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实因求治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慢性胃炎实因求治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胃炎实因求治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侵袭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夏秋之交,湿气较盛,若感受雾露之邪,或久居湿地,可致湿邪侵袭脾胃,湿浊痰饮之邪内停,阻滞气机,致使脾胃气滞湿阻。
燥邪伤肺,易传于胃,导致胃阴耗伤,或外感温热之邪,入阳明胃腑,化燥伤阴。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客于胃,脾胃阳气损伤,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失调。
2饮食所伤
饮食不洁,或过饥过饱,饮食偏嗜,致胃失和降。
《素问·
痹论篇》指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医学正传·
胃脘痛》亦有:
“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的说法。
生冷之物可致胃寒,辛热甘腻之品易致胃热;
加之本病病位在脾胃,而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病多寒,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病多热,故寒热二邪,贯穿于本病的始末。
3脾胃虚弱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
此外,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所以《诊治汇布·
心痛选方》有:
“服寒药过多,致脾胃虚弱,胃脘作痛”的说法。
4肝气犯胃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因而发生疼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
“胃痛,邪于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发病多因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
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特点;
虚、滞、湿、火、瘀是其病理特征;
并与脾、胃、肝、肾四脏相关;
在治疗方面以“通则不痛”为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
5寒邪客胃
寒邪客胃,是指寒邪凝滞胃肠,壅滞气机,阻遏脾阳所致的病证。
寒滞于胃,则出现口淡乏味、口涎清冷量多、胃脘冷痛等症;
寒滞于脾,则出现腹胀纳差、脘腹发冷、肤冷肢冷,甚或大便清冷、泄泻无度、水肿等病症。
临床表现有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以温胃散寒止痛为治疗方法。
临床用良附丸加味进行治疗。
万氏对于虚寒胃痛,予良附丸合小建中汤加减治疗,并治疗1例患者服上方3剂,胃脘痛止,并随证治疗4次,胃痛未再发作,并以上方长期巩固治疗。
6饮食停滞
饮食不节,饥饱无时,或嗜酒辛辣,或恣食肥甘,食饮积滞中焦,脾失升清,胃失和降,壅积滞着于胃作痛。
临床可表现为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以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为治疗方法。
临床用保和丸加味治疗。
保和丸为朱丹溪所创,能消积和胃,清热利湿,升清降浊,调理脾胃,宣通气机,为消食导滞之轻剂。
李氏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饮食停滞、消化不良,服药2剂后,饮食明显增加,腹胀减轻,继服原方3剂后,食纳如常,精神转佳。
于氏对胃失和降,腐熟失司,食积阻滞者用降胃导滞法,用保和丸及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
7肝气犯胃
脾胃的消化功能,有赖肝的疏泄作用。
若肝气疏泄不及或太过,则肝胃失和,出现胃脘痞闷胀痛、痛引胁肋、呕恶吐酸苦水、烦躁易怒,肝胃不和之证。
系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乘克脾胃;
或脾胃虚弱而招致肝木来克。
于氏认为消化系疾病多数为心身疾病,很多患者的发病与情绪有关,或急躁易怒,或抑郁内向,致脏腑失血失调。
临床可表现为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以疏肝理气和胃为治疗方法,临床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效。
患者情志不遂致脘胀,嗳气,辨证属实,予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和胃,上得嗳气顺畅,下得矢气频频,使之上逆之气得以疏导。
王氏[10]用此方加减如肝郁气滞较甚者加佛手、郁金;
寒凝加高良姜、吴茱萸;
夹有食滞者加神曲、谷麦芽;
泛吐酸水者加乌贼骨、瓦楞子;
胃黏膜糜烂者加败酱草、白及粉;
出血者加三七粉、蒲黄炭,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60例,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常氏[11]认为胃脘痛病位在胃,但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治宜疏肝活血,气血同治,予柴胡疏肝散加莪术、丹参,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活血化瘀,并临床治疗60例,总有效率%。
8肝胃郁热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
临床表现有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以疏肝泄热和胃为治疗方法。
临床用化肝煎合左金丸治疗。
朱氏[12]用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130例,气滞腹满者,加香附、川厚朴、佛手;
恶心呕吐者,去蒲公英,加姜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
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苍术;
舌光无苔者,加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
肝胃不和、嗳气频作者,加玫瑰花、绿梅花;
便秘者,加麻仁、瓜蒌仁等。
经治疗治愈83例,占%,好转36例,占%,无效11例,占%。
徐氏[13]以疏理气机,调和脏腑,泄肝和胃的方法,拟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不和患者1例,服5剂,诸症消失。
刘氏[14]以芳化通降之法,予左金丸合山栀、竹茹、橘皮、川厚朴、姜半夏、藿香等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
9瘀血停滞
瘀血停滞,是指脾胃之气运行迟滞,结滞不通,同时伴有营血运行失畅,血聚成瘀,瘀结胃络。
胃肠气机郁滞,瘀血阻闭,临床常表现为胃脘刺痛、拒按,舌暗红而有瘀斑等症,若络脉损伤,血溢脉外,则可见出血,如呕血、便血。
根据“不通则痛”的原理,以及气血的相互关系,可以认为气血运行不畅是形成胃脘痛的基本病机,只是由于起因不同,而临床表现有不同证型,但瘀血这一潜在的病理因素始终是存在的[15]。
陈氏[16]认为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较长,决定了血瘀病理发生的必然,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明血瘀是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
临床表现有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脉涩。
以活血化瘀止痛为治疗方法。
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
于氏根据瘀血程度的轻重,选用不同的药物,对于轻型,可用当归、丹参、赤芍,在化瘀药中最为平和;
对于顽固、严重的瘀血胃痛,用失笑散、乳香、没药,甚或虫类药。
康氏[17]对瘀血阻络型慢性胃炎,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予丹参、五灵脂、蒲黄、红花、川芎、三七粉、玄胡、砂仁、木香、白芍、党参等,对64例患者进行治疗,显效4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0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职,则胃内容物运化乏力,脾胃失和。
思虑及劳累均可损伤脾气,脾气虚则胃亦虚,形成脾胃中气虚乏,表现为胃张力低、蠕动弱,出现口淡无味,纳呆痞闷,胃脘隐痛,呕吐清涎,神疲乏力等症。
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夏氏[18]认为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久病多虚,而且在慢性胃炎的发展及转归过程中,正气强弱是关键,因而慢性胃炎脾虚证候在临床为常见。
肖氏[19]认为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且脾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若劳倦过度,寒温不适,饮食不洁,脾胃受伤;
或肝气郁滞,肝木乘脾或肝郁化火损伤脾阴,均可使脾虚胃络失养而痛,此即“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之意。
临床表现有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以温阳健中为治疗方法。
临床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王氏[20]用补气以温中,散寒以止痛的方法,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1例,服药3剂,胃痛明显减轻,但稍遇寒冷又发,再服本方后诸证即解。
徐氏[13]以温脾健胃方法,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患者1例。
药后脘痛减轻,嗳气得除,再服原方5剂,脘痛得解。
11胃阴亏虚
脾胃阳虚而病湿,脾胃阴虚而病燥。
胃中津液充足,源泉不竭,润濡食物,有助消化。
若胃阴不足,津液匮乏,水谷之源枯竭,燥气横生,则胃失柔润之气,运化失常。
可见口干舌燥,胃脘烧灼疼痛,舌红苔光剥或无苔。
苑氏[21]认为长期饮食不洁、饥饱失常,胃纳不足或收纳过量;
纳谷不下,腐熟不及致食谷积滞而痛而闷;
饮酒过度,饮食偏嗜易积生内热而耗阴液;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化火伤阴;
他病之后,气阴两虚等均克伐胃腑致胃体阴液暗耗,而致亏虚;
胃失阴养,则胃失和降而为痛,此即“不荣则痛”。
刘氏[22]认为胃病日久则成郁,郁则化热,伤及胃阴。
临床表现有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以养阴益胃为治疗方法。
叶天士认为,胃为阳土,喜柔润恶刚燥,主肺,胃阴虚则不饥不纳,治应以清养甘濡而润之品。
单氏[23]在对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Hp(+)患者治疗时,拟养阴润透方法治疗,经3个月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半年后胃镜复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常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治疗。
一贯煎滋补肝肾,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两方合用,养阴和胃,柔肝泻降,滋养强壮,濡润胃体。
赵氏[24]用此方治疗肝胃阴虚型胃脘痛1例,每日1剂,5剂后胃痛止,仍口渴、便干,上方加葛根,生地加量,共服21剂,诸症基本消失。
张氏[25]用清热养阴和胃的方法治疗患者1例,予养胃汤加减,经治疗3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取效甚佳。
遵循中医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采用中医药技术对慢性胃炎进行结合治疗,现在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总结前人经验,开拓治疗思路,力争解决病人的“心痛”。
【参考文献】
1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4-118.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33-138.
3张林国,郑乃更,董建华,等.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辽宁中医杂志,1995,22:
291-292.
4柴可夫.慢性胃炎.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马超英,王宁.万友生治疗慢性胃炎经验辑要.江西中医药,2003,34(3):
5.
6杨思澍,张树生,傅景华.中医临床大全.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李依良.保和汤临床应用体会.陕西中医,2004,25:
754.
8陈晓岩,黄雅慧.于淑芬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病的临床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2:
59.
9江东进.从气论治脾胃病临床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
(1):
38.
10王瑞华.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60例.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6(16):
262.
11常建国.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体会.四川中医,2004,22(3):
57.
12朱益超.加味左金丸治疗慢性胃炎13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6:
196.
13徐晓晏.温通里三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
(1):
43.
14舒鹏.刘沈林教授治脾胃病经验.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3):
178.
15周晓虹.胃脘痛从瘀论治的体会.中医研究,2004,4(17):
47.
16陈少玫,吴耀南.活血化瘀法在老年脾胃病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12):
379.
17康路景.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64例.内蒙古中医药,2003,22(3):
6.
18夏小芳,徐珊.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与研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
(2):
24.
19肖天祥.清补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8(12):
251.
20王艳梅,王维国.调气养血化瘀三法治疗胃脘痛举隅.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0(11):
311.
21苑述刚.阴虚气滞瘀血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0(11):
293.
22刘永惠,邹鹏.脾胃病证治探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
(2):
1.
23单兆伟.透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中医杂志,2003,44
(1):
17.
24赵月兰.一贯煎应用举隅.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2:
29.
25张文炜.养胃汤临证运用经验.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4(1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