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8094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0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全套教案含5课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课件出示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二、理解字词入文本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识记生字。

藏挪徘徊蒸裸

(1)正音:

“藏”在本课读cá

nɡ;

“蒸”是后鼻音。

(2)指导书写“藏”,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藏”字的笔顺分解图)

3.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回答: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如: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这位同学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

(板书:

一去不复返)

(3)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都在什么位置?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

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灵魂。

(5)学生齐读。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用心品味这些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它们往往和课文的主题相关,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6)再读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文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①你从哪些文字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

③反复诵读,在文中圈出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三、体会着急和无奈

1.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出来,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要点。

(1)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自由读、分组读。

②引导学生思考:

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③重点句子点拨: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比较,写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

b.第1自然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⑤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⑥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对话交流:

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教师可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3.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一、点面结合忆旧知

1.汇报上节课在文中找到的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一去不复返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轻轻悄悄

挪移匆匆伶伶俐俐跨过飞走闪过逃去如飞

2.指名读词语。

3.从这些字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把这些词语再放进课文中读一读。

预设:

从这些字词中我感受到了时光的飞逝,时光的匆匆。

4.小结:

时间就是这般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般轻轻悄悄地挪移,这般匆匆溜走,这般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过,这般逃去如飞,一去不复返。

二、品读好句悟文采

学习第3自然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

(课件播放轻音乐,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听完之后思考:

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第3自然段)

预设1:

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2: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人一般伶伶俐俐地跨过;

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3.朗读指导。

(1)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2)读出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4.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受写下来。

5.全班交流。

三、把握当下惜时间

1.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发出了什么疑问呢?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2.作者面对时间的悄然流逝,只能徘徊、匆匆罢了,他真的会任凭时间就这样溜走吗?

面对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提示:

找到文中“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句。

4.体会“徘徊”在课文中的含义。

“徘徊”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无奈及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青年的精神状态和情绪。

他们不满于自己只能处于“徘徊”的状态,不甘虚度光阴。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力求向上、不断求索的一种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把握时间,像作者一样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6.反复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注重情感朗读,感受散文之美。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

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过程。

因此,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以及不甘于现状的情感。

这种体验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名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受到启发,懂得珍惜当下,把握当下,好好学习的道理。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拟人化,资料袋以及作者对于生活中琐碎小事的细腻刻画,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的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感受时间的稍纵即逝,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通过初读质疑,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文本形成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既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又让学生走进了文本。

通过读、找、圈、议、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通过汇报上一节课所布置的作业,让课文内容历历在目的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指导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画、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作者的触景生情和对自己深深的责问,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不满自己一直处于“徘徊”的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

9.那个星期天

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一、读题目,提疑问

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

(《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

过渡:

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媚砖蚁叨绊绞耽糅绽搓惶吻偎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

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

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

摘抄好词好句。

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

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

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

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

(第2~5自然段)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

(1)指名学生朗读。

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

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

“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

“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

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

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

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

“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

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心情变化:

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

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2)示例:

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

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相同点:

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

《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

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

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

(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

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习作例文

1.默读例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1.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的。

2.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一导学《别了,语文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

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

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

2.自读自悟。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借助旁批,默读例文,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3.畅谈交流。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例文讲了“我”以前不喜欢上国语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继续学习中国语文的事。

(2)借助旁批,说说“我”对学习中国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变化:

“我”从开始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到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最后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

作者先利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我”对中国语文的情感表达变化,借助真实的内心独白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最后选择最有代表性、最突出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国语的喜爱和自修国语的决心。

4.理清思路。

题目:

别了,语文课

以前:

“我”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

转折:

将要移民             体现“我”由不爱国语,到

现在:

悔恨、恼恨            爱上国语的心里变化过程

转变:

认真听课,逐渐喜欢上国语

结果:

下决心好好自修国语

二、导学《阳光的两种用法》

1.课题质疑。

同学们,阳光可以用来干什么?

作者说的两种用法是什么用法?

还有第三种用法吗?

让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

●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借助旁批,朗读课文,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再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1)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借助旁批,朗读课文,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