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977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docx

人教版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机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C.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D.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等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湘江河的夏季不仅岸绿景美,还可以游泳,成为遵义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B.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而且能够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C.在推广冰雪运动方面,我国已取得不小成绩,但仍存在竞技水平不高、产业基础薄弱。

D.我国发展人工智能、重视人工智能,在部分领域还实现了“领跑”。

3.下列句子中,加黑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与其毕业后让他们独自承受步入社会时张皇失措的苦楚,倒不如从现在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中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B.这次提升改造的35处公共绿地,因地制宜,大部分在原有绿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既保护了原有树种,也减少了资源浪费。

C.“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士兵才能更好地守护祖国的万里河山;运动员才能在赛场上纵横驰聘;艺术家才能设计巧妙绝伦的工艺品。

D.她待人平和,说话和婉,总是低眉顺眼的与人交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汉书》,文章塑造了一个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C.李清照的《渔家傲》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皎洁  震撼   彷惶 大彻大悟

B.迁徒 沙砾  演绎 人情世故

C.蠕动  缭绕   眺望 漫不经心

D.奠定 赋与  缅怀 不知所措

6.选出下列加点词语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

A.亘古(gèn)   天骄   蹑手蹑脚(niè)  名门望族

B.冠冕(gūan)  脉搏   装模作样(mú)  横无际涯

C.娉婷(pīn)   嫡传   谆谆教诲(zhūn) 既往不究

D.挣脱(zhèng) 伛偻   一拍即合(jí)   悲欢离合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又是五月槐花香。

这个位于层层叠叠大山深处的小山窝窝是我的故乡。

小村坐落在山的半腰上,被密密实实的槐树一层一层包裹着,就有了仙境般的感觉。

每年的五月,当白花花的槐花铺满青山,那无孔不入的甘甜的清香便轻轻地胀满了山里的世界。

也仿佛只有在这时,劳作了一年的农人才有了些许喘息的机会,深深地吸一口槐花那沁人心脾的香,生发出一种山里人少有的温馨又甜蜜的快意。

家乡这满山遍野的槐树学名叫刺槐,宁折不弯的枝干上斑驳着岁月留下的刀削斧凿般的皲裂和折皱,枝条上布满着尖利的针刺,像极了农家人朴实又倔强的性格。

槐树的生命力极强,种植、扦插都可以成活,但主要靠根生。

在几十亩的山坡上,只要栽下一棵,不出几年时间,周围自然冒出的幼树便会一簇簇一团团地蓬勃开来。

槐树是最早来这里的山区安家落户的树种之一,农家人之所以独独钟情于它,可能是由于它那甘于贫瘠、寂寞的品性吧。

这一棵棵无言的生命,仿佛只有那深深地扎进岩层的和紧抱着裸岩的根系,在不断地向这个世界炫耀着自己的清高与不屈。

在我从小到大对绿的印象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槐树的叶,每当肆虐的残冬过后,献给荒凉山区的第一抹生命的亮色就是槐树的颜色。

清明时节,尖尖的嫩嫩的叶芽就会悄悄地钻出槐枝的皮腺,这时的绿是一种柔如孩童肌肤的娇嫩。

不出数日,槐叶迎风长大,这时便是漫山遍野的绿了。

一直到秋末冬初,槐叶才会变成金黄,依依不舍地离开槐树的枝头,融进这个世界。

今天看到的槐叶,是大自然献给人们的景色,然而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槐叶却无一例外地每年都支撑着山里人几个月的生活。

最不能忘怀的还是五月的槐花香。

①一朵朵洁白的晶莹剔透的薄如蝉翼的花朵被绛紫色的花萼缀成一串串,像一只只轻巧的蝴蝶,随风摇曳,翩翩起舞。

槐花也是我所见过的花中,最慷慨最大方抑或是最奢侈的花了。

每到花开时节,仿佛满世界都被它塞得满满的,真是树有多大,花丛就有多大;山有多高,花丛就有多高。

最特别的还是槐花的香,除了那独特的甜甜的清香味道外,用农家人的话说,槐花的香气是打绺儿的,就是当你走在路上还未看到槐花的时候,便会有一波一波幽幽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透过你的鼻腔,再慢慢沁入心脾。

这时的你,能不被槐花的香气深深陶醉吗?

过去,每当槐花盛开的季节,我的父亲———当年的林业大队长,都会回忆起带领社员们战天斗地植树造林的情景。

每到这时他总会对着我说上这样一段话:

“生你的那年,我刚好30岁,就是那一年栽下了咱村山上的这片槐树。

那时虽然很难吃上一顿饱饭,但干起活来却格外带劲,从没有觉得日子有多苦。

”②脸上总是一副满足的笑,好像这满山的槐花才是他一生最好的杰作。

在一个五月,我的父亲未能再嗅到那满山遍野的槐花香,没能够等到槐花盛开的日子,便匆匆地离我而去了。

从此,我经常久久地伫立在密林深处,听松涛阵阵,品槐香悠悠,耳边仿佛依然能听到父亲那淳朴的话语,心中陡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感伤。

五月的槐花香啊,你是渗进我血液里的无尽的追思和浓浓的乡愁。

7.刺槐树有何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有同学认为文章第4段可以删掉,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①。

10.文章中的画线句②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有什么作用?

11.文章结尾为什么用“你”称呼“五月的槐花香”?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夂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囯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棹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

13.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个论点是什么?

14.第⑨段中,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15.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句子默写

16.在横线上把古诗文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②十五从军征,__________。

(《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__________,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

(文天样《过零丁洋》)

④岑参《白雪歌送武知官归亲》一诗中以浪漫的比喻写雪景,描绘出塞外寒冷的奇异景象,也表现了作者乐观情怀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

(张养治《山坡羊·骊山怀古》)

四、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_)       

(2)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

19.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种著名的贬官文化,让一群山山水水中原本寂寂无名的亭台楼阁在失意文人的笔下不经意间扬出了墨香,站成了诗文。

有人认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贬官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儒家心系天下、心境旷达的传统思想。

你赞同这一论述吗?

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20.试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用。

21.秋总给人以萧索之感,本诗却说“秋日胜春朝”,请从写法和感情两个方面赏析全诗。

六、课外阅读

22.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

“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