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79263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段写到孙少平第一次去黄原县城揽工,无处安身,迫于无奈找到了贾冰一家寻求帮助。

当然,小说描写的很真实,贾冰的家人可能是见惯了老乡来家中投宿,所以态度上不是很热情,只是孙少平和其他人不一样,第二天一早就去找到了工作,然后带着一盒饼干来到贾冰的家,送给他的孩子吃。

贾冰夫妇这才感受到这个后生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懂人情世故,很有做人的原则。

于是孙少平给了认识他的人很好的印象。

后来临走前,少平向贾冰借书,贾冰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贾冰还给少平再县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看来真的是将心比心,世界上的人只要你真心去对待,一定会获得回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少平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建立,自己这一方一定要努力去做好,自己不能坦诚相待又如何指望他人做到呢,谁都不是傻子,互相尊重,双方之间才能建立一种超越了年龄和社会地

位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一个初涉社会的青年来说太重要了,很多人求之不得就恶言相向却不知别人付出了多少,自己又是否努力过。

后来,孙少平去到了他的一个远方的舅舅家,他的舅舅叫马顺。

可是他舅和舅妈对他并不好,他只有主动去担水,才得到了他们的一点好脸色。

后来在曹书记家上合口石的时候,少平点出了他舅舅马顺犯下的一个很大的错误,于是虽然帮助了主家,可是却惹怒了他舅一家。

他就再也呆不下去了。

于是继续他的揽工汉生涯,期间得到了曹书记的帮助,在黄原落了户。

书中的孙少平是一个明晓是非的人,在他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社会上有许多的事发生了,却没有人站出来。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有人可以站出来,需要大家都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文明,更加美好。

看看现在的社会老年人摔倒竟无人敢扶,不禁黯然,现代社会我们得到很多却又丢失了很多。

一个人的品质会在很多方面得以体现,孙少平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正义感的青年。

在和包工头胡永州的斗争过程中,他表现的时一种正义,不畏邪恶的正义,他帮助了小翠,可是小翠已经堕落了,因为她的家里,也因为她的自身原因,她已经深陷而不能自拔。

即使孙少平一两次可以帮助她,可是如果一个人不能自救,那么别人给予他的再大帮助也是徒然。

作者路遥对于小翠真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任何人都

要树立一个自尊自强的信念,再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失掉人的最宝贵的品格。

即使是出淤泥也要不染。

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声音,不断提醒自己,要坚守本心,一时堕落,一世无成。

孙少平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值得人深思学习。

在亲情上,他深知家中的疾苦,从不因为自己而给家中添加负担。

出去工作了以后,总是想着往家里寄钱。

再到了铜城大牙湾煤矿,拿到了第一笔钱,他舅给家里寄钱了,他想象着父亲拿到汇款单到邮局取钱的幸福画面,真的是一种荣誉感。

友情方面,少平有一个最好的朋友——金波。

他们两人之间尽量为对方着想,他们深深地了解对方。

记得在孙少平去黄原揽工的时候,又一次去金波的住处,金波一见少平,就去食堂打了半脸盆白面片,他知道少平的饭量,而且回来的时候,换了一身很朴素的衣裳,头发也弄乱了,为的是和少平一样,不让他感到差距。

他们之间互相的理解和信任才是真正可贵的。

后来吃完饭,金波知道了少平的处境,邀请少平到邮局扛包,可是少平太了解金波了,于是说,好朋友各闯天下,不要在一起,看对方的难过。

少平何尝不是替金波着想呢。

好朋友的友谊真的是人生最美好的财富和回忆啊。

关于孙少平与郝红梅的短暂交往以及最终他因自己贫穷而自卑的日子,是他日后有所成就的奠基。

他经历了贫穷、饥饿和孤独的折磨;

经历了初恋的煎熬和失恋后的痛苦——当这幕小小的青春悲剧结束以后,他内心中感情的河流反而趋向于平

【篇二:

《君主论》读书笔记5000字】

《君主论》读书笔记

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在世界历史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也是很有争议的两个角色。

我们不妨暂且抛却这些争议不谈,先来了解一下马基雅维利和《君主论》的一些基本历史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出生在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未能受系统教育,属自学成才。

1498年,梅迪奇家族被驱逐,马基雅维利被任命为佛罗伦萨第二国务秘书,并在此位置上任职14年。

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他国统一的王权为国家带来的兴旺发达,从而思考意大利的问题和症结所在。

之后,由于1512年民军的失败及梅迪奇家族在西班牙的扶植下在此回到佛罗伦萨掌权,马基雅维利失掉了自己的政治职位,过上一种隐居的生活。

也正是在这个期间,他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和军事思想代表作《战争的艺术》得以完成。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主要谈论了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其概括为:

一、君主如何获得权力并维护在统治地区内的权力;

二、君主对军事力量的掌控方式;

三、君主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对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君主获得统治权力的方式又可分为两个方面:

通过继承获得权力和通过占领新土地而获得的权力。

在这两个方面中,马基雅维利主要侧重于论证如何维护在新占领区域的权力。

他认为,维护在此类地区权力的最好方式有三种:

一、摧毁原来的政治体制;

二、御驾亲临驻守在那里;

三、允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法律之下,对他们收取贡赋并且在这些地区中扶植一个使之与君主保持友好关系的寡头政府。

而当这些地区反抗的时候,应该及时予以镇压,因为,背叛的地方后来第二次被占领之后,它们就很难再丢失了。

1而对于第一部分中的另外一种获得权力的方式——世袭权力,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维护此钟权力的方式是尽量沿用之前争议不大的政策和措施,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策是具有连续性的,此时不便进行较大的改革,因为在作者看来,“一次改革通常总是为下一次改革的建筑留下一面可供持续建造的齿状墙”2。

第二部分中,作者重点阐述了有关国家、君主与的关系。

作者将军队分为自己1

2《君主论》第三章“论混合的君主国”《君主论》第二章“论世袭的君主国”

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君主依靠这几种军队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

在这几种军队中,只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最可靠的,其他的军队对君主和国家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对此书中已有说明,在这就不再一一赘述。

简言之,作者对于这几种军队得出的结论是:

任何一个没有自己军队的君主国都是不稳固的。

1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赞成君主依靠自己集结的军队来获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力。

而提到君主通过其他的军队或者方式获取权力之后面临亟需强化自己权力的困难的时候,作者也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三部分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对于君主所应具备的个人品格或者品行这一问题的看法,个人认为这也是至今为止争议最大的一部分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比较了有关君主的几组关系:

慷慨与吝啬,仁慈与残酷,守信与失信,受人爱戴与受人敬畏。

结合这些比较内容的分析,作者对君主如何避免受人憎恨、怎样赢得尊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把政治学的基础从道德移向了权力。

比如,作者认为君主大可不必刻意避免残酷的做法,因为适当的残酷比过度放任的无序要更有效。

对于一些在世人看来是邪恶的东西,君主要学会使用,而不应该为了避免这些邪恶的东西一味追求善。

写到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君主论》如此容易引起争议。

在书中,有很多大胆的观点,一反之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大家塑造的基于道德的理想社会,将政治问题从道德转向权力的驾驭和使用。

因此,也引发了我个人对于道德和权力在政治学中的地位或者角色的思考。

从根本上来看,国家和君主(拿到现在来说便是一国的最高权力掌握者或者群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非全体人民。

这点从人类个体的独立性来看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人类只身来往世界的特殊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性格深处的独处性。

因此在一个人的生命期间,他会寻找一些方式来保证自己能够拥有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而一些有着同样的政治诉求的人组合到一起,通过本质上令人敬畏的方式承担起管理一个群体的职责,从而也就形成了统治者的雏形。

于是,统治阶级适当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这样的一种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也就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权力。

在历史上,有关权力比较有名的解释有两种。

一是马克斯.韦伯认为的“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1《君主论》第十三章“论援军、混合军和自己的军队”

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二是帕森斯所持有的“权力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

通过这两种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权力逐渐成为君主和统治阶层(更准确地说是掌权个人或群体)所掌握的难以逾越的意志。

拿到当今来看,这种现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影子,很多掌权者利用自己的权力过度为自己谋私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似乎有一种现象,在政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权力和道德之间始终有一种东西在阻碍着二者的结合,正如柏拉图的理想主义政府和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君主所体现出来的那样:

理想的政府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来建立和运行,而现实的政府则是靠君主运用权力,哪怕会触及到道德问题。

那么是不是这样意味着权力和道德真的就无法结合了呢?

其实未必。

至少从个人觉得,这种可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还是可以实现的。

正如我在上文提到的那样,掌权者适当追求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但是要有一个度。

对于马基雅维利所提到的君主的权术,我们也不应当全盘否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掌权者需要一定的能力来驾驭自己的权力,来管理某一地区或国家。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对于掌权者来说,真正高超的权术是在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利益需求,也就是寻找到一个掌权阶层利益和普通民众利益的契合点。

关于这点,我觉得罗素所持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伟人的道德具有双重渊源,“一方面他们尊重自己生命中的某些因素;

另一方面,同情心使他们为别人希望他们自己所希望的东西”1。

这里的同情心不应仅仅是一种本能,更应当是一种后天主动性的品行。

一方面,需要有必要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但这毕竟只是短期效果,如果着眼长远的话,还要有一种能够催生人们对权力本质认识深化的动力。

至于什么可以充当这种重任,由于笔者水平实在有限,仍未找到合适的载体,但笔者会继续探索下去。

最后,回到《君主论》本身,至于马基雅维利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有很多猜测和评价,有人说他为后世掌权者提供了更好的掌权模板;

也有人说,他只是还原当时的政治现实,保存历史的完整性;

还有人说,他想通过这样一本书来让更多的平民了解到政治内部的一些东西以便能够更好的监督政府和掌权者。

但从我个人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君主论》的读者选择以怎样的角度来审视1罗素《权力论》第十五章

这本书的内容。

【篇三:

《孟子》读书笔记5000字】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滕文公章句、离娄章句、万章问句、告子章句、尽心章句。

主要内容两方面,一为孟子与国君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之道。

对于道本体、个人自修自立的探讨,在七篇当中所占篇幅较之《论语》少许多。

而更多的是放在王道政治的阐述上,这是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

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孟子提出,实施道德政治,“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子思在《中庸》中提出: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八字,可以作为孟子王道政治的本源,“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

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这也是儒家一贯观点,《论语》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王道中心为仁和义,由仁义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其旨在教导国君,心怀天下,与民同甘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人为善,推行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而霸道政治,是当时各国君及如苏秦、张仪等说客倡导的路线,苏秦、张仪之流擅长谋略、纵横之术,唯利是图,追求的是眼前的权和利,这种思想所以被当时执政者所接受,和战国时期周朝衰微,朝纲紊乱、道德伦理堕落,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弱肉强食的世道风气分不开。

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乃至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大原则,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春秋战国时期,以力假仁称霸之风极盛,真正为仁义而发动的战争,如商汤之征“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

‘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不复得见,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也只做佳话,供世人流传。

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竹林》说:

“《春秋》之书战伐也,有恶有善也。

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讎;

奈何以《春秋》为无义战而尽恶之也!

”王道与霸道,这两条路线,看起来针锋相对,但若于利的角度来看,可找到共同点。

王道求大利、长远的利,霸道求小利、眼前的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浓于酒,有谁不想酣畅淋漓的喝几杯。

实行王道,推行仁政,为的是利泽众生,济天下利,求万世名;

讲修身,行仁义,图的是个人自适。

是人就有离苦得乐的思想,圣人、高僧清心寡欲,“帚影扫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境界和修养,我想也不完全否定七情六欲,毕竟真佛只说家常,《中庸》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备焉。

所以为圣人,就是“致中和”,能明心见性。

并非绝对的无欲无求,“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你看,连神仙也有所求嘛!

故圣人是不会违背人情事理的,《论语》讲: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些都是对人性的肯定,而后来的心学派代表人王守仁,更是提出天理即人欲的思想。

足见,人活一世,要么功名富贵,要么修身养性,终有所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圣贤又何尝不是?

有多少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无形中!

孟子提出的许多政治学观点,都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诸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仁者无敌”;

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等。

君臣之道,五伦之首,孟子曰: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

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

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

仇”。

于君,当“以君命将之,再拜稽子之道也。

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

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于臣,则“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

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

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这即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对君子的诠释,延续了儒家一贯思想。

做君子,为仕之道,“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

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

抱关击柝。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

‘会计当而已矣。

’尝为乘田矣,曰:

‘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位卑而言高,罪也;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伯夷,圣之清者也。

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修身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处世之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交友之道,“友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意同)。

事亲之道,“不以天下俭其亲”,“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好事半从苦中来,欲修得此番功夫,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

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吃苦精神,“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有正视过错的勇气,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则勿惮改,《论语》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孟子也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

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

《中庸》讲: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

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

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

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