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0538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精选教学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2.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3.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

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经济作物的扩大

D.耕地的荒芜

4.

清政府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

《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6.

“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

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

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

”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

A.有效贯彻海禁政策

B.打击边疆走私活动

C.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7.

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

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

据此可知当时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8.

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9.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0.

据《耒耜经》记载: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以进退为评。

”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A.耦犁

B.耧车

C.翻车

D.曲辕犁

11.

2019年4月25日,在洪湖发现一明代古墓,在该古墓中最有可能发现的殉葬品是

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精美华丽的丝绸

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图案丰富的彩瓷

12.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13.

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面有两种说法。

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证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这两则材料的说明最合理的是

A.两则材料完全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根本没有出现过“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不同,这说明唐朝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5.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C.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16.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

这主要反映出

A.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B.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多

C.青铜铸造技术有根本性突破

D.青铜艺术的平民化

17.

北朱中期,“罚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的是

A.交子得到政府承认在全国流通

B.交子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

C.交子不能直接用于商品交换,是一种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证券

D.交子其有股票的特征

18.

据《韩非子·

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

‘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

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

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使用花楼机织成的

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19.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20.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明显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21.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它最早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22.

有学者认为:

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织品产量很大,除国内使用外,还销往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从那时起,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开始以丝绸而驰名世界。

材料中的“那时”指的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3.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是

A.明朝前期

B.明朝中叶以后

C.清朝前期

D.清朝中后期

24.

明清时期,在苏州和景德镇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主要依据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确立

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25.

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

1085年),南方各路按户均田亩数从多到少依次是江东、江西、两浙、福建,中举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福建、两浙、江西和江东。

据此推论准确的是

A.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B.人地关系影响社会文化倾向

C.科举制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

D.经济重心南移彬动文化转移

2、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

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

“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

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

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

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除宋元以来的旧城市有所恢复和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城市。

15世纪全国著名的大中城市即达30多个……明中叶后,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

……明代的大中城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如扬州在明初一度仅剩下18户,但到明末城市人口则达80万余。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普遍扩大。

——节选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

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

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表现。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8.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评卷人

得分

三、判断题(本题共1道小题,每小题0分,共0分)

试卷答案

1.D

“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在受到重视,D正确;

A属于商帮,材料没有体现;

对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C中领先地位,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排除C。

2.B

材料中的“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说明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主要农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故答案为B项。

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A项;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

这种经济现象与货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3.A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这一时期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故A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经济作物的扩大,排除C;

D显然不符,排除;

人口急速增长是在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之后,故B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需要掌握清代对外贸易的状况和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清代对外贸易的状况和影响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深层次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题干中引文主要反映了清政府明令规定,机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说明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而实质上体现了封建的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D

5.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正确;

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A选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排除;

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错误。

C

6.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

所谓“俾法禁有所施”是指海禁政策得以有效贯彻,故选C项。

A

7.试题分析: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

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在北宋时期已经打破,排除D;

根据材料信息“行商”,可知政府征收商税,因此选C。

8.试题分析:

该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多角度理解能力。

题中列举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能够中国“象征”的,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

所以表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高,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经济长期内未实现根本性突破,故C项组合正确。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的进步,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出现——手工业——炼钢和淬火柔化技术——锯子等,故选C项。

10.D

材料“辕之上又有如槽形”说明是曲辕犁,D正确;

A是西汉时期二牛抬杠;

B属于西汉时期播种工具;

C是灌溉工具。

11.C

工艺精湛的青铜鼎是商周时期盛行的手工业品,与明朝相隔年代久远,故排除A;

精美华丽的丝绸在明代是有可能被陪葬于古墓中的,但很有可能已经因年代久远而自然损毁,故排除B;

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出现于元朝,所以明代有可能存在于古墓,而且只要古墓不被人为破坏就会保存完好,故选C;

彩瓷产生于清朝,所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12.D

材料中“亩产5石”、“亩产高达10石”、“一亩二十斛”等数据说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故D项正确;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

B项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错误。

13.D

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是唐初政府的法令,而材料二来自中晚唐诗人的诗作,两则材料各自的时间不同,反映出初唐的法令不适应中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B解释不合理;

C项错在是时间不同而不是地区不同。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和分析作为载体和桥梁的题干知识的来龙去脉;

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如识图读图、材料处理、计量、阅读和换算年代的技巧等;

从分利用试题本身提供的信息,发散思维。

14.A

一只汉代漆杯,竟然“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并由官府掌控,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

官营手工业不面向市场,故C项错误;

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项错误。

15.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扬州繁荣的直接原因是其地理位置的优越,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故B项正确;

A项是根本原因,故错误;

C项不能构成原因;

D项只是一个条件,不是原因。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直接受益于”,解题时要注意选项和题干的逻辑关系。

16.A

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多转为实用,这说明礼制的破坏,即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此时的生产力发展指的是铁器的使用,这和青铜器无关,故B项错误;

青铜铸造技术的突破和青铜器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此时的青铜器主要是贵族使用,故D项错误。

17.C

材料大意为:

商民因为金属钱币太重,私下使用叫做“交子”的票劵,以方便交易,由十六户富民主持这件事情。

后来富民的资产缩水,没有能力偿还所欠付的票劵,商业纠纷因此产生。

由材料可知,交子作为可以流通的货币,不能直接用于商品交换,只是一种可以兑换的票劵。

故B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故A项错误。

交子不具有股票的特征,故D项错误。

18.B

据材料“织组,而幅狭于度”、“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是礼制的体现,故B项正确;

花楼机属于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主要用于贵族使用,故C项错误;

材料也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解题的方法是正确提取处理关键信息““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这是礼制的体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9.A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BCD三项均未从经济的决定作用方面来分析。

考点:

文艺复兴与宋代的绘画艺术

点评:

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和逐渐地壮大,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就是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作品多了起来。

如宋代的话本和宋词的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艺术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20.D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意味着雇佣关系的出现,这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

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项对外贸易扩大说法错误。

故ACD三项排除。

21.C

本题考查曲辕犁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故C项正确;

秦朝没有发明曲辕犁,故A项错误;

汉代也农业生产也没有曲辕犁,故B项错误;

宋代不是最早出现曲辕犁的朝代,故D项错误。

故选C。

22.B

23.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

明朝前朝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

清朝前期和清朝中后期均属于明朝中叶之后,排除CD。

24.A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早期的工人,这实际上体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A项正确。

B项反映分工和生产的特点,但不是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