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1015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期末练习卷二Word下载.docx

C.暗淡熟习只要还是D.黯淡熟习只要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

C.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D.他看着孩子们锲而不舍地玩着游戏,无可奈何的走出了屋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8)

B、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0)

C、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6)

D、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1)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2分)

A.如“阿Q”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但进入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

B.二十世纪以来,毛笔逐渐淡出中国人的生活。

如今,在中国,设毛笔课的学校越来越少,而且,毛笔书法远不如日本普及。

C.禽流感过后,各地抓紧夏季来临之前的时间,举办卫生防疫人员培训班,帮助他们开展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尤其是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知识。

D.讨论“战争”、“和平”等严肃话题的国际舞台纽约联合国总部,将破天荒第一次出借给电影公司拍摄电影。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8、①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

②如果人们把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翅膀很小,并会很快死去。

(1)上述现象给你什么启示?

(至少写出两条)。

(4分)

A.

B.

(2)写出与上文含义相近的一个成语。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淮河、巢湖一直是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

安徽省根据今年年初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组提出的评估意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据了解,今年,安徽将加快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要求已列入淮河、巢湖流域“十一五”计划而未开工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项目,4月底以前必须全面开工建设,年底前实现两流域所有市、县全部建成管网配套的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同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和统计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鼓励环保建设中的制度创新、技术研发和信贷倾斜。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运载火箭的发射与飞行

火箭是一种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前进的飞行器。

火箭的飞行原理是它借助了物体的反作用力,就像一只充满气体的气球,当我们把它从手中放开后,气球内的气体便顺着气球的气嘴喷出,同时气球向前冲去。

因自身携带氧化剂,用不着像飞机那样依靠大气中的氧气,所以火箭可以飞出大气层,在真空条件下飞行。

  运载火箭发射是指从发射前准备到将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全过程。

火箭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必须严格遵循预定程序进行。

火箭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后,要先在技术区内对火箭进行检查,进行单元测试和全箭水平测试,严格检测和考核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情况。

火箭无故障或排除故障后运往发射区,进行起竖、吊装、安装有效载荷、加注推进剂、垂直度精确瞄准等一系列作业。

之后,进行射前总检查。

各分系统工作全部完成后,发射控制中心向各部门和各测控站下达时间统一指令,最后由指挥人员下达点火起飞指令。

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工作,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下一程序。

如果故障一时无法排除,即使到了点火前最后一秒钟,也要中止或取消发射。

  运载火箭发射后,一般包括垂直起飞段、程序转弯段和入轨段。

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和载人飞船等,一般直接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过程比较复杂,一般是第一、二级火箭工作结束后,第三级火箭先完成第一次点火工作,使第三级火箭进入一条椭圆形的停泊轨道,然后依靠惯性滑行;

当飞经赤道上空时,第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工作,将有效载荷送到同步转移轨道,此时火箭的发射任务全部完成,卫星最后的入轨工作将由远地点发动机完成。

  目前,绝大多数运载火箭是从陆地发射场发射升空的,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箭的发射形式也在不断出新,相继出现了太空发射、空中发射和海上发射等形式。

太空发射指航天飞机将火箭携带到太空轨道进行发射的方式。

空中发射是用飞机将火箭携带到一定高度的空中发射。

海上发射指利用位于海上的专用平台发射火箭。

和陆地发射相比,这三种新发射方式具有设施简化、操作简单,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可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小等优点。

目前中国还难以做到。

——选自《奥秘》

10、从原文看,下列关于运载火箭的发射错误的一项是()

  A.火箭之所以能飞出大气层,在真空条件下飞行,是因为它自身携带氧化剂,用不着像飞机那样依靠大气层的氧气。

  B.火箭运到发射场后,要先对火箭进行检查,进行单元测试和全箭水平测试,严格检测和考核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情况。

  C.火箭是一种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前进的飞行器,它的发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遵循预定程序进行。

  D.火箭经检查无故障或排除故障后运往发射区,进行起竖、吊装、安装有效载荷、加注推进剂、垂直度精确瞄准等一系列作业后就可以进行发射了。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火箭的飞行原理是它借助了物体的反作用力,犹如一只充满气体的气球向前冲去那样。

 B、发射前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工作,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下一程序。

 C、运载火箭发射后,一般包括垂直起飞段、程序转变段和入轨段。

发射卫星的过程是一致的。

 D、将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后,此时火箭的发射任务才算全部完成。

12、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发射方式,如太空发射、空中发射和海上发射等。

 B、我国已经掌握了运载火箭的发射与飞行的复杂原理,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是从陆地发射场发射升空的。

 C、新发射方式可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具有安全和环保问题小等优点,但技术复杂,操作困难。

 D、新发射方式虽有诸多优点,但就目前而言,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才能做到。

(二)、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全文,回答13~17题(22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

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

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

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

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

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

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

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

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

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

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

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13、第1自然段中的三个动作用“随便”修饰,有什么表达作用?

14、第2自然段段尾说:

“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其中“这些”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4分)

15、第4自然段连续用了七个反问和连用六个“真的”,各有什么作用?

16、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分)

17、人不管到什么时候,总喜欢怀旧,喜欢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从文章来看,对过去的遗忘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你同意吗?

为什么?

三、古代诗文阅读:

(29分)

(一)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

清楚

B.而绝江河绝:

横渡

C.非能水也水:

游水

D.今之众人众人:

许多人

1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蚓无爪牙之利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

20、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2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22.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分)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乙)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柳宗元当时谪居永州),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孤独的样子)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23.请找出乙文中与甲文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相类的一句。

(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①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刺头:

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24、诗歌中表现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

25、请从手法和主题两方面分析诗歌后两句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2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4)师者,。

(5)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无名氏《金缕衣》)

五、作文(60分)

语文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

1.A.2、A[解析]B项中的“消谴”应为“消遣”,“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

C项中的“暄响”应为“喧响”,“铩雨而归”应为“铩羽而归”;

D项中的“至高无尚”应为“至高无上”。

3、A[解析]“暗淡”和“黯淡”,两个词语常通用,前者多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

后者多指心理暗淡,不明朗。

“熟悉”和“熟习”,前者表示了解深透;

后者表示掌握熟练。

“不管”和后面的“都”呼应;

“还是”和前面的“是”呼应。

“不管”表示充要条件,“只要”表示充分条件。

“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和”表示并列关系。

4.D

5、D[解析]A项“百无聊赖”,聊赖:

依赖;

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B项“安土重迁”,土:

乡土;

重:

看得重,不轻易。

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C项“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

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D项“无可厚非”,厚:

深重;

非:

非议,否定。

不能过分责备。

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D项“无可厚非”不合语境,应为“无可非议”(非议:

责备,批评。

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表示做得妥当)。

6、答案:

B.(A.语序不当;

B.缺少宾语;

D.语意重复)

7、【答案】A

8、①A.苦难往往是人生的财富;

B.要尊重客观规律;

C.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

(意思对即可,写对一条得2分,写对两条即可得4分。

②A.欲速则不达B.揠苗助长(答案不唯一,共1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 ①淮河、巢湖治污步伐加快;

②淮河、巢湖治污提速;

③安徽强化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

(写出其中一条即可)

解析 这段新闻在前两句话中已将主要意思介绍了出来,即“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展淮河、巢湖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10.D(D项中最后一句“加注推进剂、垂直度精确瞄准等一系列作业后就可以进行发射了”错,根据材料第2段,完成一系列作业后,还要进行射前总检查,如果出现问题则立即停止,待故障排除后再继续。

11.C(C项中最后一句“发射卫星的过程是一致的”不符合原文意思。

根据原文第3段,“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和载人飞船等,一般直接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过程比较复杂”。

12.B(A项中“将会出现新的发射方式”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最后一段,这三种形式已经相继出现了。

C项中“操作困难”错,应是“操作简单”。

D项中目前中国还做不到。

13、答案:

用“随便”修饰,表示出不懂珍惜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懊悔

14、答案:

“这些”指第1、2自然段所写的原来家园的事物。

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生活的,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

15、答案:

连续用了七个反问来深刻表现“我”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即消失的过去无法证明,细腻充分地表现了对故乡生活的深深依恋。

连用六个“真的”,写出失去证据后的无奈

16、含义: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能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这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如果内心的证据也散失殆尽,那么人们只能在“虚无”中永无归期了。

作用:

总结全文,强调一个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17、答案:

同意人喜欢怀旧是因为人是有瞬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一个人否定了或忽视了自己曾经的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三:

古代诗文阅读:

18.D19.C20、A21.B(注重积累错)

22.

(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向上吞食泥土,向下饮黄泉水,由于心思专一啊。

(2)不了解句读,不解决疑惑,有人从师学习,有人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了,而大白方面却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的高明之处。

(宾语前置,“小、大、明”活用,大意)

23、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24、.(3分)刚出土的小松,被湮没在“深草里”,但那长满松针的“刺头”,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表现了小松虽不为人所识,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松也终将长成凌云之材。

(“生命力”1分,“终将长成凌云之才”1分,具体阐述1分)

25、(3分)托物讽喻。

讽刺了时人目光短浅,不识最终长成凌云大树的小松,也即那些虽初出茅庐,不为人注意,却可成就大业的人才。

(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

26、

(1)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此花堪折直须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