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0736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教案中图版必修2doc文档格式.docx

河流蜿蜒曲折

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河网密布

湖泊

以高原湖泊群为主,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

以平原湖泊群为主,为淡水湖

(2)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

自然资源

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

矿产资源品种齐全、类型多样

海洋生物,能源等资源丰富;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资源较少

区位条件

处于内陆,有边境贸易优势

位居我国腹心地带,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

临江濒海,是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

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

(1)上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③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

④巩固加强第二产业。

⑤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2)中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③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3)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

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的增长。

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图表点拨] 1.教材第15页图1-2-2,该图展示出:

(1)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点,即从源头到宜宾为上游,从宜宾到湖口为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

(2)长江发源于青海省,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在上海注入东海。

(3)长江流域的界线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为界。

2.教材第15页表1-2-1,该表展示出:

(1)长江上、中、下游的干流长度不同,上游最长,下游最短但与中游相差不大。

(2)长江上、中、下游流域面积不同,上游所占比重最大,下游所占比重最小。

三、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区:

是区域依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情况、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

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明确不同区域的开发方向,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3.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

按开发方式

按开发内容

主体功能

其他功能

优化开发区域

城市化地区

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

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

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

提供农产品

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产品

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

提供生态产品

提供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产品

[图表点拨] 教材第18页图1-2-5,该图展示出:

(1)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其依据是国土开发状况,属于“按照区域地理条件和景观特征”划分的。

这四类功能区的边界不明确。

(2)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分布状况。

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为优化开发区;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为重点开发区;

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为限制开发区;

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分布在其他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域之中。

四、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1.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3.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1.区域比较主要分析区域间的异同。

(  )

2.长江中游地区流域面积最小,干流段长度最短。

3.长江上游地区在农业方面适宜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  )

4.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是重点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

5.下列区域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冀中南地区

C.北部湾地区D.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

提示:

1.×

 区域比较时不仅要分析区域间的异同,还要考虑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本区域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环境特征,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

2.×

 长江下游段流域面积最小,干流河段长度最短。

3.×

 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屏障,多草地和林地,可以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4.×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是优化开发区的功能定位。

5.D [长江三角洲为优化开发区域;

冀中南地区和北部湾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

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为限制开发区。

]

区域差比较

读我国传统民居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四合院  皖南民居  东北民居

问题1 (区域认知)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什么?

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问题2 (区域认知)从北到南,我国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什么?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问题3 (综合思维)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什么?

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南方相比要小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1.图解区域差异的成因

2.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地理要素

要素

主要内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

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2)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通达度、速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1.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

读图,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D.③④

(1)D 

(2)B [读图可知,甲区域为塔里木盆地,乙区域为海南岛。

(1)题,甲区域气候干旱,周围山脉海拔高,有冰川分布,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以夏汛为主。

(2)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

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价格低。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材料一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建设长江经济带。

下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和2016年重庆市和上海市经济发展统计表。

地区

GDP(人均)

年收入

外资企业

经济竞争力

上海

77205元

42789元

2.47万家

第1名

重庆

20219元

30963元

4500家

未进入前10

材料二 202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问题1 (综合思维)根据统计数据,比较上海市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

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经济竞争力强;

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低,经济竞争力弱。

问题2 (区域认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

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

政策支持;

劳动力丰富;

市场广阔;

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问题3 (综合思维)与长江三角洲相比,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川渝地区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

长江三角洲作为国家的优化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川渝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1.长江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认识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的前提。

区域发展既要结合区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同时也要有统一的规划,现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不同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

④有发展边境贸易的优势

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

③巩固加强第二产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④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②气候温暖湿润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⑤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⑥水源充足

⑦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

③利用水能、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

①地势低平,河网稠密

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

④地理位置优越

⑤交通便利

⑥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

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

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效益增长

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2.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

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其开发方向不同。

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主体功能区

主要范围

功能定位

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3个区域

①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

②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

③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①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②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农产品主产品

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他地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为主的23个产业带

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2.读图,回答

(1)~(3)题。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

B.位于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

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

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

(2)沪宁杭工业基地(  )

A.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是著名的轻工业基地

D.依托长江,以内河航运为主

(3)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

①临近香港、澳门 ②著名的侨乡 ③国家政策支持 ④经济发达,本地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A 

(2)B (3)A [第

(1)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A项对。

位于中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B项错。

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C项错。

矿产资源缺乏,尤其能源短缺,D项错。

(2)题,沪宁杭工业基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A项错。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B项对。

是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项错。

该基地水陆交通运输都很发达,D项错。

第(3)题,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临近香港、澳门,①对;

著名的侨乡,②对;

国家政策支持,③对;

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④错。

人地协调观——山东威海荣成的海草房

山东省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有一种奇特的海草房。

这种房屋完全是由海草搭建而成,它不需要任何黏合捆绑材料加以固定,就可以屹立百年不腐不倒,甚至很少需要修补维护。

建造海草房所需要的原料在这里的海边随处可见,便宜耐用,且易于获取,充足的建筑原料为海草房的修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搭建房屋的海草一种是生活在5至10米海域中的野生大叶海苔草,它的颜色翠绿鲜嫩,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是建造海草房的绝佳选择。

另一种是生长在浅海水域中礁石上的虾形藻,也是大叶海草科属的一种。

由于它本身纤维含量高,韧性十足,耐用性更好。

在生长的过程中,细长的叶片上又附着了大量的硅藻,这些硅藻具有耐腐蚀性。

两者的结合使得海草能够更好地预防虫蛀、不易霉烂、不易燃烧、结实耐用。

海草房作为胶东地区特色的建筑形式,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

这里的人民,将大自然所赋予的宝贵财富合理地利用起来,用花岗岩打底,海草叶覆顶,打捞鱼虾贝类为食,他们仰仗着这片富饶的海域,世代繁衍,谱写着大自然的赞歌。

“海草房”零星分布在胶东半岛的自然村中,屋顶用海草等覆盖,外面紧绷着渔网,屋顶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

海草主要是用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晒干后制成,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

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

据此完成

(1)~(3)题。

(1)古代海草房的建筑工艺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海草为天然建筑材料,废弃后容易降解

B.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整齐美观

C.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可防蚊虫

D.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旧的海草房大都弃之不用,一些经改良后仍然保留海草房特点的新式民居陆续出现。

其原因可能是(  )

A.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

B.自然灾害增多,海草房的遮风避雨功能减弱

C.海草房知名度高,需要保护

D.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迁出增多

(3)针对现存海草房,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  )

A.保留海草房现状,留住乡愁

B.发展租赁业,开发民俗旅游

C.全面改造,融入现代化生活需要

D.争取国际合作,建立民居博物馆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胶东海草房这一独特民居形式为背景,系统考查了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及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

(1)D 

(2)A (3)B [第

(1)题,海草房在胶东湾,屋顶用海草等覆盖,主要是因为可以就地取材;

呈50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主要为了排水、安全等;

海草含有大量卤盐和胶质,不仅可以防蚊虫,最主要的是具有冬暖夏凉,百年不腐的作用;

外面紧绷着渔网,可防盗、防风、防鸟,所以D项正确。

(2)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海草房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海水产养殖增多,海草产量大幅减少,所以A项正确。

第(3)题,海草房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居之一,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保护好特色民居海草房,就是记住乡愁,留住记忆,最合理的保护性开发方向是发展租赁业,可发展民俗旅游。

题组1 区域比较

我国南、北方自然特征存在差异,导致建筑物景观明显不同。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B.北方民居的墙体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C.北方民居屋顶坡度较南方的大

D.北方民居的屋檐较南方的窄

2.地理环境的差异是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下列有关北方建筑物特点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平原地形

B.墙体严实厚重(保温御寒)——冬季寒冷漫长

C.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量大

D.房屋进深和高度大(利于通风、纳凉)——夏季湿热

1.C 2.B [南方和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差异深刻反映了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上的差异,南方湿热、北方干冷。

第1题,北方地区降水少,屋顶坡度比南方小。

第2题,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与南方相比墙体严实厚重,利于保温御寒。

题组2 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

结合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和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

3.下列描述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B.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夏汛冬枯

C.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D.高寒气候,冬季断流

4.受长江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该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  )

A.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开发旅游业

B.中游疏通河道,大力发展航运

C.下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

D.采取梯级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

3.C 4.D [第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河流只有夏汛,冬季不会断流,故选C项。

第4题,长江上游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以开发水能资源为重点;

中游地区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发电不是重点;

下游地区在整治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要采取梯级开发,对整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故选D项。

题组3 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

读下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

6.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功能定位是(  )

A.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C.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D.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

5.B 6.D [第5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第6题,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松嫩平原为限制开发区域中的农产品主产区,其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域。

题组4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

7.下列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

B.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C.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区域差距

D.可以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C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并开展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教材P17思考

答案见探究点2归纳提升1。

教材P19思考

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

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这两类地区都限制开发的原因是: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