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1318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7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Word下载.docx

4.设计指导书

六、格式要求

1.图纸

图纸根据图幅设置图纸大小及格式。

报告中的插图一般可大致按比例绘制,要求其尺寸大体与实际情况相似。

报告的插图可直接绘在报告的纸上,亦可单独绘制附在报告中,报告应留出插图的位置。

所有插图均应按章编号,并在图的下方注明图的名称。

报告中的插图不得采用复印件。

2.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采用A4大小设置

上边距:

2.5cm

下边距:

左边距:

2.0cm

右边据:

1.5cm

行距:

1.5倍

正文字体使用小四号字,宋体,一级标题使用四号字体,黑体,加粗;

二级标题使用小四号字体,黑体,加粗;

三级标题使用小四号字体,宋体,加粗。

序号:

毕业设计(论文)各章节序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格式为:

1…

1.1…

1.1.1…(最多不超过3层)

页码:

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位于每页页底中部。

前言

本设计为盐井一矿通风设计,设计依据是《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盐井一矿矿井初设》、《采区地质说明书》、以及现场收集的相关资料等。

本设计矿井为重庆天弘矿业公司盐井一矿55.5万吨/年新矿井设计,矿区煤炭储量丰富(1.8亿多吨),是重庆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建矿井。

矿井的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采用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容易时期为:

167m3/s,通风困难时期为:

178m3/s,进而选出矿井主要通风机型号为FBCDZ618-№34,电动机型号为YBF710-10型,且对矿井所需通风构筑物进行布置。

关键词:

盐井一矿、通风设计、走向长壁采煤法开采、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交通位置

盐井一矿井田位于重庆合川市南东,嘉陵江之南岸。

为合川市盐井镇所辖。

井田南起4勘探线,北止于嘉陵江边8勘探线,西以沥鼻峡背斜轴为界,东以须家河组底界为界(-500m标高),走向长约8.3km,平均宽约1.54km,面积约12.78km2。

井田中心相距合川市城区直距16km,方位南东162°

,井田范围地理座标:

东经106°

19′30″~106°

22′00″,北纬29°

54′00″~29°

56′00″。

矿区北端有212国道(重庆~南充)顺嘉陵江边通过,往北至合川17km,至南充129km;

向南至重庆市区71km。

与矿区相望的嘉陵江东岸有渝合高速公路通过,在合川、北碚有出口连接国道212线。

遂(宁)渝(重庆)快速铁路从矿区北端穿过,连接成达线和襄渝线,并在合川设站。

另矿区内有县道357公路贯穿全区,北在盐井接渝南公路(212国道),南经九塘、旧县在铜梁接国道319线,与壁山、大足、永川和潼南等县(市)相通。

嘉陵江经由合川到重庆终年通航,与长江航线连接,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交通位置见图1-1-1。

一、井田境界

根据《重庆合川市沥鼻峡煤田盐井矿区总体规划》和2004年8月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渝发改交[2004]840号对《重庆合川市沥鼻峡煤田盐井矿区总体规划》的批复,盐井一矿井田境界南起4勘探线,与盐井二矿相邻;

北止于嘉陵江边8勘探线;

西以沥鼻峡背斜轴为界;

东以须家河组底界为界(-500m标高)。

走向长约8.3km,平均宽约1.54km,面积约12.78km2。

沥鼻峡煤田为隐伏煤田,煤层埋藏较深,在本井田范围内及周边均尚无老窑和开采中的小煤窑对本井田的影响。

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见表1-1-2。

表1-1-2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X

Y

备注

1

3309475

35624355

2

3314900

35630520

3

3313535

35632070

4

3308025

35625645

第二节井田地质水文情况

一、矿井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层

井田出露最老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在背斜轴部隆起地段,有四处呈“天窗”小面积出露。

其下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含煤地层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均深埋于地下,经钻孔揭露和部分揭露。

最新地层为三叠系雷口坡组(T2l)、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1f)。

各地层走向呈北东向延伸,以三叠系分布最广,广泛分布于背斜两翼。

第四系冲积物和残、坡积物分布于地形凹陷带和河谷地带。

现就井田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三叠系中统(T2)

雷口坡组(T2l),厚46.39~102.55m,平均81.80m。

上部灰、褐灰色薄层状微晶~泥晶白云岩,白云质泥岩,页岩;

下部灰、褐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白云岩和微晶白云岩不等厚互层。

2、三叠系下统(T1)

(1)嘉陵江组(T1j),厚477.68~524.50m,平均507.86m。

该组在地貌上形成两个平行槽谷,岩性无较大变化,局部膏盐层和富膏盐层的岩石发育。

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厚度南东翼大于北西翼,北部大于南部。

按岩性、岩石组合和沉积韵律特征可划分为四段:

四段(T1j4),厚52.26~93.24m,平均73.74m。

上部灰色厚层状至块状微晶~细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或灰岩不等厚互层,夹岩溶角岩,岩石脱膏化,脱白云石化,溶蚀现象较普遍。

中部由灰、褐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钙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岩一系列过渡岩石组成。

下部灰、褐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含有孔虫、棘,局部可见脱膏化、脱白云石化。

三段(T1j3),厚101.76~158.66m,平均131.50m。

灰、棕灰色厚层~块状微~细晶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微晶生物碎灰岩、微晶砂灰岩,凝粒微晶灰岩的薄层。

二段(T1j2),厚67.92~90.32m,平均76.83m。

上部黑灰、深灰色盐溶角岩。

中部灰、深灰、棕灰色中厚层状微晶含白云质灰岩、微晶白云岩和微晶灰岩等一套过渡变化的不等厚互层。

下部灰色、风化后为褐灰色、褐黄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

一段(T1j1),厚213.31~263.91m,平均234.17m。

浅灰、灰色中厚层状,底部为薄层状微晶灰岩,凝粒微晶灰岩,层纹石微晶灰岩。

(2)飞仙关组(T1f),厚458.64~503.09m,平均484.20m。

全组以浅海相沉积的碳酸盐为主。

该地层构成背斜的轴部及近两翼。

南东翼出露完整,厚度正常,而北西翼大部受断层破坏,出露不全,正常情况下,其厚度普遍较南东翼小。

该组根据岩性共划分为四段,其中一段划分为二亚段:

四段(T1j4),厚32.27~48.39m,平均41.98m。

紫、黄、灰色钙质泥岩,夹灰色薄~中厚层状微、泥晶灰岩、泥灰岩。

三段(T1f3),厚101.77~138.42m,平均120.58m。

主要为灰、浅灰色中厚~厚层状微晶灰岩、凝粒微晶灰岩、鲕粒灰岩。

顶部为灰、绿灰色薄层状~中厚层状微晶含泥质灰岩、微晶灰岩;

底部为灰、浅绿灰色中厚层状微晶含泥质灰岩、微晶灰岩。

二段(T1f2),厚185.19~231.89m,平均208.45m。

以紫、灰紫色钙质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顶部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含泥灰岩、凝粒灰岩;

中、下部夹灰色、紫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鲕粒灰岩和生物屑砂砾屑灰岩数层。

一段(T1f1),厚90.35~143.57m,平均117.29m。

本段划分为二个亚段:

二亚段(T1f1-2),厚15.49~27.72m。

上部灰色中厚层状、纹层状微晶含泥质灰岩,夹紫灰、紫色钙质泥岩,微晶含泥质灰岩。

下部浅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亮晶鲕粒灰岩。

一亚段(T1f1-1),厚74.86~115.85m。

以紫、灰紫、黄灰色薄~中厚层状钙质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局部含粉砂质条带及黄铁矿晶粒。

中、上部夹钙质长石粉砂岩、粉砂质微晶灰岩和鲕粒、凝粒,叠层石灰岩薄层,条带。

底部为浅灰、黑灰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具水平层理。

3、二叠系上统(P2)

(1)长兴组(P2c),厚102.32~159.88m,平均114.69m。

中上部为深灰、灰色中厚~厚层状泥、微晶骨屑灰岩,含骨屑泥岩,微晶灰岩组成。

下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含泥质微晶灰岩,泥质骨屑微晶灰岩,夹数层深灰色钙质泥岩,含较多黄铁矿。

(2)龙潭组(P2l),厚134.71~148.53m,平均139.27m。

按岩性和含煤性差异可划分为五段,一、三段以灰、深灰色、灰黑色含钙质、炭质和粉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细粒岩屑砂岩、含岩屑长石细砂岩、粉砂岩,夹少量微晶骨屑灰岩,浅灰色高岭石粘土岩。

一段含煤四层、三段含煤10层。

二、四段为灰、深灰色微、泥晶骨屑灰岩,含骨屑微晶灰岩,夹少量灰黑色含骨屑泥岩、泥岩和粉砂岩薄层。

灰岩中含黄铁矿。

二段灰岩中局部含硅质较重。

骨屑含量较高,种类复杂。

其中夹的泥岩、粉砂岩变化较大,因而两段的顶、底界线十分稳定。

4、二叠系下统(P1)

茅口组(P1m),厚>120.00m。

为灰、浅灰色厚层状~块状泥、微晶骨屑灰岩。

骨屑微晶灰岩,夹亮晶含砂屑骨屑灰岩,骨屑凝块石灰岩,黑灰色含有机质硅质岩。

岩石普遍含生物骨屑、砂屑。

骨屑成分复杂,以藻类、有孔虫、介形虫、棘皮、腕足居多、含量25~70%,磨园度好,分选性差,由泥、微晶方解石胶结。

上部至顶部裂隙发育,为方解石、粘土充填,含黄铁矿。

全组岩性稳定。

(二)煤系地层

本井田古生界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为海相——过渡相交替潮坪成煤环境,属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型煤系。

其中碳酸盐岩在煤系中占20%,泥质岩占48%,碎屑岩占23%,含煤15层,煤层总厚12.63m,含煤系数9%。

过渡相在煤系剖面中比例较大,动、植物化石丰富。

有可采、大部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K2、K7、K14、K12、K10、K9、K6、K4煤层共8层,可采总厚11.15m,可采含煤系数8%。

龙潭组一段(P2l1)为龙潭组主要含煤段之一,含煤4层(K1~K4),其中K1煤层不稳定,不可采;

K2煤层全区可采,K3煤主要分布4线以南;

K4煤层全区大部可采。

煤层总厚3.27~8.22m,含煤系数11.9%~21.8%。

龙潭组三段(P2l3)是龙潭组的主要含煤段,含煤层10层(K14~K5),煤层总厚3.29~9.44m,含煤系数6.3%~13.0%,全区可采煤层一层(K7煤层)。

大部可采煤层四层(K9、K10、K12、K14),局部可采一层(K6),其余煤层(K8、K11)仅个别点可采。

(三)构造

1、区域构造

沥鼻峡背斜盐井矿区位于川东褶皱束西侧之华蓥山帚状构造分支沥鼻峡背斜的北段,沥鼻峡背斜北东侧为华蓥山复背斜,是帚状构造的主体部位,以东为北东向的温塘峡背斜、观音峡背斜、龙王洞背斜,以西紧邻的川东台拱及华蓥山大断裂。

2、井田构造

沥鼻峡背斜北起于区外合川三角村,向南经沥鼻峡口、汤峡口、花果山,止于长江以北约7km,全长115km。

盐井一矿井田处于背斜北段以南,走向长度约8.3km。

该背斜为一狭长不对称的梳状背斜,背斜西陡,东缓,轴面东倾。

平面上背斜轴线具扭曲现象,轴向由南向北以北东40°

~55°

,折转为北东25°

~35°

,13线以南略向西突出的弧形,13线以北呈向南东突出的弧形,平面上背斜轴线略呈“S”型展布。

轴部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一段(T1f1),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地层局部呈“天窗”出露。

横剖面上,北端(8勘探线)在嘉陵江附近,被F1断层斜切错断。

北西翼地层倒转扭曲变化较大,被F2、F4断层破坏,同时轴部及转折端隐伏断层发育,核部地层严重破坏,褶曲形态不完整使煤系地层缺失或埋藏加深。

背斜北西翼地层倾角38°

~85°

,倾向北东;

南东翼地层产状,倾角23°

~45°

,倾向北西。

本井田处于沥鼻峡背斜北段南东翼,地层走向N43°

~54°

E,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3°

,就整个井田而言,岩层倾角由浅至深,由北至南变化不大,为一中等倾斜的单斜构造。

(四)断层

经地面调查、复查和钻孔揭露,共发现断层49条,其中地面(以F表示)可见断层26条,孔内(以f表示)发现断层23条。

按断层性质分:

逆断层33条(地面和孔内),占67%,平移断层11条,占22%,正断层5条,占11%。

按断层落差大小分:

大于50m的有11条,占22%,20~>30m有9条,占18%,小于20m的有29条,占60%。

地面断裂多数发育于背斜NW翼,井田内发现大于30m落差的断层,仅有F3、F5及F1断层,他们均为井田边部断层。

断裂总体发育方向,以北东为主,倾向以为北东为多,倾角60°

~70°

间。

断层对煤层有破坏作用的共28条,其中有23条均为钻孔揭露的隐伏断层,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落差大于20m(包含20m)有6条,即f10、f22、f24、f25、f26、f28落差大于30m有10条,即f6、f7、f9、f11、f12、f15、f18、f21、f23、f27。

大部分断层分布在轴部附近-150m标高以上,其中f15在-200m标高附近。

均破坏各煤层。

2、落差20~10m(含10m)有3条,即f29、f31、f36,破坏-150m标高以上各煤层。

3、落差小于10m有4条,即f32、f33、f34、f35。

破坏-150m标高以上各煤层。

现将对煤层影响较大的断层叙述如下:

(1)F1逆断层

为斜切走向逆冲断层,习称沥鼻峡断层,该断层向北于8线斜切背斜轴延伸至嘉陵江以北,向南西经龙洞湾,于大坝子被第四系掩盖。

在矿区内走向呈N70°

~80°

E,出露长度1.65km,推断长度为2.85km,倾向南东,倾角70°

,断距140~170m。

此断层对北西翼煤系破坏较大,致使煤系埋深加大。

(2)F2走向逆断层:

该断层北起11勘探线以北。

向南经三道堰、何家院子、芭蕉湾,止于曾家院子。

走向长约3km,走向N25°

~40°

E,倾向115°

~130°

,倾角70°

断距40~250m,在芭蕉湾被F36错断,西侧有F39、F50、F51三条派生的入字型断层。

向深部延伸切割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四段(T1f4)以及所有地层。

(3)F3走向逆断层:

位于背斜南东翼。

全长3.8km,走向40~50°

,倾向130~135°

,倾角50~80°

,局部地段断层面倒转,断距35~90m。

该断层对背斜南东翼煤系有破坏,为井田边界断层。

(4)F4走向逆断层:

位于沥鼻峡背斜北西翼。

走向长5.8km,走向N30°

~50°

E,倾向120°

~140°

,倾角71°

,断距40~50m。

沿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三段(T1f3)地层走向方向展布,局部切割飞仙关组四段(T1f4)地层。

向深部延伸切割北西飞仙关组四段(T1f4)以及所有地层,破坏北西翼煤系。

(5)F5走向逆断层:

位于背斜南东翼8线南侧,全长1.1km,走向N48°

E,倾向126°

~77°

,断距>50m,对南东翼深部煤系有一定影响。

(6)F7走向逆断层:

位于背斜西翼和转折端岩层急剧倒转部位,与F2、F4断层近于平行,在9线以北至3线以南之间断续出露地表,长3.6km。

4线以南至9线,9线至6线隐伏于地下,原川东南地质大队施工ZK9-3、ZK17-1及ZK25-1等钻孔中均有揭露。

全长6.4km,为逆断层。

该断层走向48°

,倾向南东,倾角60°

,两盘岩层产状直立,倒转或反向斜交,断距10~70m,该断层对西翼煤层破坏极大。

其它出露地表断层见表1-2-1。

(7)f9隐伏逆断层:

隐伏于井田内4~10勘探线间,向南延伸至二矿井内,本井田延伸长约3000m,为ZK5、ZK6、ZK7、ZK17-1、ZK17-2钻孔揭露,走向N45~60°

E,倾向北西,倾角60°

,深部延伸长约1000m左右,落差20~50m。

该断层切穿整个煤系地层,对煤层破坏甚大,对今后煤层开采有较大影响,是本井田内重要的断层之一。

(8)f11隐伏逆断层

隐伏于4~11勘探线间,为ZK17-1、ZK4、ZK6、ZK9-1等钻孔揭露,走向N45°

,本井田内走向长5700余m,断层落差45~135m。

该断层为破坏轴部转折端部位走向逆冲断层,对各煤层破坏甚大,切断整个煤系地层。

(9)f15隐伏逆断层:

隐伏于14勘探线至嘉陵江间(北端井田边界),为ZK11、ZK18、ZK5-2、ZK1-2号钻孔揭露,走向长约4000m,走向N48°

E左右,倾向NW,倾角65~70°

间,断层落差25~50m。

(10)f12隐伏逆断层:

隐伏于12~8勘探线间,为ZK1-1、ZK1-4、ZK23号钻孔揭露,走向长约2000m,走向N52°

E,倾向NW,倾角45~65°

间,断层落差65~70m。

该断层破坏各煤层,经数孔控制,断层性质、产状、落差及延伸方向已查明。

其它隐伏断层亦对各煤层破坏较大,但延伸长度不大,如f10、f18、f21、f22、f23、f24、f25、f26、f27、f28、f29、f31、f32、f33、f34、f35、f36等断层,在此不多赘述,详见隐伏断层一览表(表1-2-2)。

表1-2-1其它出露地表断层统计表

断层

性质

位置

规模

产状要素

特征

地面走向

长度(m)

走向(度)

倾向

倾角

(度)

F22

逆断层

背斜NW翼7~11线

1050

60

NW

70~80

见于转龙垭,下盘Tlj2,上盘Tlj3,挤压破碎带明显。

F24

背斜NW翼8~5线之间

1350

SE

沿干沟峡谷致使Tlj2及Tlj2局部厚度变薄。

F25

背斜SE翼将军坟4线上

220

63

72

Tlj2地层重复,沿断层,该地层中的紫色泥岩,破碎,增厚,形成角砾岩,断距10m。

F26

正断层

背斜轴部团山堡8线以南

200

240~250

50

切断背斜轴线和Tlj2、Tlj1-2地层沿断层见破碎带,方解石脉不发育,断距20m。

F27

背斜NW翼近轴部8线以南,F1东

为F1的派生断层。

Tlj2、Tlj1-2地层减薄,接触不正常,断面不清。

F28

平推断层

背斜NW翼火烧屋基8线南,F27南

100

110

错断Tlj1-2与Tlj1-1地层,Tlj1-1地层岩层挤压破碎,沿断层可见。

水平错40m。

F29

背斜NE翼团山堡东侧

343

斜切Tlf1-2地层,两侧岩层产状零乱,裂隙、方角石脉发育。

F30

逆平推断层

背斜东翼7线北

1100

310~320

220~235

错断Tlf2、Tlj2地层,水平断距5~60m。

F38

背斜轴部大堡菁岗林4~5线间

1000

320

SW

80

横穿背斜轴和SE翼Tlj1、Tlf2、Tlf3地层,地层挤压带宽1m左右,带中岩层破碎,劈理化。

F39

背斜NW翼何家院子6线南

30

Tlj3与Tlj4地层地层走向上相抵,为F2的派生断层,其夹角30度左右,水平断距25m。

F40

背斜SE翼大垭口4线以北,F16东

225

斜断Tlj3、Tlj4、T2L地层断层,下盘岩层破碎,牵引,挠曲,呈卷鼓构造。

F43

性质不明断层

背斜NW翼柏树堡2~3线间

306

Tlj3、Tlj4和T2l、F13断层被切错。

F44

背斜NW花槽、茶园2线以南

550

28

与F13断层平行,产生于Tlj3地层内。

F45

背斜NW翼坛子湾2线上

380

35

53

Tlj4下部与Tlj1中部接触,厚度减薄,挤压带中劈理化,擦痕可见。

F46

背斜NW翼余家湾2线以南

160

300

Tlj4、Tlf3、F4断层错断,断层被浮土掩盖。

F47

平推逆断层

背斜NW翼周家沟口2线以南

250

70

NNW

55

Tlj3、Tlj4地层不连续,两侧岩层较破碎,产状零乱。

F48

背斜NW翼桂花林北1线北

90

345

>

见于Tlj4与Tlj3内,见挤压带宽0.5m左右,带中岩石劈理化,破碎,方解石脉发育。

表1-2-2其它隐伏断层统计表

断层编号

落差(m)

走向

f10

背斜南东翼4勘探线

井田内300余m

N50°

E

59°

20

为ZK17-2孔揭露,破坏各煤层,深部延伸900余m。

f18

背斜南东翼8勘探线

70°

>150

为ZK1-3孔揭露,破坏-500m标高以下各煤层,为本井田深部边部断层。

f21

500余m

15~42

为ZK17-2孔揭露,破坏各煤层。

f22

15~25

f23

背斜南东翼4~9勘探线间

600余m

N45°

40左右

f24

背斜南东翼9勘探线

23~60

为ZK4孔揭露,破坏K7以上各煤层。

f25

600

25

为ZK4、ZK5孔揭露,破坏各煤层。

向深部延伸700m。

f26

1200

为ZK5孔揭露,破坏K4、K2煤层,延伸至茅口组灰岩。

f27

2000余m

35~60

为ZK5、ZK17-2孔揭露,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