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1022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0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即民主革命命题探究Word文档格式.docx

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难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资产阶级是近代前期抗争与探索的主体阶级,资产阶级成立政党,暴力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虽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巨变,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题型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与探索

例3、(2014·

海南单科,18)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解析 依据所学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从莫斯科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

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项错误;

当时中共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项错误。

答案 B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经历了四个变化:

一是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二是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三是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四是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巨变。

题型四辛亥革命的先驱们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理念——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不朽丰碑

例4、“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

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近代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探索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多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一座不朽丰碑。

题型五挽救民族危机的不屈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人民探索救亡的主旋律

例5、(2014·

山东文综,19)“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中“北方山岭”“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等信息,说明是全民族抗战局面出现,故选C项。

“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题干中“北方山岭”信息不符,A项错误;

“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民族武装起来”信息不符,B项错误;

“各解放区连成一片”不符合“民族武装起来”信息,D项错误。

答案 C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的精神支柱。

近代中国百年是中华民族屈辱、沉沦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抗争、探索,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历程。

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也铸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主义精神、辛亥革命的民主与自由精神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诸多爱国主义精神,如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题型六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上半期)中英两国国情对比

例6、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  )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解析 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背景的理解。

观察图蕴含的信息,迁移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是工业国,而中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故图片中的帆船与铁甲舰象征着落后的农耕文明与先进的工业文明,答案为B项。

A、C、D三项是中英两国的差异,但显然难以从图片中鲜明的反映,故排除。

项目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正当贸易,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题型七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思想的变化

例7、(2014·

江苏单科,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 据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

据图文中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故选B项。

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A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C项错误;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不能表明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D项错误。

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

列强侵华导致晚清政局变化,开始出现洋务派,也促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1)从经济折射点看:

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主要是以武力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从社会生活折射点看:

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

(3)从思想折射点看:

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同时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逐步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题型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引发的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例8、(2014·

山东文综,38)(节选)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丙:

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综合考查对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化的归纳阐述,解答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

答案 阐述:

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

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爆发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特征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1)从政治折射点看,辛亥革命暴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

(2)从经济折射点看: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

从文明史观看:

从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

从社会史观看:

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结果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后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国民大革命时期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的并存局面等,都体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影响。

【高考押题】

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应为(  )

A.五口通商权B.领事裁判权

C.最惠国待遇D.内地传教权

2.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观察图中通商口岸可知,左图在沿海,右图反映在长江沿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到内地,故C项正确;

开辟通商口岸不属于领土主权的破坏,A项错误;

通商口岸不能说明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B项错误;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后,D项错误。

答案 C

3.《台湾通史》认为: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4.从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主题的是(  )

A.救亡图存B.工业化

C.民主化D.近代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遭受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最重要的探索就是反侵略,即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

工业化、民主化、近代化都不能概括整个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以偏概全,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5.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

下表评论是针对(  )

题目

所刊载的期数

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

第49期

论义民与乱民之异

第52期

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第57期

排外平议

第68期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 观察表格,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9年,口号“扶清灭洋”带有盲目的排外色彩,符合题干材料时间和关键词意思,故C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光绪皇帝亲政,与材料“非皇上复政”不符,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不存在“排外平议”一说,故D项错误。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判断,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故排除;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故C项错误。

答案 D

7.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

“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

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

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

A.义和团运动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8.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精英”主导到“平民革命”为主的转变。

这一转变始于(  )

A.井冈山斗争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平民革命”的含义。

“平民革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A、C、D项都属于“平民革命”,国民大革命时间最早,故C项正确,A、D两项错误;

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属于“政治精英”,故B项错误。

9.有学者提出:

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

解析 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装,从而达到了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故D项正确;

五四运动时无产阶级政党还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还不能做到军事领导,故B项错误;

国民革命运动未能做到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故C项错误。

10.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

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最恰当的是(  )

A.平型关大捷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D.滇缅战役

11.天津的解放桥最初建于1902年,原名“万国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

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

透过解放桥名称的变更历程,我们可以了解近代天津(  )

A.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B.经济的近代化

C.半殖民地化加深D.文化的平民化

解析 题干中“天津的解放桥由‘万国桥’在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中正桥’”反映了近代天津反侵略的历史,“天津解放后由‘中正桥’更名为‘解放桥’”等信息反映了近代天津求民主的历史,故A项正确;

桥的名称中没有体现经济近代化的含义,故B项错误;

1949年改名为“解放桥”,标志着半殖民地地位的结束,故C项错误;

天津解放桥名称的变化,折射了近代天津的社会变迁,没有体现文化的平民化,故D项错误。

 

12.下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

13.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

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

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

(注:

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

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

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

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

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

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

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

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

小子勉之!

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

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5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

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

其设想是否可行?

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8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

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1)态度:

敌视(或否定)。

依据:

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

因素:

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

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

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理由:

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

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

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胁最大;

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

设想:

不可行。

说明:

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

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

俄、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

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

(3)变化:

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

原因:

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

(4)理解:

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的价值;

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20世纪后不久,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它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痛苦的事实迫使先进分子们深思:

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为了在中国国土上摧毁那些盘根错节的旧社会势力,建立起一个新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现代化,需要有几个条件:

第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革命政党作为引路人。

它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它的实现而始终不渝地奋斗。

第二,需要以这个党为核心,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起一股不可阻挡、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第三,这个党应该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忍不拔地奋斗。

以往的中国不曾有过这样的党。

中国要前进,要走出一条新路,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结合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0分)

答案 (略)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

一等(20~15分)

①紧扣评论观点;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14~8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观点;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7~0分)

①偏离评论观点;

②未引用史实或引用史实不完整;

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