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790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文学的概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传统:

少数受过教育的精英人士(主要居住在城市)依靠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承的文化传统。

小传统:

乡村民众依靠口头方式传承的文化传统。

社会下层民众生长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俗民文化”(folkculture),具有保守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乡村,社区以亲族结合为主要纽带。

中国乡村社会有几千年的文化沉积,小传统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大传统对小传统的渗透和影响也是巨大的。

2、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的范围,一般来说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长诗以及谚语、谜语、歇后语等,以及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体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人类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之大令人震惊。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形成了改变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整个社会都在崇拜科学。

但是,科学也让人类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人类正在失去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世界变得越来越单一化。

正是在这中情况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

日本保护文化遗产的经验日本借鉴欧洲保护文物、遗址的经验,最早通过立法保护本国文化遗产。

20世纪初,日本就开始注重保护本国文化遗产。

1919年,日本通过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

1929年,日本又通过了《国宝保护法》,对本国的大型、重要有形文化进行保护;

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

1975年,日本颁布了新版的《文化财保护法》,将服饰、器具、房屋等物件统称为“有形文化财”,将包括民俗、宗教、艺术在内的衣食住、生产习俗、宗教信仰、节日习俗等民俗事项统称为“无形文化财”。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世界遗产公约》。

现在,世界遗产分为四类:

自然遗产(NaturalHeritage)文化遗产(CulturalHeritage)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Double)后来又增加:

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世界记忆遗产(MemoryoftheWorld)等

我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迄今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以及世界文化景观共47项,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0项)。

文化遗产(29项):

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苏州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北京天坛、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安阳殷墟、福建土楼、嵩山古建筑群、元上都遗址(2012.6)、大运河(2014.7)、丝绸之路(2014.7、跨国申报)等。

自然遗产(10项):

湖南武陵源、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江西三清山、丹霞地貌、云南三江并流、澄江帽天山化石群(云南玉溪,2012.7)、新疆天山(2013.6)。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福建武夷山。

世界文化景观(4项):

江西庐山(1996.12)、山西五台山(2009.6)、杭州西湖(2011.6)、云南哈尼梯田(2013.6)

《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5届会议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启动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工程。

民间创作是指:

“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括:

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启动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程。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

“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包括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

语言、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竞技、神话、礼仪、风俗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创作”大体上重合。

2001年5月18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布,包括了来自各会员国的19项代表作。

亚洲6项:

中国的昆曲,印度的库提亚达姆梵剧,日本的能剧,韩国宗庙祭祖仪式,菲律宾哈德圣歌,乌兹别克斯坦的博桑地区文化空间。

欧洲5项:

格鲁吉亚的复调唱法,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立陶宛的十字架工艺,俄罗斯的梅塞斯基口头文化及文化空间,西班牙的埃克尔神秘剧。

南美洲3项:

伯利兹城的加瑞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厄瓜多尔和秘鲁萨培拉人口头遗产,玻利维亚的奥如诺狂欢节。

非洲5项:

贝宁的杰莱德口头遗产,多米尼加的圣灵手足情文化空间,象牙海岸横吹喇叭音乐,摩洛哥德加马尔广场文化空间,几内亚“苏苏-巴拉”文化空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文学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所谓“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艺人、匠人创作出来的各种石雕、木雕、玉雕等各种制成品;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指那些历史上创造并传给我们的各种艺术、工艺或习俗、仪式。

我国25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提出了如下工作模型:

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

“弘扬→传承→振兴”是目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让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更好地存活下去,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让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多种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的标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明确规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的文化标准:

“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文化场所或形式应具有特殊价值,应证明:

1.这里蕴藏有许多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看,这里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独特价值。

《条例》还建议在评估有关文化遗产时,评审委员应该考虑下述标准:

1.它是否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的特殊价值?

2.它是否扎根于有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之中?

3.它是否代表了该民族及有关文化社区的文化性格?

它是否能起到启迪灵感的作用?

是否具有文化之间交流之源泉的作用?

是否具有团结各族或各社区的作用?

它目前对有关社区是否还具有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力?

4.它是否杰出地运用或发挥了某种技艺与技能?

5.它是否具有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传统之唯一见证人的价值?

6.它是否因缺乏保护及保护手段,或因迅速变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因城市化或文化适应性减弱而有消失的危险?

归纳起来,这些标准都涉及到该项文化的独特性、代表性、古老性、濒危性等方面。

专家提出“非遗”保护十原则

1是非遗保护的“有形化”原则。

2是以人为本原则。

3是整体保护原则。

4是活态保护原则。

5是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6是原真性保护原则。

7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原则。

8是精品保护原则。

9是濒危性保护原则。

10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非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非物质”性。

在成品形成之前,它通常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技艺或是技能,存在于传承人的头脑中。

“非遗”保护,要以人为本,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

只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

只要激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就会不断进取,产品也会越发精益求精;

只要鼓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续招徒授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

一个传承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传承的是不是“非遗”。

是不是直接参与“非遗”的传承。

是不是原汁原味地传承“非遗”。

是否愿意将自己所掌握的“非遗”传授给后人。

非遗传承人的三大类型个体型传承人团体型传承人群体型传承人

2.整体保护原则我们所倡导的“整体保护”原则,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及其生存空间实施全方位保护。

3.活态保护原则所谓“活态保护”,是指民间社会利用它的固有的传承力,让“非遗”以活的文化形式代代相传。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物质化”保护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记录、记忆,而没法让“非遗”活下来。

活态传承所解决的主要是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的问题。

什么叫活态保护:

遗产=鱼

文化遗产保护:

把鱼做成标本,不腐不烂,长期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池中之鱼,更要保护要池中之水,让鱼儿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下活下去。

将“非遗”收藏起来固然重要,但做成标本存入库房,供人研究并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非遗”像池水中的鱼一样,永远活在文化的海洋里。

活态保护的最高境界是“生活态”

活态保护的最低境界是“表演态”

4.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在“非遗”保护中,政府、学界、商界的积极参与十分重要。

但非遗的传承主体不是政府、商界、学界,而是那些深深根植于民间社会的传承人。

如果政府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取代民间文化传承人,非遗就很可能会因外行的介入而变色、走味。

真民俗就会变成“伪民俗”,真遗产就会变成“伪遗产”。

非遗传承应该“民间事儿民间办”。

5.原真性保护原则

文化根据其生态,可分为原生文化与次生文化两类。

原生文化就是指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未经任何刻意干预、修改过的传统文化。

次生文化是指那些在原生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型文化

6.独特性保护原则

由于每个民族历史传统不同、生存空间不同,他们为适应上述环境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是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保持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是一项重要任务。

7.就地保护原则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受到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案》指出:

“为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各成员国应对受到公共及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遗产实行‘就地保护’原则,并给予优先考虑。

1990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也认为“考古遗产管理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古迹与遗址的就地保护,包括对一切相关记录与藏品的长期保管。

将遗产的任何组成部分转移至新的地点的行为,都有悖就地保存原则”。

8.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

作为“非遗”保护基本原则,择优保护当然是我们的永远追求。

但依据我国现有国力,我们还不可能将所有遗产都一古脑地保护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分清轻重缓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那些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及时而有效地抢救下来,为今后人类新文化的创造保留下更多的资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世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两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息息相关的主体:

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是指那些处于传承圈之外,虽与传承无关,但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外部力量。

这一群体包括我们的各级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

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等)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迄今全国共有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

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我国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各地举行一系列主题活动,弘扬和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包括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

截止2014年7月,我国已经公布四批共1370项国家级“非遗”,其中民间文学类155项。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类(31项)神话史诗类:

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阿诗玛、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

民间传说类:

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满族说部.

民间故事类:

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谭振山民间故事。

歌谣类:

河间歌诗、吴歌、刘三姐歌谣、四季生产调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类(53项)神话史诗类:

盘古神话、邵原神话群、梅葛、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科尔沁潮尔史诗等。

牛郎织女传说、杨家将传说、八达岭长城传说、尧的传说、西湖传说、刘伯温传说、观音传说、黄大仙传说、鲁班传说、八仙传说、屈原传说、木兰传说等。

巴拉根仓的故事、徐文长故事、崂山民间故事、满族民间故事、北票民间故事、童谣(北京童谣、闽南童谣)、笑话(万荣笑话)。

布依族盘歌、维吾尔族达斯坦、藏族婚宴十八说、童谣(北京童谣、闽南童谣)等

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是跟作家文学比较显现出来的。

总体上说它有四个基本特征:

口头性

集体性

传承性

变异性

1.口头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四大特征之一。

跟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和传播相比,它突出的特征是群众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

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的文学,文人的记录、整理对它的传播只起辅助性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

口头性也有缺陷,有些民间文学作品会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失传,这时文人记录就显示出重要价值。

《诗经》、汉代民歌、唐宋民间故事等,依靠文人记录保存至今。

口头性:

民间文学的显著特征作为口头创作,民间文学不受文字书写的限制,可以更多使用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

民歌大量使用同音字构成谐音双关,如莲-怜,丝-思,篱-离,晴-情,韭-久。

此外还有:

五-我,八-发,四-死,六-顺,糕-高,棺-官,灯-等,枣-早。

作家学习民歌,也在诗中采用谐音双关手法。

如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此后,历代文人都创作竹枝词,称作“文人竹枝词”。

2.集体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它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形式。

这个“集体”就是全体民众。

集体性意味着民间文学作品没有独占性作者。

它不是某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某一个人的私有财产,任何个人都不应宣称拥有著作版权。

它的创作、加工、传播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中完成的。

集体性与历时性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不是个别人完成的,而是几代、几十代人共同完成的。

这个“集体”,是动态的集体,既指同地域、同时代的人,也指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人。

这个集体是指历时的、跨地域的人群。

3.传承性传承性体现了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相对稳定性,或者说惰性。

它表现在内容上,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形象前后一致;

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指艺术手法和格式世代沿传,比较稳定。

就艺术形式而言,讲故事的套路、惯用语,歌谣的十二月调、四季调、五更调等调式,南方的四句头山歌,北方信天游、爬山歌等两句头山歌,五言、七言的句式,句子中衬字的使用,等等,都是沿传千年的固定格式。

民间文学并不追求创新和时髦。

但它的固有艺术风格经常对文人创作发生深刻影响。

传承性:

内容和形式的稳定性

4.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没有写定的文本,它存在于口耳之间,自身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

主观上说,人民群众口传心受、依靠记忆保存和流传,文本比较容易出现变异;

客观上说,流传过程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民间文学发生影响,并且不可避免地造成作品在语词、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是对原作的篡改,也不是盗版。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互为转变的。

口头性和集体性必然出现变异性。

变异是传承过程中的变化,传承是口头的和集体的流传和扩布。

这四个基本特征,口头性是最基本的特征,同时要对其他三个特征做综合理解。

1、神话的概念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属于人类的元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文化的源头,是原始人的百科全书。

它包含人类文化的基本原型与母题,在各个学科都备受重视。

1.神话的产生神话产生于原始先民解释自然和社会的愿望。

面对日月星辰运行,白昼黑夜交替,寒来暑往和春花秋实的变换,面对风雨雷电、洪水、干旱、地震、火山、疾病、死亡,面对各种社会制度和现象,人们困惑不解,想象这一切都是神的创造。

于是,人们创造出很多幻想性故事,这就是神话。

西方古典神话学认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是一种“神圣叙事”。

2.神话是将自然和社会形象化、人格化神话中的一切不过是被先民不自觉地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在加工的过程中,人们把自然和社会想象成某种形象的神。

早期人类学家曾经认为:

兽形的神,即“人神异形”,是出现最早的神(如《山海经》);

其次出现半人半兽形的神;

最后才出现完全人形的神,于是“人神同形”(希腊神话)。

这个说法并不可靠。

3.神话的几种常见联想方式原始先民对神的想象也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

他们通过多种联想来加工神的形象。

①相似联想:

由于不同事物的某种相似性而产生的联想,如把日月想象成神的目光,把雷声想象成击鼓,以为日蚀、月蚀是天狗吞吃日月。

②接近联想:

由于时空上的接近而引发的联想。

大树(扶桑)为天梯,高山(昆仑山、泰山)为天梯(空间接近)。

雷神、电神相伴出现在天空,即有雷公电母神话。

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对黎明女神的追求。

(时间接近)③对比联想:

由于事物的对立、对比关系所引发的联想。

把天地、明暗、生死等对立事物联系在一起,譬如天神住在天上,天上是光明的、主管生存,死神住在地下,地下是黑暗的,主管死亡。

我国古代还有男女与天地、日与月、阴与阳的联想。

(马王堆出土帛画)

④因果联想:

把先后出现的现象当作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联想。

简狄吞燕卵生商民始祖契,姜嫄踏天神脚印则生周民始祖弃。

女魃出现则天大旱。

某物出现则天下出现什么灾害,《山海经》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二、神话的分类世界各民族神话按照内容大致划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神话、社会神话3种。

1.创世神话:

天地、万物、人类的起源一直是人们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于天地起源,世界很多民族都认为世界原本一片混沌,由创世神开天辟地、创造万物。

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两个神话,都是创世神话:

盘古神话

济原神话群

世界其他民族创世神话:

《圣经》有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天地万物及人类的神话。

在北欧,大神奥定杀死冰巨人,用他的尸体创造土地、山石、树木等。

在印度,众神用巨人波罗夏的身体造就万物。

印度还有大梵天创世神话。

在巴比伦,天神马杜克斩了巨龙,将其尸体分为两半,一半造苍天,一半造大地,然后又造出各种事物。

创世神话②人类起源在各民族创世神话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土和泥是造人的主要材料。

(为什么?

我国汉族有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

(还有盘古临死化生万物,包括人的神话情节)

埃及神话:

洪水过后,大神拉用泥土陶轮造人。

巴比伦神话:

天神马杜克用芦苇、泥土、水造人。

希伯来神话:

上帝在创造世界的第六天,用泥土造了男人亚当,又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造出了他的配偶夏娃。

希腊神话:

大神宙斯让巨人族后裔普罗米修斯用泥和水捏出人形,并给他生命。

创世神话③一些民族起源的神话,应与原始图腾文化有关。

苗族神话说,人是从枫树的树心里蹦出来的。

佤族神话说,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拉祜族神话说,人是从葫芦里生出来的。

纳西族神话说,人是从天孵抱、地孵抱的卵里生出来的。

商朝人的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