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80314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通病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质量管理通病

管理通病:

指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责任制不落实,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

对工程质量重视不够,造成管理无序、施工混乱,使工程质量处在不稳定的状态而产生的质量问题。

在项目运行时,常见的、比较突出的质量管理通病如下:

1.1 

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管理无序、运行不畅

1.1.1表现及典型特征

(1)项目运行时,质量分级管理上,存在人员素质及数量达不到应有要求现象,没有建立和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2)未设专职分管工程质量的领导,或虽设专职领导,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无力。

(3)没有设专职质量部门或虽设专职部门但形同虚设,管理无序、运行不畅、可控能力差。

(4)项目各相关部门配合无序,体系不健全、体系运作混乱,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处在无序的状态之中;

工程实体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1.1.2主要产生原因

(1)为了中标的需要,采用高资质人员投标。

而一旦中标,由于各种原因,投标时所承诺的人员实际到不了位,又没有及时进行合法变更,替换的项目领导与相关人员的资质不符合规定,低资质上岗,甚至无证上岗。

(2)承接项目的分管质量的领导与相关质量人员的专业与工程性质不符合;

承接项目的领导与相关人员的能力与经验与所在项目上的岗位的要求有差距;

从事质量相关人员数量与项目的规模及要求不相匹配。

(3)施工单位尚无建立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造成管理人员青黄不接;

不重视岗位继续教育培训,造成施工管理人员知识和能力落后于施工项目特性的需要,以及滞后于施工规范、验评标准、施工工艺的更新和发展,不适应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

1.1.3防治及应对措施:

(1)上级单位要合理配置项目部组织体系,相应管理人员配置(主要人员的资质、素质、人员数量、业务能力)必须与工程的性质相匹配,确保项目有序运行。

(2)必须重视和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做好岗位培训、重视岗位继续教育培训,使参建人员的知识、能力适应铁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以及施工工艺的更新和发展。

(3)确定项目体系运行的相应规定、措施、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确保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和有效运行。

1.2.1表现及典型特征

(1)质量管理制度不系统、不匹配、不全面、可操作性差。

(2)质量管理制度与工程实施、质量控制脱节,不能对工程质量实施有效的控制。

(3)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按现行铁路工程规范、标准、行业要求作及时更新。

1.2.2主要产生原因

(1)上级单位(部门)交底不清、岗位培训不力,岗位继续再教育培训不够。

(2)上级单位质量管理指导性的文件,不详细、不明确,更新不及时。

项目运行时,过程指导不够,监控不到位。

(3)项目部领导质量意识差,没有重视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对行业的质量管理相关具体要求不明,体系运行不佳。

(4)项目部领导分工不明确,分管质量的领导,能力与经验不足。

知识和能力落后于质量管理的需要,不适应新形势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需要。

1.2.3防治及应对措施:

(1)上级单位(部门)必须要以书面形式对新开工的项目进行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系统交底。

交底的内容涵盖项目的工程策划,明确项目部各级质量责任人;

告知项目部应遵守的法令和法规及上级单位(部门)有关工程技术质量管理规定和质量考核;

对承建铁路工程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检验标准进行辩识与整理;

指导编制的相关计划(工程创优计划,质量通病防治计划,潜在质量隐患辩识,及预防措施计划等)。

(2)上级单位质量管理指导性的文件,应详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并依据现行要求,及时进行更新,确保项目部掌握铁路工程行业的质量管理相关具体要求。

上级单位(部门)要抓好项目运行时,过程指导和监管。

(3)加强岗位培训,实施岗位继续再教育培训,提升项目部领导知识和能力满足质量管理的需要;

提高项目部领导质量意识,确保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体系运行正常与有效,适应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需要。

(4)项目部分工明确,按程序办事、按要求认真地编制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确保执行到位,适应铁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需要。

1.3.1表现及典型特征

(1)施工过程控制不严,质量管理及质量通病治理屡禁不止,屡改屡犯。

(2)发现和产生质量问题时,责任追究困难,“四不放过”原则难以实现。

1.3.2主要产生原因:

(1)单位或项目的质量最高管理者、质量主管部门质量管理理念模糊,重视程度不够。

(2)质量责任制制定可操作性差,具体条款对应性不强、考核内容和考评要求不明。

(3)没有对质量分级责任人进行有效的考核或考核不严肃。

1.3.3防治及应对措施:

(1)制定覆盖所有施工管理人员的岗位质量责任制,用岗位质量责任制来规范参建人员的质量行为,并由最高管理者签发。

(2)要根据铁路工程的特点、性质、规模制定相匹配的参建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工程的“事前、事中、事后”质量控制内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可控内容明了,责任明确。

(3)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对项目部进行质量方面绩效的评价与考核,推动质量责任制有效落实。

(4)项目部要根据质量管理、实体质量抽(检)查、有关工程“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工程质量的实效,对责任人进行公正、公平和有效的绩效考核,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并辅以经济杠杆为手段,实施奖优罚劣。

(5)质量考核时,要严肃考核纪律,推进质量责任制的真正有效落实。

考核结果经分管领导审批后,提交相关部门,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1.4.1表现及典型特征:

(1)架子队管理薄弱,施工现场无序、工序质量无法保证;

(2)架子队的操作者、劳务人员的操作技能低下、综合素质不高,施工时,操作随意不按相应的规范标准要求施工。

(3)架子队施工的工程质量差,外观差、偶有偷工减料的现象。

1.4.2主要产生原因:

(1)不重视架子队的综合能力评审与审核,无法保证拟交架子队施工项目的质量要求相适应。

评审与审核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详细对架子队单位的资质等级、业绩状况、技术质量管理人员配备、相关装备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评审。

(2)虽进行了有效的评审与审核,但到达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人员的资格能力不够;

责任性不强、架子队方设备、设施不能满足要求;

架子队岗位质量责任制、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3)法律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合同条款对架子队队伍的约束作用。

合同中没有制定详细的质量条款或虽有条款但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

(4)架子队的管理者:

自身质量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低下;

造成工程实体质量差。

(5)项目运行时,项目部的责任制不明确、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6)项目部的管理力量不足,监管不利,不重视过程控制(特别是夜间施工),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隐患认识不足。

(7)项目部:

对架子队的培训不到位、交底不清、监管(控)不力、以包代管。

施工过程中,施工、质检人员监管不严,没有实施有效的现场控制。

(8)项目部少数管理人员,自身质量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低下,现场监管不到位,没有对架子队实施有效的系统管理,造成工程实体质量差。

1.4.3防治及应对措施:

(1)重视架子队方的综合能力评审与审核,保证拟交付施工项目质量的要求相适应,择优选择有能力的架子队队伍,引入架子队队伍竞争机制,坚持优胜劣汰原则。

(2)与架子队伍签订工程质量协议书,作为架子队合同的附件。

项目实施前,对架子队施工服务条件进行了确认。

(3)完善项目部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有效运行,并把质量管理体系向架子队队伍延伸。

把架子队队伍的质量管理列为项目管理的重点,融入项目部管理工作之中,按要求设立架子队单位专职质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

(4)提高劳务人员的操作技能,综合业务能力。

实施定期与不定期,对架子队队伍进行多种形式的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训;

对架子队队伍进行技术质量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架子队的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

(5)实施有效的分项工程交底,将交底工作做细、做实,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

(6)建立并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制定了专项的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及考核制度;

采取:

“事前”认真做好交底、“事中”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并跟踪与复查。

实施质量周检、质量月检、质量考评、质量否决等管理方法,加大奖罚力度,实施实物考核,推动、提高架子队队伍的质量意识和责任。

(7)工程完工后,项目部应依据合同、工程质量协议书,组织对架子队进行实施过程和完工工程的实体进行评价。

将合格的列入公司合格的协作商名录,不合格的予以剔除。

1.5.1表现及典型特征:

(1)技术交底工作不踏实,交底书中常见抄规范/标准的用语,流于形式,可操作性差。

(2)没有对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研究,交底中没有工序重点、没有控制内容,交底内容针对性差。

(3)技术交底仅停留在管理层面(有时仅在资料上),没有向施工班组、具体操作人员作切实有效的贯彻与落实,交底有时存在“滞后”现象。

(4)技术交底没有覆盖工程的所有分项,缺项、漏内容,分项工程交底中,缺少对相关施工环节相互关系的交底。

1.5.2主要产生原因:

(1)分管质量的领导与相关施工、质量人员,自身质量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交底工作不认真。

(2)领导、特别是分管质量的领导,对技术交底工作重视不足、监管不利,过程没有组织自查、自纠和控制。

(3)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能力与经验不足,对分项工程的控制重点和要领与相关要求有差距。

(4)对施工工艺以及分项工程施工,在实施过程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掌握不够,判断不明,交底中的内容没有预先控制的措施,故针对性差,不能进行有效的分项工程质量控制。

1.5.3防治及应对措施:

(1)领导必须加强对技术交底工作重视和监管,过程组织自查、自纠和控制。

(2)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做好岗位培训、重视岗位继续教育培训,使参建人员的知识、能力适应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以及施工工艺的更新和发展。

(3)对分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研究;

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判、制定预控措施,确保交底内容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且有质量方面的卡控内容。

(4)对施工的所有分项工程,均要进行书面交底。

对量大、关键工序还要专门召开专项交底会。

且提倡在施工现场针对工程实体作二次交底。

(5)技术质量交底书要按工序交底,填写须使用专用表格。

交底书主要内容包括:

使用的规范、标准质量要求、施工方法、操作要点、卡控内容。

明确所需交接的工序。

模板分项工程的技术质量交底书,要涵盖:

止浆措施、脱模剂使用要求等,还必须附示意图(图中应有模板受力系统的布置)。

技术质量交底书应编号保管,并填写“技术质量安全交底书目录表”。

(6)技术质量交底书要明确,相关工序交接事项。

上道工序施工结束后,必须进行自检,并提交“工序交接单”。

下道工序在收到上道“工序交接单”后,应进行互检,互检满足有关要求,可进行下道工序。

工序交接单应手续齐全,并编号保管。

1.6.1表现及典型特征:

(1)项目运行的资料凌乱。

受查时,各相关资料不全、不及时、填写不准确;

整理无序、检索不便等。

(2)相关资料滞后于工程进度,存在后补的现象:

有“凑数、后补、编造”;

偶有假数据出现。

(3)没有正确使用铁路工程规定的各项专用表式,表格记录中缺少控制编号。

(4)对隐蔽验收、检验批部位和项目的描述不准确、不清晰,没有记录编号,资料的可追溯性差。

(5)资料内容填写过于简单,没有描述清楚材料的规格、数量,隐蔽验收没有附简图。

填写不规范:

资料不完整、不系统、不准确,造成工程质量保证资料可追溯性差。

(6)相关资料填写不规范,资料填写和审核流于形式,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时会造成填写内容与施工图纸不符。

(7)检查和验收意见填写随意、结论为电脑打印、结论表述不规范,日期有误、数据涂改、有漏签、相关责任人签字笔体不一致,有同一人连续签名、代签等现象。

1.6.2主要产生原因:

(1)分管质量的领导,管理能力及对资料工作经验不足,对资料、记录、要求不明,审核、把关不力。

(2)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意识差,业务水平差,对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及程序控制不熟悉和认识不足;

对工程资料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3)质量管理制度不全、体系运行不佳。

项目部对资料工作,没有明确分工和相关的具体要求。

只重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往往不注重工程资料的填写、收集和整理。

(4)未按规定及时进行资料填写、校核、签认与递交。

资料填写、签收、报送、收集、整理、保管与质量验收脱节。

(5)对铁路工程资料及各类记录表,如何填写缺少经验,缺少统一规定和详细要求。

(6)有关上级部门对资料工作培训不够、指导不力,监督检查不严。

1.6.3防治及应对措施:

(1)提高质量意识;

提高业务水平,提升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及程序控制认识。

(2)制定项目内业资料管理细则,确定项目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标准,细化质量管理基础工作职责。

(3)制定资料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按规定及时进行资料填写、签收、报送、整理、保管。

确保资料工作与实体工程同步。

(4)编制资料总目录台账;

建立有效文件清单,对应质量信誉评价的详细内容,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人。

(5)组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在开工前学习资料的填写规定,掌握正确填写资料的要求。

阶段性的再实施相关教育,提升资料填写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操作水平。

(6)推行施工前,先填写相关表格样张(与监理做好沟通工作,统一认识),统一标准,明确相关要求。

(7)检测试验委托要及时,不得晚委托,确保试验报告编号的连续性和报告的真实性;

检测单位要及时出具试验报告,并减少出错,及时系统地做好类台帐。

(8)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台账,确保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达到完整、系统、及时、准确。

(9)项目部加强内部管理,定期组织对相关资料的过程检查,认真做好自纠与自我完善工作。

(10)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要对资料工作给予指导,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定期进行施工资料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资料造假人员严格处罚。

1.7.1表现及典型特征:

(1)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存放不规范,存在混存、未分区,

没有进出的安全通道。

(2)原材料堆放无标识牌、标识不清晰,或有标识牌,但记录信息不准确等现象。

(3)钢筋场地未做硬化处理,没有实施下垫与上盖;

周边没有较好排水设施,造成雨季材料直接被雨水浸泡等。

(4)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没有进行有效苫盖,防晒措施不足。

(5)加工的半成品堆放不规范,存在与原材料混存、缺少标识牌等现象。

1.7.2主要产生原因:

(1)没有系统考虑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场地布局,其合理性与大临设计规划不够,文明施工意识不强。

(2)对原材料的管理未引起高度重视和实施有效管理;

没有建立原材料进场和加工管理制度,缺少总体的要求和过程管理。

(3)对场地,应有足够的面积及必要的“硬化”面积,认识不够,投入不合理。

1.7.3防治及应对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增加原材料进场、加工以及过程管理的专项制度和要求,合理规划施工现场总体布局,明确原材料存放场地硬化、材料防护、存放、加工棚搭设等方面的实施计划。

(2)项目实施前,推行标准化管理,对临建设施提出统一明确的建设要求。

提倡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场地建设的合理投入,推行料场管理标准化建设,明确场地硬化垫层厚度、存放间距、覆盖防护材料、标识标牌要求,以及钢筋加工棚、木工加工棚等提出标准化要求。

(3)项目实施中,对原材料的实施系统管理,不同规格的材料必须分区整齐堆放,确保各种材料摆放规范、合理、设置安全通道,并方便材料的进出和工程的使用。

(4)原材料的存放要有足够面积的硬化场地。

砂、石、钢筋的堆放场地必须作硬化处理。

钢筋堆场还应设置格墩和防雨设施(上有复盖或设棚、周边有排水通道)等;

砂石料不同区域应砌墙体隔开,防止混和。

(5)材料进场后(工程结构用材),堆放必须设置标识,并做好有效的标识状态管理(标明材料规格、待检、检验合格等)。

(6)规范项目部的物资管理,做好各种材料的入库与发放的台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为施工合规用材并保证工程有序推进,提供物资保障。

(6)加强管理,落实管理制度。

做好落实与督促工作,实施原材料进场、加工、存放、发放等方面的有效检查,当存在问题时要认真做好自纠工作。

1.8.1表现及典型特征:

(1)验收程序不符合要求,未能查明质量状况即隐蔽施工。

项目部没有进行自检工作就直接向监理报验,或者自检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未进行自检而编造自检数据。

(2)隐蔽单记录填写不规范,报验手续资料不齐全,相关资料闭合性差。

(3)隐蔽单验收结论不明确;

隐蔽单验收签证不及时,报验资料滞后于现场实际进度。

1.8.2主要产生原因:

(1)对隐蔽工程工程必须验收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严格自检制度,隐蔽验收项目部内部控制流程不严格。

(2)项目部质量员(施工员)受自身管理意识、能力和管理力度以及项目总体工期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没有严格履行隐蔽验收制度,并对违反隐蔽验收规定的行为缺乏控制手段。

(3)施工单位没有严格开展自检工作,编造数据,造成工程资料与工程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极个别发生盲目赶工,无视验收程序,造成质量控制环节缺失,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对此情况的发生,属严重的违法行为认知不清。

(4)项目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职责不明,以致出现隐蔽工程工程验收质量员单独进行,施工员不参加;

施工没有先行组织隐蔽工程工程验收并形成隐蔽签证前,要求监理人员对隐蔽工程工程进行验收和签证。

(5)施工、监理人员对所验收检查的隐蔽工程工程的设计内容、施工规范、规程、质量检验标准的了解和掌握不全面、不认真。

(6)隐蔽工程工程验收时,对监理提出需要整改的意见不重视,擅自进行工程隐蔽,造成工程资料的无法闭合和工程质量的不确定性;

个别监理人员现场实物验收后,执行规定不严格,不及时在隐蔽工程验收单上签字。

1.8.3防治及应对措施:

(1)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奖罚制度,针对不严格履行隐蔽验收的行为制定处罚标准,应进行必要的罚款,追究有关人员的管理责任,杜绝违规行为,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检”制度。

(2)项目部完善隐蔽工程自检和报验管理制度,建立内部工作流程和要求,提高隐蔽工程报验的自觉性,认真开展自检工作,自检记录完善,数据真实。

隐蔽工程完工后,及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报报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经监理工程师复验签认后,项目部才能对工程进行隐蔽。

(3)如验收不合格,监理工单位指令施工单位进行处理,项目部要坚决纠正,处理完成后重新进行检验;

杜绝隐蔽工程未经验收合格就进入下步施工的行为。

(4)为确保资料的及时、准确,监理单位对项目部上报隐蔽工程验单的检验资料签署均必须在工程隐蔽之前进行,严禁工程隐蔽单后“补办”的情况发生。

(5)当特殊结构、特殊天气等异常情况须隐蔽工程时,为避免工程受损,施工、监理单位更要积极配合,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工程进展。

1.9混凝土养护不规范

1.9.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不能按规范要求、工艺措施适时进行,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

施工现场经常发生:

(1)常规湿润养护,缺少养护用水、日养护次数和浇水量不足,养护天数不够;

表面未采取覆盖养护等。

(2)采用封层养护,喷洒养生液保水时(塑料薄膜包裹保湿),混凝土表面留有空白,整个外露面未形成不透水的薄膜,混凝土没有与空气隔绝,保水不到位、效果有问题。

(3)采用保温养护时,缺乏有效的混凝土养护管理和工艺措施,不能满足气温低砼的质量。

(4)大体积混凝土实施冷却养护时(循环水冷却),冷却降温(内埋管道)内外温差(监)控不力、冷却水的调控措施不及时。

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温度应力裂缝。

(5)大体积混凝土,采用蓄热养护时,内外温差(监)控不力、覆盖的蓄热层调控措施不及时、措施不到位,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温度应力裂缝。

(6)构件(墩身)冬季施工,采用热工(蒸汽养护、局部封闭加热)养护时,构件的棚内环境温度、构件的内外温差(监)控不力,加热、蓄热的温度调控措施不及时、不到位,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使混凝土产生问题。

1.9.2主要产生原因:

(1)铁路工程的作业条件极其困难,构件多变、复杂,施工现场往往缺水,处在风大,温差大地区,尤其冬季、夏季施工,给混凝土养护工作带来具大的困难。

(2)对混凝土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工艺研究不够、措施不佳。

(3)因养护成本压力等因素,未能实施最佳的养护措施。

(4)养护工作的交底不清、落实措施不当、实施监控不力。

1.9.3防治及应对措施:

(1)重视混凝土养护,视季节、构件确定养护的工艺。

(2)提倡合理投入,实施最佳养护工艺。

根据季节、构件的需要实施确定的养护工艺:

洒水、喷淋、蓄水、滴水、覆盖土工布潮湿、塑料薄膜保湿、养生剂、保温、冷却、蓄(加)热养护工艺。

实施时,一定要按工艺要求进行,并确保混凝土养护时间足够。

(3)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做好养护工作的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对养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使参建人员的知识、执行力提高,适应混凝土工程管理的需要以及养护工艺的匹配、更新和发展。

(4)认真抓好混凝土养护的管理工作,杜绝人为因素使混凝土的质量出现问题。

养护工作要作专项交底,并实施有效的现场监控,确保混凝土养护工作受控,提升混凝土的工程的质量。

1.110成品、半成品保护不规范

1.10.1表现及典型特征:

(1)结构或构件顶面、侧面受到油漆、油、等各液体材料、砼挂浆流淌等色彩污染。

(2)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局部掉落,损边掉角,破损缺陷呈不规则状;

(3)结构或构件混凝土表面擦伤、划痕、小坑洞等损坏缺陷。

1.10.2主要产生原因:

(1)重视程度不够:

保护意识不强,缺少相应措施。

(2)油漆等色彩污染:

在已完结构上施工,没有实施成品保护措施或措施不力,以致结构或构件顶面、侧面受到油漆、油、等材料、砼挂浆流淌的污染(构件标识编号随意不规范、偶有人为乱涂、乱写、等情况)。

(3)模板设计不佳:

当异形结构施工时,模板设计不佳,造成砼浇筑后,内移没有空间,各相关角度卡住,造成拆模不便,因硬拉、硬撬使混凝土局部受损。

(4)模板拆除不当:

浇筑后,拆模太早,混凝土局部受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