能力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

4、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鲁迅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研习

第二部分

一、检查作业,复习上课内容要点。

二、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

A、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B、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

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

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

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

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

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

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板书段意: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二、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